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一组严重的出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大多起病急骤,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常可危及生命。
一、诊断
1. 引起DIC的病因 感染是临床最多见的病因,其他有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和创伤等。
2. 出血 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自发性出血,外伤及手术伤口渗血不止。
3. 栓塞 常见于肾、肺、脑、肝、心等,引起相应脏器有关的症状和体征,。
4. 微循环障碍 主要见于急性型,在短期内出现低血压、休克,DIC与休克互为因果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5. 微血管病性溶血 一般较轻,大量溶血时可出现黄疸。
二、辅助检查
1. 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延长3秒以上)。
3.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医学全.在线秒以上或缩短3秒以上)。
4. 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常<1.5g/L)。
5. 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阳性。
6. 乙醇胶试验阳性。
7.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20mg/L)。
8. D-二聚体含量升高(阳性)。
9. 外周血涂片 可见2%以上的破碎红细胞。
三、治疗
1. 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
2. 抗凝治疗
2.1肝素 小剂量应用,每天用量600~1200U,加入葡萄糖、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内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以至停药,一般用药5~7日。
3. 抗血小板药物 ①右旋糖酐40 500ml 静脉滴注 每日1~3次。②双嘧达莫(潘生丁) 1000~2000mg/d&执业护士网nbsp; 分次静脉滴注。③阿司匹林 75~100mg 每日2~3次。
4.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须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使用,①新鲜血浆 是DIC患者较理想的补充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制剂。②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20×109/L,每日用量在10个单位以上,使血小板数升到50×109/L以上。③纤维蛋白原 2~4克/次 静脉滴注,使血浆纤维蛋白原达到1.0g/L以上。
5. 抗纤溶药 在DIC早期不宜使用,仅用于继发性纤溶时。常用药物有:6-氨基己酸(EACA),对羧基苄胺(PA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