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总题数6;总分数1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5%;占本部分数比重5%)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
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9题(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98年文科第15题(多):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21题(简)、1998年理科第21题(简):1997年-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24题(多)、2001年理科第26题(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0题(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8题(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1题(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的推动
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10题(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2题(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2005年第24题(多):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总题数8;总分数1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7%;占本部分数比重4%)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9题(多):社会主义的本质。
2005年第11题(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9年文科第8题(单)、1999年理科第10题(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8年文科第4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
水平。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5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特征和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25题(多):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依据。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3题(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总题数10;总分数2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7%)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13题(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998年文科第6题(单)、1998年理科第10题(单):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8题(单)、2001年理科第10题(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3题(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2002年文科第25题(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
1997年理科第5题(单):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历年考点:
2005年第33题(辨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22题(简):1997-1998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总题数18;总分数8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7%;占本部分数比重28%)
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7题(分析):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5题(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04年第16题(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1题(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2004年第36题(分析):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当前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2000年理科第25题(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999年文科第29题(简):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1998年文科第17题(多):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
1997年理科第28题(论):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加强这一地位的基本措施、意义。
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1题(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核心问题。
2002年理科第11题(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2年理科第27题(多):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0年理科第14题(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998年理科第30题(材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重点。
1997年理科第8题(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997年文科第29题(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997年文科第17题(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4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6题(材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总题数20;总分数7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24%)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13题(单):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2000年理科第34题(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999年理科第11题(单):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7年文科第6题(单):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9题(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5题(材料):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0题(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001年理科第24题(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4题(论):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地位。
2002年理科第26题(多):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2002年文科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
依据。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9题(单)、2001年理科第13题(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000年理科第24题(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998年文科第7题(单):国民收入的分配。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历年考点:
2003年第25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2002年文科第35题(论)、2002年理科第35题(论):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000年文科第22题(多):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总题数19;总分数5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8%;占本部分数比重18%)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0题(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001年理科第12题(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00年文科第24题(多):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
2000年文科第23题(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00年文科第12题(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1999年文科第24题(多):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1998年文科第26题(辨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32题(辨析):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1999年文科第19题(多):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25题(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战略地位。
1999年文科第25题(多)、1999年理科第27题(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997年文科第26题(辨析)、1997年理科第26题(辨析):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1题(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11题(单)、2000年理科第15题(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目的。
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6题(多):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999年理科第34题(论):依法治国及其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总题数10;总分数1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4%)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
表现。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11题(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1997年文科第15题(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4题(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2002年理科第24题(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2题(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002年文科第11题(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1998年理科第26题(多):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1998年文科第8题(单):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1997年文科第8题(单):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2题(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总题数4;总分数5;占本部分题数比重3%;占本部分数比重1%)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12题(单):“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
1999年理科第13题(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98年理科第19题(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权利。
1997年理科第10题(单):“一国两制”的内容。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总题数0;总分数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0%;占本部分数比重0%)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
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总题数2;总分数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占本部分数比重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各
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10题(单):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保证。
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
影响力。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26题(多):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4%
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3题(单):主要世界经济组织的宗旨。
1999年文科第13题(单):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起源。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26题(多):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
跨国公司的作用。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总题数6;总分数2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0%;占本部分数比重28%)
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19题(多):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两极政治格局。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25题(多):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7题(材料):选做题Ⅰ: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1999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
3.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9题(单):欧洲联合及一体化进程。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大国关系。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18题(多):世界格局转换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
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第三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总题数3;总分数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7%)
1.时代主题的转换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意义。
2.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3题(单):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14题(单):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
和平与发展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3题(辨析):国际新、旧秩序的基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