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a anemia,HA)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过速,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潜能而发生的贫血。
正常状况下,骨髓具有产生正常红细胞 6 ~ 8 倍代偿潜能。正常状况下,平均红细胞寿命约为 120 天,当平均红细胞寿命短于 15 ~ 20 天,红细胞破坏速度则远远超过骨髓代偿潜能。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骨髓造血能够代偿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及临床分类
1. 按溶血发生场所分:
1.1 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 ),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液体等;
1.2 血管外溶血: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破坏红细胞。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3 原位溶血:无效红细胞生成(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 ) , 骨髓中幼红细胞在释入血循环之前已在骨髓内破坏,属血管外溶血。常见于巨幼贫, MDS 等。
2. 按红细胞破坏的原因:
2.1 红细胞膜异常:
2.1.1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等: 收缩蛋白缺乏或骨架蛋白缺乏或功能蛋白缺乏,红细胞膜脆性异常 or 变形能力异常,易受破坏;
2.1.2 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 )锚链蛋白异常:如 PNH:膜蛋白结构异常(受体,信号传递系统异常),红细胞对补体不稳定(补体敏感细胞),易激活补体导致血管内溶血。
2.2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2.2.1 戊糖途径酶缺陷: 如,G6PD 缺乏:红细胞内能量代谢异常,不能形成足够还原物质,一旦氧化剂增多,血红蛋白变性,形成海因小体( Heinz body )附着于胞膜,细胞硬度增大,可朔性减低,在脾被阻留破坏;
2.2.2 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乏: eg, 丙酮酸激酶缺乏:红细胞膜对阳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 K + 医学全.在线漏出 Na + 渗入增加,红细胞稳定性破坏。
2.3 珠蛋白与血红素异常:
2.3.1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 珠蛋白生成障碍 ) :
珠蛋白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 S 、 C 、 D 、 E );
2.3.2 血红素异常:卟啉病(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可分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粪卟啉型),铅中毒。
2.4 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
2.4.1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温抗体
继发性: SLE 、病毒或药物等
原发性:红细胞膜表面吸附有凝集抗体、不完全抗体或补体,红细胞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g, 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母儿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抗原抗体反应,补体激活,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
2.4.2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血管壁异常:心脏瓣膜病或人工心脏瓣膜、血管炎病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TTP/HU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
血管壁反复受到挤压: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2.4.3 生物因素: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2.4.4理化因素:大面积烧伤、血浆渗透压改变、亚硝酸亚中毒等,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症并发溶血
三、临床表现
1. 急性溶血:
急起寒战,乏力,头痛,腰背酸痛,呕吐,腹痛→高热,面色苍白,黄疸(红细胞破坏分解产物毒性作用),酱油色尿,浓茶样尿,红葡萄酒样尿,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肾小管坏死和管腔堵塞甚至急性肾衰。
2.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
2.1 三大特征:贫血、黄疸、肝脾大
2.2 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2.3 婴幼儿时期起病者可有骨骼改变。
四、实验室检查
1. 提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1.1 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1.1.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
1.1.2 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急性溶血停止约 3 ~ 4 天后血浆中结合珠蛋白才可复原;
1.1.3 血红蛋白尿:尿常规隐血阳性,尿蛋白阳性,但尿红细胞阴性;
1.1.4 含铁血黄素尿:脱落上皮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多见于慢性溶血。
1.2 提示血管外溶血的检查:
1.2.1高胆红素血症:游离胆红素增多;
1.2.2 24 小时粪胆原与尿胆原排出量检查:临床少用。
2. 提示骨髓红系代偿增生的检查:
2.1 网织红细胞增多:可达www.med126.com0.05 ~ 0.20;
2.2 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常为晚幼红,严重溶血时上可见幼粒;
2.3 骨髓幼红细胞增生:以中幼晚幼为主,形态正常。
3. 其他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检查
3.1 外周血涂片可发现畸形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3.2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红细胞膜上吸附有自身抗体、补体时
3.2.1 红细胞寿命测定: 51Cr 标记红细胞,寿命缩短;
3.2.2 乳酸脱氢酶:增高;
3.2.3 红细胞渗透脆性异常:遗传球↑靶形细胞↓;
3.2.4 海因小体: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 G6PD 缺乏症可见。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用药情况、感染、既往病史、环境接触、家族史、血型、输血史、胎产史等。
2. 全面体格检查:皮肤粘膜色泽,肝脾,体格发育状况等。
3.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破坏增加及红系代偿增生各项指标的检查(见前),明确溶血是否存在。在明确溶血存在的基础上,鉴别各类溶贫:
3.1 红细胞形态检查:是否有特殊红细胞畸形,如遗传球,可见球形细胞;海洋性贫血可见靶性红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可见大量红细胞碎片;
3.2 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抗阳性首先考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进一步查寻抗体;
3.3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自体溶血试验:膜稳定性检验;
3.4 血红蛋白电泳:诊断海洋性贫血;
3.5 Ham 试验(酸溶血试验): PNH酸性环境中溶血增强;
3.6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 缺乏症过筛;
3.7 异丙醇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
六、治疗
1. 病因治疗:预防为主,药物引起的尽量避免使用,有家族遗传史的要提倡优生,加强产前检查;继发因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需控制原发疾病,去除病因;
2. 糖皮质激素:用于免疫性溶贫及PNH;
3. 免疫抑制剂:用于免疫性溶贫;
4. 脾切除:适用于异常红细胞主要在脾内破坏者,如遗传球,亦可用于某些血红蛋白病及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的自免溶贫;
5. 输血支持:可暂时改善患者情况,但需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如,自免溶贫尽量避免输血,必要时输洗涤红细胞。
七、思考题
1. 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的概念
2.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 实验室 依据是什么?
3.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严重发作时的并发症有哪些?
4. 如何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治疗措施有哪些?
5. 简述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