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库 网 校 微 信 搜 索
执业医师
资讯
考试报名 准 考 证 技能查分
笔试查分 成 绩 单 证书领取
专业
临床医师 口腔医师 中医医师
临床助理 口腔助理 中医助理
公卫医师 中西医医师 乡镇助理
公卫助理 中西医助理 考试试题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医师 > 执业医师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07年执业医师综合考试笔试试题模拟试题一答案解析4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9/9 字体:

 

第68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2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1.支持疗法

(1)供氧

选择适当的给氧方法,保持PaO2在6.65~9.31kPa(50~70mmHg)以上,PaCO2在5.32kPa(40mmHg)以下,但要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

(2)纠正酸中毒

应改善通气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在此基础上方可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3)纠正低血糖

按每分钟6~8mg/kg输注葡萄糖,使血糖>3.36mml/L(60mg/dl),但应注意防止高血糖。

(4)纠正低血压

输注多巴胺,每分钟5~15μg/kg,可合用多巴酚丁胺,每分钟2.5-10μg/kg,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

(5)控制补液

每日液量控制在60~80ml/kg。

2.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钠,负荷量为20mg/kg,15~30分钟内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可加用10mg/kg;以后每日维持量为5mg/kg。如惊厥未控制,可配合使用地西泮(安定),剂量为每次0.3~0.5mg/kg,静脉两药合用时应注意呼吸抑制的可能性。

3.治疗脑水肿

出现颅内高压症状者可用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脉推注,以后可用0.25~0.5g/kg,每4~6小时1次。是否使用地塞米松意见不一,剂量为每日0.5~1.0mg/kg,分4次静滴,48小时后减量,一般仅用3~5天。

 

  ☆☆☆☆考点2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临床表现;

围生期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儿多见,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它的临床表现:

1.轻度

临床表现较轻,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常呈现淡漠与激惹交替或过度兴奋,有自发或刺激引起的肌阵挛,颅神经检查正常,肌张力正常或增加,拥抱反向增强,其他反向正常,瞳孔扩大,心率增快,3~5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中度

出生24~72小时症状最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下颏抖动、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动过缓,1~2周后逐渐恢复,但意识模糊进入浅昏迷并持续5天以上者预后差。

3.重度

临床表现常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出生至72小时或以上症状最明显,出现昏迷,深浅反射及新生儿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常伴惊厥。死亡率高,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由于选择性脑损伤的结果,临床上可出现两种不同的综合征;病变如在两侧大脑半球,其特点是惊厥发作常在生后第1天内出现,对抗惊厥药不敏感,同时有前囟隆起、颅缝分裂等脑水肿症状体征;病变如在丘脑、脑干核等处,其特点是婴儿惊厥持久,肌张力减低,有脑干功能障碍如瞳孔固定,无吸吮和吞咽反射等,但无脑水肿症状。此两种临床综合征可重叠出现。

 

第69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21-三体综合征及其临床表现;

1.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属常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生率愈高。

2.临床表现

21-三体征患儿的主要特征为智能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特殊面容。

智能低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特殊面容。

体格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头围小,骨龄落后于年龄,出牙延迟且常错位。运动发育和性发育延迟。四肢短,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

特殊面容:眼距宽,眼裂小,眼外侧上斜。鼻根低平,外耳小,硬腭窄小,舌常伸出口外,流涎多。

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

皮肤纹理特征:通贯手,atd角增大;第4、5指桡箕增多;脚拇趾球胫侧弓形纹,第5趾只有一条指褶纹。

其他:可伴有其他畸形。如约50%的患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易患各种感染、白血病的发生率较正常儿增高、性发育延迟、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发生率增高等。

 

第70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3: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1.起病

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起病可分为两种:

(1)骤起发病;多系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致的危重暴发型(迅速呈现进行性休克、皮肤出血点或淤斑、意识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亚急性起病: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凡起病时即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化脑均可呈亚急性起病。

2.症状与体征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可归纳为:

(1)感染中毒症状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突起高热,年长儿常诉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精神萎靡;小婴儿表现为易激惹、不安、双眼凝视。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可见皮肤出血点、休克及DIC表现;

(2)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婴儿有前囟饱满,张力增高,颅缝增宽。意识状态改变,甚至昏迷,严重者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3)惊厥发作:以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20%~30%的患儿可出现;

(4)脑膜刺激征:颈抵抗感,布氏征及克氏征阳性;

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颅内压增高征不明显,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劝、局限性或全身性隐匿性惊厥;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5)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部分患儿可出现Ⅱ、Ⅲ、Ⅵ、、Ⅷ颅神经受累或肢体瘫痪症状;

(6)视神经乳头水肿:提示可能已发生颅内脓肿、硬膜下积脓或静脉窦栓塞。

3.新生儿化脑的临床特点

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多隐匿起病,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发热或有或无,甚至体温不升。面色青灰、拒食、少动、吐奶、发绀、黄疸、呼吸不规则等非特异性症状与败血症相似。由于其前囟尚未闭合,颅缝可以裂开,而使颅内压增高起缓冲作用,少有脑膜刺激征,极易误诊。惟有腰穿检查脑脊液才能确诊。

4.几种常见化脑的临床特点

(1)肺炎链球菌脑膜炎:①发病后不久,即易出现昏迷和惊厥;②易于多次复发或再发,可出现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③易并发硬膜下积液、积脓、脑脓肿脑积水;④在肺炎流行季节,或在中耳炎、乳突炎、颅脑外伤、颅底骨折、脾切除之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时,均应考虑有本病可能。

(2)肺炎嗜血杆菌脑膜炎:①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咳嗽、流涕等,经数日或1~2周方出现脑膜刺激征;②<6个月的婴儿易出现脑室膜炎;③常并发硬膜下积液;④脑脊液涂片可见极短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有的类似球菌,如在同一涂片上发现形态不同的细菌,都应疑为流感杆菌。

(3)葡萄球菌脑膜炎:①常有前驱的脓毒性疾病,如新生儿脐炎蜂窝织炎,皮肤脓,中耳炎等;②常伴有荨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③脑膜刺激征较明显;④脑脊液涂片可见成堆的革兰阳性球菌,培养阳性。有些病例其脑脊液不呈脓性,甚至外观清亮,白细胞数<100×106/L,糖、蛋白质也可正常,靠细菌培养才能确诊。

(4)大肠杆菌脑膜炎:①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有时仅有败血症的表现;②极易并发脑室膜炎,预后很差,病死率高;③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第71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5:体热平衡;

1.产热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肌紧张)和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两种形式来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产热活动受体液和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的特点是作用缓慢,但维持时间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生长素也可刺激产热,其特点是作用迅速,但维持时间短。交感神经兴奋可通过增强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而调节产热活动。

2.散热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散热有以下几种方式:

(1)辐射散热:是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一种散热方式。这种方式在机体安静状态下占总散热量的比例较大(约占60%)。

(2)传导散热: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3)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散失的热量均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差及皮肤的有效散热面积等因素有关,对流散热还与气体的流速有关。皮肤温度由皮肤血流量所控制。皮肤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分布到皮肤的动脉穿过脂肪隔热组织,在乳头下层形成动脉网,经迂回曲折的毛细血管网延续为丰富的静脉丛;皮下还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这些结构特点决定了皮肤血流量的变动范围很大。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皮肤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也开放,皮肤血流量大大增加,散热作用得到加强;在寒冷环境中,则发生相反改变。

(4)蒸发散热:根据汽化热原理,蒸发1克水分可散发2.43kJ热量。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为主要散热方式;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上升为机体的主要或唯一散热方式。

人体的蒸发有两种形式:不感蒸发和发汗(或称可感蒸发)。前者是指人体在常温下无汗液分泌时,水分经皮肽和呼吸道不断渗出而被蒸发的形式;后者是指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汗液中水分占99%,而固体成分中,大部分为NaCl,也有少量KCl、尿素、乳酸等,其渗透压较血浆为低,因此大量出汗而造成的脱水高渗性脱水。发汗是反射性活动。人体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通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而引起发汗。发汗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1997CT医师上岗资格考试试卷和答案1
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试题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六
执业医师技能考试05年实践技能部分试题6
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及解析:儿科学4
2000CT医师上岗资格考试试卷和答案1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医师首页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