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理生理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
病理生理学电子教材(中文)-第十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第二节 高血压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更新:2013/9/22 字体: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机体通过对心排出量(CO)和总外周阻力(TPR)的调节来保持动脉血压在正常水平,CO主要受血容量和心收缩力的影响,多种神经体液因子、细胞因子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影响外周血管张力和口径。血压增高正是由上述几个基本机制调节障碍,特别是TPR持续增大引起的。

(一)总外周阻力增高

与TPR有关的血管主要指细小动脉。细小动脉收缩和血管重塑导致的血管口径减小使TPR增高。TPR增加使心脏舒张末期大动脉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明显增高(图13-5)。

1.外周血管收缩  引起细小动脉血管收缩的原因是:

(1)卫生资格考试网缩血管活性物质增多  EH的发病与下列缩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有关: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交感缩血管纤维中亦有神经肽Y(neuropeptide Y)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存,神经兴奋时两者同时释放,神经肽Y也具有强烈的缩血管效应。②肾小动脉收缩导致肾缺血,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使AngⅡ增多。血管壁内存在一个独立于肾脏的、局部的RAS,血管SMC在各种致高血压的神经体液因子和机械信号作用下生成AngⅡ,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在局部起到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AngⅡ还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内皮素。③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内皮素与细胞膜的受体结合后,通过IP3,、Ca2+—钙调蛋白激酶途径,促使细胞外Ca2+内流,产生缩血管效应。

(2)对缩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增强  ①EH患者在4C冷刺激下血压增高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某些有高血压家族史但血压正常的儿童也会出现冷加压高反应性;②给予不伴有血浆肾素和AngⅡ改变的临界高血压患者以低于加压量的AngⅡ时,可引起肾血管收缩和阻力增加,而对于正常人则无此影响,显示EH患者血管对RAS反应性增强;③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离体动脉条对AngⅡ和去甲肾上腺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files/image001.jpg" v:shapes="_x0000_i1025">

等的收缩反应也较遗传背景相同的、血压正常的WKY大鼠为强。

血管SMC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高与SMC胞质内游离[Ca2+]增高和SMC收缩蛋白对Ca2+的敏感性增高有关。在某些EH患者有遗传性细胞膜离子转运缺陷,表现为细胞内[Na+]和[Ca2+]增高;细胞内[Na+]升高,细胞膜部分去极化,SMC兴奋性增高。高胰岛素血症时细胞膜钙泵活性受到抑制,使细胞内[Ca2+]增多,使血管对体内升压物质反应增强。

(3)扩血管物质合成和释放不足  ①SHR和EH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较低,应用CGRP可有效地降低血压;②与RAS相抗衡的是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在部分EH患者和SHR尿内激肽释放酶的水平都显著降低,从而提示高血压机体内缺乏内源性激肽;③EH患者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在降压治疗后亦明显低于正常人。有些EH患者肱动脉对硝普钠(提供外源性NO)反应正常,而对乙酰胆碱的反应减弱,说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或释放NO不足,存在扩血管功能受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扩血管物质合成和释放不足的重要原因。

(4)血管SMC对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  ①血管(尤其是动脉)对扩血管物质(如乙酰胆碱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变弱,这一异常的内皮依赖性反应出现在发生高血压之前,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其原因可能是血管的NO不足、cGMP水平下降或一氧化氮合酶(NOS)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②给予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同样剂量ANP,正常人血压有明显下降,而高血压患者血压无明显降低,可能与高血压患者ANP受体的结合位点减少、亲和力下降导致血管SMC对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有关;③离体SHR大鼠动脉条对乙酰胆碱等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亦较WKY大鼠减弱。

另外,在血容量增多时,为防止组织过度灌注,外周血管通过自身调节而发生收缩,引起TPR增高,进而血压增高;遗传性细胞膜离子转运缺陷造成的血管壁细胞内钠潴留,增高了血管壁僵硬度,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TPR。

    2、血管重塑  作为血管壁对血流动力学、体液和局部内分泌因素改变的一种较长期的适应性反应,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出现相应的变化称为血管重塑(vascular remodeling)。最初认为血管重塑是高血压引起的适应性反应或继发性改变,近期研究发现血管结构的某些变化可先于血压的升高,所以血管重塑可以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主要是小动脉的重塑,血管重塑是高血压维持和加剧的结构基础,又是高血压所致的病理变化。

血管重塑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可分为:非肥厚性血管重塑(vascular non-hypertrophic remodeling)和肥厚性血管重塑(vascular hypertrophic remodeling),两种形式血管重塑的表现见表13-4和图13-6。非肥厚性血管重塑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增生效应,其过程的实现可能是血管中膜SMC和基质内向性增殖和外向性凋亡的综合效应。

(1)血管重塑的发生机制是  ①长时间的高血压灌注,对血管的机械牵张刺激持续增强。研究表明,在没有体液因素参与下,压力负荷可直接调节某些原癌基因如c—fos、c-myc、c-jun及一些收缩蛋白基因如肌球蛋白重链基

因等基因表达,导致血管SMC增生与肥大;②某些与细胞生长有关的多肽生长因子如PDGF、上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等和小肽生长因子如高级职称考试网内皮素等在结合于SMC膜特异性受体后,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增强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引起血管SMC的增殖、分化及细胞间质蛋白质合成增强;③许多扩血管物质如NO、前列环素和ANP亦具有抑制动脉SMC增生的作用,例如ANP可抑制由AngⅡ诱导培养的大鼠SMC合成DNA和蛋白质,而在高血压时这些抑制细胞增生的活性物质减少,抑制动脉SMC增生的作用减弱;④SHR大鼠出生后即发现其主动脉SMC已经存在肥大和增生,提示血管重塑有遗传因素在起作用;⑤遗传性细胞膜离子转运缺陷造成细胞内[Ca2+]升高,可刺激血管SMC增殖,进而成为促使血管重塑的重要因素。

(2)重塑血管对血压的影响  ①血管重塑导致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高;②重塑血管管壁增厚,血管顺应性降低,血管壁扩展性能下降,器官血液灌流量对血压的依赖程度增大,促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③血管口径缩小,血流速度增加,血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剪切力增强,加重内皮细胞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缩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扩血管物质减少;④血管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血管SMC表型发生变化,非正常表型的血管SMC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异常增高,使血管收缩增强。

(二)心排出量增多

心脏每搏排出量增加时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动脉管壁承受的张力增大,故收缩压明显升高,CO增高主要与回心血量增多、心收缩力增强和心率增加有关。

1.回心血量增加  血容量增多时回心血量增加,血容量依赖于体内钠的动态平衡,而肾脏排钠能力低下又是体内钠潴留造成血容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图13-7)。

肾脏排钠减少的主要机制是:①在长期处于应激、脑

缺血和高盐饮食时,交感神经系统(SNS)活性增强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以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并通过滤过分数增大,使近端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②SNS可直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使肾血管收缩,GFR下降,同时醛固酮释放增加使远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③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动物血管SMC的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引起舒张压升高。心脏因素导致血压升高见于:①SNS兴奋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发挥正性变力作用;②去甲肾上腺素能增强自律性细胞的跨膜内向电流,使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表现正性变时作用而使心事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和心率增快使心排出量增多和血压升高。

相关文章
 外科手术学教学资源:理论课第七节 化学武器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实验一 精子活动率和
 内科学授课教案:呼吸系统3支气管哮喘
 临床检验基础作业习题: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生理学作业习题:6 消化和吸收
 医学统计学电子教材:Meta-analysis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