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医学纲目教程:卷廿七
来源:卷廿七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丹〕凡治嗽,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气为主。

尝治一中年男子久嗽,每发时不食数日,声撼四邻,百治不效。脉寸沉伏,关滑。遂于未发时,用人参白术当归地黄,以汁制之,栝蒌实、陈皮茯苓黄芩黄连干姜些少煎汤,下礞石丸。将发时,先用神秘沉香丸下之,次与前药中加杏仁枳实苏叶,倍栝蒌实煎服。一月后证减十分之八,后遂守此方渐安。凡治数人,皆以此法加减治之,皆得大效。气虚短气而喘,有痰亦短气而喘,不可用苦寒之药,火气盛故也。宜导痰东加千缗汤。阴虚,自少腹下火起冲于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火炎上者,宜降心火,清肺金。

有痰者,宜降痰下气为主。上气喘而躁者,为肺胀,欲作风水症,宜发汗则愈。有阴虚挟痰喘者,四物汤枳壳半夏,补阴降火。诸喘不止者,用椒目研极细一二钱,生姜汤调下劫之,气虚不用。又法,用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姜汁加炼蜜丸,如小豆大,每噙化五七十丸。劫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气虚者,用人参、蜜炙黄柏麦冬地骨皮之类。气实人,因服黄耆过多而喘者,用三拗汤以泻气。若喘甚者,须用阿胶。若久病气虚而发喘者,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新病气实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治哮专主于痰,宜吐法,不可用凉药,必带表散。

〔垣〕肺胀膨膨而喘咳,胸膈满壅盛而上奔者,于随证用药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如甚则交两手而督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耆、五味子、人参,气盛去五味子、人参,加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

〔仲〕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宜麦门冬汤 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四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保》〕天门冬 治妇人喘嗽,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

天门冬(十两,去心) 麦门冬(八两,去心) 生地(三斤,取汁为膏)上三味为细末,膏子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逍遥散下。逍遥散须去甘草加人参,或与王氏《博济方》人参荆芥散亦得。如面肿不已,经曰∶面肿因风,故宜汗,麻黄桂枝可发其汗,后与柴胡饮子去大黄

《咳论》曰∶治脏者治其,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 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围魏救赵之法也。

〔《本》〕治咳嗽上气喘急,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此乃人参之力也。

上用门冬、五味、人参三味为主,治肺虚或自汗或少气而喘,盖圣药也。

予治一妇人五十余岁,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予适在彼,速用麦门冬四钱,人参二钱,五味一钱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后痰亦渐少。再与前方内加栝蒌仁一钱五分,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二十余帖而安。此实麦门冬、五味、人参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满,脉沉实而喘者,里实也,宜下之。

〔仲〕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 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一两) 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丹〕七三婶喘,遇冬则发,此寒包热也,解表则热自除。

枳壳(三钱,炒) 麻黄 防风 黄芩 桔梗(各二钱) 陈皮 紫苏(五叶) 木通(一钱半,通利九窍,治肺壅甚当)上分四帖,煎取小半盏,热饮之。

治寒包热而喘,必用发散。

半夏 枳壳(炒) 桔梗 黄芩(炒)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如天寒,加桂枝。

女子十二岁,自小喘嗽。

白术 陈皮 青皮(五钱) 麻黄 茯苓 木通 片芩(三钱) 苍术 桔梗(二钱) 干姜(一钱) 甘草(五分)一男子年一十四岁,哮十日则发一遍。此疾在上焦,不得汗泄,正当九月十月之交,宜温散。仍与小胃丹佐之温散,加麻黄、黄芩。每帖用一钱半,入姜汁研细末,以水盏半煎,去渣饮之。每夜临卧时与小胃丹十二粒,津下之。

〔仲〕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 主之。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钱)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垣〕麻黄定喘汤 小儿寒郁喘,喉鸣,腹内鸣,坚满,鼻流清涕,脉沉急而数。

麻黄 草豆蔻 益智仁(各一两分半) 甘草 归身 红花 黄芩(生) 柴胡梢(各一分) 升麻 神曲(各五分)吴茱萸(二分) 苏木(半分) 全蝎(一个)
上 咀,分二服,水二大盏,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食后。忌风寒。微微有汗效。

麻黄苍术汤 治秋暮冬天,每夜连声嗽不绝,大喘,至天明日高方缓,口苦,两胁下痛,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痛,痰吐涎沫,日晚呵欠,不能饮食。

柴胡根 羌活根 苍术(各五分) 麻黄(一分) 防风根 甘草根(生) 归梢 黄芩(各四分) 熟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 草豆蔻(六分) 黄耆(一钱半)上分二帖,水煎,去渣稍热服,临卧。

上发表治喘,前五方发寒包热也,后三方发外中皆寒也。

四磨汤 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 乌药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一二沸,放温服。加木香、枳壳,为六磨汤。有苦寒者,加丁香、桂亦可。

《衍义》云∶乌药、槟榔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中气膈甚当。

上解郁治喘。

〔丹〕一妇人与前方,发热得汗而喘定,夜半进少稀粥,喘再作,心痞口干,与下方。

半夏 枳实(炒,三钱) 黄连 白术(二钱) 木通 陈皮(各一钱半) 麻黄 紫苏(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 咀,姜水煎服。若阴虚痰喘急者,补阴降火,四物加枳壳、半夏。

平江洗伯宁,家丰,好内浓味,每年到四月九月内必发气喘,抬肩吐痰,脉沉涩而细数,诸医用平肺之药,数年不愈,如此者六七年。用人参生地黄膏,和当归、牛膝苁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黄柏、天门冬、玄参末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服,以救肺虚。又用阿魏、黄连、山楂、沉香、牛黄辰砂胆星、陈皮、神曲,糊为丸,如桐子大,临卧姜汤下三四十丸,治浓味。服讫,复用琼玉膏一剂,继服之而安。(琼玉膏方见劳瘵。)治哮亦治积。鸡子略敲,损壳不损膜,浸尿缸内三四日,临夜煮食。(海藏《本草》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
〔罗〕喘则肺实 己未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怜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十,身体肥盛,因饮酒及乳过,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大盛,上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 以下之。

白牵牛(二两,半生半熟,只取头末一两) 青皮(去白) 槟榔(各三钱) 陈皮(去白,半两) 大黄(七钱)
〔《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以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故以为君。陈皮苦温,体轻浮,理其肺气,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为臣。槟榔辛温,性沉重,下痰降气,大黄苦寒,荡涤满实,故以为使。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生姜汤一大盏,调下无时。一服减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再与加减泻白散

桑白皮(一两) 地骨皮 知母 陈皮 青皮(各去白) 桔梗(去芦,各五钱) 黄芩(细锉、净) 甘草(炙,各三钱)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数服良愈。华佗云∶盛则为喘,减则为枯。《活人》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字,须要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气有余者,亦非肺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也,用者不可不知。

〔罗〕槐角利膈丸 治风胜痰实胸满,及喘满咳嗽。

皂角(一两,酥炙,去皮弦子) 半夏 槐角(炒,各半两) 牵牛(一两半)上同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定喘饼子 神验。

羌花(醋浸一宿,炒) 桑白皮(炒) 吴茱萸(炒) 马兜铃 陈皮(去白,各一两) 寒食面(三两)白牵牛(三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二两)
上为末,和匀,滴水丸,如樱大,捏饼子。取热灰半碗,在锅内同炒,饼子热,每夜服一饼,嚼烂,煎马兜铃汤下。如患人心头不快,加上一饼或两饼,至微明利下,神效。妇人有胎,不可服。

洞虚子神秘沉香丸 下痰喘。(方见痰饮门。)
〔仲〕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不愈。防己 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上五味,水六升,煮二升,去渣,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即愈。

〔丹〕喘急有风痰者,《妇人大全》千缗汤

半夏(七个,炮制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尖) 甘草(炙,各一寸) 生姜(如指大)上用水一碗,煮去半,顿服。一方不用甘草,但用半夏末一两,皂角去皮弦半两,生姜七片,同入纱袋中,水三升,煎至一盏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作三服,并服二服,效。

〔云〕四七汤 治痰涎咽喉中上气喘逆,甚效。(方见咽喉条。即仲景治妇人胸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
〔《保》〕夏丸 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

半夏(一两) 槟榔(三钱) 雄黄(三钱)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姜汤下。小儿丸米大。

〔《经》〕定喘化痰。猪蹄甲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个指甲内入半夏、白矾各一字,装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 通赤,去火毒,细研,入麝香一钱匕。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饮下,小儿五分,至妙。

〔《简》〕治喘急。用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末,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渣温服。

凡治喘,正发时无痰,将愈时却吐痰者,乃痰于正发之时,闭塞不通而喘甚,当于其时开其痰路,则易安也。宜此方桔梗之类,及枳壳、栝蒌实、杏仁、苏叶、前胡等,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却调其虚实,虚者补以参、耆、归、术,实者泻以沉香滚痰丸之类是也。

〔河〕人参半夏丸 化痰定喘。(方见咳喘。予平日用此方治久喘未发时服此丸,已发时用沉香滚痰丸微下之,累效。)
〔世〕火喘。用白虎东加栝蒌仁、枳壳、黄芩,神效。

〔《保》〕双玉散 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上细末,人参汤下三钱,食后服。

〔仲〕支饮不得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卞之。(方见肺。此方效验甚捷,但虚人忌服。)
〔丹〕紫金丹 治哮喘遇冷发者用之。

猪肉(三十两) 砒霜(明亮者一两,研细)上将肉切如骰子大,用砒末入肉内拌匀,分肉为六分,每分用纸筋黄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又用白炭火于无人处,青烟出尽为度,放地上一宿,研极细,用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用清茶吞下,大人二十丸,小儿十丸,量虚实用之。

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

其一属中外皆寒。治法乃东垣参苏温肺汤、调中益气加茱萸汤及此方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属寒包热。

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汤等发表诸方之类,及预于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丹〕清金丹 治哮嗽遇浓味发者用之。

萝菔子(淘净,蒸令熟,晒干为末,一两) 牙皂角(火烧过,以碗覆地上,作灰末,三钱)
上为末,拌匀,用姜汁浸蒸饼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三十粒,慢咽下。一方劫喘,用姜汁蜜炼丸,桐子大。

每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瑞〕化痰丸 快脾顺气,化痰消食,治久喘或作或止者,甚妙。

半夏(洗) 南星(去皮膜) 白矾 皂角(切碎) 生姜上各一斤,用水煮南星,无白点为度,拣去皂角不用,将生姜切作片,同半夏、南星晒干,无日色火焙。

再加∶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苏子(炒) 萝卜子(炒,另研) 干葛 杏仁(去皮尖,另研)神曲(炒) 麦 (炒) 山楂 香附子(去毛)上各半斤,净与前药合和一处,研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食后茶汤送下。

〔仲〕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

〔洁〕白术散 治夏月饮冷酒,生痰膈满。(方见咳脾肺条。)
〔丹〕喘而心痛。油炒半夏为末,粥丸,姜汤下三十丸。

哮嗽必用吐法。吐药中用醋多,不用凉药。

子和稀涎散(方见治法门上实条。)
〔世〕治喘。用古文钱七个,盐梅七个,水一盏,同浸二宿,每服一呷,空心,良久吐出恶痰而效。

〔垣〕病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辨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而为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又云∶膏粱之人,奉养太过,及过爱小儿,亦能积热于上而为喘咳,宜以甘寒之剂治之。《脉经》又云∶肺盛有余,则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短气,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也。系在下焦,非属上也。盖杂病不足之邪,起于有余病机之邪,自是标本病传,多说饮食劳役,喜怒不节,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皆由中气不足,其 胀腹满,咳喘呕,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热之剂治之,则立已。令立热喘、寒喘二方于后。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刑肺,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闷,咽嗌不利。

桑白皮(一钱) 知母(七分) 甘草(炙,五分) 茯苓(四分) 地骨皮(五分) 天门冬(四分)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陈皮(三分) 人参(五分)
上 咀,只作一服,水煎,食后温服。如热甚加黄芩四分,紫苏叶、半夏各五分。

参苏温肺汤 治形寒饮冷则伤肺,喘,烦心,胸满短气不能宣畅。

人参 肉桂 甘草 木香 五味子 陈皮 半夏(制) 桑白皮 白术 紫苏茎叶(各二两)白茯苓(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冬寒每服不去节麻黄半分,先煎去沫,下诸药。

〔丹〕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亦有痰火冲上者,宜四物汤加青黛竹沥、陈皮,入童便煎服。

〔垣〕调中益气东加减法。(方见治虚实条。)如秋冬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茱萸五分或一钱,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证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食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时上见寒热病,四时症也。又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热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横矣。《黄帝针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曰∶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后治他病。

加减泻白散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呕喘促。

桑白皮(一两) 青皮(二两) 茯苓(三钱) 地骨皮(七钱) 甘草 陈皮 五味 人参(各五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粳米数十粒同煎,去渣温服,食后。

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予族兄六旬有余,素有喘证,或唾吐血痰,平居时则不喘,稍行动则气促喘急。以黄柏知母滋肾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证大减。此黄柏、知母能泄冲脉之火者,如此效也。

〔丹〕治卒上气喘鸣息便欲死者,研韭汁饮一升,瘥。盖韭去胸中恶血滞气。

〔《食》〕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桃仁二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全文见诊 王注云∶愤,谓愤郁奔迫也。)
〔《简》〕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壳,秋石半两,入碗内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以药末含,咽津亦得。(《衍义》云∶治肺气愈。)
〔垣〕加减三奇汤 治咳气喘上气,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 半夏 陈皮 甘草 青皮 杏仁 人参 五味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二片,煎至一盏,去渣,通口食后服。

〔罗〕紫参 治形寒饮冷伤肺,喘促痰涎,不得安卧。

粟壳(一两,蜜炒黄色) 麻黄 桔梗 紫参 甘草(炙) 五味(各五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同煎去渣,食后服。

〔云〕清金汤 治男妇不拘远近肺气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

粟壳(蜜炙)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陈皮 茯苓 杏仁 阿胶(炒)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紫苏 百合 贝母(去心) 半夏曲 款冬花(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临卧服。

肺虚则少气而喘。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门冬、五味、人参之属是也。肺痹肺积,则久喘而不已。经云∶yin气喘息,痹聚在肺。又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气宣通而愈也。《难经》又云∶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久不已,令人喘咳,发肺痈。治法则息贲丸能磨其积是也。

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又云∶阳明厥则喘而, 则恶人,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是也。,王注谓热内郁而烦。凡此胃喘治法,宜加减白虎汤之类是也。

肾喘则呕咳。经云∶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东垣治以泻白散是也。

运气 喘者有三∶一曰金助肺盛而喘。经云∶岁金太过,病甚则喘咳气逆,肩背痛。又云∶岁金太过曰坚成,坚成之纪,其病喘喝,胸凭仰息。治以温剂是也。

二曰火攻肺虚而喘。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气咳喘,上临少阴少阳,咳喘息鸣。

又云∶少阴司天,热yin所胜,病寒热喘咳,甚则肺胀,大腹满膨膨而喘咳。又云∶少阴在泉,热yin所胜,病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治以咸寒是也。

三曰风火为气逆。经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上微则其气逆是也。

〔《灵》〕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冲;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

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卫气失常论 难足取之者,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之足三爪也。东垣云,大不可刺者宜灸也,一则沉寒痛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得灸。若病在两寸者及腹皮急甚者,当从阴引阳取穴于腹募,五脏病取五脏募,六腑病取六腑募。

若病在两尺脉者,当从阳引阴,取穴于背,五脏病取五脏,六腑病取六腑 。元气病取六腑 募,筋骨有形病者取五 募。其病不在天之阳,不在地之阴,在腹中者,故取季胁下一寸。元气病取之右,筋骨病取之左,故在中者旁取之。此其理也,灸者认取之。)
〔《灵》〕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 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KT,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 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刺节真邪篇KT,于结反。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寒热病篇阳迎,阳逆也。)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杂病篇)刺灸喘 满有六法∶其一取阳气,上四节经文所言者是也。

其二取肺。经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又云∶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 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乃刺之,取之缺盆之中以越之。又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王注谓内外之间,是足少阴经也。又云∶肺藏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出其气。杨注谓经隧为列缺穴也。又云∶气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是也。

其三取大肠。经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又云∶邪客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是也。

其四取肾。经云∶肾病者,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其五取脾。经云∶气满胸中喘急,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其六取脾喘。《内经》详文具痹。

〔《千》〕灸嗽。两乳黑白际二穴,脊后三穴。尝灸族侄喘,灸后一月,喘发,大吐痰一桶许而安。(见效针灸条下。)
〔《玉》〕治喘哮∶天突(针入向下五分,泻五吸) 中(三分,三呼) 旋玑(三分,泻三吸)气海 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 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一吸)
〔《摘》〕五膈气喘息不止∶中脘(八分) 期门(凡剌腹部,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剌之)
〔《集》〕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选用之∶膏肓 关元 中脘 三里 百劳 肾 (各灸之。) 支沟大陵
〔东阳〕哮喘,诸穴选用之∶天容 噫嘻 气舍 扶突 太白(剌) 魄户 中府 大包 中 云门 石门期门(各灸之)
〔《怪穴》〕气喘∶乳中(在乳下肋中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一寸半,泻之)
〔桑〕哮喘∶丰隆(三寸半)
〔洁〕喘满痰实,口中如胶∶太溪
〔《甲》〕喘少气不足以息,腹满,大便难,时上走,胃中鸣,胀满,口舌干,口中吸吸,善惊,咽中痛,不可内食,善怒恐不乐,大钟主之。咳,肠下积聚而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流注》〕气促喘∶天突
〔《甲》〕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 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

〔《怪穴》〕妇人血弱气喘∶气中(在气海旁一寸半,针入二寸半,先补后泻。)
〔成〕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全文见小儿喘 王注云∶缓谓纵缓,急谓弦急,非来往之缓急也。)
〔《脉》〕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丹〕哮喘必用薄滋味。

凡下痰走喘诸方,施之形实有痰者,神效。若阴虚而脉浮大按之涩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剧而死也。

喘不得卧

凡喘而卧不得,其脉浮,按之虚而涩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竹沥、青黛、门冬、五味、枳壳、苏叶服之。

〔丹〕胡安人年六十八,恶寒发热,自四月来得痰嗽,眠不得,食少,心膈痛,口中连嗽,五更颇甚。

白术(三钱) 枳壳(炒) 黄连(各二钱) 芍药(二钱半) 片芩(七钱半) 桔梗 苏梗叶(各一两)木通(五分) 甘草(炙些) 五味(二十一粒)上入竹沥煎服。

一丈夫因病喘不可卧,肺脉沉而涩,此外有风凉湿气遏内热不得舒。

黄芩 陈皮 木通(各一钱半) 麻黄 苏叶 桂枝(各一钱) 黄连 干姜 甘草(炙)开二教体虚,感寒发热,气喘难卧。

苍术 麻黄 白术 片芩(炒,各五分) 桂枝(三分) 半夏 枳壳(各一钱) 木通(三分) 甘草(炙)上生姜二片同煎,加研碎杏仁五个。(此方半夏为君,必是吐痰多之人也。)上解表三方,前一方寒热多者设,后二方寒多者设。

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眠者,皂荚 主之。

用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上一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十丸,日三夜一。

女人年六十,自来无汗多痰,今得喘病,眠不得,曾与青州白丸子

半夏(半两) 枳壳(炒,四钱) 桔梗 陈皮 木通 黄芩(二钱) 麻黄(一钱半) 紫苏 防风(各一钱)甘草(炙,五分)上分作五帖,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竹沥两壳许,热饮。

〔《素》〕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逆调论)
〔垣〕神秘汤 治病患不得眠,眠则喘者,水气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气不流通,其脉沉大,宜此治之。

苏叶 陈皮 生姜 人参(各五钱) 茯苓 桑白皮 木香(各二钱)
上 咀,水煎去渣,大温,分二服。

〔仲〕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伤寒 又云∶支饮亦喘不得卧,加短气,其脉平也。)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治其气冲。

桂枝(去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各三两,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半升以去其水。(于桂苓甘草五味汤中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是也。)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半升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用∶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去皮尖)上煎去渣,温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胃为热所冲熏其面,加大黄三两以利之。

〔无〕真应散 治远年喘急不能眠,百药不效者。

白石英(四两,通明者,以生绢袋盛,用雄猪肚一个,以药入内缝定煮熟,取药出,再换猪肚一个如前法煎三次,煮了取药出,晒干,研)
上为末,以官局款冬花散二钱,入药末二钱,再加桑白皮二寸,生姜三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通口服。猪肚亦可吃,只不得用醋盐椒姜等调和。(款冬花散方,用款冬花一钱,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半夏、阿胶、甘草各二钱,麻黄去节四钱,为粗末是也。)
〔《本》〕治多年肺气喘急,哮嗽,夕不得卧,紫金丹

砒(水飞,半钱) 豌豆(好者,二钱,用水略润少时,以纸挹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蜡茶清,极冷吞下。临卧,以知为度。有一亲戚妇人患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忽有一道人货此药,漫赎一服,是夜减半,数服顿愈。遂多金丐得此方,予屡用以救人,时为神异。

〔《素》〕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逆调论《千金》白前汤治喉中水鸡声不得卧,方见咳喉中作声。)感寒喘不得卧,治法见产后喘。

〔《甲》〕咳喘不得卧,不得坐,呼吸气索咽不得,胸中热,云门主之。咳逆烦满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上针灸喘不得卧,天突穴甚效,予治数人皆中。

产后喘

产后喘极危,多死也。

郭氏治产后喉中气急喘促者,因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主,独聚肺中,故令喘也。此名孤阳绝阴,为难治。(陈无择云∶宜大料芎归汤。一方用独参汤,尤妙。)若恶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令喘急,但服夺命丹,血去喘自定。(夺命丹方见胞衣不下。)
〔世〕血竭 治产后败血冲心,胸满上喘,命在须臾,宜服。

真血竭(如无,紫矿代) 没药上等分,研细频筛再研,取尽为度,每服二钱,用童便合好酒半大盏,煎一沸,温调下。方产下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恶血自循经下行,更不冲上,免生百病。

〔云〕参苏饮 治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

人参(一两,为末) 苏木(二两)上以水两碗,煮取苏木一碗以下,去渣,调参末随时加减服,神效。

〔无〕若因忧怒,性理郁发而喘者,用小调经散,以桑白皮、杏仁煎汤调服。(小调经散方见水肿。)
旋复花 治产后伤风,寒咳喘嗽,痰涎壅盛,坐卧不宁。

旋复花 赤芍药 荆芥穗 半夏曲 五味子 麻黄 茯苓 杏仁 甘草 前胡(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浦江昊辉妻,孕时足肿,七月初旬产,后二月洗浴,即气喘,但坐不得卧者五个月,恶风,得暖稍宽,两关脉动,尺寸皆虚,百药不效。用牡丹、桃仁、桂枝、茯苓、干姜、枳实、浓朴、桑白皮、紫苏、五味、栝蒌皮仁,煎汤服之即宽,二三服得卧,其痰如失,盖作污血感寒治之也。若伤咸冷冻饮料食而喘者,宜见 丸

姜黄 三棱 荜澄茄 陈皮 良姜 人参 蓬术(等分)
上为细末,用萝卜浸煮烂研细,将汁煮面糊丸,桐子大,萝卜子汤下。

短气

短气者,气短而急,似喘非喘也。(详见诊条。)
〔仲〕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丹溪治白云许先生脾疼胯疼短气,用大吐大下者二十余日,凡吐胶痰二大桶,如烂鱼肠,或如地沥青条者数碗而安,详见腹痛。)
〔孙〕正元散 治气不接续,气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王丞相服之有效。

莪术(一两) 金铃子(去核一分)上件为末,入硼砂一钱,炼过研细和匀,每服二钱,盐汤或温酒调下,空心服。

〔垣〕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耆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阳升,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之。如衣薄而短气,则添衣于无风处居止,气尚短,则以沸汤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法见调摄,下同。)如浓衣于不通风处居止而气短,则宜减衣,摩汗孔令合,于漫风处居止。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阴湿所遏,令气短者,亦如前法熏之。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热而处寒凉,气短,则就风日。凡气短皆宜食滋味汤饮,令胃气调和。

〔仲〕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方见胸痹痛门。)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方见胸痹痛门。)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见脚气中。)款花补肺汤,治咳嗽短气。(方见咳嗽门气虚条。)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仲景论短气皆属饮,此方苓桂术甘汤,是其一法也。《金匮》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云∶支饮亦喘而不得卧,加短气,其脉平也。又云∶膈上有留饮,其人气短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又云∶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其治法∶危急者,小青龙汤;胀满者,浓朴大黄汤;冒眩者,此方苓桂术甘汤及泽泻汤;不得息,葶苈大枣汤;吐下不愈者,木防己汤之类是也。

〔《灵》〕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癫狂篇)
〔东〕短气房劳∶天井 大椎 肺 肝 尺泽(灸)
〔《甲》〕短气心痹,悲怒逆气狂易,鱼际主之。

〔成〕短气者,短气而不能相续者是已,似喘而非喘,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喘者张口抬肩,摇身滚肚,谓之喘也。气上冲者,腹里气时时上冲也。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短气也。经所言短气者众,实为难辨之证。愚师莫识之,为治有误者多矣。要识其短气之真者,气急而短促,谓之气短者是也。

〔《脉》〕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仲〕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气

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

〔《素》〕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方盛衰论)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示从容篇)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全文见诊生死。)上少气治法,盖生脉散、独参汤之属是也。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全文见诊病传变。)运气 少气有二∶一曰火热。经云∶火郁之发,民病少气。又云∶少阴之复,少气骨痿。又云∶少阳之复,少气脉痿,治以诸寒是也。

二曰风湿。经云∶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民病大热少气是也。

针灸 少气有三∶一曰补肺。经云∶肺藏气,气不足则息微少气,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又云∶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是也。

二曰补肾。经云∶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是也。(漯,运合切)三曰补气海。经云∶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审守其输,调其虚实。所谓柱骨之上者,盖天容穴也。人迎者,结喉两旁之脉动处也。乃取天容、人迎二穴补之也。

鱼际络青短者,少气也。(全文见阴阳。)
〔《素》〕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脉要精微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平人气象论)尺坚大,脉小甚,少气, 有加,立死。(全文见诊 谓尺内坚而脉反小,而少气 加也。)

善悲

悲属肺。经云∶在脏为肺,在志为悲。又云∶精气并于肺则悲是也。

〔仲〕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 主之。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上三味,水六升,煮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本》〕乡里有一妇人,数次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应。予忽忆《金匮》有一证。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数欠伸者,宜甘麦大枣汤。予急令治药,尽剂而愈。古人识病制方,种种绝妙如此。

运气 悲皆属寒水攻心。经云∶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喜悲数欠。又云∶太阳司天,寒yin所胜,喜悲时眩仆。又云∶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治以诸热是也。

针灸 悲有二∶其一取心。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输也。

其二取厥阴。经云∶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 中。厥阴为阖,阖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虚实寒热陷下而取之也。

妊娠善悲

〔《大》〕论管先生治一妊娠四五个月,脏躁悲伤,遇昼则惨感泪下,数欠象若神灵,如有所凭,医与巫皆无益,与仲景大枣汤,一投而愈。

鼻塞

鼻塞皆属肺。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又云∶肺主臭,在脏为肺,在窍为鼻是也。

〔垣〕金匮真言论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又一说,《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洁古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

丽泽通气汤 治鼻不闻香臭。

羌活 独活 防风 升麻 葛根(各二钱) 麻黄(不去节,一钱,冬加之) 苍术(三钱) 川椒(一钱)白芷 黄耆(各四钱) 甘草(炙,二钱)上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葱白三寸,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忌一切冷物及风寒凉处坐卧行住。

温肺汤 治鼻不闻香臭,眼多眵泪。

升麻 黄耆(各二钱) 葛根 羌活 甘草(炙) 防风(各一钱) 麻黄(四钱,不去节) 丁香(一分)上粗末,分二服,每服水二大盏,葱白二握,同煎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服。

御寒汤 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人鼻塞,咳嗽上喘。

黄耆(一钱) 人参 升麻 陈皮(各五分) 甘草(炙) 款冬花 黄柏(各二分) 佛耳草 黄连 羌活白芷 防风(各二分) 苍术(七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温卫汤 治鼻不闻香臭,目中流火,气寒血热,泪多,脐下冷,阴汗,足痿弱。

黄耆苍术 升麻 知母 羌活 柴胡 归身(各一钱) 人参 甘草(炙) 白芷 防风 黄柏泽泻(各五分) 陈皮(三钱) 青皮(二钱) 木香 黄连(各三分)上作一服,水煎,去渣温服,食远,日晴明服之。

温卫补血汤耳鸣,鼻不闻香臭,不知谷味,气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发脱落,食不下,膝冷汗,带下,喉中,不得卧,口舌液干,太息,头不可以回顾,额项筋紧急痛,旋晕,眼黑,头痛,呵欠嚏喷。

升麻(四分) 柴胡 甘草(生) 甘草(炙) 地骨皮 桔梗(各三分) 生地 白术 吴茱萸 黄柏(各一分)苍术 陈皮 王瓜丹皮(各二分) 归身(二分半) 桃仁(三个) 葵花(七朵)
上 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稍热,食前服。

〔《外》〕治鼻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分服。(本草云∶小蓟保精养血。)
〔世〕噙化荜澄茄丸 治鼻不通。

荜澄茄(五分) 薄荷叶(三钱) 荆芥穗(一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噙化。

〔《本》〕治鼻不闻香臭,多年者亦治。用生葱分作三段,早用葱白,午用葱管中截,晚换葱管末梢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

〔无〕通草 治鼻 气息不通,不闻香臭,并鼻 肉。

木通 细辛 附子(各等分)
上为末,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世〕菖蒲 治鼻内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菖蒲 皂角(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一钱,绵裹塞鼻中,仰卧少时。

〔《玉》〕鼻闭塞不闻香臭∶迎香(一分,沿皮向上,泻多补少,忌灸) 上星(三分。)
〔《集》〕又法∶迎香、上星、合谷。三处不愈,灸人中、风府、百劳。

〔《甲》〕左窒刺右,右窒刺左,两胁下痛,泄上下出,胸满短气,不得汗,补手太阳以出之。鼻不利,前谷主之。

鼻渊

(谓鼻出浊涕)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全文见诊病传变 又脉解精微论云∶泣涕者脑也,故脑渗为涕。)
〔罗〕鼻中诸病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浊涕不止。如涌泉不藏,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防风汤 主之。

防风(去芦,一两半)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川芎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上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后服,日三。

〔丹〕治鼻渊。

南星 半夏 苍术 白芷 神曲 酒芩 辛夷 荆芥尝治一中年男子,右鼻管流浊涕,有秽气、脉弦小,右寸滑,左手寸涩。先灸上星、三里、合谷,次以酒芩二两,苍术、半夏各一两,辛夷、细辛、川芎、白芷、石膏、人参、葛根各半两,分七帖服之,全愈。此乃湿热痰积之疾也。

〔仲〕肺中寒者吐浊涕。

〔无〕苍耳 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

辛夷仁(半两) 苍耳子(炒,二钱半) 香白芷(一两) 薄荷叶(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

严云∶辛夷散 治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夷仁 细辛(去土叶) 本(去芦) 升麻 川芎 白芷 木通(去节) 防风 甘草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运气 鼻渊皆属热。经云∶少阴之复、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治以苦寒是也。

〔《撮》〕鼻流清涕浊涕∶上星(灸二七壮,清补浊泻。)
〔《集》〕又法∶上星 人中 风府(不愈,再取后穴。) 百会 风池 风门 大椎。

鼻流臭秽∶上星 曲差(灸之) 合谷(不愈,取后穴。) 人中 迎香

鼻鼽

(谓鼻出清涕)
〔丹〕肥人鼻流清涕,乃饮食痰积也。

苍术 片芩 南星 川芎 白芷 辛夷 甘草上或末或丸皆可,白汤下。

〔《本》〕治鼻塞清涕出,脑冷所致。

通草 辛夷(各半两) 细辛 甘遂 桂心 芎 附子(各一两)上细末,蜜丸,绵裹纳鼻中,密封,勿令气泄,丸如麻子稍加大,微觉少痛,效。捣姜为丸,即愈。

〔无〕辛夷散 治鼻塞脑冷,清涕不已。

细辛 川椒 干姜 川芎 吴茱萸 辛夷 附子(各三分) 皂角屑(半两) 桂心(一两) 猪油(六两)上煎猪脂成膏先一宿,以苦酒浸前八味,取入油煎附子黄色止,以锦裹塞鼻孔中。

运气 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虚鼻鼽。经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鼽衄鼻窒。又云∶少阴司天,热yin所胜,民病鼽衄嚏呕。又云∶少阳司天,火yin所胜,甚则鼽衄。又云∶少阳之复,烦躁鼽嚏。又云∶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又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鼽嚏。又云∶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病嚏咳鼽衄,治以诸寒是也。

二曰金助肺实鼻鼽。经云∶阳明所至为鼽嚏,治以温剂是也。

针灸鼻鼽独取足太阳。经云∶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取之所别是也。

〔《甲》〕鼻鼽不利,窒气塞, 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鼻鼽不得息,不收涕,不知香臭,及衄不止,水沟主之。

鼻肉

〔无〕羊肺 治肺虚壅鼻生 肉,不闻香臭。

羊肺(一具) 白术(四两) 苁蓉 木通 干姜 川芎(各一两,俱为末)上五味,为细末,以水量打稀稠得所,灌肺中,煮熟焙干,细研为末。食后米饮服二钱。

〔世〕 肉因胃中有食积,热痰流注,治本,当消食积。

蝴蝶矾(二钱) 细辛(一钱) 白芷(五分)
上为末,以绵裹药纳鼻中,频频换。又方,蝴蝶矾三分,虢丹一分,细辛一钱,如此法塞鼻。《三因方》单用枯矾末,面脂用绵裹少许,纳鼻中,数日 肉与药消落。

上鼻中用此药塞,更以星、半、苍术、酒芩、连、神曲、辛夷、细辛、白芷、甘草,消痰积之药服之为效也。

〔世〕辛夷膏 治鼻生 肉,窒塞不通,有时疼痛。

辛夷叶(二两) 细辛 木通 木香 白芷 杏仁(汤浸去皮尖,研,各半两)上用羊髓、猪脂二两和药,于石器内慢火熬成膏,取赤黄色,放冷,入龙脑、麝香各一钱,为丸,绵裹塞鼻中,数日内脱落,即愈。(此方有理。)
〔罗〕轻黄散 治鼻中 肉。

轻粉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各一钱) 雄黄(半两) 麝香(少许)上四味,用净乳钵内先研杏仁如泥,后入雄黄、麝香同研极细匀,瓷合盖定,每有患者,不拘远近,夜卧用筋点粳米大在鼻中 肉上,隔一日夜卧点一次,半月见效。

〔世〕鼻中有 肉,不闻香臭。瓜蒂、细辛等分为细末,以绵包如豆许,塞鼻中,须臾即通。有人患 肉垂出鼻外,用此药即化为黄水,点滴至尽,三四日愈。《圣惠方》单用陈瓜蒂,以羊脂和敷上,日三次,效。

〔《本》〕消鼻方。

瓜蒂(炒) 甘遂(各四钱) 白矾(枯) 螺青(炒) 草乌尖(各五分,炒)
上为末,用真麻油搜令硬些子,不可烂,旋丸如鼻孔大。用药入鼻内令达痔肉上,其痔化为水,肉皆烂下,每日一次用,妙不可言。

又方取鼻痔。

苦丁香(乃瓜蒂) 赤小豆 丁香(各十四个)上慢火焙干为末,入脑子少许。口内先含水,次将小竹管吹药入鼻中,如半盏茶时尽为度,候头疼时取下。

上瓜蒂例。

取鼻痔。

芭豆(十二粒,去壳) 阳起石(一钱) 石莲心(三十枚)
上为末,每用半字许,搐入鼻内。又用绵块子蘸药塞入鼻中,其痔肉化烂自出。

又方取鼻痔。

蝎梢(一钱) 芭豆(去油,五粒) 丁香(五粒) 白丁香(七粒)
上为细末,用螺青一字和匀,用内消膏药溶开,入上件药末搜丸,如龙眼核大。临睡用一丸,安鼻内。

上芭豆例。

〔世〕治久患鼻疮,脓极臭者。用百草霜研细,用冷水调服三钱。

〔《东》〕鼻中 肉,鼽衄∶风池、风门、风府、人中、禾 。

〔《甲》〕鼻中 肉不利,鼻额 中痛,鼻中有蚀疮,断交主之。鼽衄涕出,中有悬痈 肉,内窒不通,不知香臭,素 主之。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痈,禾 主之。

酒鼻

〔罗〕红散 治风热上攻阳明经络,面鼻紫赤,刺瘾疹,俗呼肺风,以肺病在皮肤也。

硫黄,白矾灰(各五钱)上细末,入黄丹少许,染与病患面色同,每上五分,津液涂之。洗漱罢,及临卧再上。兼煎升麻汤下泻青丸服之,除其本也。(升麻汤方见小儿痘,泻青丸方见治虚实。)
〔《本》〕治肺风鼻赤 。用老山楂为末,溶黄蜡等分和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半月效。忌酒炙爆。

〔《简》〕治赤鼻。

枇杷叶(一两,去毛,阴干,新者佳 ) 栀子(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温酒调下。早晨服先去左边,临卧服去右边,效若神。

〔《衍》〕治酒 风鼻上赤。将橘核微炒为末,每用二钱匕,研胡桃肉一个,同以温酒调服,以知为度。

(《图经》云∶胡桃性热。)海云∶治酒 鼻。用山茱萸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瘕。

治酒 鼻。片脑(些) 硫黄(明净者,五分) 枇杷叶(一钱)上用猪脏去头段一尺,用第二段一尺,割下脏上脂,煎成油,调和前药末,入生脏内,两头缚定,挂当风处七日。用时将小针于脏上针孔捏出药少许,用手敷患处,十日内全愈。

〔无〕粉黄膏 治肺热赤瘰,俗曰酒 。

硫黄(一分,为末) 萝卜(切去盖,剜作穴子,入硫黄在内,以竹针盖定,安正入糠火煨一宿,取出细研) 轻粉 乌头尖(各少许为末)上研匀,以面油调,卧时敷,早晚洗去。以酥调,尤佳。

治酒 鼻。用乳香、硫黄、细辛、轻粉等分为末,水调敷。

槟榔散 治鼻头赤。

槟榔 硫黄(各等分) 片脑(少许)
上为细末,用粗绢帛包裹,时时于鼻上搽磨,鼻闻其臭,效。又加蓖麻子肉为末,酥油调,临睡时少许搽鼻上,使终夜得闻,效。

〔丹〕治酒 。以桐油入黄连末,天钓藤烧灰,敷之。

〔《甲》〕鼻管疽发为病,脑空主之。

〔无〕鼻头微白,亡血也。赤者,血热也。酒客多有之。

鼻得冷则黑

〔丹〕面鼻得冷则黑论 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 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气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血得酒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污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须用融化滞血,使得流通,滋生新血,可以运化,病乃可愈。予尝以酒制四物汤加酒炒片芩、陈皮、生甘草、酒红花、生姜,煎,调下灵脂末饮之。气弱形肥者加酒黄耆,无有不应。(入好酒数滴为引使。)

肩背痛

肩背痛属肺分野病。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是也。

〔垣〕《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 主之。

柴胡 升麻 黄耆(各一钱)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本 青皮(各三分)黄柏(一分) 白蔻仁(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温服食后。气盛者宜服,面白脱色气短者勿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丹〕治一男子忽患背胛缝有一线痛起,上肩跨至胸前侧胁而止,其痛昼夜不歇,不可忍,诊其脉弦而数,重取豁大,左大于右。予意背胛小肠经也,此必思虑伤心,心脏未病而腑小肠先病,故痛从背胛起。及虑不能决,又归之胆,故痛至胸胁而止。乃小肠火乘胆木,子来乘母,是为实邪。询之,果因谋事不遂而病。故用人参四分,木通二分煎汤,使吞龙胆丸数服而愈。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全文见诊病传变。)运气 肩背痛皆属火攻肺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又云∶少阴司天,热yin所胜,病肩背 缺盆中痛。又云∶岁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剂是也。

针灸 肩背有二法∶其一取肺。经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又云∶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www.med126.com/Article/有血者尽取之是也。

〔《玉》〕肩背痛连胛∶胛缝(在背 骨下,直腋缝尖及臂,取二寸半,泻六吸。) 五枢(二寸半,泻八吸。)
〔世〕肩背胛痛∶昆仑 悬钟 肩井
〔《东》〕肩背颈项腋前痛,与胸相引者∶涌泉(一分,见血,妙。) 前腋(刺面上一寸。)又法∶气舍(五分) 天 (灸) 曲池(一寸半。) 天井(五分)
〔《甲》〕肩背痹痛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肩背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阳谷主之。肩背欲折, 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项背痛引颈,魄户主之。肩痛胸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通玄〕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素》〕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平人气象论)

肩痛

针灸 肩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阳明。经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所生病者,肩前 痛,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太阳。经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肩似拔, 似折,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筋,经云∶手太阳之筋病,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手阳明足太阳之筋皆病,肩不举,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也。

〔《东》〕肩不可动,臂不可举∶肩 (二寸半。) 巨骨(五分。) 清泠渊(一寸。) 关冲(五分。)
〔《玉》〕肩端肿∶肩 (二寸半,泻九吸。) 腕骨(七分,先泻后补。) 两胛痛∶肩井(二寸半,不宜久停针。) 支沟
〔《甲》〕肩肿不能顾,气舍主之。肩中热,指臂痛,肩 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肩肘节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 主之。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头痛,阳池主之。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外 主之。肩膊闭急,凄厥恶寒,魄户主之。肩痛不可举,天 、秉风主之。肩重不举,臂痛,肩 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衣,清泠渊主之。肩痛不可举,引缺盆云门主之。

皮肤

〔《素》〕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记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大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 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KT 破,毛直而败。帝曰∶夫子言之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皮部论)皮肤属肺。经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又云∶肺主皮毛,在脏为肺,在体为皮毛是也。

毛折爪枯为手太阴绝。经云∶手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绝者津液既去,则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

皮肤痛

皮肤痛属心实。经云∶夏脉者心也,夏脉太过,则病身热肤痛为浸yin。

运气皮肤痛皆属火邪伤肺。经云∶少阴在泉,热yin所胜,病寒热皮肤痛。又云∶少阴司天,火yin所胜,热上皮肤痛。又云∶少阴之复,咳,皮肤痛,治以诸寒是也。

针灸 皮肤痛取肺。经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 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是也。

〔《甲》〕身肿,皮肤痛,不可近衣,yin泺苛获,久则不仁,屏翳主之。

皮肤索泽

皮肤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盖皮肤涩而不滑泽者是也。

〔仲〕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虻虫丸主之。(方见劳条。)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索泽。(全文见诊病传变 索,尽也。王氏云∶精血枯涸,故皮肤润泽之气皆尽也。)
〔仲〕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汤主之。(方见肺痈门。)运气 皮肤索泽属燥伤胆气。经云∶阳明在泉,燥yin所胜,病体无膏泽,治以苦寒是也。

针灸 皮肤索泽,取足少阳。经云∶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体无膏泽,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 饮也。(全文见诊法。)

喑者,邪入阴部也。经云∶邪搏阴则为喑。又云∶邪入于阴,搏则为喑。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是也;一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盖舌喑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喉喑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舌喑

〔丹〕一男子年三十五岁,因连日劳倦,发啖,发为疟疾,医与疟药,三发后变为发热,舌短,言语不辨,喉间痰吼有声,诊其脉洪数似滑,遂以独参东加竹沥两蚶壳许,两服后吐膏痰三块,舌本正而言可辨,余证未退,遂煎人参黄耆汤服,半月而诸证皆退,粥食调补两月,方能起立。

人舌短言语不辨,乃痰涎闭塞舌本之脉而然。尝治一中年男子伤寒身热,师与伤寒药五帖,日后变神昏而喑,遂作体虚有痰治之。人参五钱,黄耆、白术、当归、陈皮各一钱,煎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语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渐能转运言语,热除而痊。盖足少阴脉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别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营养而喑。经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治当以前方加补血药也。又尝治一男子五十余岁,嗜酒吐血桶许,后不食,舌不能语,但渴饮水。脉略数,与归、芎、芍、地各一两,术、参各二两,陈皮一两半,甘草二钱,入竹沥、童便、姜汁,至二十余帖能言。若此三脉,风热中之,则其脉弛纵,故舌亦弛纵,不能转运而喑。风寒客之,则其脉缩急,故舌强舌卷而喑,治在中风半身不收求之也。

针灸 喑有二治∶其一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心。经云∶手太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五分,别而上行,入于心中,系舌本,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是也。

心脉涩甚为喑。(全文见虚实法。)
〔《素》〕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脉要精微论)

喉喑

〔丹〕俞继道遗精,误服参、 及升浮剂,遂气壅于上焦而喑,声不出。用童便浸香附,为末调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为君,黄柏、知母、香附佐之为丸,而填补下焦以治遗,十余日良愈。(本草言童便主久嗽失音,故治喑多用童便,由童便能降火故也。)出声音方。

诃子炮去核,木通各一两,甘草半两,用水三升,煎至升半,入生姜、地黄汁一合,再煎数沸,放温,分六服,食后,日作半料。(诃子治逆气,破结气。木通通利九窍,治肺痈甚当。)
〔河〕诃子汤 治失音不能言语。

诃子(四个,半生半炮) 桔梗(一两,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童便一盏,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愈。(桔梗通利肺气,诃子泄肺导气,童便降火甚速。)一方 桔梗三两,大诃子四个,甘草二两,炮制皆同。每服一钱匕,入砂糖一小块,不入童便,独用水五盏,煎至三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海〕发声散 治咽喉语声不出。

栝蒌皮(锉) 白僵蚕(去头) 甘草(各等分。俱各炒黄)上细末,每三钱,温酒调下,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不拘时候,日两三服。

〔《肘》〕治卒失音咽不出。陈皮五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罗〕玉粉丸 治冬月寒痰结,咽喉不利,语声不出。

半夏(洗,五次)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饼为丸,如鸡豆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亦有效。《黄帝针经》中说,寒气客于会厌,卒然而哑,此药主之。

〔丹〕蛤蚧 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并治久咳失音。

蛤蚧(一对,去嘴足,温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好醋炙) 诃子(煨,去核) 阿胶(炒) 生地麦门冬(去心) 北细辛(去苗)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枣大。每服一丸,含化,食后。

〔《千》〕治暴嗽失音,语不出方。

杏仁(研如泥) 姜汁 砂糖 白蜜(各一升) 五味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桑白皮(五两)
上 咀,以水九升,煮五味、紫菀、通草、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渣,纳杏仁泥,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 细辛 桂心 青竹皮 菖蒲(各二两) 杏仁(一升)白蜜(二斤) 枣膏 姜汁(一升) 酥(五升)
上 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纳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如枣大二丸。

〔丹〕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

〔世〕失音。槐花,瓦上炒令香熟,于地上出火毒,三更后,床上仰卧,随意服,亦治咯血。

〔《千》〕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

〔盂〕人患卒哑。杏仁三分,去皮尖熬,另研桂一分如泥,和取杏核大,绵裹含,细细咽之,日五夜三。

〔丹〕治失音。以桂末着舌下咽津妙。(《千金》、《斗门》、《食忌》、《圣惠方》同。)治风冷失音,以紫梗荆芥根一两,研汁入酒相和,温饮半盏,服无时。(《圣惠方》)
〔《圣》〕治风冷失音,咽喉不利。以 荷根二两绞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不计时候,温服半钟。

〔孙〕内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迁入经半月,饮酒大醉,卧起失音不能语。召孙至,诊曰∶因新宅故得此疾耳,半月当愈。但服补心气薯蓣丸,治湿用细辛、川芎,又十日其病渐减,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见上问谁医。曰∶孙兆郎中。上乃召问曰∶曹,何疾也?对曰∶凡新宅,壁土皆湿,地亦阴多,人乍来阴气未散,曹心气素虚,饮酒至醉,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入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气又乘之,所以不能语,臣先用薯蓣丸使心气壮,然后以川芎、细辛,又去湿气,所以能语也。

运气 喑有二∶一曰热助心实。经云∶少阴之复,暴喑,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攻心虚。经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喑,治以咸温是也。

惑声哑,其证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是也。(治法见伤寒。)
〔《灵》〕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夏恚无言篇)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杂病篇 厥气者,逆气也,足少阴脉循喉咙,又挟舌本,故取之。)针灸 喑有三法∶其一取足少阴。上二段经文是也。

其二取足阳明。经云∶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是也。予治一男子四十九岁,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喑,与灸足阳明丰隆二穴各三壮,足少阴照海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信哉圣经之言也。仍用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泻厥气为臣,诃子泄逆,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良愈。

其三取手阳明。经云∶暴喑气哽,取扶突与舌本出血。舌本,廉泉穴也。

〔《甲》〕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主之。

〔桑〕卒暴失音∶神门、涌泉。

〔《甲》〕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饮食不下,天鼎主之。喑不能言,期门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

胎前产后喑

〔《素》〕黄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王注云∶少阴,肾脉也,气不荣养故不能言。)郭氏论产后不语者何?答曰∶人心有七孔三毛,产后虚弱,多致停积、败血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

心气通于舌,心气闭塞,则舌亦强矣,故令不语,但服七珍散

人参 石菖蒲 生地 川芎(各一两) 细辛 防风 辰砂(另研,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薄荷汤调下,不拘时。

胡氏孤凤丹散 治产后闭目不语。用白矾细研,每服一钱,热水调下。

脱肛

〔丹〕脱肛,气虚者补气,参、耆、川芎、升麻。血虚者四物、升麻。气热者,条芩六两,升麻一两,为末,神曲为丸服之。血热者,凉血四物加黄柏。

〔《百一》〕治脱肛。以槐花、槐角各等分,炒黄为末,用羊血蘸药,炙热食之,酒下。

〔世〕治脱肛。

槐花 荆芥穗 白连(等分。“白连”恐是“白蔹”。)
上为细末,空心酒下,便入。

〔无〕 皮散 治肛门或因洞泄,或因用力,脱出不收。

皮(一个,烧存性) 磁石(半两, 碎) 桂心(半两)
上为末,饮服方寸匕,忌举重及房室。《肘后》治女人阴脱,加鳖头一枚,烧灰研入。

〔丹〕大肠头出痛苦,干又落,落又出,名截肠病,肠尽则死。初出寸余时,治之以芝麻油一盏,以臀坐之,饮大麻子汁数升,愈。

〔无〕五倍子为末,每三钱,水二碗,煎减半,入白矾一块,安小桶内,洗之立效。

〔世〕治男女脱肛。用五倍、荆芥、小便,浓煎洗之。

〔《本》〕治肠风及脱肛不收有血下。用皂角三茎,槌碎,水一碗,揉令皂角消尽,用绢二重,滤取清汁数分,将脱肛肠浸在药水中,其肠自收。不用手托。如大肠收了,更用汤荡其脱肛上下,令皂角气行,则不再作,三次荡,愈。

〔《集》〕治脱肛历年不愈。以生铁三斤,水一斗,煮取五升,出铁以汁洗,日再。一方,用磨刀浆锈水洗,亦效。

〔《肘》〕若肠随脱肛出,转久不可收入。捣生栝蒌汁浸之,猪肉汁中洗手,随按之令暖,自得入。

〔世〕又方 亦治脱肛。

荆芥 龙脑 薄荷 朴硝上煎汤朝朝洗之,肠头自入。

〔无〕香荆散 治脱肛。

香附末 荆芥穗(等分)
上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热淋洗。

针粉散 治脱肛历年不愈。

针粉研细,每用少许掺之,按入即愈。

〔《本》〕治肠风并脱肛及有血。用蛇床子不拘多少,炒为末,贴大肠脱垂处立收,甚妙。

〔无〕用木贼不以多少,烧存性为细末,掺肛门上,按之。

〔《乘闲方》〕治泻多时脱肛疼痛,黑圣散 用大蜘蛛一个,叶重裹,线系定,合子内烧令黑色存性,取出细研,入黄丹少许同研。凡有上件疾,即先用白矾、葱、椒汤洗,拭干后,将药末掺在软处,将手掌按托入收之,妙。

〔《圣》〕治大肠久积虚冷,大便脱肛收不得。蜗牛一两,烧灰,猪脂和敷之。

〔《千》〕治脱肛历年不愈。鳖头一枚,烧令烟绝,杵末,日敷肛上,手按 之。

〔丹〕治脱肛。用胡荽烧熏,立入。

〔海〕治诸般痔脱肛。以死蛇一条,如指大,湿者用掘地坑烧之,将有孔板盖坑上,坐熏之,烟绝为愈,大效。

〔世〕肠头出。用皂角熏,次用蜒蚰一个,入蜜浸,去蜒蚰,将蜜调土朱敷上即入。一女子脱肛,医用糯米一勺,浓煎饮,去米,候洗肛温柔,却先以砖一片,烧火通红,用醋沃湿,以青布铺砖上,坐肛于青布上,如热则加布令浓,其肛自吸入腹中而愈。

紫蕺膏 治脏热肛门脱出。

以紫背蕺一大握,又名鱼腥草,擂烂如泥,先用朴硝水洗净肛门,用芭蕉叶托入,却用药于臀下贴坐,自然收入。

〔《集》〕治脱肛∶大肠 百会 长强
〔扁〕脱肛∶百会 肩井
〔《摘》〕又法∶百会(针二分,灸七壮至十七壮。)
〔世〕脱肛∶合谷
〔《甲》〕脱肛,刺气冲主之。

谷道痛蚀

〔《肘》〕治谷道赤痛。熬杏仁杵作膏,敷之良愈。

〔《外》〕治下部虫啮。杵桃叶一斛蒸之,令极热,纳小口器中,以下部榻上坐,虫立死。

〔《脉》〕 蚀阴脱,其脉虚小者生,紧急死。

〔仲〕小肠有热者必痔。

〔垣〕秦艽苍术汤 治痔疾,若破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由风热乘食饱不通,气逼大肠而作也。受病者,燥气也。为病者,胃湿也。胃刑大肠则化燥火,以乘燥热之实,胜风附热而来,是湿热风燥四气相合,故大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若大便燥结者,主病兼受火邪也。热结不通去燥屎者,其西方肺主诸气,其体收下,亦助疾病为邪,须当破气药兼之,治法全矣,服之其疾立愈,不可作丸,以锉汤与之,效如神速。

秦艽(一钱,去芦) 泽泻(三分) 苍术(七分,制) 防风根(五分) 桃仁(去皮,一钱,另研)归根(三分,酒洗,第二服药用身) 黄柏(去皮,酒洗,五分) 大黄(少许,虽大便秘涩,亦不可多用) 槟榔(一钱,细末,调服之)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一钱,捣细末,调下服之)上除槟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候煎成药研匀调入外,余 咀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入前三味,再上火煎至一盏,空心热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犯胃气也。服药日忌生冷硬物及酒面大料物干姜之类,犯之则药无效。如有白脓,加五朵白葵花,须除萼去心,细剪入,青皮五分不去白,入上药同煎,又用木香三分为细末,同槟榔等三味,再上火同煎,依上法服饵。古人以此疾多以岁月除之,此药一服立愈,若病久者,再服必愈。

秦艽白术丸 秦艽(去芦) 归梢(酒洗) 桃仁(酒浸,去皮尖,另研,各一两) 地榆(三钱) 枳实(麸炒)白术 泽泻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各半两)
上为细末,和桃仁泥研匀,煎热沸汤面糊丸,鸡豆大。焙干,白汤下,空心,宿食消尽服之,少时以美膳压。忌生冷硬物冷水冷菜之类,并湿面酒及五辣辛热大料物之类,犯之则药无验。十服必愈。

〔洁〕苍术泽泻丸 苍术(四两,去皮) 泽泻 枳实 秦艽(各二两) 地榆 皂角子(烧存性,各一两)
上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汤或酒下。

白术丸 (药味与苍术泽泻丸同,只改苍术为白术,去秦艽。)
〔丹〕痔漏,专一凉血为主。

人参 黄连 生地(凉血) 当归(和血) 川芎(和血) 槐角(凉生血) 条芩(凉大肠)枳壳(宽肠) 升麻(提起)上煎汤服之外,以涩药炉甘石、童便、 牡蛎、粉龙骨海蛤陀僧之类敷之。

许孺人产后痔作,疮有头如蒜头大,或下鲜血,或紫血,大便疼,与黑神散。又多食肉大饱,此湿热在大肠所为。

郁李仁(去皮) 麻仁 槐角(各七钱) 枳实 皂角仁(五钱,为末) 苍术 归尾 生地(各三钱)大黄(炒,一钱)上分六帖,纳三样仁另研,煎服。

〔《经》〕患五种痔。水研山豆根服。(味甘寒,退血热。)
〔《本》〕又方 治痔用鸡冠花不拘多少,浓煎汤,每服一盏,空心服。(《本草》云∶鸡冠花性凉,治泻血。)
〔丹〕痔头向上,是大肠热甚,收缩为主。用四物解毒加枳壳、白术、槐角、秦艽。

治翻花痔。

荆芥 防风 朴硝上煎汤洗之。次用木鳖子郁金研末,龙脑些少,水调涂上。

〔世〕治翻花痔。用信一钱,蜈蚣数个,以香油久浸之,临卧时先洗痔拭干,却取浸油敷患处,用手按入,立愈。累效。其余痔皆妙。

痔药膏子外痔翻花脱出,黄水不止,肿痛。并用银阔篦蘸药涂敷,日一次,重者五七次,立愈。先用药水洗拭干,却敷此膏。

用真桑灰不拘多少,淋浓汁两碗,熬至一碗,却入草乌片、大黄片各二钱,再慢火熬至半碗,入甘草一钱,数沸,下净细锻石半匙头,不可多,略沸三五次,用绢一重,花纸二重,如绞漆状,滤过,再熬成膏,候冷。

用真胆矾五分,研极细末,放入膏中,用瓦器盛贮封之,临用入龙脑末和匀敷之。

〔《千》〕治风痔漏,不问有头无头,定三日安。

芦(烧灰) 天麻(各五钱) 干姜(半两) 皂角针(不用皮条,炒,二钱) 莲子明矾 硫黄(各一两)大苦栝蒌(一个) 麝香(五分)上将栝蒌开一孔,入矾并硫黄在内,孔如小钱大,就将元掩合定,绵纸糊,却用瓦罐子盛坐瓶上,炭火令烟尽为度,候冷取出,研细,同前六味药末和令匀,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温酒下,日三服,三日见效。忌油面 藏牛马肉鱼腥生冷行房行远劳力一切等事。

治肠痔,鳖甲 鳖甲 皮(炙焦黑) 穿山甲(炙焦) 白矾(枯) 附子 猪牙皂角(各半两,炙焦存性二分)上细末研匀,蒸饼丸如桐子大,米饮下二十丸,食前,日三服。

又方槐花(炒) 白矾(枯,各一两) 附子(五钱)上细末研匀,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食前,日三服。以上二方庞老传。

治肠风痔漏。

赤芍药 官桂(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钱,姜二片,白糖一块,水一盏,同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素》〕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生气通天论)
〔洁〕黑地黄丸 治血虚久痔,神妙,治痔之圣药也。(方见劳瘵。)
〔世〕治痔方,神妙。

当归 川芎 黄连 全蝎 三棱 蓬术 羌活 独活 山茱萸(去核,各半两) 枳壳(十二两,去穣)商陆(白者,一两) 巴豆(去壳,不拘数) 木香 甘草节 鼠粘子(炒) 苦参 本 柴胡(各一两)刺皮(炒) 猪牙皂鱼(去皮弦,各一两)一方,加白术、半夏、荆芥、薄荷、槟榔各一两。

上将巴豆二粒或三粒入枳壳内,线扎定,却用醋煮烂讫,冷水洗净,去巴豆不用,晒焙干入前药,同为细末,煮醋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醋汤下。更用五倍子、羌活、独活煎汤洗。如大便燥结,用煮过巴豆六七粒,加入前药同丸。

上一方疏风泄热,破积滞,其效如神。

〔《集》〕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枳实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空心饮下二十丸。

〔丹〕二三十年不愈者,三服止,用莲花蕊散

莲花蕊 黑牵牛头末(各一两半) 当归(半两) 矾红(少许)
上为末,先忌食肉五七日,空心令食肉一顿,就取温酒下三钱,约两时辰,取下脓血或虫是效。

〔海藏〕《外台》治五十岁痔不瘥,涂熊胆取瘥,神效,诸方不及此。

〔垣〕七圣散丸 治大肠疼痛不可忍。王叔和云∶积气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交稍泻三焦是,莫漫多方立纪纲。

羌活(一两) 槟榔 木香 川芎 桂枝(去皮,各半两) 大黄(八分,煨) 郁李仁(去皮,另研,一两半)上除郁李仁另研外,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验虚实临时斟酌丸数,白汤下。取大便微利,一服而愈。

切禁不得多利大便,若大便大行,其病滋甚。

秦艽防风汤 治痔漏。大便时时发疼痛,非痔漏也,此药主之。

奏艽 防风 白术(各一钱半) 归身(一钱) 黄柏(五分) 陈皮 红花(少) 甘草(炙)升麻(各六分) 柴胡(二分) 桃仁(三十个) 大黄(三分,煨) 泽泻上锉,如麻豆大,总作一服,水三盏,煎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宿食消尽服之。避风寒,忌房事酒湿面大辛热物。当风寒处大便。

〔《本》〕治痔有鼠结核,作渴疼痛方。

皂角(酥炙) 黄耆 荆芥 槐子 穿山甲 木香 皮 桔梗 鳖甲(醋炒) 露蜂房(炒焦)芍药(各一两) 大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食前日三服。未知,加至四五十丸。

治痔下肿痛。

枳壳(一两,陈粟米同炒令黄赤,米不用) 青木香(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饭饮调下。

〔《集》〕治痔疾下血,疼痛不止。以玩月沙不限多少,慢火熬令黄色为末。每二钱入乳香五分,空心温酒调下,日三四服,瘥。即子粪是也。

〔《外》〕治痔发疼痛。狸肉作羹食之良。作脯食。不过三顿,瘥。

〔世〕治痔疮痛不可忍者。木棉花煎汤,旋入朴硝,乘热熏之,候温浸之。(单用硝水极妙,曾用,大有效。)
〔《本》〕治痔痛。

大蜈蚣(一条) 大青州枣(三个) 白矾(一块如枣大)上将蜈蚣、白矾二味为末,用枣肉丸,分作二丸,烧烟,用竹筒透引烟熏妙。

〔垣〕秦艽羌活汤 治痔漏成块,下垂疙瘩,不任其痒。

麻根 柴胡 甘草(炙) 麻黄根(各五分) 黄耆 秦艽(各一钱) 防风根(七分) 本(三分)细辛(少) 羌活根(一钱三分)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盏,煎一盏,去渣,空心,宿食消尽服之。忌如前。

〔梅〕治痔有虫咬,谷道痒,或下脓血多。取槐白皮浓煎汁,安盆中,坐熏之,塞其谷道,汤冷,更暖之。

良久欲大便,当虫出,不过三度即愈。如用末,绵裹纳下部。

〔丹〕治痔谷道中虫痒不止。水银枣膏各二两,研匀,捏如枣形,薄绵裹纳之,明日虫出。若痛者加粉草三大分,作丸。(《梅师方》)
〔罗〕淋渫药 治下部痔肿,大肠头痒痛。

威灵仙 枳壳(麸炒,各一两)
上为粗末,熬水熏洗,冷即再暖,临卧避风洗三次,挹干,贴蒲黄散。

〔世〕治痔痒。用五茄茎叶浓煎汤,以瓶盛之,坐瓶口上熏痔,至汤温洗之,三次必效。

〔丹〕肠风痔漏。有虫如丝细黑头,取去除根。

瞿麦(半升) 猪牙皂角(一寸)
上为末,入猪腰子一双内,用米泔煮,空心食之。少顷,肚痛上攻,虫皆随出,作地坑埋之,薄粥补之。

〔垣〕当归郁李仁汤 治痔漏大便硬,努出大肠头,下垂多血,苦疼不能忍。

皂角仁(另为细末调服) 郁李仁 秦艽(各一钱) 麻子仁(一钱半) 当归梢 生地 苍术(各五分)泽泻(三分) 枳实(七分) 大黄(三钱,煨)上除皂角仁研细末,余药锉如麻豆大,水三大盏,煎一盏,去渣,入皂角末调在内,空心食前,候宿食消尽服之。忌风寒处大小便。

〔丹〕如欲凉大肠,宽大肠,则用枳壳去穣,入巴豆,铁线缠,煮透去巴豆,入药用。若丸药则捣烂用,煎药则干用。

〔《食》〕治野鸡痔下血肠风明目方。嫩槐叶一升,蒸如茶法,取叶碾作末,亦如茶法煎呷之。

〔《千》治肠痔,每大便下血。槐树上木耳取末之,饮服方寸,瘥,日三服,良。

〔《肘》〕治肠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黄方寸匕,瘥。日三服,良。

〔《食》〕主五痔下血不止。杏仁去皮尖及双仁,水一升,研滤取汁,煎减半,投米煮粥停冷,空心食之。

〔《草》〕治肠痔多年不瘥,下血不止。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一分,四味并锉一处,入铫子内炒黑色,存三分性,捣罗,温粟米饮调,食前,服二钱匕,甚妙。

〔《外》〕治患肠痔,大便常有血。食鲗鱼羹及随意任作饱食。孙真人同。

〔《本》〕治肠痔在腹内有鼠奶下血方。

芜荑 椿树东行根 野狼牙根 贯众 皮(炙焦) 雄黄(半两) 白鳝头(一个,炙焦) 槐东引根(白皮,一分)上细末,腊月猪脂和一丸,弹子大,绵裹纳下部。

〔丹〕痔漏肠漏窍。用赤石脂白石脂、枯矾、黄丹、脑子塞之。

〔《本》〕治肠风痔漏。用鲗鱼一个,破开去肠,入白矾令满,合之,瓦上烧过为细末,用鸡毛卷药敷之,立效。

治痔漏疮方。

鸡子(一个,煮熟,去黄,取白,切炒。) 白矾(明者如皂角子大,匙上枯过,用三分)
上为末,先用温汤洗净,拭干,用纸捻点药,送入疮孔内,立效。日三易。

上治痔漏下血,如血虚,必兼服黑地黄丸乃妙。

〔《衍》〕鳞鲤甲烧一两,存性,肉豆蔻仁三个,同为末,米饮调二钱服,治气痔。脓血甚者,刺 皮一两,烧服。中病即已,不必尽剂。

运气 痔发皆属寒。经云∶太阳之胜,痔疟发,治以苦热是也。

〔世〕治痔神应散 治五种肠风下血,上厕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有 肉名奶痔,痔头上有孔漏出名肠风,并治之。

牛角 (一枚,酌中者,槌碎。) 蛇蜕皮(一条,白者) 猪牙皂角(七茎) 穿山甲(七片)刺皮(一两,锉)上五味,细锉入瓮瓶内,以黄泥封固,候干,先用小火烧令烟出,后用大火 令通赤为度,取出摊开,候冷,捣罗为末。服时先令患者临卧时细嚼胡桃仁一个如糊,用无灰好酒一盏送下,不可言语便睡。至五更时,以温酒调下药末三钱,至辰时更进一服,虽久年不过三服,立效。

〔丹〕治肠风痔漏如神。大树木上寄生叶取干为末,酒水米饮任下,或丸桐子大,服三十丸亦得。

〔《千》〕治五痔方。苍耳茎叶以五月五日采干为末,水服方寸,或丸桐子大,服之立效。

洗痔疼。用荆芥、朴硝、桑寄生,定痛解毒,去风,凉大肠热,安胎。如肿者加五倍子、木鳖子,研细调敷。又方,五倍、朴硝、桑寄生、莲房,水煎,先熏后洗。一方加百药煎洗。

〔《保》〕淋洗法 天仙子 荆芥穗 小椒 蔓荆子上水煎汤洗。

〔《本》〕熏洗痔方。用枳壳不拘多少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砂瓶内煎令沸,先去瓶嘴上坐熏,后却泻出通手热洗,妙。(此方久痔亦妙,除根。)
〔世〕洗痔方。轻者用朝东马齿苋、刘寄奴浓煎汤熏,待温却用手洗,拭干。重者加大青叶梗干者一半,同煎。

〔丹〕痔庠。用灰苋带根浓煎汤,先熏后洗。又方,取河水频洗.用蜗牛涂之。

〔《经》〕痔漏用犍牛儿胆、 胆各一个,腻粉五十文,麝香二十文,将 胆汁、腻粉、麝香和匀,入牛胆内,悬于 前四十九日熟,旋取为丸,如大菱角,急送入疮内,后追出恶物,日三,验。候疮口渐合,用生面盖疮内一遍,出恶物妙。

〔丹〕一方,治痔。用雄鸡胆、片脑和匀,贴之。一方,熊胆涂之,神效。

〔世〕治痔用活蜈蚣一条,以香油一小罐浸之,陈愈妙,敷之累验。

〔无〕贴痔法蜀葵子(半两) 蝉蜕(五个) 槟榔(一个,并为末)上用枣三枚,取肉研细,搜和药末,如觉硬,滴少蜜,研成膏,量大小贴于病处。

〔罗〕蒲黄散 治下部痔漏。

蒲黄 血竭(半两)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贴于患处。

〔《斗门》〕治痔疾有头如鸡冠者。用黄连末敷之即瘥。更加赤小豆末,尤良。(一方用黄连、木香末敷,妙。)
〔无〕熏痔法皮(切方,三指大) 雄黄(枣大,研) 熟艾(鸡子大)
上为末,用瓦器,以灰实一半如烧香法,安长桶内,坐其上熏之,烟气从口出为佳。凡三度熏,永瘥。勿犯风冷,忌鸡肉毒物。

〔《本》熏痔方。用鼠郎皮一味,瓶内烧烟,坐身于瓶上,熏三五次,除根。

〔世〕痔方。赤脚蜈蚣一条,香油煎酥,纸上挹干,加乳香二钱,没药二钱,麝香、粉霜各五分,人指甲五钱,泥裹煨干脆为末,用鹅毛管盛药吹上,如有水,即时出尽不疼。其物结一硬丁,用线系在上揭落之。

〔罗〕治痔神效。

雄黄 硫黄 明矾(各等分)
上为末,新盏盛药,先入矾末一半在底,次入余药,又将矾末一半盖上,用火,候矾枯为度,出火毒,研末,津液调敷,干落为度。后用石膏、五倍子为末,收疮口。

周先生 枯痔法 明矾 赤石脂(五钱) 辰砂(痛加一钱) 黄丹
上为末,先用郁金末护肛门。如无郁金,用姜黄末代之。调涂四围好肉,如不就,加绿豆粉打合,却将枯药敷上。如肛门疼急,浓煎甘草汤放温,拂四围肛门上,就与宽肠药。

槐花 大黄 枳壳 木通 连翘 瞿麦 当归上半酒半水煎。

枯药,早辰上一次,日午一次,洗去旧药。申时又洗去,又上一次。如要急安,至夜半子时又洗,上一次。

至次日且看痔头淡淡黑色,两三日如乌梅,四五日内,用竹篦子轻轻敲打痔头,见如石坚,至七八日便住,更不须上枯药,且待自然如萝卜根乃脱去也。洗用甘草、荆芥、槐花,洗去旧药,方上新药。

凡医痔之法,且如明日要下手,今日先与此药,所以宽大肠,使大便软滑,不与痔相碍,且不泄泻。痔头未脱落者,须要日日与之,以大黄一两煨,枳壳、炒当归酒洗一两,同为细末,如桐子大,好酒吞下。

治枯痔头虑生他证。凡用枯药,或触坏肾根,或水道赤涩痛,与此方。大黄、木通、生地各一两,滑石、瞿麦各半两,同为细末,每用四钱,煎服。

催痔方 如枯尽未脱落,以此催之。好磁石一钱,白僵蚕、生川乌五分,同为细末,冷水调,敷上立脱。

凡用枯药去尽乳头,恐留痔硬头损破肛门四围成疮,用此药。龙骨一钱,石膏一钱,没药五分,腻粉五分,同研十分细,先以荆芥汤洗,次掺之,切忌毒物、生姜。

痔脱后,用甘草汤、豆豉汤洗,再用荆芥、五倍子煎水洗,便不生脓。

治痔脱后肉痒方。用大粉草浓煎汤洗。

收肠方凡用枯药,脱下乳头,随即与此,以收其肠,此方补气,又收脓去血生肉,令痕壮。

人参 当归(各一两) 川芎 甘草 白芷 防风 浓朴 桔梗 桂枝 黄上细末,半酒半水煎,如恶酒者,酒少水多煎之。夏月减桂、朴,加芩、柏。

〔《经》〕治痔 有头方。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以净水洗,却入木臼捣用少许,水绞取汁,于银铜器内慢火熬成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系痔,系时微痛,候心燥落时,以纸捻引入膏药于窍内,永除根。未落不得便屎。

周先生 割痔麻药 川乌 草乌尖 胡椒 吴茱萸 花椒 白僵蚕(炒)上细末,酒调敷四边,然后割之。又以此药敷之,否则亦用麝香、龙骨涂之。

上枯痔、系痔、割痔三法,用前药服及敷贴不退者,然后用之,必敬谨之,不可视为常法。

〔《本》〕治痔漏。此因大肠感风热而生。

生砒(一字) 水银(一粒,如米大) 腻粉(一字) 麝香(一粒,如小豆大)上件并入乳钵内,研极细,如痔如有珠子者,将矾汤净洗拭干,用手捻药揩在痔上,觉痒便是药行。一日二次,又洗。五日后住药,见效。如或有孔,只用纸捻引药送入,令彻其内,更用纸贴孔前,一日二次,使药自能生全。(陈无择云∶忌用生砒,恐毒瓦斯入腹。今两存之,以治珠突者。)针灸 痔,独取足太阳。经云∶足太阳之脉,所生病者痔疟,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盖后世取承山穴者是也。

其二论督脉而不见其取法。经云∶督脉生病,癃痔。盖后世取长强穴是也。

〔丹〕治痔疮。大蒜十片,头垢捏成饼子,先安头垢饼于痔头上,外安蒜片,以艾灸之。

〔《本》〕唐峡州王文显充西路安抚司判官,乘骡入骆谷,有痔疾,因此大作,其状如胡瓜贯于肠头,热如糖灰火,至驿僵仆。主驿吏云∶此病予曾患来,须灸即瘥。用柳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炷其上,连灸三五壮,忽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因转泻鲜血、秽物一时出,至痛楚,泻后遂失胡瓜所在,登骡而驰去。

〔《玉》〕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二白(在掌后纵纹上四寸,手厥阴脉,两穴相并,一穴在两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针入三分,泻两吸。)长强(一寸,大痛方到穴,泻三吸。)
〔世〕灸法∶长强(一寸,大痛方到穴,泻三吸。如灸,可七壮,虽久不愈者,亦效。)又法∶脊骨凸处与脐平对是穴(灸七壮。) 承山(二寸半,补一呼,如灸可七壮。)
〔《甲》〕痔篡痛,承筋主之。痔篡痛,飞阳及委中、扶承主之。痔痛,攒竹主之。痔痛,会阴主之。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会阴皆主之。痔骨蚀,商丘主之。

〔无〕肠癖为痔,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特于肛门边生,有鼻痔、眼痔、牙痔等,其状不一。方书分出五种,曰牡、曰牝、曰脉、曰肠、曰气。牡痔者,肛边生疮肿突出,一日数枚,脓溃即散。牝痔者,肛边发露肉珠,状如鼠奶,时时滴渍脓血。脉痔者,肠口颗颗发,且痛且痒,出血淋漓。肠痔者,肠内结核有血,寒热往来,登溷脱肛。气痔者,遇恐怒则发,肛门肿痛,气散则愈。又有酒痔,每遇饮酒发动,疮肿痛而流血。血痔,则每遇大便,清血随下而不止,宜解热调血顺气为主,苦久不愈,必至穿穴为漏矣。

治痔切勿用生砒,毒瓦斯入腹,反至奄忽。忌吃生冷硬物冷菜之类,及酒湿面五辣辛热大料物,及干姜之类,犯之无效,此东垣格言也。

相关文章
 玉露汤(《慈幼新书》卷二)
 牛皮藓--中医如何辩证?如何开方?肯请各位老
 饮食保健:因人因时而异
 二味香茸丸(《普济方》卷二一九引《十便良
 小孩头皮屑
 可怜张功耀,心虚脸皮厚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