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转帖]《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及评价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转帖]《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及评价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及评价
作者:蒋建成 李仙

--------------------------------------------------------------------------------

关键词:《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源流考证 学术价值

    在诸多版本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一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该书解放前陕西曾少量刊印,解放后广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0年重印,陕西1980年亦有出版,但对该书的渊源及传播途经尚鲜为人知,本人欲就上述问题及学术价值作简要评述。

    1.《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下称《桂林古本》)原序谓该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氏得之于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而张绍祖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 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光绪廾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桂林古本》名。张绍祖、左盛德,已不可考;罗哲初(1878~1943年)字树仁,号克诚子,广西桂林人,出身书香门弟,尝与国民党元老马君武先生同为桂林模范小学校长。民国时曾为南京中央国医馆编审,在宁沪廾余年,与国内中医名流周岐隐、黄竹斋至善,后黄竹斋将该书抄回陕西,由陕军将领张钫(伯英)捐资刊印250部。1937年罗哲初返桂,1943年染疫痢病逝。期间将该书传于次子罗继寿,1956年罗继寿将该书献出,于1960年出版。该书卷首署名“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桂林罗哲初手抄”,故该书虽冠“桂林古本”只不过经桂林人手抄而已。历代医籍中,冠以“桂林古本”者甚鲜,笔者对该书从文风、体制及外感病治疗、发展史出发,对该书进行必要考证。

    2.“桂林古本”系后人托名之作

    《桂林古本》凡十六卷。前五卷中,第一、二卷为评脉,第三至第五卷系论述温病内容,凡伤暑、温病、伤燥、伤风、热病均已述之,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此书第七至十六卷,则与刊行与世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除少数文字上略有出入外,内容上并无改动。因此,《桂林古本》与通行本之差别,主要是增加了温病学内容。之所以说是托名之作,概之如下。

    2.1体例不同,文风迥异:1~3卷中,论述脉学及六气致病,有论无方,其体制、文风与仲景迥异,缺乏前后贯通、一气呵成之感,且措词亦受明清白话文影响,渐趋通俗,不似仲景原文之古朴深奥。

    2.2病名: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是以六经分类命名,或以方名证。然《桂林古本》中,直接袭用了温病学说形成后的各种病名。众所周知,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首先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温疟等八种,这些病名及论述全部出现在《桂林古本》中,可见该书出于吴鞠通之后,并受其影响至深。

    2.3本末倒置,前后错乱:《桂林古本》中一、二卷有论无方,而第三卷突然冒出“大青龙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亦即《桂林古本》中最先出现的方剂,而在此之前,并无一处提及“大青龙汤”“桂枝汤”基本组成。一代医圣,立法严谨,层次分明,未有本末倒置,愚若如是者。纵使仲师一时疏忽,延至 “第十二稿”时,断不致毫无察觉,此后人托名时之失误。

    2.4方名:纵观《桂林古本》全书,除袭用经方外,其余方名均系以药名组合而成,如“百合地黄丹皮半夏茯苓汤”、“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比比皆是,此亦不合仲景立法之体例。

    综之,该书各方面均与仲景大相庭径,留下明显斧凿痕迹,故当为后人托名之作。

    3.《桂林古本》成书于1798~1894年间

    前已提及《桂林古本》沿用了吴鞠通对温病的各种观点,而吴鞠通《温病条辨》成书于嘉庆二年(公元1798年),故《桂林古本》成书当在吴氏之后,而左盛德将此书传给罗哲初是光绪廾年(公元1894年),故该书成书当在1798~1894年间。

    4.《桂林古本》是伤寒派著作

    仲师《伤寒杂病论》在祖国医学史上,首次打破了既往医著有论无方的格局,提出六经辨证,随证施治,为千古所颂。迄至明末清初,后世医家在不断探索、总结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温病学说。但在当时,温病学说是否该创立新论以“羽翼伤寒”,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这就是清代我国医学史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

    伤寒派认为“伤寒有五”,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温病已属其中,不必另立新派。《桂林古本》正是为维持这种观点,

    大量温病内容纳入伤寒之中,当作伤寒论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就不必“另立新派”。

    该书作者自诩为仲景后人,自然维持正统的伤寒派观点,但他将大量温病内容直接纳入《伤寒杂病论》的同时,也说明他已看到温病学派的崛起和温病学派对外感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故将温病内容列于伤寒内容之前,也说明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温病学术思想并认识到其重要性。

    5.该书的学术价值

    尽管该书是伤寒学派著作,不主张另立温病学派,直接将温病内容纳入伤寒之中。但该书将温病列为全书之首并吸取、采用温病之病名、辨证,说明其并未囿于一家之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博采众长,能看到温病学说之崛起,是难能可贵的。笔者认为,《桂林古本》是清代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产物,是出自伤寒派的手笔,作者试图集伤寒、温病于一炉,在治疗上另辟蹊径,编纂一部兼取各家之长的外感病专著,这对于祖国医学外感病的发展史,对研究仲景学说及岭南文化,仍具有重要意义。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541002) 蒋建成 李仙
-----------作者对伤寒论精神缺乏应有的了解,仅见相貌之异,可谓妄加评说。
-----------
Originally posted by 蒋建成 李仙 :
…此书第七至十六卷,则与刊行与世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除少数文字上略有出入外,内容上并无改动。…

桂本和通行本的差别之大,已足可让人写好几部书来探讨。光从这句话看来,该文作者恐怕连起码的条文比对(甚至翻阅)都没做到,又是一篇令人失望和失笑的「论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及评价
作者:蒋建成 李仙

       Cjc108先生转帖“古本伤寒”辨伪的文章,此举甚好!通过大家的讨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本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加深对古本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建议各位,今后若有转贴此类文章,务请标明“辨伪”二字,以免与其他文题相杂,混淆视听!

       仅就温病而论:
       [原文]……众所周知,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首先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温疟等八种,这些病名及论述全部出现在《桂林古本》中,可见该书出于吴鞠通之后,并受其影响至深。……

       所谓八种温病,有些病名原为《伤寒论•伤寒例》所固有。至于“全部出现在《桂林古本》中”,不仅未见其全,而桂本“温病篇”只有“秋温”没有“秋燥”,且桂本“大温”病名,古今未见。关于吴鞠通“温病论述”,包括《温病条辨》以外的内容,在《桂林古本》中更未发现有蛛丝马迹的关联。此外笔者在考注《桂林古本•温病篇》时,曾从《五十二病方》查到现在的《温病学》,也未见与《温病篇》的学术观点有直接联系。(“古本伤寒温病篇初探”一文,在“关于古本伤寒的研究”题内,可以看一下。)那么《桂林古本》受吴鞠通
“影响至深”之说,是连一点影子也没有。
    
       有些人即使意欲辨伪,也得从实际出发,不能丝毫不着边际。如此无中生有,凿空而谈,真不知其用意何在!(该文见  中医文献杂志  1998;(4):13—14.)
相关文章
 大家来谈谈瘢痕灸
 实肠散(《回春》卷三。)
 请问懂得刮痧的高手
 卫生宝鉴 卷十八 上课笔记
 清本草学家屠道和论附子(阎寿峰辑)
 核黄素缺乏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