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方的境界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古求知
  《名医类案》记载:“陶节庵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
我百思不得其解,血证是绝对不会想到用麻黄汤的啊!也没有哪个书会将麻黄汤列为吐血方之列的,如《中医内科学》也仅将吐血分为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三种证型,所用方无非泻心汤十灰散龙胆泻肝汤、归脾丸之类,这里面哪有麻黄汤的影子呀?
  随后请教了一位师兄,他告诉我虽然用麻黄汤确实不是治疗吐血的常法,但有经验的中医用麻黄汤,一定是看到了麻黄汤证后才用的,绝不可能无根无据,就拿这个陶节庵来说,可以推断他给那人开麻黄汤,不但应有脉“浮紧而数”,而且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比如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麻黄汤证。
  之后我翻出《伤寒论》,其中第46条载“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第55条载“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可见血证在张仲景看来也是可以用麻黄汤的,关键在于整体看患者是否有麻黄汤证,但倘若不是熟识方证的老成之手遇到这种情况是绝不敢轻易使用的,这就牵涉到一个对方证的认识问题。
  《伤寒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提示我们运用经方必须做到“方证相应”。方证是中医临床用方的指征和证据,这些指征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脉象、症状、体征,随着科技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指征进一步扩展,可以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甚至是分子水平。
当然目前中医所讲的证还基本上完全是传统意义的证,是通过四诊合参而来得,比如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舌黯淡这是桂枝汤证;发热、恶寒、身痛、腰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这是麻黄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这是小柴胡汤证。又比如外感头痛,因三阳病皆可头痛,如兼见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可用桂枝汤;如兼见身痛、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的可用麻黄汤;如兼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脉弦的可用小柴胡汤。这也可以说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同病异治了。
  对方证的熟练把握,做到方证相应,这恐怕就是中医处方用药的最高境界了。方证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组症候群的有机结合。患者出现这一症候群的原因应考虑到其体质、地域、时节等因素,这里融合了中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整体观念,而又体现了明显辨证论治的原则。
  如何熟悉方证?一位网友的话讲的好“读书要和临床结合起来,把书本的文字概念转化成一种病人的形象概念,才不会忘”,事实确实如此,不管是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是《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如果能在临床中建立起方证的形象概念,积累经验,见多识广之后,那么辨证、处方、用药就都可以“望而知之”了。
  一位师姐的话是最好的总结,“在处方用药的时侯,只要抓住关键的用药指征,一切症状都会随之缓解,并没有必要针对每一个症状用药,这应该才是中医处方用药的最高境界!”

-------------------
就是说中医的辨证点不一定在主诉上。

-------------------
黄教授举过舒驰远的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案例!
呵呵!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然论曰:”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阎云科先生曾以麻黄汤治疮家伤寒,仍被李映淮先生批评。

虽说,读伤寒不可死于句下,然而临证变通的规矩何在?

-------------------
先有伤寒四五日,其后才吐血不止,脉浮紧而数说明麻黄汤证还在。

-------------------
有是证便是方

-------------------
如果是现代,如果是住院病人,你敢开吗?
上级医生同意吗。
现在生活中的老庸医何其多也。摆脱束缚,我心飞扬。

-------------------
发发牢骚。经方有跨越时代的光芒,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都有束缚。。。我辈当努力。

-------------------
引用第7楼陈宙于2009-04-09 00:36发表的  :
如果是现代,如果是住院病人,你敢开吗?
上级医生同意吗。
现在生活中的老庸医何其多也。摆脱束缚,我心飞扬。


-------------------
有是证, 用是方
脱束缚, 心飞扬

-------------------
随证治之,灵活运用,不假,,
相关文章
 中医商业革命:一个传统产业觉醒时刻
 [转帖]马医生,你在他乡还好吗?
 清郁二陈汤(《回春》卷三。)
 地黄散(《御药院方》卷九)
 论蛆痘
 柏叶酒(《圣惠》卷九十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