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辨证要点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1.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18.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9.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20.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

21.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22.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23.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

24.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

25.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

26.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27.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28.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29.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30.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yin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

31.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明〕杭世骏 )

32.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明〕李榳《医学入门》)

33.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34.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医学入门》)

35.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36.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37.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清〕程杏轩《医述》)

38.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相关文章
 4月10日体验辟谷第六天
 老视
 醒脾化湿
 神仙服蜂房丸(《圣惠》卷九十四。)
 门外汉提问:请教推拿中的“补,泄”与循经
 煨姜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