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
考研政治10年真题剖析
来源:本站收集 更新:2006/5/13 字体: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题数22;总分数6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2%;占本部分数比重26%)
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6题(多):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004年第31题(辨析):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001年文科第17题(多)、2001年理科第17题(多):社会存在的范畴;普遍联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联系与系统。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规律及其客观性。
现象和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题(单)、2001年理科第1题(单):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问题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界限。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23题(辨析):历史必然性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2题(单):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1997年理科第2题(单):度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0题(多):量变质变规律。
1998年理科第3题(单):否定之否定运动的表现形式。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7题(多):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历年考点:
1997年理科第11题(多):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5题(材料):矛盾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997年文科第27题(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6题(单)、2001年理科第16题(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99年理科第2题(单):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998年文科第12题(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3题(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998年文科第11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总题数19;总分数8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30%)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题(单):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03年第3题(单):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27题(论):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与发展。
1997年文科第12题(多):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31题(辨析):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题(单):实践和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005年第3题(单):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2002年理科第2题(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002年理科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1题(辨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000年理科第30题(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000年理科第17题(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999年文科第3题(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4题(分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题(单):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2001年文科第34题(论)、2001年理科第34题(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的具体性。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3题(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1999年文科第4题(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总题数19;总分数4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16%)
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8题(多):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2006年第4题(单):社会生产实践(劳动)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2000年理科第19题(多):社会的物质基础。
1999年理科第4题(单):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题(单):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的实践本质。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题(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2题(单)、2002年理科第3题(单):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31题(辨析)、2001年理科第31题(辨析):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1999年理科第3题(单):生产关系的实质。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2题(辨析):资产阶级平等权利消除的是等级特权,保护的是阶级特权。
1997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的民主权利与其经济基础的关系。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4题(单):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1题(辨析):政治与金钱的关系。
1999年理科第7题(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1题(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1题(辨析):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9题(多):文化与文明及其相互关系。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总题数7;总分数1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7%;占本部分数比重7%)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0题(辨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35题(多):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包括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8题(多):上层建筑范畴。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6题(多):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6题(单):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0题(辨析):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7题(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总题数9;总分数1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7%)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23题(辨析):社会形态及其客观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7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2000年文科第18题(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14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18题(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997年文科第2题(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0题(多):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2004年第3题(单):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题(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综合章节
(总题数:11题,总分数:62分)
1.1997年理科第23题(辨析):第二、四章:意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2.2000年文科第2题(单):第一、二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意识能动性方面的错误观点。
3.2000年文科第17题(多):第一、二章的内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2000年理科第1题(单):第二、四章的内容:意识的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5.2000年理科第2题(单):第一、二章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意识能动性方面的错误观点。
6.2002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02年理科第36题(材料):第二、三、五章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意义。
7.2003年第34题(分析):第三、四章:现象与本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及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
8.2005年第17题(多):第三、六章的内容:规律及其特征;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9.2005年第34题(分析):第五、三章:实践的基本形式;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10.2006年第34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真理的具体性理论;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导论

(总题数2;总分数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5题(单):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历年考点:
2003年第4题(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类型。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总题数18;总分数3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0%;占本部分数比重20%)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历年考点:
1997年理科第9题(单):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4题(单):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2000年文科第4题(单)、2000年理科第4题(单):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24题(辨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果,即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4题(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历年考点:
2005年第5题(单):货币的形式和职能。
2003年第5题(单):货币的起源。
2002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职能。
2000年文科第19题(多):货币的职能。
1999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3题(多):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和信用货币。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8题(多):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2题(辨析):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
1997年文科第24题(辨析):价值与价格的对立统一关系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20题(多):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21题(多)、2002年理科第20题(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地位和意义。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总题数37;总分数7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2%;占本部分数比重44%)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9题(多):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997年文科第13题(多)、1997年理科第15题(多):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6题(单):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2001年文科第32题(辨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1999年文科第5题(单):超额剩余价值。
1997年理科第24题(辨析):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历年考点:
2003年第20题(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
2001年文科第4题(单):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1题(多):资本的集中与集聚。
1998年理科第24题(辨析):股份公司与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5题(单):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1997年理科第13题(多):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历年考点:
2006年第6题(单):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2004年第19题(多):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结果。
2002年理科第21题(多):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对商品价值及资本获取利润的影响。
2001年文科第6题(单)、2001年理科第4题(单):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999年文科第31题(多):生产价格及其形成。
1998年理科第14题(多):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及其后果。
1997年理科第3题(单):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20题(多):借贷资本的特点。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5题(分析):股份资本产生的根源、本质及其作用。
2003年第21题(多):股票价格的定义和决定因素。
2000年文科第31题(辨析):股票和股票价格的实质。
1997年文科第3题(单):股票价格的含义。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8题(多):资本主义的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区别。
2003年第7题(单):级差地租的具体形式。
2002年文科第20题(多):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2001年文科第20题(多)、2001年理科第21题(多):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构成(形成)。
1998年理科第4题(单):级差地租的含义及级差地租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分。
1997年理科第4题(单):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2题(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5题(多):垄断价格的实质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6题(单)、2000年理科第7题(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