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外科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
讲稿-普通外科讲稿:第四十章 阑尾疾病
来源:南华大学资源网 更新:2013/9/9 字体:

第四十章   阑尾疾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阑尾是由中肠发育而成。人胚第五周时,肠和阑尾的始基开始出现,它是中肠尾支的盲肠突发育而来。盲肠突于第六周时近端迅速膨大,而远端发育较缓慢。到十二周时随着升结肠的出现,盲肠也不断发育,且其远段作为盲肠的延伸部分,生长减慢,外形显著小于盲肠近段,成为细窄的蚯蚓状盲管,即是阑尾。胚胎十六周时,阑尾随着升结肠自右上腹逐渐下降,于出生时阑尾降至髂嵴下,位于右髂窝内。

  大量解剖及临床资料观察到,阑尾为一细长的盲管,近端恰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处开口于盲肠的内后壁,手术中可沿结肠带迅速而准确的找到阑尾。阑尾口位于回盲口的下方,两者的直线间距在2~3厘米之间。阑尾远端为一盲端,比较游离,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阑尾的形态、长度及管径差异较大,国内资料统计:阑尾的长度以5~7厘米者较多,最长可达20厘米,最短者不足1厘米;阑尾外径多在0.5~1.0厘米之间,最大直径或达1.5厘米,阑尾管腔的内径窄小,静止时仅有2毫米。一般情况下,成年女性之阑尾大于男性,而小儿则男性大于女性。

  阑尾的位置实际上包括阑尾根部在腹腔内所处的部位和阑尾与盲肠、回肠末段位置的关系两个方面,临床上更重视后者。阑尾的位置,根据手术中的观察大致可分为八种,分别冠以回肠前位、盲肠后位、盲肠内位、回肠后位、盲肠外位、盲肠前位、盲肠下位及回肠下位等名称,其中的前三种位置较为多见。另外,还可见到一些少见的位置。如腹膜后位等。

  阑尾的血液循环:阑尾动脉来自回结肠动脉,它为一终末血管,一般无交通支。当阑尾动脉因故受压或痉挛时,容易引起阑尾壁的循环障碍,促进了阑尾炎症的发生。阑尾静脉经右结肠静脉回流入门静脉系,当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细菌或脓性栓子可随静脉血进入门静脉内,导致门静脉炎、甚至肝脓肿的发生,这些都是阑尾炎的严重合并症。

  阑尾的淋巴组织和神经:阑尾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壁内有较多的淋巴滤泡和淋巴管网,淋巴滤泡主要分布在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这些淋巴滤泡是机体抵抗传染的装置,有人称它为腹腔扁体。淋巴管注入回结肠淋巴结,随后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阑尾的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通过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上神经丛到达阑尾。

阑尾的生理功能:应该彻底纠正传统的错误观念: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退化的器官,无重要生理功能。切除阑尾对机体无不良影响。现代医学研究对阑尾功能有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免疫学和移植外科的发展,给临床外科医生提示:应严格掌握阑尾切除术的适应症,对附带的阑尾切除更要持慎重态度。阑尾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参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据研究人类阑尾具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相当于鸟类的腔上囊的结构,应归于中枢免疫器官,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特异功能。据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阑尾还具有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物质和各处消化酶,促使肠管蠕动亢进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另外,阑尾具有完整的内环肌及外纵肌,有一定的长度和管径,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利用自体阑尾移植替代某些管道如输尿管、尿道的缺损和狭窄的手术日益广泛。

 

第二节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病人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有时诊断相当困难,处理不当时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死亡率,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减少误诊,仍然值得重视。

  一、发病情况

  据估计,每一千个居民中每年将有一人会发生急性阑尾炎。一般综合医院统计,急性阑尾炎的住院病人约占同期腹部外科住院总数的10-15%,仍是外科急腹症的首位。急性阑尾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从出生的新生儿到80-90岁的高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为多见,尤其是20-30岁年龄组为高峰,约占总数的40%。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发病较女性为高,男∶女=2~3∶1。有统计表明,在青春期以前两性发病率相等,成年后男性发病率有所下降。阑尾炎发病与职业、地区和季节无关。

  二、发病机制

  急性阑尾炎虽然常表现为阑尾壁受到不同程度的细菌侵袭所致的化脓性感染,但其发病机制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归纳起来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阑尾管腔的阻塞:阑尾的管腔狭小而细长,远端又封闭呈一首端,管腔发生阻塞是诱发急性阑尾炎的基础。正常情况下,阑尾腔的内容物来自盲肠,经阑尾壁的蠕动可以完全排出,如果不同因素使管腔发生阻塞后,这种正常排空的能力受阻。据统计坏疽性阑尾炎的病理中,约70-80%可发现阑尾腔有梗阻的因素存在,梗阻的部位大多在阑尾的根部,当然也可在阑尾的中段和远段,梗阻的原因有:

  1、淋巴沪泡的增生:阑尾粘膜下层有着丰富的淋巴组织,任何原因使这些组织肿胀,均可引起阑尾腔的狭窄。在青少年急性阑尾炎中,约有60%是由淋巴组织肿胀而诱发。有人曾观察到阑尾炎的发生与阑尾内淋巴沪泡的数目多少有密切关系。

  2、粪石阻塞:约占35%,粪石是引起成年人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原因。粪石是阑尾腔内由粪便、细菌及分泌物混合、浓缩而成,大多为一个,约黄豆大小。当较大的粪石嵌顿于阑尾的狭窄部位时,即可发生梗阻。

  3、其它异物:约占4%,如食物中的残渣,寄生虫的虫体和虫卵,均可引起阑尾腔阻塞。

  4、阑尾本身:当腹腔内先天性因素或炎症性粘连可使阑尾发生扭曲、折迭,索带、肿物压迫可使阑尾腔狭窄。

  5、盲肠和阑尾壁的病变:阑尾开口附近盲肠壁的炎症、肿瘤及阑尾本身息肉、套迭等均可导致阑尾腔的阻塞。

  阑尾管腔发生阻塞后,大量粘液在腔内潴留,使腔内压力逐渐上升,过高压力可压迫粘膜,使其出现坏死及溃疡,为细菌侵入创造了条件。如腔内压持续增高,阑尾壁也受压,首先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栓形成,阑尾壁水肿及缺血,腔内细菌可渗透到腹腔。严重时动脉也受阻,使部分、甚至整个阑尾发生坏死。

  (二)细菌感染:阑尾腔内存在大量细菌,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两大类,菌种与结肠内细菌一致,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等。细菌侵入阑尾壁的方式有:

  1、直接侵入:细菌由阑尾粘膜面的溃疡侵入,并逐渐向阑尾壁各层发展,引起化脓性感染。

  2、血源性感染: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阑尾,儿童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可增高。

  3、邻近感染的蔓延:阑尾周围脏器的急性炎症,直接蔓延波及到阑尾,可继发性引起阑尾炎,这种途径较为少见。

  (三)神经反射:各种原因的胃和肠道功能紊乱,均可反射性引起阑尾环形肌和阑尾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前者可加重阑尾腔的阻塞,使引流更为不畅,后者可导致阑尾的缺血、坏死,加速了急性阑尾炎的发生和发展。

  三、病理类型

  (一)类型:急性阑尾炎在病理学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代表着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轻度肿胀,浆膜充血,附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阑尾粘膜可能有小溃疡和出血点,腹腔内少量炎性渗出。阑尾壁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白细胞浸润,以粘膜和粘膜下层最显著。阑尾周围脏器和组织炎症尚不明显。

  2、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显著肿胀、增粗,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盖有脓性渗出。阑尾粘膜面溃疡增大,腔内积脓,壁内也有小脓肿形成。腹腔内有脓性渗出物,发炎的阑尾被大网膜和邻近的肠管包裹,限制了炎症的发展。

3、急性穿孔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壁的全部或一部分全层坏死,浆膜呈暗红色或黑紫色,局部可能已穿孔。穿孔的部位大多在血运较差的远端部分,也可在粪石直接压迫的局部,穿孔后或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或并发弥蔓性腹膜炎。此时,阑尾粘膜大部已溃烂,腔内脓液呈血性。

4、阑尾周围脓肿  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二)结局:大致也可分成三种可能

  1、炎症消散:单纯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可以使炎症消散,且完全治愈,但少数病人可遗留疤痕,甚至可使管腔狭窄,成为再次发病的基础。化脓性阑尾炎部分病人经保守治疗后,可形成局部限性脓肿,经吸收后而愈。

  2、感染局限:化脓性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感染可局限于阑尾周围,或以局限性炎性肿块出现,或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大多数病人经治疗后可完全吸收,但也有的病人脓肿逐渐增大,甚至可破溃,引起严重后果。

  3、感染扩散:急性阑尾炎在尚未被网膜包裹之前发生穿孔时,可引起弥蔓性腹膜炎,治疗不当轻者可形成腹腔内的残余脓肿如膈下脓肿,重者可危及生命。极少病人细菌栓子可随血流进入门静脉引起炎症,更进一步可在肝内形成脓肿,病人出现严重的脓毒血症,伴有高热、黄疸、肝肿大等临床现象。

  四、临床表现

  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病人不论病理类型如何,早期的临床症状都很相似,诊断并无困难,大都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处理。

  (一)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和全身反应。

  1、腹痛:迫使急性阑尾炎患者即早就医的主要原因就是腹痛,除极少数合并有横贯性脊髓炎的病人外,都有腹痛存在。

  (1)腹痛的部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病人,腹痛开始的部位多在上腹痛、剑突下或脐周围,约经6-8小时或十多小时后,腹痛部位逐渐下移,最后固定于右下腹部。腹痛固定后,原来初发部位的疼痛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这种腹痛部位的变化,临床上称之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它是急性阑尾炎所独有的特征,也是和其他急腹症鉴别的主要依据之一,大约80%的病人具有这一特点。关于转移性腹痛的传统解释是:发病初期的疼痛是阑尾为了排除粪石或异物,解除管腔的梗阻,管壁产生强烈的蠕动,反射性引起内脏神经功能紊乱的结果,因内脏神经不能准确的辩明疼痛的确实部位;当炎症波及到阑尾的浆膜及其系膜时,受体神经支配的右下腹的壁层腹膜受到刺激,疼痛的定位比较准确。临床上不典型的病人也有,腹痛起始的部位可能在全腹部,或左侧腹部,甚至在腰部、会阴部;也有的病人无转移性腹痛,发病一开始就是右下腹部疼痛。因此,没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病史,也不能轻易地完全排除急性阑尾炎的存在。

  (2)腹痛的特点:急性阑尾炎的病人腹痛多数以突发性和持续性开始的,少数可能以阵发性腹痛开始,而后逐渐加重。突然发生完全性梗阻的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就可为剧烈的阵发性腹痛,这是由于阑尾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强力收缩的结果,一阵剧痛过后,可经短暂的间歇而再次发作。腹痛的程度和特点因人而异,但与阑尾炎的病理类型关系密切,单纯性阑尾炎多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而化脓性和穿孔性阑尾炎常为阵发性剧痛或跳痛。

  (3)腹痛突然减轻的意义:急性阑尾炎的病程中,有的病人腹痛可突然完全缓解,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两种情况:粪石、异物被排入盲肠,阑尾腔的梗阻突然解除,腔内压迅速减轻,疼痛随即缓解,表示病情好转;另外,阑尾壁坏死、穿孔后,脓性渗出进入腹腔,阑尾腔的压力也迅速减轻,腹痛也可随即减轻,但腹腔内的炎症逐渐扩散,在短暂的缓解后,右下腹痛又会逐渐加重,这是一种暂时现象。因此,腹痛的突然减轻,不一定都是好转的象征,必需结合体征综合判断,不能轻易地放弃治疗。

  2、胃肠道的反应:恶心、呕吐最为常见,早期的呕吐多为反射性,常发生在腹痛的高峰期,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和胃液,晚期的呕吐则与腹膜炎有关。约1/3的病人有便秘腹泻的症状,腹痛早期的大便次数增多,可能是肠蠕动增强的结果。盆位阑尾炎时,阑尾的尖端直接刺激直肠壁也可伴便次增多,而阑尾穿孔后的盆腔脓肿,不仅便次多,甚至会出现里急后重。

  3、全身反应:急性阑尾炎初期,部分病人自觉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或头痛、头晕。病程中觉发烧,单纯性阑尾炎的体温多在37.5-38℃之间,化脓性和穿孔性阑尾炎时,体温较高,可达39℃左右,极少数病人出现寒战高烧,体温可升到40℃以上。

  (二)体征:急性阑尾炎腹部检查时,常出现的体征有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这些直接的炎症的体征是诊断阑尾炎的主要依据。另外在一部分病人还会出现一些间接的体征如腰大肌征等,对判断发炎阑尾的部位有一定的帮助。

  1、步态与姿势:病人喜采取上身前弯且稍向患侧倾斜的姿势,或以右手轻扶右下腹部,减轻腹肌的动度来减轻腹痛,而且走路时步态也缓慢。这些特点,在病人就诊时即可被发现。

  2、腹部体征:有时需连续观察,多次比较才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1)腹部外形与动度:急性阑尾炎发病数小时后,查体时就能发现下腹部呼吸运动稍受限,穿孔后伴弥蔓性腹膜炎时,全腹部动度可完全消失,并逐渐出现腹部膨胀。

  (2)腹膜刺激征:包括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尽管各病人之间腹膜刺激征在程度上有差异,但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有腹部压痛。

  右下腹压痛:压痛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体征,当感染还局限于阑尾腔以内,病人尚觉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时,右下腹就有压痛存在。感染波及到阑尾周围组织时,右下腹压痛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压痛的程度也加重。穿孔性阑尾炎合并弥蔓性腹膜炎时,虽然全腹都有压痛,但仍以感染最重的右下腹最为明显。盲肠后或腹膜后的阑尾炎,前腹壁的压痛可能较轻。

  腹肌紧张:约有70%的病人右下腹有肌紧张存在。一般认为腹肌紧张是由于感染扩散到阑尾壁以外,局部的壁层腹膜受到炎症刺激的结果,多见于化脓性和穿孔性阑尾炎,是机体的一种不受意识支配的防御性反应。腹肌紧张常和腹部压痛同时存在,范围和程度上两者也大体一致。肥胖者、多产妇和年老体弱的病人,因腹肌软弱,肌紧张常不明显。

  反跳痛:急性阑尾炎的病人可出现反跳痛,以右下腹较常见,如取得病人的合作,右下腹反跳痛阳性,表示腹膜炎肯定存在。当阑尾的位置在腹腔的深处,压痛和肌紧张都较轻时,而反跳痛却明显者,也表示腹腔深部有感染存在。

  (3)右下腹压痛点:传统的教材上,对急性阑尾炎的局部压痛点的具体位置都进行了介绍,并把局部压痛点阳性列为阑尾炎的体征之一。虽然各作者提出的阑尾炎压痛点都是以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为基础,由于总结的资料不尽相同,所推荐的局部压痛点的位置也不完全一致。临床实践证实,各压痛点的阳性率差异很大,因此仅靠某一压痛点的有无来确诊急性阑尾炎是不切实际的。更多的医生相信,右下腹部固定压痛区的存在,要比压痛点的阳性更有诊断价值。现介绍常见的压痛点如下:(图2-62)。

  ①麦压点(Mc Burney’s point) :在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②兰氏点(Lanz’spoint ):在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

  ③苏氏点( Sonmeberg’spoint):在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与右侧腹直肌外缘相交处。

  ④中立点:在马氏点和兰氏点之间的区域内,距右髂前上棘约7厘米的腹直肌外侧缘处。

  (4)腹部包块:化脓性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组织及肠管的炎症时,大网膜、小肠及其系膜与阑尾可相互粘连形成团块;阑尾穿孔后所形成的局限性脓肿,均可在右下腹触到包块。炎性包块的特点是境界不太清楚,不能活动,伴有压痛和反跳痛。深部的炎性包块,在病人充分配合下,仔细触摸才能发现。包块的出现表示感染已趋于局限化,发炎的阑尾已被大网膜等组织紧密的包绕,此时不宜于急诊手术。

3、间接体征:临床上还可以检查其他一些体征如罗氏征等,只要手法正确并获得阳性结果,对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1)罗氏征(又称间接压痛):病人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按压左下腹部,或沿降结肠向上腹用力推挤,如右下腹疼痛加重即为阳性;或用力的方向是朝右下腹部,出现同样结果时也为阳性,迅速松去按压力量的同时疼痛反而加重,更能说明右下腹有炎症存在。关于阳性结果的机理,目前的解释是:前者是因压力将左结肠内的气体向右结肠传导,最后冲击到盲肠,并进入发炎的阑尾腔,引起疼痛加重;后者是借助于下腹部的小肠袢将压力传导到右下腹,使发炎的阑尾受到挤压。关于罗氏征的临床意义,阳性结果只能说明右下腹部有感染存在,不能判断阑尾炎的病理类型和程度。当右下腹疼痛需要与右侧输尿管结石等疾病鉴别时,罗氏征的检查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2) 腰大肌征:让病人左侧卧位,检查者帮助病人将右下肢用力后伸,如右下腹疼痛加重即为阳性。腰大肌征阳性,提示阑尾可能位于盲肠后或腹膜后,当下肢过伸时,可使腰大肌挤压到发炎的阑尾。

  (3)闭孔肌征:病人仰卧后,当右侧髋关节屈曲时被动内旋,右下腹疼痛加重即为阳性,表示阑尾位置较低,炎症波及到闭孔内肌的结果:

(4)皮肤感觉过敏区:少数病人在急性阑尾炎的早期,尤其是阑尾腔内有梗阻时,右下腹壁皮肤可出现敏感性增高现象。表现为咳嗽、轻叩腹壁均可引起疼痛,甚至轻轻触摸右下腹皮肤,也会感到疼痛,当阑尾穿孔后,过敏现象也随之消失。过敏区皮肤的范围是三角形分布,其边界由右侧髂棘最高点、耻骨嵴及脐三点依次连接而构成。皮肤感觉过敏区不因阑尾位置而改变,故对不典型病人的早期诊断可能有帮助。

  4、肛指检查:非特殊情况,肛指检查应列为常规,正确的肛诊有时可直接提供阑尾炎的诊断依据。盆位急性阑尾炎,直肠右侧壁有明显触痛,甚至可触到炎性包块。阑尾穿孔伴盆腔脓肿时,直肠内温度较高,直肠前壁可膨隆并有触病,部分病人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现象。成年女性病人,肛指检查还能除外子宫和附件的急性病变。

 (三)辅助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X线及腹部B超:

  1、血、尿、便常规化验:急性阑尾炎病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总数大多在1-2万之间,中性约为80-85%。老年病人因反应能力差,白细胞总数增高可不显著,但仍有中性白细胞核左移现象。尿常规多数病人正常,但当发炎的阑尾直接刺激到输尿管和膀胱时,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如尿中有大量异常成份,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疾病的存在。盆位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合并盆腔脓肿时,大便中也可发现血细胞。

  2、X线检查:胸腹透视列为常规,合并弥蔓性腹膜炎时,为除外溃疡穿孔、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立位腹部平片是必要的,如出现膈下游离气体,阑尾炎基本上可以排除。急性阑尾炎在腹部平片上有时也可出现阳性结果:约5-6%的病人右下腹阑尾部位可见一块或数块结石阴影,1.4%病人阑尾腔内有积气。

  3、腹部B超检查:病程较长者应急取行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是否有炎性包块存在。在决定对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时,B超可提供脓肿的具体部位、深度及大小,便于选择切口。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转移性右下腹痛:转移性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特点,因内脏转位盲肠和阑尾位于左下腹时,出现转移性左下腹痛,也应考虑到左侧阑尾炎的可能。关于初发疼痛的部位和转移过程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但要注意约1/3的病人开始就是右下腹痛,特别是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时,因此无转移性右下腹痛,不能完全除外急性阑尾炎的存在,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

  2、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区和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特别是急性阑尾炎早期,自觉腹痛尚未固定时,右下腹就有压痛存在。而阑尾穿孔合并弥蔓性腹膜炎时,尽管腹部压痛范围广泛,但仍以右下腹最为明显。有时为了掌握压痛的确实部位,应该仔细的多次和有对比的对全腹部进行检查。急性阑尾炎的压痛始终在右下腹部,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3、必要的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可轻度或中度增加,大便和尿常规可基本正常。胸部透视可排除右侧胸腔疾病减少对阑尾炎的误诊,立位腹部平片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等其它外科急腹症的存在。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有无炎性包块,对判断病程和决定手术有一定帮助。

  4、青年女性和有停经史的已婚妇女,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有怀疑时,应请妇科会诊以便排除宫外孕和卵巢滤泡破裂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临床误诊率仍然相当高,国内统计为4-5%,国外报导高达30%。需要与阑尾炎鉴别的疾病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下列十几种疾病。

  1、需要与内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右下肺炎胸膜炎:右下肺和胸腔的炎性病变,可反射性引起右下腹痛,有进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肺炎及胸膜炎常常有咳嗽,咳痰及胸痛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且胸部体征如呼吸音改变及湿罗音等也常存在。腹部体征不明显,右下腹压痛多不存在。胸部X线,可明确诊断。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继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由于小肠系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回肠未端尤为明显,临床上可表现为右下腹痛及压痛,类似急性阑尾炎。但本病伴有高烧,腹痛压痛较为广泛,有时尚可触到肿大的淋巴结。

  (3)局限性回肠炎:病变主要发生在回肠末端,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20-30岁的青年人较多见。本病急性期时,病变处的肠管充血,水肿并有渗出,刺激右下腹壁层腹膜,出现腹痛及压痛,类似急性阑尾炎。位置局限于回肠,无转移性腹痛的特点,腹部体征也较广泛,有时可触到肿大之肠管。另外,病人可伴有腹泻,大便检查有明显的异常成分。

  2、需要与妇产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右侧输卵管妊娠:右侧宫外孕破裂后,腹腔内出血刺激右下腹壁层腹膜,可出现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但宫外孕常有停经及早孕史,而且发病前可有阴道出血。病人继腹痛后有会阴和肛门部肿胀感,同时有内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现象。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有血液,子宫稍大伴触痛,右侧附件肿大和后穹窿穿刺有血等阳性体征。

  (2)卵巢囊肿扭转:右侧卵巢肿蒂扭转后,囊肿循环障碍、坏死、血性渗出,引起右腹部的炎症,与阑尾炎临床相似。但本病常有盆腔包块史,且发病突然,为阵发性绞痛,可伴轻度休克症状。妇科检查时能触到囊性包块,并有触痛,腹部B超证实右下腹有囊性包块存在。

  (3)卵巢滤泡破裂:多发生于未婚女青年,常在月经后两周发病,因腹腔内出血,引起右下腹痛。本病右下腹局部体征较轻,诊断性腹腔刺可抽出血性渗出。

 (4)急性附件炎:右侧输卵管急性炎症可引起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症状和体征。但输卵管炎多发生于已婚妇女,有白带过多史,发病多在月经来潮之前。虽有右下腹痛,但无典型的转移性,而且腹部压痛部位较低,几乎靠近耻骨处。妇科检查可见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子宫两侧触痛明显,右侧附件有触痛性肿物。

3、需要与外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溃疡病急性穿孔:溃疡病发生穿孔后,部分胃内容物沿右结肠旁沟流住入右髂窝,引起右下腹急性炎症,可误为急生阑尾炎。但本病多有慢性溃疡病史,发病前多有暴饮暴食的诱因,发病突然且腹痛剧烈。查体时见腹壁呈木板状,腹膜刺激征以剑突下最明显。腹部透视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上消化道液体。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胆囊炎有时需和高位阑尾炎鉴别,前者常有胆绞痛发作史,伴右肩和背部放散痛;而后者为转移性腹痛的特点。检查时急性胆囊炎可出现莫菲氏征阳性,甚至可触到肿大的胆囊,急诊腹部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肿大和结石声影。

  (3)急性美克尔憩室炎:美克尔憩室为一先天性畸形,主要位于回肠的末端,其部位与阑尾很接近。憩室发生急性炎症时,临床症状极似急性阑尾炎,术前很难鉴别。因此,当临床诊断阑尾炎而手术中的阑尾外观基本正常时,应仔细检查末段回肠至1米,以免遗漏发炎的憩室。

  (4)右侧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向下移动时可引起右下腹部痛,有时可与阑尾炎混淆。但输尿管结石发作时呈剧烈的绞痛,难以忍受,疼痛沿输尿管向外阴部、大腿内侧放散。腹部检查,右下腹压痛和肌紧张匀不太明显,腹部平片有时可发现泌尿系有阳性结石,而尿常规有大量红细胞。

  六、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条件允许时可先行中西医相结合的非手术治疗,但必须仔细观察,如病情有发展应及时中转手术。经保守治疗后,可能遗留有阑尾腔的狭窄,且再次急性发作的机会很大。

  2、化脓性、穿孔性阑尾炎;原则上应立即实施急诊手术,切除病理性阑尾,术后应积极抗感染,预防并发症。

  3、发病已数日且合并炎性包块的阑尾炎:暂行保守治疗,促进炎症的尽快呼吸,待3-6个月后如仍有症状者,再考虑切除阑尾。保守期间如脓肿有扩大并可能破溃时,应急诊引流。

  4、高龄病人,小儿及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原则上应和成年人阑尾炎一样,急诊手术。

  (二)非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妊娠早期和后期急性阑尾炎,高龄合并有主要脏器病变的阑尾炎。

  1、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控制饮食,适当补液和对症处理等。

  2、抗菌治疗:选用广谱抗菌素(如氨苄青霉素)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

  (三)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各类急性阑尾炎,反复发作的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保守3-6个月后仍有症状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1、术前准备:术前4-6小时应禁饮食,确定手术时间后可给适量的镇痛剂,已化脓和穿孔者应给以广谱抗菌素。有弥蔓性腹膜炎者,需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心和肺等主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与有关科室办同进行适当处理。

  2、手术方法:以局麻下经右下腹斜切口完成手术最为适宜,少数病人也可选择硬膜外麻醉和全麻经右下腹探查切口完成。主要方式为阑尾切除术(有常规法和逆行法)。粘连严重者也可行浆膜下切除阑尾。少数阑尾脓肿保守无效时可行切开引流,腹腔渗出多时,放置引流物。

  3、术后处理:继续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止痛镇静及抗感染等。引流物要及时拔除,切口按时折线,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

  4、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术后并发症与阑尾的病理类型和手术时间的迟早有密切关系,未穿孔阑尾炎切除后,并发症发生率仅5%,而穿孔后手术者增加到30%以上,发病后24小时和48小时后手术者,阑尾穿孔率分别为20%和70%,所以发病24小时内,应即时切除阑尾,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内出血:术后24小时的出血为原发性出血,多因阑尾系膜止血不完善或血管结扎线松脱所致。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出血的症状如腹痛、腹胀、休克和贫血等,应立即输血并再次手术止血。有时出血可能自行停止,但又继发感染形成脓肿,也需手术引流。

  (2)盆腔脓肿:穿也性阑尾炎术后,腹腔脓汁吸收不完全,可在腹腔的不同部位形成残余脓肿。盆腔脓肿最常见,大多发生在术后7-10天左右,表现为体温再度升高,大便次数增多,伴里急后重,肛指可见括约肌松弛,直肠前壁隆起。应及时抗炎,理疗,无效时切开引流。

  (3)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术后肠粘连的机会较多,与手术损伤、异物刺激和引流物拔出过晚有关。临床统计,阑尾切除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约为2%,为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总数的首位(占32%)。一般先行综合的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

  (4)粪瘘,可发生在处理不当的阑尾残端,也可因手术粗暴误伤盲肠和回肠而引起。主要表现为伤口感染久治不愈,并有粪便和气体溢出,由于粪瘘形成时感染已局限于回盲部周围,体液和营养丢失较轻。可先行保守治疗,多数病人粪瘘可自行愈合,如病程超过了3个月仍未愈合,应按排手术。

  (5)切口的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慢性窦道和切口疝,三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切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4-7天,也有在两周后才出现。主要表现为切口处跳痛,局部红肿伴压痛,体温再度上升。应立即折除缝线,引流伤口,清除坏死组织,经敷料交换促使其愈合,或待伤口内肉芽新鲜时二期缝合至愈。如伤口内异物(如线头)清除不干净,引流不畅,可长期不愈,遗留有一处或几处深而弯曲的肉芽创道,即为慢性窦道。病程可持续数月,有的甚至一年以上,伤口时好时坏。如经保守治疗3个月仍不愈合者,可再次手术切除窦道,重新缝合。感染的伤口虽已愈合,但腹膜和肌层已裂开,小肠袢和网膜可由切口处突出于皮下疤痕组织处,称为切口疝。如有明显症状,影响劳动,应行手术修补。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阑尾炎

一、小儿急性阑尾炎

  (一)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发病率低于成年人。据综合医院统计,12岁以下的小儿急性阑尾炎约占急性阑尾炎总数的4-5%左右。

  (二)与成年人比较,小儿急性阑尾炎发展快,病情重,穿孔率高,并发症多。一岁内婴儿的急性阑尾炎几乎100%发生穿孔,两岁以内为70-80%,五岁时为50%。小儿急性阑尾炎死亡率为2-3%,较成年人平均高10倍。

  (三)小儿的大网膜发育不健全,对炎症的局限能力差,就诊时将近80%的病儿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化脓性腹膜炎。

  (四)临床症状不典型,胃肠道反应比较突出,有时以频繁的呕吐为最初的首要症状。个别病儿起病时就伴有39-40℃高烧,也有以持续性腹泻为主要表现。

  (五)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性肠炎可能是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诱发因素,致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较多,容易误诊。

  (六)小儿查体常不合作,腹部是否有压痛和压痛的范围、程度都不易确定。必须急取病儿和家属的合作,反复检查,仔细比较,以 求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七)确诊后应立即手术切除阑尾,加强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综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老年急性阑尾炎

  (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数有所增加,约占急性阑尾炎总数的10%,占40岁以上成年人的10%。

  (二)老年人常患有各种主要脏器疾病如冠心病等,急性阑尾炎的死亡率较高,而且随年龄的渐增而增高。据统计急性阑尾炎年龄60-69岁组死亡率为17%,70岁以上组为40%,如发病在12小时内立即手术者死亡率为13.3%。

  (三)老年人低抗力低,阑尾壁蒲,血管硬化,约30%病人就诊时阑尾已穿孔。另外,老年人大网膜已萎缩,穿孔后炎症不易局限,合并化脓性腹膜炎的机会较多。

  (四)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反应能力低,腹痛不明显,常无转移性特点。由于腹肌已萎缩,即使阑尾已穿孔,腹膜刺激征也不明显。有时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右下腹已出现包块,但不伴有急性炎症表现,临床上很似回盲部恶性肿瘤。

  (五)老年人常并存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胃肠道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相混淆,增加了诊断上的难度。

  (六)高龄不是手术的禁忌症,除单纯性阑尾炎在严密的观察下,可保守治疗外,其它类型的阑尾炎必须手术治疗。但要加强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处理,保证手术的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一)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情况:国内产科医院统计妊娠期阑尾炎约占孕妇的0.1%,一般医院占阑尾炎总数的2%。大多发病于25-35岁之间,约80%是在妊娠的中、晚期。

  (二)由于孕妇生理方面的变化,一旦发生阑尾炎其危险性较一般成人大。据统计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中妊妇的死亡率为2%,比一般病人高10倍,胎儿的死亡率约为20%。

  (三)随子宫的增大,盲肠和阑尾的位置也随之改变,阑尾在向上移位的同时,其尖端还呈反时钟方向旋转。有时盲肠和阑尾向外和向后移位,部分为胀大了子宫所覆盖。(图2-67)

  (四)妊娠期由于盆腔器官充血,炎症发展较快,阑尾发炎后穿孔的机会多。由于大风膜被推向一侧,不易限制炎症的发展,合并弥蔓性腹膜炎的机会也增多。

  (五)妊娠早期阶段的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与一般阑尾炎相同,但妊娠中期和晚期,则腹痛和压痛的位置也随之升高,肌紧张不明显,临床上容易误诊。

(六)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原则上首先应从孕妇的安全出发,妊娠三个月内发病者,原则上与非妊娠期相同,急诊切除阑尾最佳,妊娠中期的急性阑尾炎,症状严重者仍以手术治疗为好;妊娠晚期阑尾炎,约50%孕妇可能早产,胎儿的死亡率也较高,手术时应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预产期和临产期的急性阑尾炎,诊断和治疗均较复杂,应与产科医生共同研究处理。

  四、异位急性阑尾炎

  多数人出生时阑尾已下降到右髂窝内,如胚胎发育异常,阑尾可滞留于腹腔的任何部位。当异常位置的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诊断上有一定困难,临床上较多见的异位阑尾为盆腔位,肝下位和左侧位。

  (一)低位(盆腔位)急性阑尾炎:由于盲肠下降过多或右半结肠游离而缺乏固定时,阑尾可位于髂棘线以下,甚至完全进入盆腔内,临床估计盆位急性阑尾炎发生率约为4.8~7.4%,表现为转移性腹痛,只是腹痛部位及压痛区均较低,肌紧张也较轻。病程中可能出现直肠刺激症状如便次增多,肛门坠胀;或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和尿急等。低位阑尾炎的治疗与一般阑尾炎相同,应急诊手术切除阑尾。手术过程中应仔细探明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分离炎性粘连,使阑尾完全游离后予以切除。

  (二)高位(肝下位)急性阑尾炎:先天性肠道旋转下降不全时,盲肠和阑尾可停留于肝下;后天性阑尾过长,尖端也可延伸于肝外下。肝下位阑尾炎时,腹痛、压痛和肌紧张均局限于右上腹,临床上常误为急性胆囊炎。必要时行腹部B超检查,如证实胆囊大小正常,轮廓清晰,胆囊腔内也无异物回声时,高位阑尾炎应该考虑,一旦确诊,应急诊切除阑尾。

  (三)左侧急性阑尾炎:由于先天性腹腔内脏异位,盲肠可位于左下腹部;后天性游离盲肠,也可移动并粘连固定于左下腹,阑尾也随之固定在左髂窝内。左侧位急性阑尾炎极少见,其病理类型和发病过程与右侧急性阑尾炎相同,有转移左下腹痛,压痛和肌紧张也局限于左髓窝。考虑到左侧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时,应仔细进行胸、腹部的体检和X线检查,确诊后可经左下腹斜切口切除阑尾。

第四节  慢性阑尾炎

  一、概念  关于慢性阑尾炎的诊断,目前认识上尚不完全统一,临床上它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意见尚有www.med126.com/zhuyuan/分歧。实际工作中,病理学上的慢性阑尾炎和临床上的慢性阑尾炎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相符的。例如在附带切除平时无症状的阑尾送检时,相当部分阑尾在病理上有慢性炎症在。而有典型临床表现切除后阑尾病检虽为慢性阑尾炎,但病人术后效果不满意;而阑尾病检未证实有慢性炎症,手术后症状却完全缓解。当然大多数病人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和手术的效果三者完全一致的,因此应该承认慢性阑尾炎在临床上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二、分类  临床上将慢性阑尾炎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原发性慢性阑尾炎:其特点为起病隐匿,症状发展缓慢,病程持续较长,几个月到几年。病初无急性发作史,病程中也无反复急性发作的现象。

  (二)继发性慢性阑尾炎:特点是首次急性阑尾炎发病后,经非手术治疗而愈或自行缓解,其后遗留有临床症状,久治不愈,病程中可再次或多次急性发作。

  三、病理  慢性阑尾炎肉眼观察可有各种表现, 镜下可见阑尾各层有淋巴细胞浸润。

  (一)阑尾细长呈卷曲、折迭及纠搭状,使阑尾的排空受阻。阑尾及其系膜与周围组织和器官有不同程度之粘连。

  (二)阑尾壁增厚,管径粗细不均匀,部分管腔呈狭窄状,有时相当一段远端管腔完全闭塞而呈条索状。

  (三)阑尾腔内有粪医学全.在线石、异物阻塞,阑尾浆膜血管明显增多而清晰。

  四、临床表现

  (一)腹部疼痛:主要位于右下腹部,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多数病人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阑尾炎的发作。

  (二)胃肠道反应:病人常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纳不佳。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病人可伴有便秘。

  (三)腹部压痛:压痛是唯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但有时可触到胀气的盲肠。

  (四)间接体征: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马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在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无意义。

  (五)辅助检查:胃肠钡透和纤维结镜检查有一定帮助。回盲部钡透如出现显示的阑尾有压痛、阑尾呈分节状、阑尾腔内的钡剂排空时间延长及阑尾未显影等,均为慢性阑尾炎的特征。纤维结肠镜可直接观察阑尾的开口及其周围的粘膜的变化和活检,尚可对阑尾腔进行造影,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五、诊断  慢性阑尾炎的确诊有时相当困难,国内统计慢性阑尾炎手术后症状未见减轻者高达35%,其主要原因是诊断上的错误。应该对每一个慢性阑尾炎的诊断高度认真,用“排除法”来逐个除外容易与它相混淆的有关疾病。其中主要有回盲部结核,慢性结肠炎,慢性附件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及结肠恶性肿瘤等。

  六、治疗  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在决定行阑尾切除术时应特别慎重。

  (一)慢性阑尾炎确诊后,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切除病理性阑尾,特别是有急性发作史的病人,更应及时手术。对诊断可疑的病人或有严重并存病的高龄病人,应暂行非手术治疗,在门诊追踪观察。

  (二)手术中如发现阑尾外观基本正常,不能轻易只切除阑尾后关腹,应仔细检查阑尾附近的组织和器官如回盲部,回肠末段一米,小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女性病人还应仔细探查盆腔及附件,以防误诊和漏诊。

  (三)手术后应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以了解切除阑尾后的实际效果。慢性阑尾炎的最后诊断不是病理,而是手术后症状的完全解除。术后仍有症状的病人, 应作全面的检查,找出真正的病因,不能轻易地按术后肠粘连对症治疗。

相关文章
 针灸学电子教材: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卫生毒理学电子教材:第一节   概念
 内科学图片库:冠心病停止运动心电
 内科学图片库:白血病图片M5a
 病原生物学作业习题:原虫部分复习题及答案
 儿科学授课教案:小儿尿路感染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