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内科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
内科学-授课教案理论教案:代谢内分泌内分泌总论
来源:泸州医学院 更新:2013/9/29 字体:

2003级临床医学本科内科学教案 授课时间:2006.06.05

课程名称

内科学

 

年级

03本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中医(含皮肤)、麻醉、高起班

授课教师

万沁

职称

副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内分泌总论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人卫版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廖二元 ,超楚生主编 .内分泌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临床内分泌学的范围,与临床各科的关系及其临床上的重要性。

二、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和生化理论基础。

三、掌握常见内分泌病的常用诊疗原则和方法。

四、了解目前国内外内分泌学的发展概况。 

内容与时间www.med126.com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概述内分泌学的概念和发展。  10分钟

讲述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20分钟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5分钟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15分钟

概述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10分钟

概述内分泌病的防治原则。 10分钟

方法:CAI, 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示意图、典型病例体征。大量图片简图加深感性认识,简表对比加深理解,示意图有助机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H分泌的生理节律性、脉冲性H分泌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神经调节及反馈调节、内分泌疾病诊断方法,诊断特点为本课的重点。尤其下丘脑/垂体/靶腺三轴经典反馈调节,反复举例从经典三轴的反馈调节

原理是保持机体完整性的普遍原理。举例说明其在内分泌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

难点:利用反馈原理解释内分泌生理及病理现象。特别是根据反馈原理设计的内分泌功能试验(兴奋试验及抑制试验)结果的正确解释,用以指导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反复举例说明。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2003级临床医学本科内科学教案 授课时间:2006.06.05

讲授内容和要点:  

一、概述内分泌学的概念和发展  

内分泌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激素及产生激素的器官的功能及作用。

内分泌学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腺体内分泌学研究

2、组织内分泌学研究

3、分子内分泌学研究 

二、讲述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一)根据其化学特性可将激素分为四类

1、肽类激素 Insulin、GH、CT

2、氨基酸类激素

3、胺类激素

4、类固醇激素

根据激素作用方式可分为膜受体激素和核受体激素

(二)作用机制

1、膜受体激素作用机制

受体位于膜上的激素为亲水性激素,不能自由透过脂性细胞膜,它们需要和细胞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并将其激活后,进一步激活效应器,产生中间化合物,以调节靶细胞功能,这些中间物称为“第二信使”。

膜受体结构总体上包括3个区域:细胞外区;穿膜区;胞内区。

膜受体信号转导主要途径如下:

1)cAMP(环化腺苷酸)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途径;

2)以磷脂酰肌醇代谢物及钙离子为第二信使的信号传递途径;

3)氨酸激酶型受体的信号转导,如Ins、IGF-1

4)酪氨酸激酶偶连型受体的信号转导,如GH、PRL、Leptin、IL

5)鸟苷酸环化酶型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 该类受体以cGMP为第二信号,受体的细胞内区含有鸟苷酸环化酶;

6)丝/苏氨酸激酶型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如TGF-β。

2、核(或胞浆)受体激素的作用机制

核受体含有4个功能域:激素结合区;DNA结合区;转录激活区;铰链区。

分子信息转导及基因转录调控为细胞分子水平生理活动的基础。随着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初步完成,数万个基因将被确定,分子信息转导及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必将得到更为深入全面的开展,这将对了解生命活动奥秘、阐明该病的分子病因机理、发现高效药物作用靶点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调节

下丘脑是联络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枢纽,既具有神经细胞功能,又具有内分泌特性。

下丘脑大细胞的脑神经元末梢通过视上垂体来终止于神经垂体后叶,释放的肽或递质进入垂体的体循环和血管。

下丘脑小细胞的脑神经元终止于垂体门脉的第一级毛细血管丛,输送肽或递质进入垂体前叶,促进或抑制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通过传导神经或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5-羟色胺、多巴胺、酪氨酸等影响神经分泌细胞。

(二)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反馈控制是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

反馈调节现象也见于内分泌腺和体液代谢物质之间

(三)免疫系统和内分泌功能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之间可通过相同的肽类激素和共有的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环路。三个系统均可感受到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可对感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及整合,每一系统的功能都服从于机体整功能的需要。

四、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功能减低

内分泌腺体功能减退 可以因外伤,肿瘤性破坏、感染、出血、自身免疫性损害等所致,即原发性内分泌腺功能减退,下丘脑或垂体激素缺乏,表现为靶器官(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的功能低下,即继发性内分泌腺功能减退。

(二)功能亢进

1.内分泌腺体功能过高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腺体增生或功能性腺瘤。

2.产生激素的异位肿瘤 由于肿瘤细胞能功能自主性分泌激素或有激素活性的类似化合物,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3.医源性 在用激素或其衍生物以超过生理剂量治疗疾病时可以导致医源性激素过多综合征。

(三)激素的敏感性缺陷

激素的反应低下,在一部分内分泌腺体功能减退者,血激素水平正常,甚至偏高。这可能是由于出现抗受体抗体,封闭了受体,减少激素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也可能是因受体结构异常或数量减少所致。例如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血浆甲状旁腺激素显著增高,但临床甲状旁腺功能明显低下,在肾病时可能对后叶加压素不敏感,肝病时对胰高血压糖素不敏感等。 

五、概述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完整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应包括功能诊断、病理诊断和病因诊断三个方面:

(1)功能诊断:实验检查、激素测定、功能试验(兴奋试验和抑制试验)

(2)病理诊断:

1)影像学检查;

2)放射核素检查;

3)超声检查;

4)细胞学检查;

5)静脉导管检查

(3)病因诊断:如自身抗体检测等 

六、概述内分泌病的防治原则

  强调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治疗原则可按功能诊断区分功能亢进及功能减退两大类,功能亢进者以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等抑制功能的疗法为主,功能减退者以激素替代治疗及病因治疗为主。

(一)   抑制功能亢进:方法有药物、手术、放射治疗等

(二)   功能减退者:激素补充或替代治疗或内分泌腺组织移植

(三)   病因治疗:

简图

图片/示意图

简图

图片/示意图

图片/示意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简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简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点,☆-难点,)

★概念

(10分钟)

☆(20分钟)

 

 

 

 

 

 

 

 

 

 

 

 

 

 

 

 

 

 

 

 

 

 

 

 

 

 

 

 

 

★☆-难点

(15分钟)

 

(第1节课完)―――――――――――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第2节课完)―――――――――――

 

&www.med126.com/zhicheng/nbsp;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对H的基础部分提问,考查其对H生理、生化掌握情况。

2、讲完一侧肾上腺腺瘤的H反馈(举例)后提问:血皮质醇及ACTH变化特点如何?能回答前高后低即可。

3. 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4. 分类说明激素的作用机制。

5. 试述垂体前叶的细胞类型和所分泌的激素。

6. 简述ACTH分泌的调节。

 

 

下次课

预习要点

 

 

1、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定义。 

2、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的实验室表现、诊断。 

3、Graves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原理、适应证、剂量与疗程及不良反应,放射碘及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4、Graves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本病的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腺危象的处理原则。

 

 

 

实施情况及分析

1、通过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反馈信息来源包括:学生课后提问及反馈,同行专家听课,本室老师听课,师生座谈会及学生填写反馈信息表等;

3、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的反映。

 

 

相关文章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图片5
 内科学图片库:痛风及脂代谢异常家族性高胆
 口腔组织病理学拓展资源:第十三章口腔粘膜
 护理学基础讲义:第十八章
 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内容(分章节):课件
 儿科护理学实验指导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