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副伤寒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aratyphoid
拚音 FUSHANGHAN
别名 中医:湿温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是由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原学、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措施与伤寒相似,可参见伤寒的介绍。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副伤寒乙易成为慢性带菌者,故发病数较多。副伤寒甲及丙偶有个别或局部流行发生。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副伤寒C易有肠外迁徙病灶形成。对人体致病的三种临床类型,以肠炎型多于伤寒型或败血症型。但副伤寒丙易引起儿童败血症。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可类似伤寒,热程短(2~3周),病情轻。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引起局部脓肿。全身抵抗力低下者有畏寒、间隙性发热、出汗、全身酸痛、食欲不振、消瘦等菌血症表现。
2.肥达反应,O≥1:80,A、B、C之一达1:160以上,效价递升则意义更大。
3.血或骨髓培养到甲、乙或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若有局部化脓性病变者,脓液分离到沙门菌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起病较急
病史
症状 胃肠道症状较突出,中毒症状相对轻,发热期约2-3周。
体征 心悸怔仲,乏力气短,动则更甚。兼见面色晄白,神疲自汗
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但副伤寒甲、乙可有回忆反应,而副伤寒丙因不作菌苗注射,故出现回忆反应机会较少。
血液 肥达氏反应“O”抗体较弱,参考意义不大。“H”抗体较强,可作为诊断指标。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大便、尿培养阴性。
预后
并发症 副伤寒引起肠出血或肠穿孔者较伤寒为少,但肠外并发症如骨髓炎、肝炎、体腔脓肿却反而多见。
西医治疗 治疗依临床类型而不同,肠炎型给抗菌药3~5日即可,而肠外侵袭的伤寒型、病原治疗首选氯霉素,每日2550mg/kg体重,分次服用,疗程至少2周。也可用至体温正常后停药5- 7d, 再以全量或半量应用5-7d, 总疗程不得少于2周。有效者用药后数小时细菌从血液中清除,毒血症在2-3d内改善,随后体温逐渐下降,平均退热时间约100h。该药对减少复发和带菌状态无帮助。用药期间应注意氯霉素的副作用。氨苄西林每日60-100mg /kg,或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SMZ-TMP)可作氯霉素的替代药,疗程也应在2周以上,效果稍差于氯霉素。多元耐药株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氟哌酸)每日成人1.2-1.6g或氧氟沙星(氟嗪酸)每日成人 600mg;儿童不宜采用。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而达到杀菌作用,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易渗入各组织。副作用轻微,偶有头昏、皮疹或纳呆等。利福平磷霉素、氨基糖甙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也可选用,但均不作为首选药物。败血症型则需按10~14日长疗程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注意水、电解 质平衡。高热者可物理降温。为防止胃肠道穿孔,饮食宜营养丰富,避免多渣胀气的食物,便秘时可低压灌肠。 重症患者可输少量鲜血。 肠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质,注意维持血容量。肠穿孔者应减少肠蠕动,放置胃肠减压,抗菌治疗除针对伤寒菌外尚须兼顾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注意抗休克及全身支持治疗,有条件者也可采用手术治疗,以简单的缝合、引流为主。
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3d。 合并血吸虫病者可用吡喹酮治疗。
带菌者不宜做接触熟食的工作。可用喹诺酮类或氨苄西林治疗,疗程4-6周。合并胆囊病变者可考虑胆囊切除术。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本病预防重点是加强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注射死菌菌苗的保护作用不满意。近年推崇口服减毒菌苗(Ty2la),已在中东、拉美一些国家试用,但效果大多有限。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调经丸(《嵩崖尊生》卷十四。)
 干葛粥
 求教山野居士---“千里红”是味什么中药?
 加减十全大补汤(《胎产秘书》卷下)
 三乙承气汤(《永类钤方》卷四)
 瓦药煲是什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