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几载迂回后,重闻大道真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受师兄之邀,国庆节期间同去大连拜访杨麦青先生。10月4日8点半左右,我们敲开了杨麦青先生的家门。杨先生和当年的老领导已在家中等候,83岁高龄的杨先生精神矍铄,有着北方人的开朗和乐观。自我介绍以后,得知我是南阳人,遂和我攀谈起河南和南阳的名人典故,如数家珍,让我都觉得自愧不如,也一下子把距离拉近了不少。在3个小时的拜访中,杨先生回顾当年的旧闻轶事、研究历程,我也提出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困惑:

1.入门

我们的话题从杨先生与《伤寒论》最初的结缘开始,杨先生谈起了经方对自己最初的震撼始于1959年沈阳的麻疹大流行。杨先生初学西医,1945年入哈尔滨医科大学,1946年入中国医科大学21期,毕业后在东北军区绥化六院专攻传染病,每因重症常难获救,而颇感悲凉,1956年开始学习中医。1959年1月,沈阳市麻疹大流行,当时没有麻疹疫苗,死亡率甚高,杨麦青先生临危受命,被调任至此为大东区医院任防麻工作组副组长。在那里,杨先生看到西医已束手无策,而中医按照温病的辩证思路,出具的方药为五虎汤麻杏石甘汤加细茶),服用以后,依然死亡者多,生还者少。当时医院因电力不足,晚上皆“点洋蜡,小儿夭折,病家哀号,真如地狱一般”,遂请向院中伤寒名家陈会心先生请教,陈先生认为此即《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但在当时众皆以麻疹为温病的情况下,改用伤寒方仍需极大的魄力和勇气,最终杨先生仍力排众议,改用真武汤方,用此方后的第一例患者,一剂手足温、二剂目能视、三剂而坐起,在全院推广后连续六天没有再出现死亡病例,遂受到沈阳市卫生局的重视,在全市推广。

这件事成为杨先生后来成为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缘起,在《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中,杨先生如是写道:“这一次偶然的科学发现,后来竟成为我终身的精神柱杖,愿步历代伤寒家后尘,为此倾注平生心血。”

6月,沈阳市爆发细菌性痢疾,再次以经方救治而获良效:凡年长、体壮小儿多从“热化”为“阳明厥阴并病”,或“少阴三急下症”以白虎、承气汤治之,;而体弱婴幼儿则多从寒化,为“三阴”并病,以四逆辈温经扶阳。也正是在这样的临床实践中,方清晰地理解为何《伤寒论》少阴病篇会出现承气汤证,而条文中“自利清水、色唇青”的描述有是多么的精确。

在后来的日子里,杨麦青先生接触了除霍乱以外的所有传染病,在大规模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假说》。

回顾这一段经历的过程中,杨先生强调,学习中医,一定要从临床入手,因为中医的理论原本是由临床现象的倒推,往往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推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去,甚至推到周易、佛教中去了。从抽象的理论入手,往往越聪明的头脑越容易陷下去,找不着头绪。在这一点上,杨先生认同黄煌老师的观点,“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杨先生自己正是在和陈会心老师的并肩战斗中,由陈会心老师手把手带教出来的,临床之所见所闻与《伤寒论》中质朴的描述互相印证,皆能落到实处,如此很快入门。《伤寒论》言辞质朴,而《内经》则辞藻华丽,就如同历史中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的骈文固然华美,但其成就却远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下。

2.假说

以数以千计的临床大样本观察为基础,基于和各种传染病做斗争的经验,杨麦青先生提出了《关于<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假说》:六经是机体在急性自稳态平衡紊乱情况下所发生的六大病理生理症候群,期间显示为炎症、微循环障碍、发热、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休克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轻者仅演进一、二阶段“不传”而“自止”,重者“传经”“直中”“何病”“并病”迅兼数个阶段“难治”“不治”而趋于死亡。

这个假说跟随现代医学的发展,从微循环角度、细胞核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补充。

讲到这一段经历的时候,老人反复强调,这并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一大批人的共同结晶,是由当时的病理生理学专家、微循环专家反复推敲审定而成。假说最核心的关键点在于“病理生理状态”,《伤寒论》的精髓在于通过方证反馈找出机体基本病理过程的变化规律以及方证间病理生理变化的相关性,经方所针对的并非是条文中描述出的症状组合,而是症状组合背后的病理生理状态。

也正是“切断病理生理症候群”的认知,尽管今年来的非典、甲流杨麦青先生并未亲见,但依然能够根据相关信息推导其发展转归及对应方药。

3.伤寒与温病、伤寒与杂病及其他

我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请教了杨麦青先生:

1)您是倾向于寒温统一的,认为伤寒论六经的传变规律完全可以涵盖温病转归,那么为什么在明清还会出现温病学派,并自创很多方剂,是伤寒论中的方子不够用,还是他们并没有领会《伤寒论》的精髓?

答:伤寒和温病的确是一回事,寒温争论中的那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伤寒论》,温病是传经短路,从概率上来讲,往热的方面趋势比较多。阳明病至厥阴、死亡,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比较多,所以阳明合少阴热化这一段比较集中,温病学派发展了热的反应的一部分,所以南方搞温病一忌麻黄、二忌桂枝、三忌柴胡。瘟疫学派中,吴又可的方子很不错,但他对伤寒的认识不足,所以才另辟蹊径,自创方子。

2)您是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解读伤寒,现在临床中,经方多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您怎么看待外感病和杂病的问题呢?

答:我曾问过陈老,伤寒杂病怎么分。陈老回答说,伤寒如流水,杂病如漩涡,伤寒是由外力推动下的一系列变化,传变快,死亡率高,而杂病连脏,局限于某一个脏腑器官,发展比较慢。传染病涉及人体最基础的变化规律,但杂病到一定程度,也可启动全身变化而进入六经的传变。二者在病理生理学的层次可以交汇。

杂病还应当好好研究《金匮要略》中的方子,在《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中,有关于杂病的论述以及陈老常用的处方,供参考。

另外,在临床中,初学者一定要尽量用原方、原比例,能不合方的时候,就不要合方,这样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和疗效观察。

3)但是,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研究经方的人,临床都不用经方的,比如章次公,《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中杂病的方子,我也浏览过,很多并不是经方,这个问题又怎么看呢?

答:初学者强调用原方,很多医家研究到一定层次以后,就会寻求一种突破,这个时候可能就不是全部用经方了,但是他的加减一定有经方的精神和骨架,陈老的方子也是如此。

4)那您觉得《伤寒论》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答:除了《伤寒例》的部分,我认为伤寒论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具科学内核的部分,从逻辑学来看,也看不出有什么错误的地方,非常严谨,这个事情非常奇怪,就像孙子兵法,为什么现在还有现实意义,我们的老祖先很了不起。

?

尽管杨麦青先生的《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我已读过多遍,但是在和杨先生聊天的过程中,一些以前未曾深入意识到问题逐步清晰:

1.不懂传染病,不足以言《伤寒》。

也许,从成无己首次引《内》、《难》等理论以发明《伤寒论》的时候,《伤寒论》的精髓就已经丢失了,简牍上的文字仅仅成为文人纸上谈兵、随文衍义的玩具而已。

而今天当我们努力带着临床的眼光去审视《伤寒论》条文的时候,由于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缺失,更多的用局限在内科杂病的思维来理解《伤寒论》的相关内容。但如此的理解必定造成条文前后的支离破碎,无法融会贯通。伤寒如流水,杂病如漩涡。知其常,方能达其变。杨麦青先生正是基于对传染病的临床认知,才如此系统而深刻地归纳出六经的假说。

2.不懂病理生理学,便失却了洞察的慧眼和深入的利器

杨麦青先生认为,《伤寒论》是通过方证反馈找出机体基本病理过程的变化规律以及方证间病理生理变化的相关性。经方所针对的并非是单个的症状或一组组的症状组合,而是症状背后的病理生理状态。

与中医学蹈空踏虚的空玄理论相比,这一落脚点无疑是实在的;与西医学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单因素直线式探寻相比,这一着眼点是广阔的且立足临床实际问题的。

因此,不懂病理生理学,便失却了洞察的慧眼和深入研究的利器,也正是因为这一利器的缺失,使得中医的积累与传承,永远浅浅地停留在“经验”层面,不断发现、又不断忘却、无法传承、无法深入。???

3.学医务实弃虚之道,西医部分可由解剖、生理、病理等顺流而下,中医则必须临床入手逆流而上。

在中医学界存在这样一种认识:现代医学的东西接触的越少,中医学的思维越牢固,最好是打造100%不接触的西医的纯中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是这种认识的拥护者,并在潜意识里抵制现代医学知识。但这种学术的“忠贞”带来的依旧是不仅的困惑和迷惘。

杨麦青先生则反复强调,他的中医入门之始,是由临床入手,是由陈会心老师“手把手”教的,如此入门便脚踏实地,心眼明彻乃至不惑。

由此想到中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流派和争鸣,对这些争鸣的学习,不应当是给自己的头脑套上一条又一条理论枷锁的过程。而应当是将纷纭的理论不断解套的过程。理论背后,必有事实;事实背后,必有真理。拨开纷纭的理论外壳,还原其背后的临床现象,并进而探寻其本后的真理,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

?

最后,当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杨麦青先生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已经没有力量了。中医很难,现在就看你们这一代,你们都很有希望,十年磨一剑,不晓得你们什么时候能成功。但不能让外国人抢到我们前头去了。《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和《伤寒金匮教学文集》的全部内容,都可以在经方沙龙论坛上发表,希望能有更多致力于经方的人来学习乃至争鸣……


相关内容请参考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3462
[ 此帖被思玥在2010-11-11 08:48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


将要去拜访的杨麦青先生,在今天的中医界默默无闻,几乎无人知晓他的名字和学术。
他曾经走在伤寒论现代研究的最前列,从60年代到80年代,在30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伤寒论,不仅在临床中用论中诸法治疗急腹症、小儿肺炎、麻疹肺炎、中毒性痢疾、幼儿腹泻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白血病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卓著。更以非凡的远见卓识,紧随现代医学发展脚步,对六经实质从生理病理学、微循环、细胞生物和细胞因子水平作出了层次深入的假说,辅以相应的实验研究;80年代,更提出了《伤寒论》系列化软件的设想,甚至研发出了应用《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及中西医结合辨治流行性出血热的微机程序。

毫不怀疑,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从1963年赠予其师陈会心的律诗中可见当年宏图初展时的欣喜与豪情:
几载迂回后,重闻大道真。
高山仰归谷,乔木柢青云。
寒光射秋水,皎月印心痕,
一曲阳春晚,李展师门。
但造化弄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首诗的后面,紧跟着写到:
“迫于时事维艰,陈留杨去,壮志雄图,散如烟云!金剑沉埋,离院后研究中断。”——笔墨和血泪,一字一心寒。

中文是一种如此意象化的表达,将毫无关联的方块字排列出鲜活的色彩和意象,阅读的人,因此文生情起。“时世维艰”四字,活生生地凛冽着匕首的坚硬、冷漠与迅疾,它出其不意地击中你,于是雄图成齑粉,壮志化云烟。而你只能眼睁睁地看自己鲜血汩汩,如此清晰地感受温热的血液划过肌肤,终至冷却,你委屈,你愤怒,但你无可奈何,无处申诉。因为投出这只匕首的,是造物主的命运之手。

20年后,在赠予万友生教授的诗里,杨麦青先生回首往事:
早年水击三千里,哪堪垂翅二十年,
血雕弓难入梦,可怜浮生尽日闲。
寒光宛转征人老,去留肝胆两飞烟。
花落花开应有日,人间莫叹行路难。
……

不叹人间行路难,运交华盖不曾灰却壮士之心,我们目前能看到杨麦青先生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在非典期间,彼时,昔日踌躇满志的征人已宛转老去,更不复有亲临一线的机会,但他依然结合自己既往的临床经验,根据从报道中获知“非典”的一些症状、体征、病程与病型演进,从中推导出其主要传经规律及对应经方,写成《应用<伤寒论>法治疗非典的刍议》。文章的最后,老人郑重地写道“仅供伤寒、温病学界及战斗在非典一线中西医同道临床应用参考!”。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过这篇文章,因为他不是某某泰斗,不是国医大师,他不具备振聋发聩的号召力,他的时代已过去,或者说命运从未允许他鼎盛的时代到来,他的拳拳心血被如此快速地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论文垃圾堆里。

高阳白首为功名,阮籍猖狂哭途穷。
英雄坎坷尚如此,况我落拓一书生。
杨麦青先生以英雄的坎坷而自慰。卓尔不群的英雄总是落寞的,英雄以自己的失败和落寞证明了人在时代与命运面前本质上的渺小。但……等一等,佛说,人生有三世的因果,事情并没有因渺小者的失败终止。所以,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听到高阳的叹息,听到阮籍的哭声,他们的失败与落寞同他们的奋斗与追求一起,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去,一如静觅知音的孤琴,穿越数千年的烽烟,安静等待那个能读懂的人,再奏高山流水。

有的人,他们的成就,要百年结算,才能账面漂亮。

而被命运之匕击中的英雄,依然是英雄,哪怕功亏一篑,哪怕光阴成灰……?

??????????????????????????????????????????????????????????????????????????????????????????????????????????????? 2010.9.29于福州

[ 此帖被思玥在2010-10-18 22:04重新编辑 ]

-------------------
有前辈如此,后学愧不勤勉,前事不忘,当自强以求精进。
叹而再拜!

-------------------
我一直想买到这两本书.

-------------------
收藏细读

-------------------
杨麦青先生已授权两本书可在经方沙龙全文发表,供有志于经方者学习。
我会陆续将两本书在沙龙贴出。

-------------------
谢谢杨老先生与楼主,功德无量!

-------------------
实践出真知,杨老先生真是令人钦佩!
思钥版主辛苦了...

-------------------
期盼这两本书!不过要辛苦思玥版主了,在此向您致以深 深的谢意!!!

-------------------
很期待这两本书
谢谢斑竹了

-------------------
伤寒如流水,杂病如漩涡

-------------------
引用第7楼johnsonqu于2010-10-19 07:35发表的  :
实践出真知,杨老先生真是令人钦佩!
思钥版主辛苦了... 700)this.width=700;" >

同感,谢谢分享

-------------------
引用第11楼雍乾于2010-10-19 17:49发表的  :
同感,谢谢分享 700)this.width=700;" >


-------------------
引用第5楼思玥于2010-10-18 22:10发表的  :
杨麦青先生已授权两本书可在经方沙龙全文发表,供有志于经方者学习。
我会陆续将两本书在沙龙贴出。 700)this.width=700;" >

太感谢思玥了,希望我们都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习和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
前辈如此胸襟,后辈敢不精进?!

-------------------
楼主辛苦了!期待《伤寒金匮教学文集》和《陈会心医案》。

-------------------
盼思玥的文章,如久旱盼甘霖。

-------------------
思玥做得好,做得对!我国还有许多经方高手,他们默默无闻,但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他们是中医的脊梁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还要继续开展经方医家的采访工作,让他们的学说和经验能得以传承。此文思想性强,文笔优美清新,是一篇好文章!

-------------------
楼主的文章多有深度!思想性极强!问好!

-------------------
如果再有《杨麦青医案》读,那就更过瘾了。

-------------------
经方中老师,《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里面是有医案的。
更何况,在我看来,如果读过杨先生的两本书,还认为有医案更过瘾的话,是买椟还珠了。
恕我直言,见谅。

-------------------
感谢楼主啊,又让我们接触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伤寒前辈

-------------------
鹊血雕弓难入梦,可怜浮生尽日闲。说得好啊!

几载迂回后,重闻大道真。
高山仰归谷,乔木柢青云。
寒光射秋水,皎月印心痕,
这几句更有深意在其中了,犹如东篱之望南山,隔海之望明月!

-------------------
很希望能够快点拜读这两本书!期待中......

-------------------
大道不孤

-------------------
感谢杨老的无私奉献,盼望早日看到这二本书

-------------------
好诗啊

-------------------
同在辽宁,辽阳市中心医院的董曙前也是很了不起的经方家,而且很年轻。楼主当时能够顺路拜访,应当也是一件快乐事。

-------------------
非常感谢楼主!此文给我很多的启发。让我了解杨老的治学经历与学术思想,很多地方我与杨老深有同感。十年前我与一挚友通信时曾写道:《伤寒论》与《孙子兵法》有相通处。杨老强调病理,这一点很重要。大凡学经方者,如不能悟出经方所蕴含的病理那是难入佳境的。

-------------------
"初学者强调用原方,很多医家研究到一定层次以后,就会寻求一种突破,这个时候可能就不是全部用经方了,但是他的加减一定有经方的精神和骨架,陈老的方子也是如此。"-----------------
局外人此前也觉得:
刘渡舟的医案中也有不少非经方
很多名家都是如此
所以,这样是否就可以理解:
叶天士的“温病
郑钦安的”火神
。。。。。。。
等等等等
流派就此形成了呢???、

-------------------
中医先锋

-------------------
【按语】这两天到底读到了杨麦青先生的两本著作,颇受震动。花了三个晚上,看完了这两本书,遥想杨先生当年和陈会心先师用伤寒方抢救3012例小儿重症麻疹、112例流行性出血热的惊心动魄之举,心生敬佩。这些数字不是造假,这些案例也没有经过美化,是真实的临床教训和经验,比起现如今铺天盖地为了升职称而写的垃圾论文和著作,有着霄壤之别。杨先生的《伤寒金匮文集》是99年出版的,印数只有1000册,纯然不是为名利守候,可是透过字面,看到的老一辈经方家的深厚功底和朴实无华,比起现今已成为权力和关系产物的“名老庸医”的水平,又不知高出多少层次。然而,它们和他却几乎被淹没。

所幸它们和他还没有被真正埋没。终有石褪玉露的那一刻。

太史公写的《史记》是要“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杨先生的书,又何尝不是?


《再议杨麦青》——【原创】by 自强不息

一、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杨氏的六经假说?

历代关于六经病的实质众说纷纭,而杨麦青先生从传染病临床实际出发,从病理生理角度阐释了六经病的发病机制,指出了历代争议最多的厥阴病,当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另外还有争议较大的就是四逆散证为何会出现在少阴病中,他认为这就是热休克期,是机体尚能代偿的时期。有中医,有西医,有医案,有论述,按理说无论放到哪里这都是很好的临床报告,实际却不被人认可——犹如兜头冷水!杨麦青先生早年也是心气甚高之人啊,可是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迫于时事维艰……壮志雄图,散如烟云!金剑沉埋,离院后研究中断”。

为什么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审议的专家自己没有亲眼看到过传染病的完整过程,于是认为这个年轻人想标新立异,从西医解读中医,居心不良。

(二)撇开专家不谈,杨先生自己的这个假说准确吗?他从他看到的临床实际,认为厥阴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那么厥阴病的实质仅仅如此吗?很多的经方临床家也把伤寒方用于杂病,毕竟现在传染病没有那么多,像胡老认为是一种半表半里的阴证状态,并不一定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

(三)杨先生的假说是否有必要依从那些专家的意见,把六病补充得那么完整,使之能涵盖临床一切?我认为不需要,补充得完整了,这里面未必全是你的真实记录。想想现今的中医临床课题,拿着省部级、国家级的支持经费,看上去是多么地富丽堂皇啊!国家需要什么,他们就报什么课题,就能出什么成果,最乖的孩子总是有糖吃。

一个理论系统越完美越完整,就越假,越脱离实际。

经方家常说,《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两个体系,《内经》属于医经派,而《伤寒》是经方派,他也讲阴阳,但是不谈五行。《内经》这本书经过多年的流传和整理,其实掺杂了很多唐、宋的东西,本来是一本各抒己见的论文集,但是后人掺的多,因为希望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希望把一切现象都用五行生克来解释,所以问题就出来了。临床经验要变成理论是必须的,但是理论必须能指导临床,如果理论成了束缚临床医生思维的东西,那就是最大的悲剧。故章太炎先生说,中医发展落后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五行的掺入。

那你要问,那《伤寒论》的理论呢?它完不完整?这个问题很吊诡哦。

这么回答吧,张仲景做的事情,就是他告诉你:“桂枝三份,芍药六份,甘草三份,生三份,大枣十二颗,这五个药煮在一起吃,能治疗这样子的人的肚子疼。”他把用的有效的方子记下来了,没用的就不记;或者告诉你,这个毛病不能用下的方法,下了会死的。所以他的条文不跟你谈五行论五脏,他只跟你讲最实在的临床经验。

他把观察到的传染病首先按照阴阳属性分类,然后按照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进行归类。他分得并不严格,因为临床的实际不可能有这么严格地规律,所以太阳病部分会有这么多后世医家认为应该放到少阳或者阳明病部分的条文,这就是《伤寒论》部分。他把杂病按症状归类,这一些属于咳嗽,这一些属于风湿历节,这就是《金匮要略》部分。就是这么简单,明清那些以经解经的注家,绕了多少弯啊,又让后来的人跟着也绕了多少弯。所以《伤寒论》不是《中医内科学》,没有那么对称整齐的理论,张仲景也只是很诚恳的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我认同杨麦青先生,我敬佩他在于他有幸在那个时代看到了传染病的完整传变过程,有幸有功底深厚的陈会心老先生手把手地教,有幸能让中医参与进去,有幸他是个有心人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我们才明白《伤寒论》的一字一句,都是客观事实。《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临床经验》那一块,那是他不为名不为利,全凭着一腔热忱总结出来的心血。2003年的非典是个绝好的机会,但是被浪费了,西医不让中医上,中医全往温病上看,煌煌《伤寒》,全被遗忘。

不求其全,但求其真……要做到这句话是多么地不容易啊。杨先生的假说不全,却很真,所以远比空泛华丽的注解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和流传的价值。

二、中西医的结合点在哪里?

老实讲,杨氏的研究并不是走在最前列的,他试图从西医的病理生理角度来剖析六经病的内涵,从这点上有比他更早的先行者,50年代上海的沈自尹就搞了肾阳虚的模型,证明了尿17—羟皮质类固醇低下和肾阳虚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时轰动也很大,但是也就三分钟热度,前不久他还发表了文章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你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不低,中医也可以补肾阳的。像杨氏认为,四逆散证就是热休克,真武汤证是冷休克,他所说的“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同一个人体,所以必然会有接入点”,也就是说,都要落实到实体上。但是中医学的实体还有自己的属性,比如我们是女的,他们是男的,我们几个女性中为什么有的人四肢经常会冷?为什么有的人不冷?为什么有人经常觉得没力气?这一点西医如何联系?现在有了体温计,也许个体温度的差异可以测量出来了,但是气虚血虚呢?有没有标准可以测量出你的气比别人少?今后也许会有,但这就带来了第三个问题:

三、突破口在哪里?

之所以难以有突破,在于西医的病理生理学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最多就是比原来细化了一点。近几年发展的是技术,而不是对于实体的关注,更不要说属性了。


-------------------
等待拜读!

-------------------
"之所以难以有突破,在于西医的病理生理学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妙!真是一语中的!在西医的教科书中有独立的病理生理学,而中医却没有,但能说中医就没有病理生理吗?中医不仅有病理生理而且非常精深,很多方面远远超出西医之上。在临床上常常有一些疾病西医无从诊断,当然也就无从治疗,或只是对症治疗。诸如不明原因的发热、腹痛等,而中医对此却有很好的病理解释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当代学中医者固然要学西医,但决不可以被西医现有的理论知识所束搏。

-------------------
这就是中医的脊梁!

-------------------
初看的感觉是很震撼!已觉有大彻大悟之感!

因为他的理论,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已把所有的中医理论贯穿起来,把西医也贯穿,这不正是真理的本质吗——真理应该是能统率一切现象的理论。
好在现在看到了,只是网上居然没有书卖。
[ 此帖被此岸彼岸在2010-10-22 20:23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一本傷寒書,人人皆背誦,閱後悟不同,傷寒本神書。一套拳法在每個人都會使,為何有人可成大宗師,不也一樣。故一門深入得學習傷寒是需要的,就如學習功夫要先打好基礎是一樣的。

-------------------
希望看到6套微机诊断系统,现在这些经典都已经被淹没在历史之中,希望可以拿出来,改写成WINDOWS版、WEB版公开使用,这是对伤寒论研究的一大进步。
[ 此帖被ymljd001在2010-10-25 07:53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杨先生的古诗词功底真深。一看就是旧学过硬的“真传”者。
从来都是名与实难符的,读史十年,早已如此。
真想做学问,就沉下心去吧。出名多半也是身后事了。呵呵

-------------------
流派使中医流散无穷。

-------------------
中医的脊梁骨!

-------------------
真理

-------------------
如果有那么一天,杨麦青先生、赵洪均先生的学说不再是另类,不再是异端,那中医就算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才算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可惜,那一天还是遥遥无期。
我相信,一定还有人在这条路上上下求索。虽然孤单。

很想知道YDH先生在哪个航班。

-------------------
经方所针对的并非是条文中描述出的症状组合,而是症状组合背后的病理生理状态。


-------------------
有前辈如此,后学愧不勤勉,前事不忘,当自强以求精进。
叹而再拜!
相关文章
 转帖]民调显示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转自
 妇人血气心痛方论第十四
 《上医守十》
 脾湿 胃火旺 肺火旺 舌头白
 金箍散(《药奁启秘》。)
 乳痞门主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