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国家医学考试网
各省医学考试信息
浙江 重庆 河南 广东
河北 上海 北京 天津
山东 安徽 山西 江苏
湖北 湖南 江西 福建
云南 四川 广西 贵州
陕西 兵团 甘肃 宁夏
辽宁 青海 新疆 西藏
吉林 黑龙江 海南 内蒙古
 医学全在线 >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 海南卫生厅 > 正文
海南省关于印发《海南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来源:海南卫生厅 更新:2013/8/27 字体:

QSF:2013-260002

琼卫妇社〔2013〕11号

 各市、县、自治县卫生局,洋浦社会发展局,省农垦总局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海南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强我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孕产期保健门诊建设,提高孕产妇健康保障水平,我厅制定了《海南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孕产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加快我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化建设步伐。

 孕产期保健工作是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卫生范畴,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服务人群保健之一,做好孕产期保健工作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提高妇女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孕产妇保健工作水平,《海南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对全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指导本地区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孕产期保健规范门诊建设工作,加快我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化建设步伐。

 二、按照工作规范要求,切实做好孕产期保健规范门诊建设工作。

 为保证《海南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贯彻落实,我们还制定了《海南省孕产妇保健手册管理办法(试行)》及孕产期保健门诊专业用房及设备设施基本要求等细则,要求所有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要求,加强孕产妇保健门诊的建设,按照规范要求统一建设标准、规范服务内容、完善规章制度和信息管理等,切实做好孕产妇保健规范门诊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提高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为广大孕产妇提供优质的保健服务。

 三、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监督管理,定期进行考核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执行本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估工作制度。省卫生厅制定考核评估方案,定期对各市县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门诊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各市县要认真组织实施孕产期保健规范门诊建设工作,要求至2014年底,各市县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门诊规范化达标率要达到50%以上,力争2015年底全省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门诊建设全部达到规范化要求。不具备孕产期保健规范服务条件要求的单位,将被取消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资格。

  海南省卫生厅

   2013年7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海南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试行)

 为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海南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原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以及《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一部分 工作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一)制订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体系和高危孕产妇转诊、会诊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实行统一管理。

(三)组织建立由妇幼保健、妇产科、儿科等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对孕产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

(四)建立健全辖区孕产期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孕产期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五)组织管理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六)组织制订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关制度,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

(七)协调同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进行监督,处罚违法行为。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一)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规章制度。

(三)负责对本辖区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进行监测、报告、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

(四)组织开展辖区内孕产期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组织对专业人员的考核。

(五)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孕产期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开发适宜健康教育材料。

(六)做好辖区内孕产期保健相关信息的收集、核实、质控、统计、分析、上报等工作。定期总结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情况,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并向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反馈。

(七)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孕产期保健服务。

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一)遵照孕产期保健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指南、技术规范,为辖区内的孕产妇提供系统保健服务。包括:建立孕产期保健手册,提供孕前保健、产前检查、助产服务、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和相关健康教育,进行高危孕产妇的专案管理。

(二)按照规定向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孕产期保健服务、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等情况,按照要求填报有关报表。

(三)严格执行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按照规定提供死亡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相关资料,医疗保健机构应按要求参加死亡评审会,并携带病例原件或复印件到场。

(四)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指导和监督。

(五)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成立由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辅助科室等相关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的产科急救小组,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

(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开辖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和举行专业培训,并指导工作。

(七)村卫生室(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1.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动员督促怀孕妇女于孕12周前到辖区内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孕产期保健册(卡)、定期接受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及产后42天健康检查。协助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高危孕产妇管理及产后随访工作。

2.负责收集辖区内妇女妊娠、婴儿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及出生缺陷等妇幼相关的数据,定期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

3.按时参加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和专业培训,汇报孕产妇管理工作情况,学习业务知识。

第二部分  孕产期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服务包括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全程系列保健服务。

一、孕前保健

孕前保健是指为准备妊娠的夫妇提供以健康教育与咨询、孕前医学检查、健康状况评估和健康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保健服务。

二、孕期保健

孕期保健是指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至临产前,为孕妇及胎儿提供的系列保健服务。对妊娠应当作到早诊断、早检查、早保健。尽早发现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及早干预。开展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一)孕期保健内容。孕期保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全身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其中辅助检查包括基本检查项目和建议检查项目。基本检查项目为保证母婴安全基本的、必要的检查项目,建议检查项目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状况及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根据各孕期保健要点提供其他特殊辅助检查项目。

(二)孕期检查次数。孕期应当至少检查5次。其中孕早期至少进行1次,孕中期至少2次(建议分别在孕16-20周、孕21-24周各进行1次),孕晚期至少2次(建议分别在28-36周及36周后各进行1次),发现异常者应当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三)初诊和复诊内容。依据孕妇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孕期检查的时机,孕期保健分为初诊和复诊。

1.初诊。

(1)确定妊娠和孕周,为每位孕妇建立孕产期保健卡(册),将孕妇纳入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

(2)详细询问孕妇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避孕史、个人史、夫妇双方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

(3)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进行全身体格检查。

(4)孕早期进行盆腔检查。孕中期或孕晚期初诊者,应当进行阴道检查,同时进行产科检查。

(5)辅助检查。

基本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阴道分泌物、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血清学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建议检查项目:血糖测定、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沙眼衣原体及淋球菌检测、心电图等。根据孕妇身体情况需要适当增加相关辅助检查项目。

2.复诊。

(1)询问孕期健康状况,查阅孕期检查记录及辅助检查结果。 

(2)进行产科检查(体重、血压、宫高、胎心、胎位等),同时根据孕妇身体情况,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3)每次复诊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根据孕妇身体情况需要适当增加相关辅助检查项目。

(4)进行相应时期的孕期保健。

(四)确定保健重点。

根据妊娠不同时期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合并症、并发症及胎儿发育等情况,确定孕期各阶段保健重点。

【孕早期】(妊娠12+6周前)

1.按照初诊要求进行问诊和检查。

2.进行保健指导,包括讲解孕期检查的内容和意义,给予营养、心理、卫生(重点是口腔卫生及生理卫生)和避免致畸因素的指导,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告知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意义和最佳时间等。

3.筛查孕期危险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并进行专案管理。对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诊治或转诊,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评估是否适于继续妊娠。

【孕中期】(妊娠13-27+6周)

1.按照初诊或复诊要求进行相应检查。

2.了解胎动出现时间,绘制妊娠图。

3.筛查胎儿畸形,对需要做产前诊断的孕妇应当及时转到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检查。

4.特殊辅助检查。

(1)基本检查项目:妊娠16-24周超声筛查胎儿畸形。

(2)建议检查项目:妊娠16-20周知情选择进行唐氏综合症筛查;妊娠24-28周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5.进行保健指导,包括提供营养、心理及生理卫生指导,告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重要性等。提倡适量运动,预防及纠正贫血。有口腔疾病的孕妇,建议到口腔科治疗。

6.筛查危险因素,对发现的高危孕妇及高危胎儿应当专案管理,进行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必要时转诊。

【孕晚期】(妊娠28周及以后)

1.按照初诊或复诊要求进行相应检查。

2.继续绘制妊娠图。妊娠36周前后估计胎儿体重,进行骨盆测量,预测分娩方式,指导其选择分娩医疗保健机构。

3.特殊辅助检查。

(1)基本检查项目:进行一次肝功能、肾功能复查。

(2)建议检查项目:妊娠36周后进行胎心电子监护及超声检查等。

4.进行保健指导,包括孕妇自我监测胎动,纠正贫血,提供营养、分娩前心理准备、临产先兆症状、提倡住院分娩和自然分娩、婴儿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指导。

5.筛查危险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应当专案管理,进行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必要时转诊。

三、分娩期保健

分娩期应当对孕产妇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动态评估,加强对孕产妇与胎儿的全产程监护,积极预防和处理分娩期并发症,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

(一)全面了解孕产妇情况。

1.接诊时详细询问孕期情况、既往史和生育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2.进行胎位、胎先露、胎心率、骨盆检查,了解宫缩、宫口开大及胎先露下降情况。

3.辅助检查。

(1)全面了解孕期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基本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孕期未进行血型、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血清学检测、艾滋病病毒检测者,应进行相应检查。

(3)建议检查项目:根据孕产妇身体情况需要适当增加其他检查项目。

4.快速评估孕妇健康、胎儿生长发育及宫内安危情况;筛查有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以及胎儿有无宫内窘迫;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影响阴道分娩的因素;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根据职责及服务能力,判断能否承担相应处理与抢救,及时决定是否转诊。

5.及早识别和诊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加强对高危产妇的监护,密切监护产妇生命体征,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必要时转诊或会诊。

(二)进行保健指导。

1.产程中应当以产妇及胎儿为中心,提供全程生理及心理支持、陪伴分娩等人性化服务。

2.鼓励阴道分娩,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 

(三)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全产程监护。

1.及时识别和处理难产

(1)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正确绘制和应用产程图,尽早发现产程异常并及时处理。无处理难产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及时予以转诊。

(2)在胎儿娩出前严格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并正确使用。

(3)正确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严格限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术。

2.积极预防产后出血

(1)对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当做好防治产后出血的准备,必要时及早转诊。

(2)胎儿娩出后应当立即使用缩宫素,并准确测量出血量。

(3)正确、积极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产道,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

(4)产妇需在分娩室内观察2小时,由专人监测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

(5)发生产后出血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产后出血的抢救常规及流程。若无处理能力,应当及时会诊或转诊。

3.积极预防产褥感染

(1)助产过程中须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产包、产妇外阴、接生者手和手臂、新生儿脐带的消毒。

(2)对有可能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要合理应用抗生素,做好产褥期卫生指导。

4.积极预防新生儿窒息

(1)产程中密切监护胎儿,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及时处理。

(2)胎头娩出后及时清理呼吸道。

(3)及早发现新生儿窒息,并及时复苏。

(4)所有助产人员及新生儿科医生,均应当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每次助产均须有1名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

(5)新生儿窒息复苏器械应当完备,并处于功能状态。

5.积极预防产道裂伤和新生儿产伤

(1)正确掌握手术助产的指征,规范实施助产技术。

(2)认真检查软产道,及早发现损伤,及时修补。

(3)对新生儿认真查体,及早发现产伤,及时处理。

四、产褥期保健

(一)住院期间保健。 

1.产妇保健。

(1)正常分娩的产妇至少住院观察24小时,及时发现产后出血。

(2)加强对孕产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产后病情监测。

(3)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加强营养、心理及卫生指导,注意产妇心理健康。

(4)做好婴儿喂养及营养指导,提供母乳喂养的条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产后避孕指导。

(5)产妇出院时,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对有合并症及并发症者,应当转交产妇住地的医疗保健机构继续实施高危管理。

2.新生儿保健。

(1)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实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2)对新生儿进行全面体检和胎龄、生长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出生缺陷的诊断与报告。

(3)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必要时应当转入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监护及治疗。

(4)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预防接种。

(5)出院时对新生儿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对有高危因素者,应当转交当地医疗保健机构实施高危新生儿管理。

(二)产后访视。

应在产妇出院后7天内及28天分别进行家庭访视1次,出现母婴异常情况应当适当增加访视次数或指导及时就医。

1.产妇访视。

(1)了解产妇分娩情况、孕产期有无异常以及诊治过程。

(2)询问一般情况,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和恶露情况。

(3)监测体温、血压、脉搏,检查子宫复旧、伤口愈合及乳房有无异常。

(4)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关注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督促产后42天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2.新生儿访视。

(1)了解新生儿出生、喂养等情况。

(2)观察精神状态、吸吮、哭声、肤色、脐部、臀部及四肢活动等。

(3)听心肺,测量体温、体重和身长。

(4)提供新生儿喂养、护理及预防接种等保健指导。

(三)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了解产褥期基本情况。

(2)测量体重、血压,进行盆腔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伤口愈合情况。

(3)对孕产期有合并症和并发症者,应当进行相关检查,提出诊疗意见。

(4)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

五、高危妊娠管理

(一)在妊娠各期均应当应用《海南省高危孕产妇评分表》对孕产妇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发现高危孕产妇及时纳入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

(二)对每一例高危孕产妇均要进行专册登记和管理、随访。

(三)对本级不能处理的高危孕产妇,应当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作进一步检查、确诊。对转回的孕产妇应当按照上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处理意见进行观察、治疗与随访。

(四)危重孕产妇转诊前,转诊医疗机构应当与接诊医疗保健机构联系,同时进行转诊前的初步处理,指派具备急救能力的医师护送孕产妇,并携带相关的病情资料。

(五)县(市、区)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开设高危门诊,指派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承担会诊、转诊,并作好记录。及时将转诊评价及治疗结果反馈至转诊单位。成立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抢救组,承担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

(六)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全面掌握辖区内高危孕产妇诊治及抢救情况,对高危孕产妇的追踪、转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按照要求逐级上报。

六、孕产期保健工作基本台帐、报表及制度

(一)孕产妇基本情况登记本

(二)高危孕产妇管理登记本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随访表

(四)孕产妇保健手册

(五)孕产妇死亡监测月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附卷

(六)孕产妇保健门诊工作制度

(七)孕产妇保健门诊人员岗位职责

第三部分 质量控制

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本规范,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参照《孕产期保健工作评价指标》(附件1),制订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控制方案和本地区质量评价标准。

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每年至少进行1次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抽查;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每半年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进行1次全面检查。

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具体落实孕产期保健质量控制工作。

(一)定期深入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现场考察、查阅登记、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适宜技术考核,对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管理、技术服务、信息收集等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辖区孕产期保健服务相关管理制度,保障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相关制度包括:孕产期保健工作制度、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危重症抢救制度、孕产妇死亡评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产后访视制度、信息统计上报制度等。

四、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技术指南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自查制度,按月、季进行自查。定期接受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妇幼保健机构的质量检查。从事孕产期保健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与考核。

五、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要求配合做好评审。

第四部分 信息管理

一、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孕产期保健工作的信息管理。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不断完善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改善信息收集方法,提高信息收集质量。充分利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掌握地区孕产妇的健康情况,确定孕产期保健工作重点。

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根据管辖区域的需求,建立信息科(室)或指定专人负责辖区内信息的汇总、整理、上报工作。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议。定期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信息工作进行质量检查。组织召开信息管理例会,对信息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四、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手册、产前检查登记、高危孕产妇登记、随访登记、分娩登记、转会诊登记、危重症抢救登记、死亡登记、统计报表等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的原始登记。各种登记要规范、准确、齐全。发生孕产妇死亡及围产儿死亡应及时上报。

五、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机构内的信息收集,对信息进行审核,按照要求填报相应表卡,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送同级妇幼保健机构。

附件:1. 孕产期保健工作评价指标

2. 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门诊专业用房及设备设施基本要求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孕产期保健门诊专业用房及设备设施基本要求

附件1

孕产期保健工作评价指标

一、保健服务指标

(一)孕期建卡率。

(二)产前检查率。

(三)孕早期检查率。

(四)≥5次产前检查率(其中孕早期1次、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至少2次)。

(五)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检测率。

(六)艾滋病感染孕产妇获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比例。

(七)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获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比例。

(八)孕产妇梅毒检测率。

(九)梅毒感染孕产妇获得规范治疗的比例。

(十)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率。

(十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比例。

(十二)产前筛查率。

(十三)产前诊断率。

(十四)产后访视率。

(十五)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十六)住院分娩率。

附件2

县(市、区)级医疗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门诊专业用房及设备设施基本要求

项目

设施/要求

孕期保健检查室

2间及以上(高危门诊1间),每间不少于15平方米,候诊区不少于30平方米

身高体重计、血压计、软尺、产检床、妇检床、胎心多普勒、骨盆测量仪

产后保健检查室

1至2间,不少于15平方米

妇科检查床、体温计、血压计

宣教室

1间,不少于40平方米

电脑、电视、DVD机、投影仪等

氧疗室

不少于20平方米,布置温馨舒适

工作人员基本要求

从事孕产妇保健人员应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并且至少有2名中级以上职称工作人员。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需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高危门诊医师应为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临床经验丰富。

提供基本的辅助检查服务项目(必查项)

血常规、血型(ABO+RH)、尿常规、阴道分泌物、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输血四项、地中海贫血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产科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胎心监护。

建议提供辅助检查服务项目

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及淋球菌检测、细菌性阴道病(BV)的检测、血清铁蛋白、血脂、优生五项(TORCH)、产前筛查、血红蛋白电泳、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抗D滴度检查(Rh阴性者)、宫颈阴道分泌物检测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水平(早产高危者)、甲状腺功能检测、胎儿颈部透明层超声检查,胎儿四维超声检查

提供基本的保健指导服务

提供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心理、卫生及产后康复保健、围产营养评估。

附件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孕产期

保健门诊专业用房及设备设施基本要求

项目

设施及要求

孕期保健检查室

1至2间,每间不少于15平方米

身高体重计、血压计、软尺、产检床、妇检床、胎心多普勒、骨盆测量仪

产后保健检查室

1间,不少于15平方米

妇科检查床、体温计、血压计、

宣教室

1间,不少于20平方米

电脑、电视、DVD机、投影仪等

工作人员基本要求

1至2名,从事孕产妇保健人员应取得医师(或助理医师)执业资格,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需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提供基本的辅助检查服务项目(必查项)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阴道分泌物、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乙肝两对半、梅毒血清学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胎心监护。

建议提供辅助检查服务项目

沙眼衣原体及淋球菌检测、地中海贫血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产科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提供基本的保健指导服务

提供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围产营养指导,告知产前筛查。

  海南省卫生厅办公室  2013年8月19日印发

相关文章
 黄山市人民卫生人才网:医师资格考试中医类
 武汉医考中心:市转发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
 内蒙古医考网:关于同意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
 桐城县卫生网:关于2011年农村在岗卫生技术
 安吉县医考网:《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违纪违规
 毫州医学考试网: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