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针灸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
针灸学-授课教案: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来源:泸州医学院 更新:2013/9/29 字体:

 

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授课教师

王鸿度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针刺技术(总论)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教材《针灸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P.133-138。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针刺法、艾灸法等针刺技术的定义。
2.熟悉针刺技术的发展源流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刺灸操作的量学要素。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及时间安排:

1.基本概念(10min)、

2.针刺技术源流发展状况(40min)
3.艾灸技术源流发展状况(20min)
4.量学要素(10min)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等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教授刺灸技术的源流演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刺灸技术实际运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1.针刺技术源流;2.艾灸技术的源流。
难点:1.量学要素。

突破:多媒体讲授及图片实物展示。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概述

基本知识

刺灸法:阐述刺法灸法  的针灸临床技能。

具体操作技术

a刺法: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配合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一定部位(腧穴)以防病治病的方法。(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古称“砭刺”,后称“针法”、“刺法”。)

B灸法: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既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指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共同点: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刺激腧穴

通经络,行血气,调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第一节针具与刺法源流

一、针具

1、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未加工的石块“砭石”

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磨砺石块“石斧”、“石刀”、“石针”、“石锛”等

2、殷商周春秋秦汉

   殷商:青铜器  “青铜针”(九针之萌芽)

   春秋:“铁针”(九针发展)

  战国秦汉:“九针”(成熟)  奠定了后世针具的基础。

(《素问¡¤异法方宜论》 ¡°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西汉刘胜墓发现金针4根,银针5根。)

3、现代针具:各种材质,20世纪开始优选“不锈钢针”。

   发展:结合多种科技理念,工具。(电针、光针、磁针)

图示

骨针
石针

金针

金针

玉针

玉针

九针简图

九针实物图

文献

   《说文解字 》:砭,以石刺病也。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之爱我,疾病也;之恶我,药石也 … …”

《山海经》” 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汉书艺文志》 “医经者… …用度箴石汤火所施”

《史记·扁仓公列传》上古黄帝时,医俞跗治病不以糖药和药酒,专以“砭石”刺割。

《素问·异法方宜论》 “东方之域… …其病皆为疡,其治宜砭石”

《灵枢·玉版 》 “故其已成脓血者,其为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难经·十八难 》 “其受邪气,则肿热,砭射之也。”

考古

北京周口店发现69万年以前,北京猿人石器以石英、砂岩为主,少量隧石、水晶。

1963年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发现距今约1万~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残留的现代针具雏形,“砭石”。(该石针长4.5cm一端有锋,另端扁平有弧刃,刃宽0.4cm,中方呈四棱形,稍扁,横断面呈矩形,可容拇食指扶持。)

“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山东,微山县两成山发现东汉画像石4块。刻半人半鸟神物,手握针形器物,刺向患者肢体。

甲骨文:殷最早发音(yi)意味以针刺人治病。盘庚迁殷之后另造醫字,殷字发音改为(yin)。

其他:骨针、竹针、陶针(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文化发达)

半人半鸟神物

历代针具图

二、刺法起源与发展

1、《内经》、《难经》时代:奠定基础

  a 《内经》刺法:九针、十二刺、五刺

   补泻:徐疾、呼吸、捻转、迎随等

  b《难经》:双手协作。(“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2、唐宋时代:沿袭《内》、《难》

3、金元时代:发展

  a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源: 《内》“运气学说”)

  b窦氏“针刺十四法”(参见《标幽赋》)  

4、明代:极大丰富

 陈会: 《神应经》 “催气法”

   徐风: 《针灸大全》载 泉石老人《金针赋》整套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杨继洲: 《针灸大成》集前人精华

a下针十二法、针刺八法、二十四法

b九六补泻法

5、清代:进一步总结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新法要诀》

6、解放后

     蔺云桂《针法灸法图解》

第二节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生活--- 医疗)

生活:

“北京周口店发现大量古人类遗骸、石器、灰烬、动物化石。“灰烬里有颜色不一的火烧兽骨和石头,一粒粒烧过的朴树籽,烧焦的紫荆树木炭块。”

三皇教人

伏羲:“教民炮食”(野火)

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工火)

神农:“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人工火﹢农产品)

按:

熟食是人类思维、能动性进化的里程碑。火使人类“有异于禽兽”。

医疗:

朴素过程:

  a煨火取暖(无意识运用树枝、柴草),病痛缓解(有意识观察优选“艾”)。

  b “艾”(moxa)特点:①芳香(走串十二经,治疗广)②易燃③火力缓和持久(易操作)④容易采集、收藏

史料:

   医缓:“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张仲景:“可火,不可火”

二、发展

1、民间盛行:

孔子谓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

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医籍纪录,流派纷呈

①1973年长沙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 《帛书》)

   《内经》www.med126.com/job/:“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②针灸并用:晋 皇甫谧 唐 孙思邈

   弃针重灸:唐王焘《外台秘要》、崔知祶《骨蒸病灸方》

   宋庄琸《灸膏肓俞穴法》

   药灸:《太乙神针》

针灸并用代表医家

1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内经》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又不编次…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遂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2孙思邈(药王)

京兆华原人(陕西耀县)

著《明堂经图》、《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氏¡°幼遭风冷¡± ,求医买药¡°罄尽家产¡±故¡°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孙氏通百家学说,对阴阳、推步、医药无不精通。成年后隐居太白山中,隋文帝欲招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其官,高宗欲拜其为谏议大夫,均不受。于¡°有疾危来求者¡±却¡°一心赴救¡±。

   ¡°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高医导以药石,救以砭剂;圣人和意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三、灸法古今演变

1 、古代:直接灸、化脓灸、壮数多、艾炷大

“ 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 《太平圣惠方》

“ 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 《医宗金鉴》

2 、现代:间接灸、壮数及大小酌情

多媒体授课配合实物展示

史实讲解

比较

图片史实

实物

文献分析

图片

讲解

比较

回顾比较

1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教学要求:

1.掌握针刺法、艾灸法等针刺技术的定义。
2.熟悉针刺技术的发展源流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刺灸操作的量学要素。

1.针刺、艾灸基本概念

2.针刺技术源流发展状况如何?
3.艾灸技术源流发展状况如何?
4.量学要素包括哪些?

 

预习下次课内容:

1针刺技术

2艾灸技术

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一节妇女一生各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子教材:第三章 酶
 第一临床学院儿科学实验指导:婴儿喂养和奶
 护理学基础作业习题:第二节答案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一节 阴道分泌物检
 药理学实验指导:实验教学9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