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诸病源候论教程:温病诸候
来源:温病诸候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卷之十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隋 巢元方


1. 温病候

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受于寒。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受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焉。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受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其冬复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也。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曰∶病名阴阳交,阴阳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受于谷,谷生受于精,今邪气交争受于骨肉之间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则当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称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凡皮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温病患,二三日,身躯热,腹满,头痛,食欲如故,脉直疾,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此病不治。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也。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存神攘辟,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卫生资格考试网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东海神名阿明 南海神名祝融 西海神名巨乘 北海神名禺强 又云∶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却众邪百鬼,常存心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之。可以入温疫之中。

2. 温病一日候

温病一日,太阳受病。太阳主表,表谓皮肤也。病在皮肤之间,故头项腰脊痛。

3. 温病二日候

温病二日,阳明受病。病在于肌肉,故肉热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4. 温病三日候

温病三日,少阳受病,故胸胁热而耳聋。三阳始传病讫,未入于脏,故可发汗而愈。

5. 温病四日候

温病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者,三阴之首也。三阳受病讫,传入于阴,故毒瓦斯入胸膈之内,其病咽干腹满,故可吐而愈。

6. 温病五日候

温病五日,少阴受病。毒瓦斯入腹,其病口热舌干而引饮,故可下而愈。

7. 温病六日候

温病六日,厥阴受病。毒瓦斯入肠胃,其病烦满而阴缩,故可下而愈。

8. 温病七日候

温病七日,病法当愈,此是三阴三阳传病竟故也。今七日病不除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病者,是经络重受病也。

9. 温病八日候

温病八日以上病不解者,或是诸经络重受于病,或经发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尽,所以病证不罢也。

10. 温病九日以上候

温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经受病即不能相传,或已传三阳讫而不能传受于三阴,所以停滞累日,病证不罢,皆由毒瓦斯未尽,表里受邪,经络损伤,腑脏俱病也。

11. 温病发斑候

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疮。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出受于肌肤,斑烂隐轸如锦文也。

12. 温病烦候

此由阴气少,阳气多,故身热而烦。其毒瓦斯在于心而烦者,则令人闷而欲呕。若其胃内有燥粪而烦者,则谬语而绕脐痛也。

13. 温病狂言候

夫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其非素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阴阳争而外并受于阳。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邪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热盛受于身,故弃衣欲走;阳盛,故妄言骂詈,不避亲戚,大热遍身,狂言而妄闻视也。

14. 温病嗽候

邪热客于胸腑,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受于肺,故令嗽。

15. 温病呕候

胃中有热,谷气入胃,与热相并,气逆则呕。或吐下后,饮水多,胃虚冷,亦为呕也。

16. 温病哕候

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令致哕。

17. 温病渴候

热气入于肾脏,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则渴引饮。

18. 温病取吐候

温病热发四日,病在胸膈,当吐之愈。有得病一二日,便心胸烦满,为毒已入,兼有痰实,亦吐之。

19. 温病变成黄候

发汗不解,温毒瓦斯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橘色。

20. 温病咽喉痛候

热毒在于胸腑,三焦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下部脉不通,热气上攻喉咽,故痛或生<目录>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21. 温病毒攻眼候

肝开窍受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上冲受于目,故赤痛,重者生疮翳也。

22. 温病衄候

由五脏热结所为。心主血,肺主气,而开窍受于鼻,邪热伤受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目录>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23. 温病吐血

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不发,致热毒入深,结受于五脏,内有瘀血积,故吐血也<目录>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24. 温病下利候

风热入于肠胃,故令洞泄。若挟毒,则下黄赤汁及脓血。

25. 温病脓血利候

热毒甚者,伤受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此由温毒瓦斯盛故也。

26. 温病大便不通候

脾胃有热积,发汗太过,则津液少,使胃干,结热在内,故大便不通。

27. 温病小便不通候

发汗后,津液少,膀胱有结热,移入于小肠,故小便不通也。

28. 温病下部疮候

热攻肠胃,毒瓦斯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则下部生疮,重者,肛烂见<目录>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29. 温病劳复候

谓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受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

30. 温病食复候

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 脂腻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饼饵,○ 脍,枣、栗诸生果难消物,则不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便胀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非但杂食,梳头、洗浴诸劳事等,皆须慎之。

31. 温病阴阳易候

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温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因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

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虽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于人,如换易也。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举,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目录>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32. 温病交接劳复候

病虽瘥,阴阳未和,因早房室,令人阴肿缩入腹,腹 痛,名为交接之劳复也。

33. 温病瘥后诸病候

谓其人先有宿,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热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

34. 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

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卷之十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1. 疫疠病候

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养生方》云∶封君达常乘青牛,鲁女生常乘驳牛,孟子绰常乘驳马,尹公度常乘青骡。时人莫知其名字为谁,故曰∶欲得不死,当问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驳牛为上,青牛次之,驳马又次之。三色者,顺生之气也。云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驳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驳马者,乃神龙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于路,百物之恶精,疫气之厉鬼,将长揖之焉。

《养生方.导引法》云∶延年之道,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却众邪百鬼,常存心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之。可以入温疫之中。

2. 疫疠疮候

热毒盛,则生 疮,疮周匝遍身,状如火疮,色赤头白者毒轻,色黑紫瘀者毒重。亦名豌豆疮。

3. 瘴气候

夫岭南青草、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南地暖,故太阴之时,草木不黄落,伏蛰不闭藏,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量其用药体性,岭南伤寒,但节气多温,冷药小寒受于岭北。时用热药,亦减其锱铢,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迟,因经络之所传,与伤寒不异。然阴阳受病,会同表里,须明识患源,不得妄攻汤艾。假令宿患痼热,今得瘴毒,毒得热更烦,虽形候正盛,犹在于表,未入肠胃,不妨温而汗之。已入内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夫下利治病等药在下品,药性凶毒,专主攻击,不可恒服,疾去即止。病若日数未入于内,不可预服利药,药尽胃虚,病必乘虚而进。此不可轻治。治不瘥,成黄胆;黄胆不瘥,为尸疸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尸疸疾者,岭南中瘴气,土人连历不瘥,变成此病,不须治也。岭北客人,犹得斟酌救之。病前热而后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受于阳者,攻其外;发于阴者,攻其内。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若寒气在表,发汗及针必愈。三日以上,气浮受于上,填塞心胸,使头痛胸满而闷,宜以吐药,吐之必愈。五日以上,瘴气深结在脏腑,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或人得病久,方告医,医知病深,病已成结,非可发表解肌,所当问病之得病本末,投药可专依次第也。

相关文章
 斜飞脉
 半头痛目翳
 转帖......洋药不良反应接二连三
 排风汤(《千金》卷八。)
 小陷胸丸
 中国官方公布的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