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科 |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中药学 |
十五、活血化瘀药 |
(一)概述 |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活血止痛药 |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活血调经药 |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活血疗伤药 |
土鳖虫、马钱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五)破血消癥药 |
莪术、三棱、水蛭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
(一)概述 |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温化寒痰药 |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前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清化热痰药 |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前胡、胖大海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止咳平喘药 |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七、安神药 |
(一)概述 |
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安神药的功效 |
1 | |||
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重镇安神药 |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中药学 |
十七、安神药 |
(三)养心安神药 |
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的功效、应用、 |
1 |
十八、平肝息风药 |
(一)概述 |
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
1 | |||
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平抑肝阳药 |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罗布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息风止痉药 |
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九、开窍药 |
(一)概述 |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开窍药的功效 |
1 | |||
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麝香、冰片、苏合香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二十、补虚药 |
(一)概述 |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补虚药的功效 |
1 | |||
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补气药 |
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补阳药 |
鹿茸、紫河车、yin羊藿、杜仲、续断、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蛤蚧、冬虫夏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补血药 |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五)补阴药 |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枸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中药学 |
二十一、收涩药 |
(一)概述 |
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2.收涩药的功效 |
1 | |||
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固表止汗药 |
麻黄根、浮小麦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敛肺涩肠药 |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海螵蛸、莲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方剂学 |
一、概述 |
(一)方剂与治法 |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1 |
2.常用治法 |
1 | |||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1.方剂配伍的目的 |
1 | ||
2.方剂的组方原则 |
1 | |||
3.方剂的变化形式 |
1 | |||
(三)常用剂型 |
1.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特点 |
1 | ||
2.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临床意义 |
1 | |||
二、解表剂 |
(一)概述 |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辛温解表 |
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辛凉解表 |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扶正解表 |
败毒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泻下剂 |
(一)概述 |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寒下 |
1 | |||
方剂学 |
三、泻下剂 |
(二)寒下 |
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
1 |
(三)温下 |
温脾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润下 |
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五)逐水 |
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 |
1 | ||
(六)攻补兼施 |
黄龙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和解剂 |
(一)概述 |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和解少阳 |
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调和肝脾 |
1.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
1 | ||
2.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 |
1 | |||
(四)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五、清热剂 |
(一)概述 |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清气分热 |
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营凉血 |
清营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犀角地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清热解毒 |
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 |
1 | |||
3.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清脏腑热 |
1.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玉女煎的鉴别应用 |
1 | |||
3.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芍药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清虚热 |
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祛暑剂 |
(一)概述 |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祛暑利湿 |
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清暑益气 |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