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崔式八味丸(金匮要略古方):干
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该药市面无)
济生肾气丸:炮附子二个,茯苓、泽泻、山茱萸,炒
山药,
车前子(酒蒸、),
牡丹皮各一两,
官桂、川
牛膝(酒浸)、
熟地黄各半两。
资生肾气丸:熟地黄四两,白茯苓三两,牡丹皮一两,泽泻一两,干山药一两,车前子一两,附子一钱。
济生肾气丸(现在的成药):(2000年版一部-540 )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 (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120g 泽泻 60g
肉桂 20g 附子 (制)20g 牛膝 40g 车前子 40g
金匮肾气丸(现在的成药):地黄108g 山药27g 山茱萸(酒炙)27g 茯苓78g 牡丹皮27g 泽泻27g 桂枝27g 附子(炙)4.5g
桂附地黄丸(现在的成药):肉桂 20g 附子 (制) 20g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 (制) 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其中用的
生地,不是熟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味丸: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 熟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附子(炮) 肉桂各二两
六味地黄丸(现在的成药):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9g)
知柏地黄丸:本方加
黄柏、
知母各60克,名知柏八味丸或知柏地黄丸,主用于
阴虚火旺,骨痿髓枯,尺脉躁旺及肝阳上升者。但注意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忌用。
麦味地黄丸:加
麦冬90克、
五味子60克,名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治
虚劳发热、劳嗽、肝
肾阴虚、口燥烦渴等。
杞菊地黄丸:加
枸杞子、
菊花各90克,名杞菊地黄丸,用于治疗肝肾虚而视力减退、视物不明等症。
==================
古方 金匮肾气丸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 / 肾气丸
处方: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
阴阳同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
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恶寒肢冷,易燥易怒等。
金匮肾气丸/ 桂附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
宋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味丸
将古方金匮肾气丸 中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
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肉桂、附子(炮)
主要用于
肾气虚乏
古方 济生肾气丸
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加味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加
川牛膝(去芦,酒浸) 车前子(酒蒸),山药(炒用)
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肉桂、附子(炮)、川牛膝(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
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今方 金匮肾气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金匮肾气丸
与八味药组成的古方金匮肾气丸处方组成已大不相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较接近些。
处方:
生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
今方 桂附地黄丸
《中国药典》2005年版:桂附地黄丸
与宋代金匮肾气丸方基本相同,惟肉桂、制附子用量减半(与仲景肾气丸方相近)。
处方:肉桂、制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今方 济生肾气丸
《中国药典》2005年版:济生肾气丸
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倍用茯苓、同时加入牛膝、车前子两味药组成。与今方金匮肾气丸比较,今方济生肾气丸用熟地而不用生地,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车前子不经过盐炙,而且各味药的剂量组成有显著不同,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比较,在药味炮制及剂量上差异更大。
处方:肉桂、制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具有温肾化气,利
水消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
六味地黄丸
宋代太医钱乙针《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减 附子、肉桂
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用于儿科“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 白”,即小儿肾虚。
==================
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
目前有许多临床医师和药店药师均将桂附地黄丸当作金匮肾气丸给患者使用。但桂附地黄丸不是金匮肾气丸。
古方金匮肾气丸的确可以叫做桂附地黄丸或者八位地黄丸,但是现在的金匮肾气丸和古方济生肾气丸相近,多用于利尿治疗下肢水肿。而如今的桂附地黄丸则与宋代的八味丸相近主补肾阳。
首先,古方金匮肾气丸处方已与今方(药店销售)金匮肾气丸处方不同,按现今国家药品标准,桂附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是处方组成不同的两种中成药,因此把药店里的金匮肾气丸当作桂附地黄丸销售是错误的;其次,“今方金匮肾气丸的方剂由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桂枝、附子八味组成”的说法是错误的。同时,桂附地黄丸方中用的不是桂枝而是肉桂,山茱萸、附子也是炮制品;再次,六味地黄丸是由金匮肾气丸减去肉桂、制附子两味药化裁而成,说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两味药组成的,则是本末倒置。
古方金匮肾气丸为医圣张仲景(东汉)创制,载于《金匮要略》,在该书中有两个名,即该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崔氏八味丸”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的“肾气丸”。处方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八味药组成,用于治疗“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及妇女“
转胞”。宋代陈师文等人奉敕所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1110年)对该方进行了改进,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使该药药效有了质的提高,更主要用于肾气虚乏,取名“八味丸”,收载于该书“卷之五?治诸虚(附骨蒸)”。由于该方最早出自《金匮要略》,且与六味地黄丸相比,多了肉桂、制附子两味药,所以后世又习称其为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而六味地黄丸系宋代太医钱乙针对小儿“肾无实,必主虚”的病理特点,去掉金匮肾气丸中附子、肉桂两味药,创制而成,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成书于1119年),原名“地黄丸”,用于儿科“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 白”,即小儿肾虚。在历代医学典籍中,六味地黄丸应用极为广泛,遍布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杂症,现主要用于肾阴虚证。而南宋医家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入川牛膝(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并将山药炒用,加减化裁制成“加味肾气丸”,并收载于其《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成书于1253年)中,后世习称之为济生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如果说六味地黄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提炼,那么,济生肾气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发展。
今方桂附地黄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组成与宋代金匮肾气丸方基本相同,由肉桂、制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八味药组成,惟肉桂、制附子用量减半(与仲景肾气丸方相近)。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肉桂、制附子两味药在方中用量较小,意在补命门之火,即生肾气。今方金匮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主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十味药组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与八味药组成的古方“金匮肾气丸”处方组成已大不相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较接近些。而今方济生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主要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倍用茯苓、同时加入牛膝、车前子两味药组成。与今方金匮肾气丸比较,今方济生肾气丸用熟地而不用生地,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车前子不经过盐炙,而且各味药的剂量组成有显著不同,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比较,在药味炮制及剂量上差异更大。虽然济生肾气丸亦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但应注意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证用药。
时移事异,时代在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发展,古今同方异名,同名异方屡见不鲜,有时候多年的经验或者知识积累也可能是过时的或错误的认识。事实上,现今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驻店药师,常常把桂附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当作同一种药给患者使用,甚至于不少文献中亦将两药当作为同一种药。虽然两药功能相似,但毕竟处方组成有显著不同,适应症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金匮肾气丸在补肾同时增强了利水作用,同时用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应当加以区别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