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中西医结合遭遇尴尬命运 中医院普遍存“三低”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1 西医不搞中医了,中医也不搞西医了,中西医结合成为多余的“第六指”

  4月30日,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江苏南通收了他的入门弟子方邦江。方邦江是上海龙华医院急诊科的主任。原本学习中医的他,后来改学西医,一直读到博士后,并成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的委员。方邦江说,中医是上大学时学的,接受的是院校教育,这次是想补上拜师学中医这一课。

  方邦江的经历,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中西医结合”概念始于1956年。当年,毛泽东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自此,我国医学界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潮流。朱良春是当时江苏省“西学中(西医学中医)”的授课老师,每个省有70—80人的西医离职参加两年一期的中医学习班。

  回忆当时情景,朱良春感叹,“西学中”是不可想象的。20世纪以来,只有中医学习西医的,而没有西医学习中医的。由于政府对歧视中医、限制中医的错误做法进行了纠正,中医才走进了西医独占的医院,使其成为“综合医院”,同时全国成立多所中医医院,这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础。

  在诊治同一位病人的过程中,中西医共同诊断、共同治疗,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初形式。朱良春说,毛泽东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整理与发掘中医的号召,变成了千万人参加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的中医走进了西医医院大门,促进了中西医团结合作。

  198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中西医结合开始作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一支力量。”对此,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感到前所未有的担忧。他说,实际上,西医不搞中医了,中医也不搞西医了,中西医结合成为多余的“第六指”。

  半个世纪以来,中医和西医在竞争的过程中,遭遇了一场“淘汰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陈凯先院士说,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本是“西学中”,即用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整理、挖掘中医药学这个宝库,然而,半个世纪后,西医反客为主,其强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41万人。其中,中医医生约28万人,中西医结合医生只有7万人。

  2 “西学中”学到最后,还是偏向西医;“中学西”学到最后,连中医都不信了

  吴咸中被誉为“中西医结合的擎旗人”。他曾经说,如果不是中西医结合,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腹部疾病方面闻名海内外。让吴咸中露脸的灵丹妙药是《伤寒论》中的通里攻下法,通里攻下就是调整肠道蠕动,促进排泄。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在世界领先的五项医药学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等五项医学项目并列其中。

  中医、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像吴咸中这样将中医西医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中西医在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不是中医、西医两层皮,而是一边倒,“西学中”的学到最后,还是偏向西医;“中学西”的学到最后,连中医都不信了,甚至弃中学西。有人说,中西医结合,名为发扬中医,实则消灭中医。中西医结合一点,中医消灭一点;中西医完全结合,中医完全消灭。这话虽然偏激,但不无道理。

  朱良春说,中医和西医可以互相了解,互相配合,甚至在将来创造出一个“结合医学”的体系,但决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应该从西医的标准出发,肢解、改造中医。如果中医被肢解、被改造了,中医不存在了,那中西医结合也就没有依托了,就会自然消失。在西医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在中西医结合的名义下日渐式微,容易完全西化。

  在一次晋升主任医师的答辩会上,国医大师颜德馨问一名中医师:“中医八纲是什么?”对方竟然答不出来。颜老说,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不少中医要靠化验单、听诊器看病,不是切脉和看舌苔,中医西化越来越严重。

  “用一点中医,用一点西医,就是中西医结合吗?”陈凯先院士说,好多人片面地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加西医、中药加西药,这只是一点皮毛。

  浙江省康莱特集团董事长李大鹏院士说,中医需要说“现代话”。中医的说理始终停留在古代哲学层面上,从时代性来看存在着缺陷,中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也就自然地借用西医理论来弥补自己说理上的不足。久而久之,西医的思维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中医临床,中医思维便被逐渐淡化。

  3 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

  江西崇仁中医院曾经爆出创收黑幕:有一名外地的车祸病人,入院24小时内竟被做了10次CT,因为医生有提成。医院把业务收入分解到各科室,医生工资实行“不保底、不封顶”。中医药本来属于“简、便、验、廉”,没有办法创收,但医院给医生下达任务,完不成就扣钱。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目前,全国有3000多所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多数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有的医院名为中医院,却没有几名中医医生;有的中医医生,一年多时间没开过一次中医处方;有的中医院住院病房,根本闻不到中药味。

  由于中药经济效益差,不如西医西药和仪器化验收费多,因此,有的中医院甚至放弃了中医中药,大量引进西医医疗器械,实际上是“打中医的牌子,走着西医的路子”。

  把中医院西化归结为“中西医结合”,可能有点简单化了。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院士认为,中医院引进现代设备、提高诊断及抢救等综合服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化不等于就是“西化”,关键是要看内涵,中医药人员的思维模式不能西化,要根据病人情况和中医优势,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做到中西医结合。

  朱良春曾患有急性胰腺炎,动手术治疗一周,生命垂危。他对医生说:“我要吃中药。”通过中药灌肠的方法,他转危为安。国医大师何任在50多岁时被查出患有多种肿瘤,吃了近40年的中药。何老说,他目前身体很健康。与认定中医能救命的国医大师相比,年轻中医往往对自己的中医水平信心不足,觉得还是用西医方法来得更快,而把中医技术扔在一边,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医院的根基是“中”,但现在都往“西”那边跑,搞中西医结合,其实是个收费机制问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调查发现,现行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在计算出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近3/4。我国各级医院现行的收费标准中,共含有3966项服务项目,而中医仅占2.45%。中医不仅价格低,而且收费项目也少。如中医骨折复位收费标准只有1项,仅为80元,而西医创伤骨折手术收费有数十项,标准按不同类型医院从245元到1186元不等。在骨科,西医的收费标准多达210多项,细到一个小手指的肌腱手术,而中医却只有骨折和脱位两项。

  李兰娟表示,由于收入太低,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大量开展收费较高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这就不难理解中医院为何变身中西医结合医院了。


记者:王君平 巨锋

来源:人民日报

-----------还是应该中西结合的
-----------诊费机制问题大.

-----------中医西化以西养中普遍 中西医结合还是“两张皮”


从简单“混合”到有机“结合”,最终到完全“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趋势,然而——


    中西医结合还是“两张皮”


    ①“中医西化”、“以药养医”、“以西养中”成了普遍现象,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因其“廉”而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


    这句话的来历,年过九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至今铭记在心。新中国成立不久,林伯渠手术后频频呃逆,不能进食,医生曾两次下病危通知。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请章次公诊脉查病。他只用一味药,煨成独参汤,用勺一点一点地倒入病人口中。半个时辰,病人不再呃逆。至此,47天的顽症完全治愈。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病案讨论会,讲了上面那段话。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医院257家,医师7万多人,医学硕士培养点82个,博士培养点31个,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活血化瘀等多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西医结合”诞生以来,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中西医结合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陈凯先院士说,中西医结合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科学定义,多是从常识、经验、技术操作层面的解释。


    回首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朱良春说,中医与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非常成功,但在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收效甚微。由于对中医、西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缺乏了解,很多研究带有目性,也不乏荒谬之处。


    有人说,中西医结合的历程,大体可以概括为“主观愿望——西化中医——中医衰落”三部曲。陈凯先认为,中西医结合面临着“不中不西”的问题,中医底蕴不深、西医基础不牢、中西医知识融合不够,没有突破中医和西医的局限,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说,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不了经济支撑。当医疗被推向市场,“中医西化”、“以药养医”、“以西养中”成了普遍现象,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因其“廉”而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困境,与专业人才断档不无关系。一些中西医结合的老专家,被称为是一代“剩人”,剩下的人;或者被称为是一代“完人”,后继无人。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永升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持。执业医师中有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但没有中西医结合,导致有些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毕业生找不到相应岗位,“报国无门”,改走临床医学或中医学的道路。


    ②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也优于单纯中医。两种医学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可以互补


    一位来自浙江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给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留下深刻印象。“那时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还在世,患者已经无法站立行走,坐在一个轮椅上。经过焦老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患者整个人都变了,腰背都挺直了,精神状态很好。”这个病例让学西医出身的彭明强体会到中医独特的疗效。


    近年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生活方式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复杂性代谢疾病高发。张伯礼说,这些疾病由多种因素造成,单靠一种药、一个途径、一个靶点很难解决根本问题,需要中药多种成分、多种途径、多个靶点发挥综合作用,标本兼治。


    朱良春坦承,中医也有一定的局限。直肠癌早期的症状,容易与慢性痢疾混淆,如果不运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早期确诊,就会贻误病情。现代医学科学所得出的检查证据,已大大超出中医望、问、闻、切的诊察范畴,对多数疾病能做出明确诊断。


    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也优于单纯中医。张伯礼说,在一些重大疑难病、复杂性疾病诊治中,中西医结合更是经常采用、确有疗效。使用介入方法治疗心肌梗死,20%—25%的病人术后会出现心肌血液供应不能恢复的问题。如果在围手术期使用中药,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会降低一半。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不足,能不能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国医大师颜德馨说,中医基本理论很简单,“一、二、五、六”。即天人合一;看病要用两分法(阴阳、虚实等);五行相生相克;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与太阴、少阴、厥阴。但是,这些内容从西医的角度很难理解。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医学体系。张伯礼说,西医是基于解剖、生理、病理基础上的分析科学,重视形态机构和病变局部。中医学是在系统论指导下的整体医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重视人体功能状态和整体调节。两种医学站在不同角度和层次把握人体的健康,具有等同的科学价值,有很强的互补性,但不能相互取代。


    张伯礼强调,中西医结合是取两法之长,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令人可喜的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两种医学逐渐靠近,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相结合,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统一,这种观念已逐渐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主流。


    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传统中医药学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提高,同时也是对现代医学的丰富和发展。浙江省康莱特集团董事长李大鹏院士介绍,薏苡仁按中医原理“性味归经”分析,作用的靶向器官是脾。运用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对代谢物和排泄分析,证实药物浓度最高的器官确是脾。通过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了抗肿瘤新药康莱特注射液。一支注射液的剂量,相当于服用好几公斤薏苡仁


    ③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各有短长。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是发挥中西医诊治疾病的集合优势,创造新的诊疗体系


    张伯礼为一名肝癌患者诊治,病人主述舌下痛。病人翘起舌头,张伯礼发现,舌底有一片暗红色的淤斑。没听过,也没见过,以往教科书和历代医籍也未有记载。带着疑问,他在临床上给每一名病人都看一下舌底,一连看了几千人。这让张伯礼明白,两千多年历史的舌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将舌诊现代化研究作为切入点,引入物理学、微电子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舌诊客观化研究”,并得到了全国中医诊断学的最高奖励。


    谈起中西医结合的前景,张伯礼表示,在临床上的结合点是,对同一患者用中、西医两种方法提高疗效;在理论上的结合点是,用现代科学方法,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两种医学结合作用的机制。要坚持主体发展与多元开放并进,吸取现代科学的精华,融两种医学之长,优势互补,以疗效为核心,以方法为重点,从而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西医结合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工作营造了有利的环境。中西医应该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未来医学的发展。


    2003年,中医中药在防治非典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年颁布的《中医药条例》明确提出:“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


    朱良春表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各有短长。证候是机体的病理反应,疾病是症状产生的原因,两者有因果关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是发挥中西医诊治疾病的集合优势,创造新的诊疗体系。


    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几乎每有一个西医科室便有一个中医科室与之相对应。彭明强介绍,为了适应新的医疗发展和患者需求,医院对部分科室设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部分中医科室被保留了下来,还有不少中医大夫留在了西医科室中继续从事临床工作,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色。


    从简单“混合”到有机“结合”,最终到完全“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趋势。陈凯先认为,中西医结合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两种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第二层次是理论上的结合,形成新医学和新药学;第三层次是思维方式的融合,也就是哲学层面的融合。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院士认为,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中西医在中国结合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两种医学互相借鉴学习,甚至部分达到互相融合,长此以往,必然产生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中国医学。


    颜德馨说:“新医改需要大量全科医师,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最切合人民需要,且多快好省,不失为最佳方案。”范永升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卫生资源最节约的医学,防病治病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少、服务面最广。他建议,把中西医结合作为国家医学战略进行规划实施。


记者:王君平 巨锋

来源: 人民日报

-----------费医存药是“中西医结合”的最大弊病!
相关文章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请问大家,孕妇咳嗽可以做艾炙和推拿吗
 桔梗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历代部分字书收字情况简表
 二宜丸(《医学入门》卷七)
 润肠丸(《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