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皮外五官与经方:小青龙汤为什么没有茯苓白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没有猪苓泽泻可以理解,因为这两者性寒。
为什么没有茯苓白术呢?
或者说,茯苓白术所治之水与小青龙汤所治之水有什么区别?
向大家请教



-------------------
苓术对应的是水,小青龙里的辛夏对应的是饮。

-------------------
仲景在肺之水饮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同时可以参看金匮小青龙汤治案,里面用茯苓,但未用白术。
在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中多苓术同用以去水。
其实半夏,茯苓,生姜,白术都是去水的,不过去的地方不一样。术苓多治下焦,夏姜多治中焦,姜辛味多治上焦,大致如此,又不可拘于此。
因水饮之行是相关联的,所以有时要同用,要细细体会。
一点认识,未必确切。


-------------------
治水二法:在上者以汗解,在下者利尿.
小青龙以发汗为主,半夏去胃中湿

-------------------
小青龙并非汗法,这从小青龙的服法和实际体验可证明。
感觉半夏和茯苓白术很不一样。
小青龙中真正去水的好像就只有半夏和细辛。

-------------------
请教水和饮怎么区别?

-------------------
茯苓白术系多有头晕。
小青龙则没有头晕。
感觉还是大不一样的。
小青龙也不一定是肺部吧?心下不一定是肺部。

-------------------
干姜细辛五味子夏为散水、逐饮之药,茯苓通理水道,白术化湿。
仲景先师根据痰、饮、水所在位置不同而选药。粘稠为痰,稀薄为饮,停潴在脏器腔间,水为组织中渗出之水液。
小青龙汤中,水气随汗而宣疏何须茯苓渗利?此证中“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并无湿所以也不需白术。个人浅见。

-------------------
姜辛夏味主治在肺部皮毛之水.

合并有里水<脾胃之水>就用麻黄加术汤.

两方要对看,辩表里之病位用方!

-------------------
小青龙是温散寒饮,所以重在姜辛夏。一点浅见。

-------------------
这个讨论好

-------------------
在除水的用药上,仲景先师应该是兼顾了治标与治本两个方面。(本指水气,标指水气所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
也就是说姜辛味除水之本兼治咳之标,苓除水之本兼治悸之标,白术除水之本兼治眩之标。
从方证药证中寻找答案比较明确,若从病机与病位上理解是不容易搞清楚的。
大致是这样。

-------------------
这可能牵扯到仲景药对配伍的思想!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的干姜较半夏泻心汤是减量的,而半夏未变,加入生姜四两,可以推测干姜起的是辅助作用。至于为何没有茯苓白术,当然是未出现其证,况且,小青龙汤的下面本来就有加减法的,也可以说是有茯苓的,“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另,在真武汤下面的注释有“若小便利者,去茯苓”,据此总不能说真武汤没有茯苓吧,我觉得还是要坚持仲景的用药思路“有是证,用是药”,呵呵
选择的药物与病位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
读读药证吧。

-------------------
我有疑问的不仅仅是方子的区别,还有药的区别。
小青龙中,干姜和五味子不直接利水,利水的就细辛和麻黄吧。
另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麻黄加术汤反而治里水呢?为什么麻黄汤不能加茯苓?加细辛?加半夏?
麻黄汤治表,为什么加上白术就治里了呢?

以上都是我不解的,请您指教

-------------------
他的治的标不一样,这很可能反映出他们治的是不同的水!

-------------------
药证只是描述,没法回答我的问题。
比如说药证讲白芍腹痛,可是伤寒论中那么多治腹痛的方子,却不一定使用白芍。

-------------------
利水方子中,或者有桂枝,或者有白芍,或者两者都有,这些药证能解释吗?

-------------------
转载一章日本医生大冢敬节著述,看看是否对此题有所帮助:

  胃内停滞上水毒之谓也。此有名为心下痰饮者。亦有名为心下有水气者。更有名为心下有留饮者。意味皆同也。其治疗方针。裾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 以温药和之。是温散之药即为此病之药无疑。温药何药。术、生姜、细辛之类是也。
   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肋阻满。目眩。)
 泽泻汤   (心下阻饮。其人苦目眩。)
 茯苓饮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枳术汤   (心下有如盘之坚物。饮水则作。)
 以上四方有术。
 小青龙汤 (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气分。心下有如盘之坚物。饮水则作。)
 以上二方有细辛。
 生姜泻心汤  (肋下有水气)
   以上一方有生姜。
 治胃内停水。其方剂不止以上七方。为说明上便宜计。将上列方计分为三组。即有术者。有细辛者。有生姜者。有术之方剂使用于痰饮、留饮、停饮、宿饮、水饮等证。有细辛之方剂。用于水气或云气分。今从脉证方面观之。有术之方剂中。言脉证者大半为脉沉。而用越婢加术汤、附子汤、苓甘术桂汤。脉浮者。有五苓散一方。有细辛之方剂中。用麻黄附子泻心汤。脉细而欲绝者用当归四逆汤。脉浮者用厚扑麻黄汤。脉紧弦者用大黄附子汤,而不言及小青龙汤之脉证。以表不解者。当然脉浮也。本草中言术逐痰水。细辛行水气之语。可以深思矣。易词以言之。细辛多治表水为主。术多治里水为主。余曾对于脉浮数之患者以苓桂术甘汤。服后非特胃内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浮肿。(人参亦起浮肿)於此可知术虽为利尿剂而力不大也。
   生姜治水与治水气者也。其收水富于动摇性。(术与细辛比较的非动摇性。)在配剂中与术辛均为必要之方。生姜与半夏同用可以止呕吐。干姜与附子同用。可止完谷下利。此即富动摇性而能收水之故。
 心下痞
   痞者噎之意。俗称胸噎。无食愁。伤寒论金贵要略中言及治痞之方有七。
   五苓散  (未嚼碎之全粒咽下后成心下痞。与以泻心汤而痞不解者。其人渴而口燥烦。)
   小半夏加茯苓汤(卒然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痛。)
   泻心汤  (妇人吐涎沫。服药后。心下即痞者。)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复恶寒。汗出者。)
   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甘草泻心汤 (医见心下痞之病未尽。再与以药。其痞益甚者。)
   以上七方中前二方有茯苓。后五方有黄连。可知茯苓可治心下痞。黄连亦可以治心下痞。又从五苓散条下观之。凡全粒咽下成痞。泻心汤不能解者。五苓散可解之。查近世有以黄连茯苓组合成方者遍览伤寒金匮方中。一方无以茯苓与黄连为伍者。要知二者之间。药能不同。茯苓之味淡。黄连之味苦。此为其最大之相反点。物编云。古人谓苦者能泻。能燥。能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泻。此定则我们可以无条件承认者也。泻心汤一类。必配以如黄连之多量苦味剂。利水之流。去血之滞。开精神之郁积者。必配以茯苓之剂。其间效用之途。正不可以道里计之,
   心下痞之外。又有治心中痞者三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心中痞。留气结于胸。胸满。从肋下逆枪至心。)
   人参汤  (同上。)
   从上方观之。可知心中痞者。气上逆郁塞于胸而成为痞也。与心下痞之状异。枳实薤百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就文字观止。为用相同。但从人参与枳实。术与薤百。干姜与桂枝之药效比较考之。则就想象上可知凡属缓而病情深者。宜用人参汤也。
   心下痞者以手按之软而不觉其硬者也。又有所谓心下痞鞭者。按之其硬如鞭然。其处方亦有六,
   桂枝人参汤 (利不止。心下痞鞭。)
   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鞭而满。)
   大柴胡汤(心下痞鞭。呕吐下利。)
   旋覆花代赭石汤(心下痞鞭。)
   木防已汤 (心下痞坚。)
   小柴胡汤(肋下痞鞭。)
   此外尚有瓜蒂散治胸中痞鞭。而病势沉重。从胸下至胸中者。通览上列六方除大柴胡汤外。其他五方均有人参。但大柴胡汤中之枳实亦如其他方剂中人参之役务。东洞翁云。人参治心下痞鞭。但逆之心下痞鞭。未云以人参主治也。
   统观以上心下痞。心中痞。心下痞鞭言及处治这方剂。屡用人参、枳实、黄连、黄芩、茯苓、半夏之类云。
   备考
  [兰轩医谈]   治痰饮者。始用温散。其次疏通。其次燥痰。先燥者则不适。温散用败毒散。小青龙汤。疏通用柴梗半夏汤(或加大黄少许。)。燥痰用苓桂术甘汤之类。金匮云。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信确言也。但痰饮如有蛔虫之见症者。宜先用滋润温剂以扰乱之。然后以下剂以除之。以去其沉痼之疾。是为至要。比譬诸去烟管之烟膏者。必先用捻纸稍稍通之。而后用火与热汤通之。其理正同也。

-------------------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仲景师在《伤寒论》对小青龙汤的例举重点强调“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两条皆是。“表不解”意味着什么,值得思考。

-------------------
小表龙汤是散寒蠲饮的方子,不是淡渗利水的

-------------------
根据病在上者,汗而发之,病在下当利小便。小青龙汤主治病在上的外有风寒,内有水饮之患。而白术、茯芩治小便不利的内湿之患,其病位在中、下焦。

-------------------
饮和水怎么区别?

-------------------
表不解当然要兼解表了,我的疑问是在去水气的部分

-------------------
这个讨论好啊,学习了

-------------------

-------------------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如此探究,大有益处。

-------------------
这个问题提问的好。可以深入药性的理解
张仲景说过“卫行脉外,营行脉中”这里的脉首先要明白。
再说白术,白术的作用是健脾,能使脉外的水湿之邪进入脉内,能止汗止利
小青龙汤是发散之方,是从脉内向脉外透散,把脉内多余的津液通过汗尿散发出来
至于痰饮水湿的定位,也分脉内脉外
凡是脉内的正常的水谷精微叫津液,太多了的为饮,脉外的为水湿痰,胃肠道内的水谷没有进入脉内,始终是水谷,不能叫津液,从脉内透出脉外过多的津为水气或者叫水肿,从脉内透出脉外的过多的液为痰湿

-------------------
  一味以单味药能说解方剂,是无法全面理解经方方义的,麻杏甘石汤就是例证。我们说小青龙汤“初学小青龙汤为治咳主方,然小青龙汤之专效在于逐水发邪,盖此咳由于水与邪相激而发,故用此汤发邪,则咳自止矣”“凡中风寒邪,有水迎之,-------逐水邪除。”这就是小青龙方义的主旨。”小青龙“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气喘咳者。”

-------------------
引用第23楼niyunjiu于2011-11-18 17:08发表的 回 19楼(xiaozheng) 的帖子 :
表不解当然要兼解表了,我的疑问是在去水气的部分 700)this.width=700;" >


   说的没错,但不要忽略“心下有水气”。仲景师已明确告诉我们。条文很清楚。

-------------------
"凡是脉内的正常的水谷精微叫津液,太多了的为饮,脉外的为水湿痰,胃肠道内的水谷没有进入脉内,始终是水谷,不能叫津液,从脉内透出脉外过多的津为水气或者叫水肿"
认同先生如此划分.

-------------------
学习了

-------------------


  凡是脉内的正常的水谷精微叫津液,太多了的为饮,脉外的为水湿痰,胃肠道内的水谷没有进入脉内,始终是水谷,不能叫津液,从脉内透出脉外过多的津为水气或者叫水肿,从脉内透出脉外的过多的液为痰湿

-------------------
学习了

-------------------
柴桂方应:这个问题提问的好。可以深入药性的理解
张仲景说过“卫行脉外,营行脉中”这里的脉首先要明白。
再说白术,白术的作用是健脾,能使脉外的水湿之邪进入脉内,能止汗止利
小青龙汤是发散之 ..?(2011-11-18 22:27)?700)this.width=700;" >

论述得很好

-------------------
关注。

-------------------
寒饮用姜辛夏, 湿用茯苓白术.

胡老说湿~痰饮~水气都是一样的东西.

-------------------
柴桂方应:这个问题提问的好。可以深入药性的理解
张仲景说过“卫行脉外,营行脉中”这里的脉首先要明白。
再说白术,白术的作用是健脾,能使脉外的水湿之邪进入脉内,能止汗止利
小青龙汤是发散之 ..?(2011-11-18 22:27)?700)this.width=700;" >

这个分析方法好.这种机理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由此开一中医科学化的新途径.

-------------------
这个讨论很好,先收藏了,慢慢再来品读
相关文章
 热病第五
 取虫积丸(《普济方》卷二三九。)
 四蜕丹(《赤水玄珠》卷二十七)
 液脱
 癌症病人成了医院的摇钱树(转)
 《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实施方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