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儿科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中西医结合儿科-精品课程申报书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附件3:

附件3:  

2011年度河北省精品课程

申报书

(本科)

学 校 名 称

河北医科大学

课 程 名 称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课 程 层 次

本  科

课 程 类 型

理论为主课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医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医类

课 程 负 责 人

王  茹

申 报 日 期

2011-3-26

课程建设网站网址

http://202.206.48.101/ec2006/C103/zcr-1.htm

网站用户和密码

河北省教育厅制

二○○九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3~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王  茹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9.05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86265087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教研室主任

传 真

83809066

所在院系

中西医结合学院

E-mail

wangru616@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规律与临床研究(急症、肾病)

1-2

教学

情况

www.med126.com、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专业课,6学时/周,4届,学生总人数:596人

2.中医儿科学   专业课,6学时/周,5届,学生总人数:256人

3.中医儿科学(本硕) 专业课,4学时/周,3届,学生总人数:105人

4.儿科学(临床医学) 专业课,6学时/周, 3届,学生总人数:573人

5.儿科护理学(护理) 专业课,3学时/周, 1届,学生总人数:62人

二、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课:包括儿科常用特殊检查等基本技能,学生总人数596人

2.中医儿科学实验课:包括课堂病例讨论、中医基本诊断操作,学生总人数256人

3.指导本硕七年制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1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8名。

三、教学研究课题

1.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改革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的创新研究,2007-2010年,河北医科大学教改课题,第1主研人.

2.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儿科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2006-2009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第2主研人.

3.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2002年,河北医科大学教改课题,第1主研人.

四、教学论文

1.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临床教学的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9-620.第1作者

2.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改革中的探索.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00-102.第1作者

3.《中医儿科学》教授法结合多教学法的实践和体会.2010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第1作者

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多教学法教学的实践和体会.2008年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1作者

五、著作

1.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1版,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六、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

1.2009年河北医科大学年度考核优秀

2.2008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先进个人称号

3.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2003年,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第1主研人

4.中医药活力隆延缓衰老增强生命活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2004年,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第1主研人

七、社会学术任职:

1.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2.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1-3

学术

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骨靶向亲和性引经药与“肾主骨”信号转导相关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073074,2010-2012年,第2主研人.

2.镇痉退热栓对小儿感染性高热惊厥疗效的研究,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

2006046,2006-2010年,第1主研人.

3.化瘀排毒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河北省科技厅课题,项目编号:06276102D-39,2006-2010年,第1主研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化瘀排毒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1例临床分析报告.中医杂志,2010,51(4):340-341.第1作者

2.镇惊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风83例临床报告.中成药,2010,32(2):345-346.第1.

3.退热消炎颗粒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66例临床报告.四川中医,2006,24(2)90-92.第1作者

4.针刺急救治疗急性疼痛性疾病的临床体会.四川中医,2008,26(7):113-114.第1作者

5.镇惊退热栓抗热性惊厥实验研究.陕西中医,2010,31(7):179-180.通讯第1作者

6.《中医儿科学》教授法结合多教学法的实践和体会.2010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第1作者

7.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改革中的探索.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00-102.第1作者

8.《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多教学法教学的实践和体会.2008年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1作者.

9.固冲汤加减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8例.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94-395.  第2作者

10.大补阴丸加减治疗妇科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学刊,2006,24(2)349.第2作者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姬承武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3.11

最终学历

本  科

职 称

教授、主任医师

电 话

031186265393

学  位

职 务

教师

传 真

83809066

所在院系

中西医结合学院

E-mail

Chengwu53@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呼吸系统疾病

2⑴-2

教学

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专业课,6学时/周,4届,学生总数596人

2.中医儿科学 专业课,3学时/周,5届,学生总数256人

3.中医儿科学(本硕)  专业课,4学时/周,3届,学生总人数:105人

二、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课:儿科常用特殊检查等基本技能,4届,学生总数596人

2.中医儿科护理学实验课:儿科常用护理基本技能,3届,学生总数216人

三、教学研究课题

1.中西医结合多教学法教学的实践和体会,2007-2010年,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改革课题,第2主研人。

四、教学论文

1.开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育的探讨.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1作者

2.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改革中的探索.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2作者

五、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5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优秀少数民族教师

2.2006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研室主任

3.2006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六、教材及教材编写情况

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年第5次印刷,副主编.

2.新世纪全国创新教材《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编委.

3.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编委.

4.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社,2006,副主编.

5.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题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编委.

2⑴-3

学术

研究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2004-2007年,《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库管理和共享服务系统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国家科技重点项目,编号2003DEA2C015,第3主研人;

2.2004-2007年,《乳康颗粒治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的研究》,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编号:042761010-74,第1主研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昆药散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117.第1.

2.梅花针加水针治疗脑梗塞后遗肢瘫40例.中医杂志,2004,45(12):924.第1作者.

3.梅花针加水针治疗脑梗塞后遗肢瘫的临床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3):1928.第1作者.

4.二妙散治验.山东中医,2004,23(2):120-121.第1作者.

5.牛膝治疗跟骨骨质增生.中医杂志,2004,45(3):172.第2作者.

三、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1.《咳痰宁口服液治疗咳嗽的临床研究》,河北省卫生厅一等奖,第3主研人,2005年.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孙灵娇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2年7月

最终学历

硕  士

职  称

讲师

电 话

13931104855

学  位

研究生

职  务

教师

传 真

83809066

所在院系

结合学院

E-mail

jiaosun@139。com

通信地址(邮编)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 营养性疾病

2-2

教学

情况

一、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专业课,6学时/周,2届,学生总人数248人

2.中医儿科学(本硕)  专业课,4学时/周,1届,学生总数30人

3.儿科学(临床医学)  专业课,6学时/周,4届,学生总人数1420人

4.儿科护理学(护理)  专业课,3学时/周,3届,学生总人数196人

二、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课,包括儿科常用特殊检查等基本技能,学生总人数248人

2.中医儿科学实验课,包括课堂病例讨论、中医基本诊断操作,学生总人数30人

3.儿科学实验课,包括儿科常用特殊检查等基本技能,学生总人数1420人

三、教学研究课题

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儿科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2006-2009年,河北省教育

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第1主研人.

2.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08020338).

2008-2010年,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第3主研人

3. 中西医结合多教学法教学的实践和体会.2007-2010年,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改革

课题.第3主研人

四、教学论文

1.“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改革中的探索”.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三作者.

2.“网络课程中《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内容安排合理化的探讨”.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第1作者.

2-3

学术

研究

学术专著

1.《中医儿科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学试题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3年8月,主编.

2.《金匮要略选读》.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学试题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3年8月,副主编.

3.《中医儿科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精典.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9月.副主编.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安淑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9.10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0311-85911002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儿科主任

传  真

0311-85054510

所在院系

河北医科大学

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

E-mail

mxyz2000@21cn。com

通信地址(邮编)

河北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133号(050031)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儿科呼吸系统疾病

2⑶-2

教学

情况

一、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专业课,6学时/周,2届,学生总人数248人

2.儿科学(临床医学)  专业课,6学时/周,2届,学生总数364人

二、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践:带学生实习、见习,学生总人数248人

2.儿科学实践课,学生实习、见习,学生总人数364人

2⑶-3

学术

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小儿哮喘发病相关因素、疗效及预后多因素分析.2008-2009,省科技厅,项目编号:08276101D-76,负责人.

2.肺功能检查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应用.2009-2010,省卫生厅,项目编号:2009034,负责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疗中的作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

26(4):257-259.

2.儿童哮喘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0,28(5):455-458.

3.哮喘儿童保护因素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9,24(5):390-392.

4.我院小儿肺炎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现状.儿科药学杂志,2008,14(2):14-18.

5.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7,25(7):49-50.

6.多药耐药基因转染的脐血细胞对白血病小鼠化疗的骨髓保护作用.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2):82-85.

7.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预后中的作用.临床荟萃,2008,

23(14):1030-1031

8.冀南地区儿童哮喘的发病及治疗状况.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2):219-221.

9.儿童哮喘危险因素311例分析.临床荟萃,2009,24(2):110-113.

10.小儿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临床荟萃,2009,(09):821-823

三.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1.多药耐药基因转染的脐血细胞对白血病小鼠化疗的骨髓保护作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2005年.

2.多药耐药基因转染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表达与功能的体外研究,河北省医学会二等奖,负责人,2004年.

3.封堵囊防止体外循环动脉气栓,河北省医学会二等奖,第3完成人,2007年.

4.胸部X线、B超、CT、C-反应蛋白在诊断小儿胸腔积液中的价值,河北省医学会三等奖,第2完成人,2008年.

5.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围术期管理.河北省医学会三等奖,第5完成人2009年.

四、著作

1.实用儿科危重症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9月,编者.

2.临床医学问答,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月,编委.

五、社会任职

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儿科分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河北省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河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河北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石家庄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

河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二届伦理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

河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五届委员。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社编委。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

 

2.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邓国兴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1.02

最终学历

本  科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86265393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教  师

传 真

83809066

所在院系

中西医结合学院

E-mail

Deng6191@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河北医科大学西校区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

2⑶-2

教学

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专业课,6学时/周,2届,学生总人数248人

2.儿科护理学(护理)  专业课,3学时/周,2届,学生总人数128人

3.中医儿科学 专业课,3学时/周,3届,学生总人数127人

4.儿科学(临床医学)  专业课,3学时/周,4届,学生总人数377人

二、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课,包括儿科常用特殊检查等基本技能,学生总人数248人

2.中医儿科学实验课,包括课堂病例讨论、中医基本诊断操作,学生总人数127人

3.中西医结合儿科护理学,儿科常用护理基本技能,学生总人数128人

三、教学研究论文

⑴网络教学在中医教育中的优势与存在问题.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51

2⑶-3

学术

研究

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人参强心方对慢性心衰大鼠AngⅡ及其受体AT1 mRNA表达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4):2031.

2.乳康平对“肝郁型”乳腺增生病模型的干预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9):777.

3.心理应激、情志与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相关性的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34.

4.中药乳康平胶囊制备工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26.

5.乳康平治疗乳腺增生症41例报告.山东医药,2008,48(47):58.

二、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1.乳康平方对乳腺增生病的防治研究,2009年获得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二等奖,第1主研人

2.宋金元医家《内经》散论辑录及学术价值研究,2009年获得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一等奖,第5主研人

3.地锦草方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2008年获得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一等奖, 第5主研人

三、学术著作

1. 儿科名家医案精选导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08.390千字,主编.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  茹

1959.5

教授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临床教学主讲教师

姬承武

1953.11

教授/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临床教学主讲教师

安淑华

1959.10

教授/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临床教学主讲教师

邓国兴

1971.02

副教授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临床教学主讲教师

孙灵娇

1972.7

讲师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临床教学主讲教师

田  君

1977.08

助教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临床教学主讲教师

芦红伟

1975.01

讲师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带临床教学见习实习

丁旭

1974.12

实验师

临床教学实验

儿科临床教学实验

宫志强

1981.02

助理实验师

临床教学实验

儿科临床教学实验

3-2

教学

团队

整体

结构

1.学历结构:本教研室共9名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名,占11.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名,占66.67%。

2.职称结构:本课程有专职教师7名、实验人员2名。硕导2名,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名,讲师2名,助教1名,教辅2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44.44%。具有中西医结合教育背景的7名。除教辅外,均参加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培训班”。

3.年龄结构:年龄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42岁。科室整体年龄分布:>50岁,3人;40-50岁,1人;30-40岁,5人。

4.学缘结构:9名教师(含2名教辅)中除本校毕业外,外校的学历有:山东中医学院硕士1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1人,重庆医科大学1人,授课教师77.78%在其他院校或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半年以上。

5.师资配置情况:理论课师生比例1:16;实验课师生比例1:8。

综上分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团队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等方面比较合理,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

3-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自建立以来,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教学研究,探索符合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整体思路,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由单纯授课式教学模式向多教学方法如PBL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方法结合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目的”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整体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1.构建课程框架,积极参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建设

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教材的编写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和方法以及培养中西医结合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姬承武教授担任了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副主编,课程负责人王茹教授担任了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副主编,姬承武教授还任新世纪全国创新教材《中医儿科学》的编委。孙灵娇老师先后担任了《中医儿科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学试题丛书的主编,《中医儿科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精典的副主编。自2005年以来,一直选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参加教材编写,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确定了本课程在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教育领域的地位。

2.结合课程特点,注重授课法与多教学法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

本课程教学团队注重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加大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技术,完成了“由单纯授课式教学模式向多教学方法如PBL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方法的转变”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整体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近年来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突出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的创新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技术,完成由单纯授课式教学为主向以多教学方法如PBL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临床实践教学,早临床,多实践,提高基本技能的培养;大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拓宽知识面,发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反应热烈,教学效果好。在教学改革实施方面,我们从2006-2010年在所有本科、七年制本硕班教学中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施PBL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法改革尝试,每个班级平均2-3次,共实施50余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拓宽知识面,发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分析,学生反应热烈,教学效果好。

3.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师资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即中医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分别讲授,中医、西医临床课内容结合讲授)的教学模式,“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既要懂中医,又要懂西医,还要掌握和讲授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动态,因此,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师素质凸显重要,在中西医结合学院统一部署下,对师资的培养和提高有了实质性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⑴参加师资培养班,全体专职教师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参加了为期两年的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培训班,包括西学中班、中学西班,教师配备均为资深的教授担任,在此期间系统的讲授了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⑵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汲取各专业老师的精华,弥补自身的不足,使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的知识结构在交流中不断融合,有力的推进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的顺利开展。

⑶逐步实施中医教师承担相应的西医课程,西医教师讲授部分中医课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部教师均能胜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教学内容,临床教学效果良好。

⑷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的学术交流,参加每年一度的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交流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的研究进展及成果,中西医结合学院在2010年8月成功主办了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中西医结合儿科教研室全体教师均投稿交流,达到了学术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⑸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采用“一对一”的师承培养方式,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使青年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改善了本课程教师的师资结构,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西医结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本课程教师都能胜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教学工作,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

4.加强课程管理与建设,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遵照《河北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学院积极鼓励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极大的提高了课程建设项目组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与质量意识,促进了教研室的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教研室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结合儿科教研室实际情况,制定了教研室有关教学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包括《儿科教研室教学管理制度》、《儿科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儿科教研室教学观摩和听课制度》、《儿科教研室新教师试讲制度》、《儿科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儿科教研室教研室师资培养方案》、《儿科教研室实验室建设规划》等。为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证,也为进一步提高我教研室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教学资料完备,教学大纲齐全,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先后开设中西医结合本科层次《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硕七年制《中医儿科学》、针推本科《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儿科护理学》等必修专业课,根据本学科建设的优势,使本课程设置和建设更为完善。全体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方针和措施;积极开展校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此外,本课程结合近年来流行性传染病增多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了手足口病、禽流感等病的流行特点、诊断、中医药防治等内容,增加了临床实用性。本课程坚持专职教师制度,配备最好的师资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已形成较成熟规范的课程体系,建立起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

5.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⑴培养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诊治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思路与方法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根本,以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为手段,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动力,以河北以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临床基地,构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基地等多样化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西医的基本理论,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思维和方法,具备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及设计诊治疾病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建设成省内一流的精品课程。

⑵精心设计课程结构,为使学生能充分掌握中、西医儿科学的知识及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和结合途径,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具体措施如下:

①把握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基础总论和各论之间的重点内容和衔接点,在讲授中吸取了中医儿科学传统的年龄分期、生长发育特点、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概要和治疗概要的分类法,又兼顾了西医儿科学按各大系统分类的方法。讲授各论时,以病为纲,中西医病证对照,以证为目,病证结合,使学生既能学到系统的西医儿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的知识,又能掌握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结合点和结合途径,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②改变“教”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将如何选择与利用参考书、如何检索和引用文献资料、如何联系实际问题等研究方法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在教改实践中,几乎每个班都施行1~2次临床综述训练,具体方法是,由临床教师选择目前属于重点常见的儿科3~4个疾病,由学生通过资料室、图书馆、网络等资料查阅最新研究进展、国内外研究状况、老中医治疗经验、临床和实验经验等。按照规定的体例写出某一疾病的综述报告,先分小组交流,然后推荐出色的报告在班级上演讲,再选出优秀论文推荐杂志发表。通过这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体验了选择与利用参考书、检索和引用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供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③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临床各章节中的重点病,在教材、名医医案、核心期刊、教师参考书、本人临床病案中筛选典型病例,提供给学生。在某重点病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提取1-2个病例,让学生们实践。做病例的步骤是:第一步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达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步自由组合2-3人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和自己困惑的问题,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步学生自己推选代表把讨论的结果给全体同学介绍,其他同学可提出不同意见,也可以进行善意的辩论,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四步由老师介绍病例分析的步骤、分析方法和正确结果,最终达到统一思想、共同提高的效果。实施的效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积极参与,兴趣和热情高涨,讨论热烈,提出的问题尖锐,尤其是通过这种方法对理解教材的内容和与临床衔接方面,深受同学的喜爱和接受。许多同学下课后还意犹未尽,追着老师提出各种临床问题。

④增加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谓给现代教学如虎添翼。制作多媒体技术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它需要医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交叉,制作医学课件的初期,大多教师是制作的"电子黑板",学生学习效果不好,首先不生动,老师受课件的约束,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其次重点不突出,学生整篇抄不下来,不记效果又不好,因此学生提出了许多意见。学院针对此问题,把教师派出专门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然后开展了多媒体课件竞赛活动,向水平高、多媒体制作专家们讨教经验,结果教师们的多媒体制作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动画、医学录像、数码实物采真、医学图画等,既生动又真实,真正达到直观、动态教学的目的。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措施,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中西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诊疗技术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期间针对儿科常见问题讨论80余次,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并课堂交流40余次、组织学生座谈20余次等等。如此,学生在“问题意识”驱使下,如饥似渴地摄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专业课生气勃勃。通过课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对上述课程的开设,持欢迎和肯定态度,给予较高的评价。

6医学全在线.借助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突出临床技能训练

本课程以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西医结合教学中心为平台,以培养临床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实践教学场所多样化,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编写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大纲》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示教)指导》,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诊疗技术和能力,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以河北以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为临床基地,构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基地等多样化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西医的基本理论,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思维和方法,具备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及设计诊治疾病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建设成省内一流的精品课。

7.结合学校教学改革,改进考试评价体系

本课程结合学校考试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措施如下:①做好制度建设。依据《河北医科大学考务工作条例》从命题、试卷印刷、考试实施、违纪处理、阅卷、成绩处理、考试结果分析等考试的所有环节都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有力地保证了考试工作的规范、科学、公正原则。②完善题库建设。按照教学大纲,本课程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试题库。学校教务处每学期考试要求各学科从题库出题且为A、B试卷,要求连续三年试题重复率不超过30%。③加强考试结果分析。学校自行开发了考试结果分析软件,制定了试卷质量评价标准。④狠抓考风建设,优化考风。

8. 积极尝试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本学科积极筹划和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鼓励40岁以下教师英语授课和中文授课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率和使用率为100%,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图文并茂,多媒体课件中结合动画、医学录像、数码实物采真、医学图画等,既生动又真实,真正达到直观、动态教学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可谓给现代教学如虎添翼,授课效果良好。

二、教学研究课题、论文及成果

承担的教育教学课题:

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儿科学)网络课程应用与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2011年.孙灵娇,王茹.

2.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08020338).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2010年.孙灵娇,丁旭.

3.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与应用(06020616).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9年.丁旭.

4.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8020334).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2010年.丁旭.

5.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08020335).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重点课题,2008-2010年.丁旭.

6.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006-2009年.丁旭.

7.中西医结合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10年.丁旭.

8.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改革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的创新研究.河北医科大学教改课题, 2007-2010年.王茹,姬承武,孙灵娇,田君.

9.中西医结合及中医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10年.丁旭.

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06-2010年.丁旭.

教学改革论文:

1. 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临床教学的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9-620.王茹.

2.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改革中的探索.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00-102.王茹.  

3.《中医儿科学》教授法结合多教学法的实践和体会.2010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王茹.

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多教学法教学的实践和体会.2008年,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王茹. 

5.开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育的探讨. 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102-103.姬承武.

6.网络教学在中医教育中的优势与存在问题.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51.邓国兴.

6.浅析多样化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37-39.田君.

7.网络课程中《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内容安排合理化的探讨.201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55-56.孙灵娇.

8.加强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尝试.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26(6)634-635.丁旭.

9.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实践探索.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 教育暨规划教材编审研讨会论文汇编.丁旭. 

教学研究成果

1.“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解决的问题

1. 确立了“由单纯授课式教学模式向多教学方法如PBL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方法结合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目的”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整体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

2.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教研室9名教师中,1名博士,5名硕士,外地毕业硕士4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教1名,实验人员2名,教学队伍梯队合理。

3. 编写并选用了高质量教材:现用教材为课程负责人副主编姬承武教授和王茹教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

4.优化课程内容和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5.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与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 近5年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措施

(1)师德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开展“爱校、爱岗、爱生”教育以及开展师德建设方面的研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以及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定期与学生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建立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都凸显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青年教师在此过程中综合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老教师传帮带 对每个青年新教师,都指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治学态度严谨、教学作风过硬的中老年教师作为带教导师。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教学日志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结合其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予以具体的指导帮助,使之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3)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近五年来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达10人次。

(4)建立了针对年轻教师的相关制度  制订了《儿科教研室新教师试讲制度》、《儿科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儿科教研室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规定指导教师每学期必须听青年教师的课10个学时以上,并及时指导;同时,青年教师必须听指导教师的课10个学时以上,形成纸质文档;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对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5)制定了课程组内部交流制度 课程组成员定期进行讨论,针对授课情况、教学方法和学生反馈等进行探讨和交流,有经验的教师将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从而迅速提高本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

(6)培养科研能力,积极申报课题 青年教师在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之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等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工作,使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近年来全体青年教师均主持和参与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7)构建了课程组内部的导师制 田君为新进青年教师,由王茹教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期2008-2010年。

2.近5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

中青年教师培养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五年来,中青年教师共计承担并参与了3项教学研究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近20篇科研和教研论文;中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职称晋升以及获奖情况均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孙灵娇、田君老师在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总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本课程组已经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同时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责任感强,教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课程组教师完全有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任务。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

(或学位)的人数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在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河北医科大学是全国第一所由西医院校与中医院校合并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其中原河北医学院的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原河北中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两校开办中医高等教育和西医高等教育的历史均较长,而且均已达到一定规模。由于历史的原因,两所院校曾于1970年和1995年两次合并,客观上为中、西医学相互结合交融,中、西师资相互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专业是我校特色学科专业,培养层次齐全,包括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校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以及“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和成熟。

依托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学科优势,涌现出了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和学者如马新云、倪蔼然、蔡允盛教授,对小儿肺炎出疹性疾病、肾病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92年河北医科大学开始陆续开设全日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学制3年)、本科(学制5年)和研究生教育以来,2002年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研室,对本课程教师进行了有步骤的培训,使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各种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本课程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相关的教学工作。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由儿科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王茹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全面开展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临床实践、教学评估及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现在采用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本教研室姬承武教授积极参编,并担任副主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教学内容,陆续编写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大纲》,编写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习指导》。所采用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内容突出儿科中西医结合特点,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授课对象主要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经过多年努力,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8年被评为校级重点精品课程,现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硕士点授权学科。现有教师9名(含2名教辅),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名,讲师2名,助教1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44.44%。研究生导师2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科技术力量雄厚。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教学内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如今,《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办学定位:河北医科大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老校,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我校的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中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临床各科工作的医师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生源情况: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在2004年、2009年“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国第二。多年来,该专业有着稳定而良好的生源基础,比同批次其他专业高出3个分数段(30分)左右,第一志愿录取率达90%以上。

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常见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以及西医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基本技能,形成临床诊疗疾病的思路与方法,能胜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并处理和研究临床儿科各种疑难危重病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初步具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及设计诊治疾病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

4-2-2 说明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包括绪论、总论和各论三部分,绪论介绍中医儿科学发展史,西医儿科学的传入、发展和特点以及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形成过程;总论较详细地介绍儿科学中西医基础知识,如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疾病诊疗概要等等;各论重点介绍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以系统为章,疾病为节。共计19章,46节。书末附录部分收录小儿针灸疗法,小儿推拿疗法,常用中药,7岁以下小儿体重、身高、头围 、胸围正常值,常用小儿实验室检查正常值,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表,预防接种表以及方剂索引和中成药索引。教材注重突出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尽量收录中西医最新而有受公认的观点与做法,使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有机地紧密结合,提高教材质量,书中临床与实验研究、古文献记载,吸取了现代中医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古文献精华,很大程度增加了学生知识面。

 

儿科理论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6学时

第二章

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

5学时

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

6学时

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11学时

第五章

循环系统疾病

6学时

第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学时

第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10学时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

6学时

第九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自学

第十章

血液系统疾病

6学时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学时

第十二章

结缔组织及免疫性疾病

8学时

第十三章

营养性疾病

4学时

第十四章

感染性疾病

6学时

第十五章

寄生虫病

自学

第十六章

小儿危重证的处理

6学时

第十七章

中医相关病证

6学时

合计

102学时

 

儿科实验学时分配

内  容

学 时

称体重、测量身长(高)、测量头围测量前囟

测量胸围、测量腹围、测量腹壁脂肪

4学时

察指纹、心脏听诊  肺部听诊   查体

2学时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2学时

吸痰术、氧气吸入法、鼻饲法

2学时

小儿发热腹泻推拿手法

4学时

合计

14学时

 

儿科见习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

新生儿疾病

1

小儿肺炎、哮喘

2

腹泻

1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2

先心病

1

VD缺乏性佝偻病

1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过敏性紫癜

2

合计

10

总计理论课时:102学时

实验及见习安排:24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掌握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课程难点:掌握学科特点,建立临床思路与方法,应用中西医结合知识诊治儿科疾病。

解决办法:

1.注重突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特色。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施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将现代医学的理论精华与先进诊疗技术纳入中医辩证论体系,辨病与辨证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前期课程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介绍怎样以之指导认识儿科问题;联系临床实例,使学生对各类疾病的中医临床处理方法能灵活掌握。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制作多种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网络课程、视听教材、CAI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录像、动画等视觉素材,配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规范教学查房制度,并结合临床见习、实习和临床模拟教学,安排一定课时的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临床病例,讲解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编写课程配套教材。主编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还编写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大纲》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习指导》。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课程不填)

   1.设计思想

构建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服务。首先是加强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教学,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将学生带到临床,由教师结合临床患儿讲授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和临床处理规范,然后由学生试诊、在处理病人的实践中提高临床动手能力。通过病案录像、视听教材、课件等的放映,模拟临床,进行教学和考试考核,克服了临床带教中人为或客观因素带来的局限性。同时,制订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践教学的大纲、学习内容、考试题库和考核标准,明确了本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性教学考试考核方法,初步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践性教学的标准化设计。

2.效果

从2004年开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教学以来,已为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03、04、05、06、07级;针灸系02、03、04、09、06、07级。学生反应良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1)强化了基础知识学习,提高了临床动手能力。

为了了解《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自2004~2007级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对4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91.7%的学生认为,中西医结合教学结合点找的准确,突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有83.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综合分析能力;有97.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有90.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临床技能规范性;有91.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完成实习工作。

(2)学生毕业临床实践考试成绩逐年上升

每年毕业生的临床实践考试是反映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3)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学生及校内外专家的好评。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1、教材使用:本课程选用我院姬承武教授为副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本教材的特色:本书内容突出了儿科中西医结合特点,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方法。书中观点力求以公认度高、基础性强、实用性佳等为前提。对每个疾病从流行病学概述、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地论述,突出中医古代医籍认识及中医综合治疗优势,力求反映当代中医学的最新进展,更突出反映了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及当代中西医学的最新进展,并增强中西医结合思路及病案分析等内容以期帮助学生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及诊治能力。

同时为了配合课程建设,还编写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大纲》,为教学提供基础保障;编写《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习指导》,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打牢基础知识。

2、教材建设:

教材名称

出版社

时间

编者

名次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姬承武

副主编

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一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姬承武

编委

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儿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姬承武

编委

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王茹

副主编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如副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高质量的教材;

2.有公开出版的儿科科临床教学光盘21盘,教学挂图17张,还自制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录像带。

3.学校图书馆有儿科专业图书数百册及数十种相关杂志,皆可供学生使用。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编制了配套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临床技能明显提高。应用于本科实践课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境

临床实践教学主要在市中医院、以岭医院,专门设有中西医结合儿科科室,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科疾病, 逐步树立了在儿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这一领域的省内先驱地位。病源充足, 涵盖面广, 带教教师经验丰富,均能言传身教,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儿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能够独立诊治儿科疾病并完成基本操作。

实验实践教学包括本学科实验室和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室。儿科实验室现有专职实验指导教师1人,实验室面积7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0余万元,比如电子婴儿秤、胎心监护仪及婴儿复苏器,能开展一般实验研究工作和开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模拟教学的各项工作。

网络教学环境

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系卫生部批准的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省级中心馆,拥有比较丰富、系统、完整的馆藏医学情报源。学校现有的电子资源包括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美国Medline 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Springer 外文在线电子期刊、Proquest Health Medical Complete 在线全文期刊数据库、以及LWW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购买了方正数字图书馆以及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特色数据库等电子资源。近年来,学校共投资300余万元用于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配备了12台交换机、3台服务器及2个磁盘阵列柜和200台联网计算机。拥有120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可供广大师生充分利用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网上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达每周98小时。学校还开通了“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网站,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本课程组教师制作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网络课程,有关本课程的教学资料均共享于互联网上,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

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学生为本,立足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夯实理论,培养技能,服务社会”为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与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PBL”教学法: 从实际问题(病例)出发,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和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针对儿科常见问题讨论40次,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并课堂交流20余次、组织学生座谈20余次等等。如此,学生在“问题意识”驱使下,如饥似渴地摄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专业课生气勃勃。为提高学生课堂吸收率,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增加了直观教学手段,如通过实物、教具、录像、讲授病案等方法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和临床资料,学生反映良好。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还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以及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如何获取更多知识等。通过这种交流,一方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通过实习后同学反馈,得知这种交流十分必要。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实施在获得较好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的同时,对教师自身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2.参与式教学:教师预先设定某种疾病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有力条件,进行查找资料,进行中心发言准备,开发学生的参与性。具体方法是,由临床教师选择目前属于重点常见的儿科3-4个疾病,由学生通过资料室、图书馆、网络等资料查阅最新研究进展、国内外研究状况、老中医治疗经验、临床和实验经验等。按照规定的体例写出某一疾病的综述报告,先分小组交流,然后推荐出色的报告在全体班级上演讲,在选出优秀论文推荐杂志发表。通过这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体验了选择与利用参考书、检索和引用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供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3.启发式教学

在讲授疾病如新生儿硬肿症时,从生理引到病理、从临床表现落实到诊断,从治疗思路到设计治疗方案再讲到具体用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各种知识往下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案例教学

我们在本课程讲述疾病时,都是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将课堂学习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等均与实际病例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课后留作业分析病案,锻炼其诊断、鉴别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能力。

5.床旁教学

见习时增加床旁教学内容,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好准备。

6.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中结合动画、医学录像、数码实物采真、医学图画等,既生动又真实,真正达到直观、动态教学的目的,做到视听结合,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多媒体教学可谓给现代教学如虎添翼,临床效果生动、活泼,收到很好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需要借助多媒体精心安排课程设计来实现。比如“PBL”教学,启发式教学,病例教学等。教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将各章节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以确定每节课的学习主要内容,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病例或问题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梳理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来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互动式教学中还要借助学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进行检索,梳理相关信息,了解学科进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其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开辟了网络教学,可进行在线学习,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我测试。

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

考试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将实验课考试成绩记入总成绩。笔试试题有多种题型,病例侧重对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设计最佳治疗方案能力的考核。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校外专家评价

辽宁中医药大学王雪峰教授评价: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儿科教研室,在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姬承武老师担任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的副主编和新世纪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的编委。负责人王茹担任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副主编。教研室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力量较强,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先进。河北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燕宁教授评价: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儿科教研室,担任本硕连读七年制和本科五年制学生的教学任务,为河北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科人才。《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全国统编教材,已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河北医科大学连续三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教学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复旦大学俞建教授评价:姬承武教授担任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副主编,王茹副教授担任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副主编。经审阅材料并认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教学走在全国前列

2. 校内教学督导听课体会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杜惠兰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有自编的规划教材及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习题库等配套资源,大胆创新中西医结合,大大拓宽了中医儿科的诊疗思路与范围,内容既继承中医的精华,同时又结合现代医学,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及创新性,建议进一步总结及推广应用。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学院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在负责人王茹教授带领下,认真抓好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完善了教学条件建设,特别是在教材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姬承武教授担任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副主编,王茹副教授担任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副主编。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授课法与多教学法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是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教学思想活跃,乐于为教学奉献的师资队伍,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蔡允盛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运用传统中医特色,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来诊治疾病。既继承中医儿科优势,又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脾胃系统,肺系系统疾病的宝贵经验,思路开阔、内容创新,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常凤云教授评价:《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运用经典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来诊治疾病,拓宽了中医儿科的诊疗思路,扩大了传统中医的诊治范围,内容反映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也反映了当代世界在该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的相关理论,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应用。

近三年学生教学评价 

学院组织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讲授质量进行评价,其中有100%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讲授方法、内容、形式等”达到优良水平;有85.50%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好;有86%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效果好;有94.1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佳;有83.49%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应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估结果

教  师

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

学生

人数

授课时间

评价

分数

姬承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3.6

(5-7节)

92.35

姬承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小儿喂养与保健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3.8

(3-4节)

93.47

姬承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小儿液体疗法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3.15

(3-4节)

95.56

姬承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新生儿黄疸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3.22

(3-4节)

92.00

王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肺炎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4.5

(3-4节)

91.66

王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先心病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4.12

(3-4节)

93.02

王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小儿腹泻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4.26

(3-4节)

90.02

孙灵娇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肾炎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5.10

(3-4节)

88.02

孙灵娇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肾病综合征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5.15

(5-7节)

92.93

邓国兴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过敏性紫癜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6.18

(3-4节)

89.91

邓国兴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营养不良

中西医临床医学03级

89人

2007.6.25

(3-4节)

92.08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在授课过程中能既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又结合实例、病案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法与PBL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结合,课堂气氛良好。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好。课程录像中,年龄分期生理病理特点、液体疗法、新生儿黄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小儿肺炎、小儿腹小儿惊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川崎病缺铁性贫血、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先心病、过敏性紫癜、化脓性脑膜炎、营养不良等均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姬承武教授主讲“小儿肺炎”,教学重点是小儿肺炎概念、诊断要点、中医辨证论治要点及西医治疗。教学难点是对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解及传变规律的认识。讲课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问、讲授、板书、Powerpoint、板书,引入名医论坛与中医研究进展,讲述名医经验,研究进展,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讨学习指明方向。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 授课法与多教学法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实践:以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9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为依托,完成由单纯授课式教学为主向以多教学方法如PBL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方法的转变的教学模式;注重临床实践教学,早临床,多实践,提高基本技能的培养;大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拓宽知识面,发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全方位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①重视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建设,儿科教研室2位老师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副主编;1位老师任《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学试题丛书的主编。②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师资素质:通过参加师资培养班、中西医教师之间交流、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的学术交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一对一”的师承培养方式;③强化教研室教学管理:制定了教研室有关教学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为提高我教研室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3.优化和构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把握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基础总论和各论之间的重点内容和衔接点;改变“教”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加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中结合动画、医学录像、数码实物采真、医学图画等,既生动又真实,真正达到直观、动态教学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建设成省内一流的精品课。

5-2 本课程与省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为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国家规划教材的参编单位。课程负责人王茹教授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做出明显成绩,为全国新世纪统编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副主编,被推选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本课程突出“由单纯授课式教学模式向多教学方法如PBL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方法结合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目的”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整体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对其他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有示范和促进作用。姬承武教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副主编。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9项。综上分析,本课程在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理念、教材建设,团队素质、教学改革实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居国内同类课程领先水平。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教学团队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合理,但需要加强教育学、人文学、心理学的学习与培训,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年轻教师应提高学历层次。

   2.教学、学术、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档次:目前我们教学团队虽然已经承担有国家级、省级多项科研项目,但论文水平和档次需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学术组织中的影响力尚需加强。

   3. 教育硬件环境有待提高:网络教学有待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需加强,实验设备和环境在规模上有待加强,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建设目标:

加强人才培养和教学队伍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医、教、研并重,教、学、辅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使本课程成为课堂、临床、网络、实物一体化的课程。把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精品课程。

2.建设步骤:

⑴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严格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⑵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学术梯队和学历结构,继续实施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自身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建设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

⑶重视教材建设,积极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各类全国统编教材及各层次学习辅导材料,以十二五教材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建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资源库,按计划完成和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⑷总结近年来我教研室进行的PBL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网络教育等教学改革实施经验,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程体系。

⑸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研究方向,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为临床教学服务。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丰富与课程相关的网上资源,如课件、全程录像等,供师生实现资源共享。计划改进课件内容和性能。力争在2-3年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生互动、在线测试、资料库等系统,提高网络化教学效果。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011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绪论、儿科学基础、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2012年: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2013年: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及免疫性疾病、

2014年:营养性疾病、感染性疾病。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1年:年龄分期、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概要、治疗概要、液体疗法、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012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先心病、小儿腹泻;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013年:儿童期糖尿病、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小儿肥胖症、营养不良、佝偻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惊风。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如下: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申报表格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介绍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师资队伍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评价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教案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录像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网络资源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练习测试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践教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参考书籍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附件资料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师生互动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网址链接:http://202.206.48.101/ec2006/C103/zcr-1.htm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学校下发了《河北医科大学关于课程建设的规定》(冀医教[2002]55号文件)、《河北医科大学关于课程建设经费使用原则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冀医教[2002]56号文件),制定了《河北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2008年出台了《河北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切实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加大精品课程的经费投入。

1.成立组织机构

2002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课程建设的规定》,成立了课程建设与评估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与领导。2006年,学校设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课程建设与评估专门委员会,负责对课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进行讨论,审核各单位课程建设规划,受理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申请、评估、验收及审核经费的使用情况。2008年学校成立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的重要指标。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质量工程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指导监督。

2.工作程序

学校每年根据教育厅部署下发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通知,各教研室提出申请,二级学院初评,初评合格后报学校课程建设与评估专门委员会评审。确定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凡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建设的课程,必须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定期接受检查和验收。

3.经费支持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学校规定,凡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改善教学条件,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8. 说明栏

教师风范佐证材料目录(获奖证书、社会兼职证书)见附件

教学水平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研室承担教改项目目录及佐证材料见附件

教研室发表教学改革论文目录及佐证材料见附件

教研室教改成果目录及佐证材料见附件

教学水平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研室各位教师社会兼职证书目录及佐证材料见附件

教学团队结构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研和教改活动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学内容安排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学文件建设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学设计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佐证材料目录见附件

教材选用综述及佐证材料见附件

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佐证材料见附件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佐证材料见附件

教学课件佐证材料见附件

相关文章
 妇产科学习题集:正常产褥
 内科学图片库:肝性脑病图片2
 外科学实验指导:实习五:静脉切开术 清创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图片116
 中西医结合儿科电子教材:第十二章 结缔组织
 药理学多媒体课件: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自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