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怎样看待中药“有毒”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新闻背景:日前,有外国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报道引述研究人员的话说,中国人在制作药物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复杂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药含有麻黄细辛,而细辛是带有剧毒的植物,过量使用会引发很强的副作用,但这些中药的包装和说明书上没有注明药物的毒性有多大。

  如何看待中药毒性问题?中药能放心使用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有效成分无法全面反映中药功效

  山东省交通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辛凯旋说,西药结构非常简单,大都是单一化学成分的“单体”,大部分可用分子结构式表示,很多药物是按分子结构式合成出来的,其有效成分一目了然。而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其成分非常复杂。

  任何一种植物也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例如人参,用现代方法已研究了100多年,研究报告、文章、专著也能放一个图书馆了,可是仍然还有许多成分没有搞明白。

  反过来,即使知道了某些成分的化学结构,也不知道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作用。比如麻黄,按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来认识,它味辛性温,有发汗、平喘、利尿三个功效,可是它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只有平喘的作用,而没有发汗利尿的作用。提取一个有效成分,反而失去了两个功效。也就是说有效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功效。

  从复杂的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给某成分定性、定量,本身就是一项尖端的科研项目,花费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例如蒲公英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很难确定其有效成分,更不要说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了。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草纲目有中药1892种,而我国药典能定量有效成分的中药标准体才135种,如果只用这些来开发新药,那将是对中医药很大的限制。

  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和人类同步进化而形成的。它们以动植物细胞的形式存在,有细胞膜的保护,在正常环境下很稳定,所以适宜人体,毒副作用少。中药不属化学药品的范围,不能把中药按化学药品来管理。

  中药功效恰是借助中药毒性

  “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辛凯旋说,在传统经典中,中药按毒性分为“大毒、有毒、无毒”三大类。

  在中药的临床使用上,一般有3种方法减毒增效:一是炮制减毒,通过特殊的炮制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中药炮制属于保密技术,通常禁止外国人进入,国外对此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中药配伍减毒。在中医临床上,不是单用其中一味药,而是多种药物一起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三是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凡有毒的中药,在遴选过程中都不会划入到OTC(非处方)药物中,此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辛凯旋说,中药是天然生长的植物,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会带来不良影响。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只占10%左右,远远低于西药,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尽管如此,但为了防止对身体的伤害,中药也不应久服。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患病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应用有毒药物时要针对每个人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的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服用,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

  邵建民说,中药不是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调动人体积极性起作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中药是很安全的,只要按规定使用,就不会出问题。有时吃药后会出现一些看似不良反应的症状,实际上是病情在好转。比如,咳嗽时吃过中药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咳嗽得更厉害,咳痰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把痰排出来病就好了。中医有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不可用西医理论来使用中药

  辛凯旋说,古人把复杂的人体、变化万千的疾病与复杂莫测的中药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辨证的“四诊八纲”和用药的“四气五味”。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能分割的。

  在当代西方文化背景下,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有3个基本要求--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如果按照这个路子,使用中药就要查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如某药含有抗某菌作用,某病是该菌引起的,就用该中药,不含这种抗菌成分的中药就不用。这样就出现,诊断用西医病名,用药按化学成分,割裂中医“理、法、方、药”全过程的情况。按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用中药肯定降低临床疗效,道理很简单--它割裂了中医的完整性、统一性,两者不是一个体系。

  如某老年人腹胀,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胃动力不足,属中医“气滞”,用含有增强胃蠕动作用成分的中药如枳实厚朴香附;而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胃阳不足,用温胃健脾的干白术砂仁。前者越通越虚,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满意。

  再如某老年人被诊为冠心病,表现为胸闷、胸痛,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瘀血,用含抗凝血成分的中药如丹参白芍仁、红花;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胸阳不振,用治疗胸痹栝楼薤白半夏、丹参。前者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显著。

  所以把握中医理论与中药的统一性,摆脱所谓“有效成分”观念的羁绊,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理论指导用药,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非常重要。

  中药中毒错在庸医不在药

  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食品,既然是治病,就会有功效。中医讲究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热过头或者寒过头,就成了副作用。

  济南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邵建民说,在中国,“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药也已经应用了几千年。没有毒性的药就没有治疗效果,因为治病本身就是一个以毒攻毒的过程,是用药的负毒素来中和因人体内里不平衡而产生的正毒素。

  药的产地、采集、加工方式、炮制方法、使用剂量、配伍方式等都会影响药的毒性,所以说,中药是否有毒不在于药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根据人不同的体质辨证使用就能治病,不对症用药就是用毒。水喝多了会中毒,饭吃多了能撑着,任何事物不恰当地使用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使用把药的毒性降到最低。

  辛凯旋说,中药中毒多是因为服食剂量或方法不对,如砒霜胆矾马钱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乌头、附子等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可致中毒;甘遂甘草同用可致中毒。但如果用法得当,有毒药物也可用来治病,如砒霜有剧毒,但却是治疗寒痰哮喘、梅毒疮、癣疮等疾病的良药。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中药是用多种药材混合在一起用水煎煮后服食,各种药材相生相克。因此,评价中药毒性应从总体入手,并不能因为其中一种成分有毒性,就判定它对人体有害。

  例如,中医临床的常用药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这些成分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毒品。但麻黄的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而且临床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 南方成人不超过每天3克,北方人不超过6克。如果超量使用,也需要医生双签字。麻黄的副作用主要有使人兴奋、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在临床上,麻黄有严格的适应症:热证、内热、容易出汗的患者,肾气虚的患者,不允许使用,否则的话,哮喘会加重,严重的会造成休克

  再如,细辛也是中医临床的常见药,主要功能是辛温解表,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痛和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细辛中含有黄樟醚,这种物质会作用于人的呼吸中枢,阻止氧代谢,严重的会破坏肝细胞,引起肝中毒,甚至诱发癌症。但黄樟醚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通过水煎煮20~30分钟,95%的黄樟醚都会挥发掉,而且,我国药典对细辛也有严格的使用量规定,成人一天的用量不超过3克。如果超过用量标准,实行临床医生双签字制度,医生除了在处方上签字,还要在药物旁边签字,以确保用药安全。因此,只要用法得当,不会出现中毒。


来源:当代健康报
-----------你说这些几克的药,没多大效果只要对症才能下重药,所谓毒才是治病的好药。
-----------其实就是药物的偏性,西药也是如此,副作用就是偏性。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出现,那就是患者自身体质不一样,也就是我强调自身内环境不一样。
-----------又是这种无聊的争论
相关文章
 禁针穴歌诀
 九、肠癌
 二十、头目痛(附脑痛、眉骨痛)
 属于生命的真实的健康态
 猪肾羹(《圣惠》卷九十七。)
 关格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