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之路在于继承与临床,在于传统继承与现代阐述,在于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于基于真实的科学精神,在于基于病人的临床实践,在于基于临床个案疗效的临证规范的建立,在于基于临证规范建立后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等不一而论。经方问题既是中医问题,或许也是解决某些中医问题的切入点。在我们中医人的脚下,路在足下!
-------------------
经方的实践早在仲景时代前完成而定型,现在正如楼主所说。我们以
大青龙汤为典型看经方之路。
“
大青龙汤”,此方由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生
姜、
大枣、
石膏七味药组成。如此简洁的复方却包涵了其它五个复方:1.甘草
麻黄汤;2.麻杏甘石汤;3.麻黄汤;4.桂枝去芍汤;5.越婢汤。针对类似病势强弱、症状、脉象变化,或拆或合,分量的变化异同更显主辅,分析起来极有层次。
1.甘草麻黄汤证:
“一身面目浮肿” 《金匮要略》
定义:“治喘急息迫,或
自汗或无汗者。” 《方极》
2.麻杏甘石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 《
伤寒论》
定义:“治甘草麻黄汤证之咳而烦渴者。” 《方极》
3.麻黄汤证:
“
头痛,
发热,身痛,
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喘而胸满者。”
“发热身疼无汗者。”
“不汗出因致衄者。” 《伤寒论》
定义:“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风。身体痛者。” 《方极》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正证也。”“喘而胸满者,服发汗而不汗,欲衄者。” 《方极》
4.桂枝去芍汤证:
“脉促胸满者” 《伤寒论》
定义:“治
桂枝汤证不拘挛者。” 《方极》
“胸满无拘急之证者。” 《方极》
5.越婢汤证: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或无汗” 《金匮要略》
定义:“大青龙汤证,而无
咳嗽,冲逆之证者。” 《方极》
通过对大青龙方组五个复方的了解不仅对大青龙证有了一个基本轮廓,对其药能也有一定认识。例如越婢汤治大青龙证而无咳嗽,冲逆,反过来看大青龙汤去杏仁、桂枝即越婢汤。由此可知杏仁治喘咳,桂枝主治冲逆(当然还需其它方剂药能知识)。在掌握大青龙方结构后再看大青龙证就明晰多了。
大青龙汤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
“脉浮缓,(发热恶寒)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不汗出而烦躁者)。” 《伤寒论》
“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
定义:“治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痛恶寒者。” 《方极》
“头痛到四肢惰痛,发热不汗出者。” 《方机》
经方的组合分解其严密、合理、极致在“大青龙汤”中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智慧。中医复方就是针对病势的细微变化而变化,或单兵作战或联合行动或集团合围,运用无穷,变化无穷。统观大青龙汤所含五个复方它们的共同点在一个“汗”字,不汗出,或无汗,自汗,或续自汗,或无汗而喘,或汗出而喘。根据脉象,病势变化采用不同方剂。当咳嗽,渴欲饮水,上冲逆,或身痛恶风证俱在而脉显浮紧或缓时,当用大青龙汤为宜。《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大青龙证治只是例举一两例证在实际应用中它的治疗范围是极广的。据日本医学家汤本求真先生实践,大青龙不仅对流行
感冒有特效,对眼疾,急性肾炎也有疗效。从另一角度看大青龙虽为桂枝去芍汤之加味方。但与麻黄汤证治相似,病势更重又加烦躁。这也可以理解为:麻黄汤证加重又增烦躁为使用大青龙依据。中医复方就是这么紧凑,一环扣一环。
综上所述,我们清晰的看到经方的特点:涵盖广,幅度大,可以加减味成新义,可以增损量以易主辅,病变法亦变,方亦变,变化有序,应用有章,“方法”一词就来源于中医学复方的应用。
-------------------
xiaozheng通过对大青龙汤证的分析,揭示了经方的组方严密合理极致特点,很有启发!这就是经方医学的基础理论,学经方如从此入手,继而涉及临床,那就离经方家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