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女,45面暗红,颈部肩胛酸痛,
失眠,体质偏胖,左寸脉细滞不畅,与血腑逐瘀汤,各证大减。
二,张男,70余岁,
胃癌手术后3年。刻下:形削骨立,舟状腹,不欲食多日,脉浮大而减,与归芪建中汤一月有余,体重增加与前判若二人。
三,张男,37岁,
腹痛,下蹲时尤甚,大便稀日2至3次,皮肤浅黑,脉浮弦稍紧,底力不足,寒热夹杂,寒多热少与
乌梅丸减连,柏剂量。5剂后说:症状大减。
四,张女35岁,病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柴朴汤发烧,喘憋减轻而汗出大增,极度乏力,脉浮而无底力。与
桂枝汤加
附子红参
厚朴杏仁2剂。汗止力增,脉有底力,与柴朴汤原方咳喘减未再汗出。
五,李男,49岁,牙龈肿痛,口腔时常溃疡,
腰痛无意欲,小便不畅,臀部常冷,脉浮大减。与潜阳封髓丹,14剂各证均大减,唯臀部仍冷。
-------------------
六,黄,女,57失眠,心烦易怒,常想和人打架,左寸滑数,右寸关弦紧,与柴牡汤合
桃核承气汤,7剂后眠转好,心情平静。
-------------------
四,张女35岁,病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柴朴汤发烧,喘憋减轻而汗出大增,极度乏力,脉浮而无底力。与
桂枝汤加附子红参厚朴杏仁2剂。汗止力增,脉有底力,与柴朴汤原方咳喘减未再汗出。
请问:此人形貌如何?舌象有异像吗?
-------------------
脉浮大而减在两案中出现,请楼主谈谈脉理、临床的方证意义/
-------------------
-------------------
-------------------
-------------------
回小荣:此人是
半夏眼,神经性
头痛20来年。每年冬天易患喘咳,体质稍瘦,舌象没太注意。
-------------------
李小荣:脉浮大而减在两案中出现,请楼主谈谈脉理、临床的方证意义/?(2013-01-03 21:40)?700)this.width=700;" >
二案为
虚劳脉象,故用归芪建中而不用人参。
五案为虚火上升,下焦虚寒,上欲热而下欲寒,治疗后上热虽潜阳于下,但下焦仍寒,原方加肾着汤继续治疗中。
-------------------
李小荣:案3搭脉时是否发现手的温度异常??(2013-01-03 21:42)?700)this.width=700;" >
不厥冷。
-------------------
经方中:六,黄,女,57失眠,心烦易怒,常想和人打架,左寸滑数,右寸关弦紧,与柴牡汤合
桃核承气汤,7剂后眠转好,心情平静。?(2013-01-03 21:38)?700)this.width=700;" >
王兄把右寸关弦紧看做柴牡汤证的脉证,从脉诊上怎样与外有寒感者鉴别?
-------------------
一般左脉大于右脉多外感,右脉大于左脉多内伤。不过还要和其它诊法互相参考。能合色脉可以完全,不至于以偏概全。
-------------------
经方中:一般左脉大于右脉多外感,右脉大于左脉多内伤。?(2013-01-03 22:13)?700)this.width=700;" >
李杲在《内外伤辨。辨脉》一书中论到:“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
-------------------
李小荣脉学笔记16:人迎气口脉诊法小结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71581183.html
人迎气口脉诊法小结
一、人迎气口脉诊法在古脉法和后世脉法中的运用是有同有异的。相通之处是脉理相似、都为对比脉诊法、均用以区别病变发生之内外即主病意义以人迎主外感气口主内伤。
二、古脉法之人迎气口脉诊法以《内经》为准。《内经》以手太阴肺经太渊即寸口为气口脉,以结喉两旁足阳明胃经之脉动为人迎。在《灵枢。禁服篇》:“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四时气篇》:“气口候阴,人迎候阳。”《灵枢。五色篇》:“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三、后世脉法中《脉经》收集的《脉法赞》开始将人迎气口脉诊法中的人迎气口脉位定为左右寸脉。《脉法赞》全篇共108个字,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后《千金要方。卷28平脉。五脏脉所属第四》继承曰:“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再后来经李杲昌明而得以发扬推广。李杲在《内外伤辨。辨脉》一书中论到:“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李时珍在《濒湖脉学。四言诀》中亦说:“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四、对于后世脉法的人迎气口脉诊左右对比法的应用医史上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如:张景岳曰:“以左手辨外感,右手辨内伤,岂左无内伤内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上海何时希先生评曰:“以左手寸口为人迎,右手寸口为气口,关曰关上、两手尺中曰神门,多立名目甚无用也。”
五、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
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及误服补火丸散,必生肝热,滑精诸证。右脉盛、左手无脉,主痰结、气虚。左脉盛、右手无脉,主食滞、肝郁。”近人萧通吾认为:“人迎脉多见有浮、紧、虚、吸、洪、数、滑这七种脉象。而气口脉则常见濡、涩结、紧、沉、动、滑大、虚大等八种脉象。。。。。。。人迎脉除外感证外,还可以出现肝气火旺、痰热上壅、血热经多等疾患。。。。。。。气口脉多内伤七情之证,并且有虚实之辨。”
六、小结:个人认为1. 李杲的人迎气口脉法仅为外感内伤之鉴别比较之用,较简便实用。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深化。2.至于后世脉法的人迎气口脉诊左右对比法的主张和反对两种意见,实为各医家对四诊诊法的侧重不一、对脉理的重视不够以及对脉诊的掌握理解层次不同所致。纵观历代中医学临床大家的医案记载和大家临床脉诊实践所见,很多患者左右脉确有大小虚实强弱的不等现象,激发我们结合四诊进行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的分析探索。
-------------------
-------------------
小荣对脉学研究非常深入,但有许多人不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
-------------------
李小荣:这是我6年前的学习笔记,请王兄有空时指点。?(2013-01-03 22:20)?700)this.width=700;" >
资料已经很详细了,学习了,谢谢小荣。
-------------------
经方中:小荣对脉学研究非常深入,但有许多人不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
....... (2013-01-03 22:21) 700)this.width=700;" >
想当年我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系统的梳理历代脉学,曾经想到北京某脉学班学习,但之后听到道友反馈那个学习班只不过是把一些古代脉学著作窜起来来忽悠我们中医学子的,严重脱离临床实践,所出版的脉学书籍中的脉案多系伪造,加之体会到自己的手感呆钝,只好放下脉诊探索。所幸07年机遇巧合,得进经方沙龙论坛,得到黄老师指点,侧重从一些较客观的方向切入,临床直指方证而疗效得于提高,待以后经验充分些再来重点体察脉诊,还请王兄多多指点!
-------------------
看的出小荣对脉学下了很大功夫,我一直在探索当中,与其说成功的案例多,不如说失败的案例更多,有时百思不解,一直在存疑当中。所以只能悟多少说多少,悟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难免有唯心的东西在里面,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
两位脉学前辈的切磋,对我们后学有很好的借鉴、启示。只是刚入此道,连问题都没法提。惭愧
学习ing
-------------------
侧重从一些较客观的方向切入,临床直指方证而疗效得于提高,待以后经验充分些再来重点体察脉诊,在理,这也是黄师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的一面。
-------------------
临床医生,常常善于一诊或二诊,不可能四诊都擅长,因为没那么多时间。不管是望,闻,问,切,查,只要有一,二项重要依据,加几条辅助证据,就可判断出方证就可以开方。这和西医的诊断依据有相似的地方,也就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
-------------------
昨晚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王兄提到的浮大而减的脉与芤脉有何异同?
还劳王兄解惑~
-------------------
李小荣:昨晚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王兄提到的浮大而减的脉与芤脉有何异同?
还劳王兄解惑~?(2013-01-04 17:36)?700)this.width=700;" >
芤脉,「脉经」说是:"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减脉多是中取应指,再按空虚,如果在"举"时侯的浮大不软而中空,也可理解为"减脉"。
其鉴别点在于指腹与脉管接触时软与不软。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
明白一些了!两者在“举寻”的脉位有异,谢谢!
但“如果在"举"时侯的浮大不软而中空,也可理解为"减脉"---”这不是接近革脉吗?
-------------------
-------------------
经方中:看来浮取中空叫革脉,中取空虚叫减脉比较恰当。?(2013-01-04 19:26)?700)this.width=700;" >
哦,明白了,谢谢王兄赐教!
-------------------
-------------------
请教王兄:
1,案四,
柴胡用量多少?
2,案六,为什么合用桃核承气汤?左寸滑数,右寸关弦紧如何解读?弦,紧脉从《频湖脉学》的描述来看有很大不同,合在一起,令人费解。
多谢
-------------------
黄煌:以上的讨论太好了,非常有必要!?(2013-01-08 08:04)?700)this.width=700;" >
谢谢老师关注与鼓励。
-------------------
仆本恨人:请教王兄:
1,案四,柴胡用量多少?
2,案六,为什么合用桃核承气汤?左寸滑数,右寸关弦紧如何解读?弦,紧脉从《频湖脉学》的描述来看有很大不同,合在一起,令人费解。
多谢?(2013-01-08 18:10)?700)this.width=700;" >
回夏兄:1,柴胡用15克,我是用的河北 野生柴胡,质量上乘。又加上患者是"喘家"所以吃药后烧退了但出了几乎一天的汗(漏汗)。故用桂枝汤加厚朴,
杏子汤。「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的意思,加附子是源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加人参又有新加汤的含义。故病情 变化较快,换方也比较及时。收效尚可。这也体现了"伤寒如流水,杂病如漩涡"。
2,左寸滑数一般是心火偏亢,多失眠,烦躁,
心悸,为"太过"脉,又加上此人心烦易怒,老想和人打架,这是"其人如狂"的表现,所以用了桃核承气汤了,右寸关弦紧用柴牡汤学习了先师朱进忠老师的经验,故收效满意。
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左右弹指,这是两脉的鉴别要点。
-------------------
我用桂枝加附子人参汤也算是救逆了,和前几天邢斌先生的那个桂枝加附子汤的病案很相似。只是这个病既有宿疾,又感新邪,再加上治疗后漏汗,几乎成为"坏病",复杂多变,幸好尚知进退才顺利平复。
-------------------
-------------------
经方中:临床医生,常常善于一诊或二诊,不可能四诊都擅长,因为没那么多时间。不管是望,闻,问,切,查,只要有一,二项重要依据,加几条辅助证据,就可判断出方证就可以开方。这和西医的诊断 ..?(2013-01-04 14:22)?700)this.width=700;" >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是啊,如果能精于一种诊察方法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