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护生茶楼: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6/6 09:33 编辑 www.med126.com/zhuyuan/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气是生命之本。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意思说,气是生命的精髓。

自然界中,风起云涌,风吹草动,这都是气在运动。水能可以转化为电能,风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在人体中,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肾水可以转化为肾气,血可以转化为汗,水谷可以转化为血……总之,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及新陈代谢都是靠气来实现的,我们称这一能量转化的过程为“气化”。人体气足,气化功能就强;人体气虚,气化功能就弱。气化功能强大,可以化邪、化湿、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便是吃了一些有害物质,也没有多大关系,身体很快能将它“气化”,代谢出体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气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气虽然是生命之本,但是气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著名的中医大师朱丹溪曾说过:“气有余便是火。” 张景岳说:“气不足便是寒。”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中医里叫“百病生于气”。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风是天地之气,太阳是火,太阳光照射到海面就是火在下降,火降之后,阳光的热量把海水蒸发成了水蒸气,冉冉上升,在天空中形成了云,云降而为雨,水又回到了地面。天地之气就是这样水升火降,周而复始。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该下降的火不下降了。身体内本来应该有火,这就像天地间本来应该有太阳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因如此,中医里派生了一个“火神派”,专门以补火为主。然而,火的运动方向应该是向下的,如果火不下降了,总是在上面燃烧,那么,人的头部和面部就会长痘长疮,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这就是上火。

    在人体内,随着心火下降的有肺气、胃气和胆气;随着肾水上承的有脾气和肝气。

    肺气不下降了,肺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喘逆咳嗽,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还会全身浮肿,胸闷、腹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等,则可以多吃些猪肝降肺火。

    胃气不降了,胃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不思饮食,胃胀胃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绿豆味甘,性寒凉。胃有火,则可以用绿豆粥来败火。

    胆气不降了,胆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胆气郁结,患上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囊息肉。梨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生吃可以清六腑之热,熟吃可以滋五脏之阴。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长。说明肝胆上有了火,这时可以生吃一些梨来败火。

    莲子心味苦,性寒。如果心火旺,心烦多怒、口腔溃疡,用莲子心来泡水喝,可以败心火。

气血失衡分为下列情况:

气滞血淤

    人体内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这一切都依赖气的运动。然而,一天,气的运动在身体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了下来,接着,血液的流动也随之停滞了下来……这就是气滞血淤。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滞血淤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疾病。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不摄血

    气是血的统帅,统帅孔武有力,血就会一切行动听指挥。一旦统帅的力量减弱,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来,这时人便会出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淤斑等情况。

气虚血淤

    人体的气并不虚弱,却被堵塞住了,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滞血淤。人体的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虚血淤。气虚血淤兼有气虚和血淤之象,常常会引起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

气随血脱

    气血相互依存,当血液大量流失之时,气无所依,便会随之外脱。气脱阳亡,这时人就会脸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严重者则会当场昏迷

气血两虚

    气虚血也虚,这种情况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引起,此时的人弱不禁风,面色淡白或萎黄,常常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

    一个气血平衡的人,身体内气的运动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了,该排泄的排泄了,该气化的气化掉了,他的身体就会不胖不瘦。一个气虚之人,身体内气的运动不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没吸收,该排泄的没排泄,该气化的没气化掉,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脂肪是什么?脂肪就是体内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

    肝上没被气化掉的垃圾叫脂肪肝;血管里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叫高血脂;肚皮上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叫小肚腩;

    所以,气虚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而肥胖则是判断一个人气虚最明显的指征。人之所以胖,是因为气虚。气虚之后,人体内气的运动就没有了力量,气化功能就弱了下来。气化功能一弱,脂肪和其他杂质就不能正常被代谢出体外,于是,人就胖了。人吃了一顿饭之后,胃气会对其进行消化,脾气会将消化后最精微的物质上传给肝,化生成血液,再输入心脏,而将其废弃物向下传给大肠,转化成粪便排出。

    《黄帝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医说它们是后天之本,也就是人们说的中气。除此之外,人体内还有元气、卫气和营气等,它们共同推动着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

    有很多瘦人吃得很多,就是不长肉。人之所以瘦,是因为血虚。血虚,火就旺。火是什么?火就是多余的气。气太多,动力太大了,不仅将该气化的气化掉了,而且把不该气化的也气化掉了,瘦人整个人体的新陈代谢都呈现出了病理性的亢进状态,所以,血虚是消瘦真正的原因,而消瘦则是判断一个人血虚最明显的指征。

胖补气,瘦补血

    中医看病叫调理,就是要让全身的气血平衡,气不足则胖,气不足的原因有四种,因而胖子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气虚,就是说,这个人身体内的气本来就不足,气化功能弱,不能气化掉身体内的脂肪,古人叫这些人“脂人”,“均一性肥胖”,形体匀称。一般来说,气虚的人不爱说话,不爱运动,不爱冒险,整天没精打采,气喘吁吁,说起话来,总是怯声怯气虚弱无力;容易感冒,一感冒就是一两个月,迁延不愈;看一个胖子是不是气虚,还应该特别注意舌头。气虚的胖子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气虚型胖子气短懒言,容易疲乏,还经常头晕健忘。古人所说“其人肥白,多属气虚”这类人总是白白胖胖的。

    二是阳虚,指人的阳气虚弱,从而引起气化功能变弱,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肥人”上下皆肥;他们特别怕冷,大热天还要穿上秋衣秋裤,手足冰凉,精神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包括肾阳、脾阳和心阳等。肾阳不足,生命之火弱小,所以会体凉、畏寒、怕冷;脾阳不足,脾胃无力消化食物,所以会大便溏薄;同时,肾阳不足,肾水就不能蒸腾上升,化为肾气,肾气不足,所以会小便清长,而且还会出现阳痿

    三是痰湿,指人体内的气本来不虚,可是由于身体内有痰和湿,这两样东西一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引起了身体气虚。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体内有痰湿的胖子额头油光可鉴,眼睛下挂着两个大大的肿眼泡,经常胸闷痰多,爱吃肉。

    什么是痰?痰是肺、脾、肾运化所产生的废弃物,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一说。痰有外痰内痰之分,藏在五脏六腑内的痰,肉眼无法看到,但藏在皮肤下的痰,我们却能看到,它就是一个肉疙瘩,可以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西医叫脂肪瘤,中医叫痰核。

    湿是什么?水进入胃后,水的精气便向上输运到脾,脾会将水之精气上传给肺,肺气肃降,调通水道,又将水下输于膀胱,这样上下循环,水和津液便滋润了整个身体。如果脾和肺的功能松懈,水的运化不及时,水停留在了身体的某个地方,就形成了湿。湿就是身体内的死水。

    四是湿热,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结实型的肥胖。《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他们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湿热蕴藏在人体内,排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气上溢,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这类人脸上还经常会长痤疮、粉刺,就是因为体内湿热郁积,排不出去;同时食欲旺盛,能吃并不表示脾胃功能正常,相反是处于“胃强脾弱”的病理状态。体内有湿热会影响到胃,胃有湿热,中医称为“胃热湿阻”,胃受热之后,其功能就会亢进,这时人的饭量就会大增,动不动就会感到饥饿。然而,胃纳过旺,就势必加重脾运化的负担,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的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水湿内停”。所以,中医又将这类胖子称为“胃热湿阻型肥胖”。舌质偏红舌,苔黄腻,体内的热越盛,舌苔就越黄,所以舌苔的颜色越深,证明你体内的湿热越严重。如果身体里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滞,小便短赤。两眼内有红血丝,这些都是湿热型胖子的表现。

    不同原因造成的气虚,有不同的调理方法——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荷蒂粥——气虚脂人

    荷蒂就是荷叶的蒂,它包括荷叶的基部连同叶柄周围的部分叶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荷(莲)这种植物。荷出淤泥而不染,居水中而不被水没,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它独占三行,它生于土中,秉承了土气,居于水中吸收了水气,长成为植物,又蕴藏了木气。荷全身都是宝,根茎是藕,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莲子心能清心火;荷叶能清热凉血,降血脂;而荷蒂则能生发元气,补脾胃之气。荷蒂在荷的中间部分,它既有上面莲子心清心火的作用,又有下面莲藕补脾胃之气的作用,更能生发元气,用它来煮粥最适合气虚的胖子。同时,每天用艾条艾灸四个补气的大穴:脾腧穴、足三里、气海穴和膻中穴。

党参性味甘平,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同时,小米、猪肚萝卜香菇,这些都是补气的食物。

金匮肾气丸——阳虚肥人

   张仲景著名的方子——金匮肾气丸,又叫八味肾气丸,由八味药组成,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如果去掉后面两味药,就成了六味地黄丸,因为它比六味地黄丸多了肉桂和附子,所以,人们又叫它桂附地黄丸。其功能为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附子和肉桂这两味药,能将寒冷的肾水加热气化。附子性味辛甘,大热,肉桂性味辛甘,温,它们一进入人体之后,就能产生热能,将寒冷的肾水加热,变成肾气,这样,人的全身就开始逐渐温暖起来。督脉总督一身阳气,经常按摩督脉上的长强、命门和百会这几个穴位能使阳气生发。

赤豆薏米——化痰祛湿

    同时还可以多吃冬瓜赤小豆、荷叶和山楂枇杷

拔火罐——胃热湿阻型肥胖

    多吃绿豆、冬瓜、苦瓜、莲子、薏米千万不要吃辛辣燥烈之品,如辣椒狗肉、牛羊肉等。酒是大热之物,经常饮酒的人往往脸上赤红,就是因为体内大热,一遇到湿,便会形成湿热。拔火罐是一个祛除湿热的好方法,也是最安全、最简便的一种方法。火罐的温热效应能使人体内的湿和热很快地由皮肤透发出来。在背上脊柱两边的穴位叫做背腧穴,背腧穴每一个穴位和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是相对应的,因此背腧穴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这些背腧穴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给吸出来,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功效。如果是胃中湿热太盛引起的胃胀、胃痛、大便不正常、口臭,则需要从胃经泻去湿热,你可以沿着胃经从腹部往下敲到足部,每天敲打10~15分钟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十大补气穴位:

    一、脾腧穴;二、足三里穴;三、膻中穴;四、涌泉穴;五、关元穴;六、气海穴;七、太溪穴;八、百会穴;九、肺腧穴;十、悬钟穴  

十大补血穴位:

    一、血海穴;二、天枢穴;三、关元穴;四、足三里穴;五、三阴交穴;六、隐白穴;七、髀关穴;八、下关穴;九、期门穴;十、章门穴

十大补气食物:

    多吃根茎类、块茎类的植物有助于补气,比如土豆、山药、红薯,等等。当然,上文说到的人参也属于这一类。因为这类植物生长时全埋在地下,更多地吸收和凝结了地气,吃下去以后很容易在肠道里形成气体,尤其是吃得稍微多些以后,就会比平时多放一些屁。这也是此类食物能够生气、补气的原因。不过,补气的食物不宜过量,否则很容易出现胸闷、腹胀等问题,一旦出现胀满嗳气的现象,再次食用时可以搭配陈皮等行气的食物一起吃。

一、土豆

    土豆又被称为“地下苹果”,还被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可大补脾胃之气尤其是脾胃气虚

二、山药
    “天气通于肺,地气纳于肾。”可见山药补益肺肾之气;《本草纲目》里评价山药说:“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又称“神仙之食”特别适合那些气虚者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山药有收敛的作用,上火、有实邪或者便秘的人要少吃或者不吃。

三、红

    《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补益脾胃之气,适合脾气虚弱、容易便秘的人。但红薯吃多了,会造成肠道气机壅滞。老年人不适合多吃红薯。

四、香菇

    香菇是“四大山珍”之一,有“植物皇后”“素中之肉”的之称,对于气血两亏有补气祛湿的功效,《本草求真》称:“香菇,食中佳品……能益胃助食。”《本草纲目》则认为:“蘑菇可以益胃肠,化痰理气。”

五、牛肉

    俗语说“牛肉补气,羊肉补形”黄牛肉是最能补益气力的,功效堪比黄芪。这一点,不少中医经典书籍都曾提及。《医林篡要》认为:“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牛肉不易炖烂,烹饪时可以放一个山楂、一块橘皮或一点茶叶,这样肉比较容易烂,而且山楂和橘皮还有行气的作用,可以在补气的同时防止气机壅滞。同时放入一些山药、莲子、大枣等,更有助于补脾益气,对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虚损羸瘦、体倦乏力者有显著疗效。如果能将牛肉与仙人掌同食,还可以起到抗癌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但是牛肉的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且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较高,故一周吃一次比较合适。

六、泥鳅
    “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泥鳅又被称为“水中人参”。《本草纲目》描述:“泥鳅生湖池,长三四寸,沉于泥中。状微似鳝而小,锐首圆身,青黑色,无鳞,以涎自染,滑疾难握。”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泥鳅吸取了地气的精华,又因为它“锐首圆身”“滑疾难握”,也就是体形有点像黄鳝,头尖身子圆而滑,有利于在泥巴中钻行,因此有非常好的益气功效。再加上泥鳅终日生活在泥中,不怕水湿寒潮,因此泥鳅又有利尿祛湿的功效。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可以将泥鳅和大枣、黄芪一起炖食,有补脾益气和补肝养血的作用。

七、

    兔肉被称为“荤中之素”兔肉所化的精微归肝经和大肠经,而肝脏主要负责排毒,再加上大肠也是排毒的重要通道,因此,兔肉又有凉血解毒的作用。将兔肉和党参、山药、大枣、枸杞一并蒸熟食用,每天食用两次就可以了。如果是气短乏力,可以用兔肉再加上淮山药、黄芪、枸杞煎药,效果很显著。

八、糯米

    冬天地气下沉,而低气温又肃杀伤气,寒冷的天气最易伤到人体的气机,因此,冬天最需要补气。糯米便可以补气暖胃,《本草经疏》说糯米可以“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糯米酒糯米粥都很好。

九、韭菜

    韭菜又有一个别名,叫“起阳草”。民间又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的说法。即藕能滋阴,韭可以壮阳。在冬春季节食用比较好,冬春气温较低,而韭菜性温,可以补益肾气,旺盛精力。有句俗语说:“韭菜春食香,夏食臭。”冬天人体贮藏阳气,韭菜温补肾阳,最宜人体阳气收藏;而春天人体肝气偏盛,木克脾土,因此,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食用韭菜刚好可以增强脾胃之气。

十、蜂蜜

十大补血食物:

一、黑芝麻;二、红枣;三、猪肝;四、藕;五、胡萝卜;六、桂圆肉;七、黑豆;八、黑木耳;九、乌鸡;十、红糖


-----------脾主肉,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
-----------说的很好,胖人多气虚。瘦人多血虚。临床上很常见。
-----------十大补血食物:

一、黑芝麻;二、红枣;三、猪肝;四、藕;五、胡萝卜;六、桂圆肉;七、黑豆;八、黑木耳
还有两样是什么呢
-----------回复 yq303 的帖子

呵呵,不好意思,漏了两个,是乌鸡和红糖。

-----------请问楼主,怎样补血最有效呢?
-----------回复 孫東昱 的帖子

四物汤炖乌鸡试试。
-----------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6/6 10:23 编辑 www.med126.com

回复 孫東昱 的帖子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四味药组成,是女士补血、美容第一方。
      当归:性味属甘、辛、温,作用于肝、心、脾。当归的首要功效就是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此外还有泽颜润肤的功效,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熟地:性味属甘、微温,作用于心、肝、肾,具有补血滋阴的作用,能对付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与当归配伍还能增强当归的补血、活血疗效。   
      川芎:性味属辛、温、作用于肝、胆,具有行气活血、镇定安神、祛风湿止痛、舒肝解郁等作用。既为妇科主药,又是治疗头痛良方,还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减轻乳房不适、心情焦虑及沮丧等经前症状。   
      白芍:性味酸苦、微寒,作用于肝、脾,具有 滋润、缓解疼痛,舒肝健脾等作用。《唐本草》说它“益女子血”,现代中医认为它能够养血柔肝,对月经不调有着很好的疗效。
      对女性来说,喝四物汤可以调经,它不但能帮助人体活血化瘀、排除血块,还可以减轻月经期间的疼痛感,改善贫血状况,让手脚不易冰冷。  
      四物汤还是美容圣品,因为它有助于气血顺畅,所以常喝四物汤能让你脸色红润、肌肤更光滑,看起来年轻好几岁!   
      不过,四物汤并不是随便喝喝就行,四物汤的喝法林林总总,口味多种多样,不同体质的人有不同的喝法。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聪明添加配料。如果你是燥热体质,喝了四物汤的基本配方就会上火,要是搭配点凉性的配料,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具体来说:
      寒性体质:容易疲惫、四肢无力、喜热食、尿多色淡、说话无力、易腹泻或软便。
      热性体质:容易兴奋或紧张、易口渴、喜好冰冷食物、尿少偏黄、经期有量少或提前问题、口苦口臭、面潮红、易生青春痘。   
      气虚:头晕目眩、疲倦无力,气短懒言,易出汗,易感冒,食欲不振、饭后腹胀或腹泻,舌质淡。   
      血虚:贫血,头晕眼花,失眠心悸,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白,唇色淡,脉细无力。  
      治痛经:最佳饮用时机是每次经期干净后,连续服3~5天。   
      治气虚=血虚:只要避开经期,一般日子也可以饮用。  
      虽然说四物汤是女士补血、美容第一方,但男士同样可以喝。
      具体还需要注意那些细节,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


-----------大方向对,操作起来不容易。
-----------谢谢楼主的介绍.
相关文章
 传统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效是什么呢?
 加味丽泽通气散(《片玉心书》卷五)
 为远在梅州的的家婆求医(胃炎)
 诃黎勒丸(《圣惠》卷七十。)
 加安省中医注册条例修改案披露  祖辈执业时
 乌翎散(《卫生宝鉴》卷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