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刺法灸法学 > 正文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第一章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上  编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和作用地位

一、刺法灸法学的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针法、灸法,以及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各种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等方法。这些不同的技术方法在刺激方法、作用性质和主治范围上各有特点,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症性质、证候类型、腧穴部位、患者体质及治疗要求等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应用。

二、刺法灸法学的学科特点

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治疗两方面内容特点。

(一)刺灸法的技能训练

刺灸法包括了几十种不同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刺激部位的腧穴治疗技术。作为临床应用的每一种针灸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步骤和实施过程。其应用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其安全程度和作用性质,而且与疗效水平有关。从根本上说,刺灸法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临床上选用不同的针灸器具,进行不同的仪器操作,实施连续有序的步骤方法和技术过程,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在刺灸法学习过程和技能训练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应该说,这是刺灸法的重要特点。

(二)刺灸法的临床治疗内容

尽管各种针灸技术都是通过经络腧穴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发挥其机体功能状态调整作用的治疗方法,但在作用部位、刺激强度、感应性质和疗效原理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如针刺以机械刺激为主,适于临床大多病证;艾灸以温热刺激和药性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证、虚证;三棱针放血刺激强,作用于浅表血络,适于青壮年、实热证;而皮肤针叩刺,刺激较弱,作用于十二皮部,尤宜于老人、小儿、体弱者。因此,认真掌握刺灸诸法的作用性质、适应范围和选穴配方原则,从而在临床随宜而施,是刺灸法在临床治疗上的又一重要特点。

三、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

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

(一)针刺技术

是各种不同针具的操作技术方法,简称针法,其中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针、火针、芒针等临床操作技术。

1、毫针  是临床最常用的针具。其技术方法可分为毫针刺法和针刺手法两大部分。毫针刺法,以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为主,包括针具的选择和质量检查,针刺前准备,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的方法,以及针刺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等内容。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可以采用各种深浅刺法、多针刺法、透穴刺法、运动针刺法;在不同的腧穴部位,要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浅,亦即本书“分部腧穴针刺操作”内容。

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所谓手法,即徒手操作的技术方法。得气法,包括候气、催气、守气、调气等技术方法和操作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针刺得气。得气是毫针操作技术的基本要求,是获得临床疗效的必要前提,是行气法、补泻法的基础针刺感应。在得气基础上,为了达到“气至病所”目的,可以施用各种行气法。若有显著的虚实寒热证候,又应采取各种补泻手法。

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针、火针和芒针  是除毫针之外,目前针灸临床主要使用的针具。如三棱针可用以放血、挑刺;皮肤针可用以叩刺皮肤;皮内针为埋针的针具,有延长刺激效应的作用;鍉针可用以按压腧穴,有调养脉气的作用;火针是用火烧红针尖,刺入腧穴,对痹证、痿症和一些皮肤病(如、痣)有特殊作用;芒针深刺经脉腧穴,有透穴强刺激的作用性质。由于这些针具、针法各不相同,在主治范围和作用原理上也有相应区别,可以弥补毫针单一针具的不足,在临床上应当辨证施术。

(二)灸法技术

是用艾绒或其他非艾灸材烧灼、熏熨腧穴和病变部位的技术方法。

1、艾灸法  以艾绒为灸材施灸的方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内容。艾炷灸是将艾绒制成圆锥形艾团施灸的方法,有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艾条灸是将艾绒用纸包裹成长条形的艾条(艾卷)进行施灸的方法,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此外,还可采用毫针留针时在针尾裹艾点燃的温针灸法,和用多种温灸器施灸的温灸器灸法。由于这些方法安全简便,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尤其普遍。

2、非艾灸法  是用艾绒以外的灸材进行施灸的方法,包括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这些方法大多采用易燃药物进行施灸,属灸法技术范畴。历史上还有一种用药物敷贴使皮肤发泡的治疗方法,称为天灸,实际应属“腧穴药物敷贴法”范畴,本书将在第九章进行介绍。

(三)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法

通过现代针灸实践发现,在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如耳廓、头皮、腕踝等)分布有与全身各部相对应的穴位系统,在临床上可选取相应的穴位或反应点(如耳穴、头皮针穴、腕踝针进针点等)进行针刺治疗,获取治疗效果。由于这些穴位系统分部浅表,因此其针法大多也应采用相应的浅刺或沿皮刺。

(四)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是采用电、光、声、磁、热和药物刺激腧穴以防治疾病的针灸技术。由于这些方法是在传统针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都通过经络腧穴刺激来达到扶正祛邪、通调经脉作用,目前仍归属于刺灸法的内容范畴。在临床上,较常用的是腧穴脉冲电刺激(又称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又称水针)等。

四、刺法灸法学的作用地位

刺灸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治疗方法,是阐明经络理论、获取腧穴功用的技术基础,是影响针灸效应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刺法灸法学是针灸理论和针灸临床之间的桥梁,与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密不可分,共同组成针灸学科的主体内容。

(一)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为针灸施术之所。刺灸法是以腧穴—经络—脏腑系统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功能基础的技术方法。各种针灸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腧穴部位和作用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合理使用,正确施术而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以针刺为例,《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说明针刺只有中穴,才能经气游走,气至病所,进退自如;如针不中穴,徒伤皮肉筋骨,反增患者痛苦。又如艾灸的应用,也只有在认真考订穴法,正确“审穴”基础上实施。如古竹骑马灸、四花穴灸,均需应用骨度分寸、同身寸测量,甚而应用线绳度量相结合,揣定腧穴后才能施灸。故《神灸经纶》说:“灸法要在明症审穴……穴不审则多有误于伤气伤血”(卷一)。诸此都说明正确揣穴是针灸“下医学三基手八法”之先(《针灸大成》)的临床意义。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华佗治病,“若用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行)某(处)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应差。”(《三国志·华佗传》)《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凡灸诸病,必(艾)火足,(经)气到,始能求愈。”诸此都说明采取适当的得气法和行气法,应用火力足、壮数多的连续灸,可产生针感和灸感循经传导,甚而气至病所的效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近今临床资料证明,取曲池穴治高血压病,若针感循行至肩、腕,舒张压、收缩压可明显降低;用郄门穴针治冠心病,以激发感传的技术而气至病所者,其效果远远高于仅传于肘、臂者。再如灸公孙治口甘(脾瘅),灸阴郄治盗汗,若灸感至病所(脾、心)则可效。诸此都说明得气的来至和传导,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

(三)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

腧穴的功用,是通过针灸技术的实施来获取的。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实施不同的针刺深浅、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等,对同一腧穴的功效主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神阙穴历来为禁针穴,在临床上可用药物贴敷以保健防病、强身健体,还可用炼脐灸来温阳种子;用拔罐法,以治疗小儿咳嗽;用隔盐灸以治疗霍乱吐泻。又如会阴穴历来为禁针、禁灸穴位,近今用激光照射法,可利用激光透达深层的作用,治疗慢性前列腺增生症。再如常用的足三里穴,用化脓灸法可强身健体,属于保健灸法;用针刺方法可以通理肠胃,治疗各种消化系病症。而秩边穴的针刺,直刺深刺可治下肢麻痹和坐骨神经痛;斜刺向肛门方向,深1.5~2寸,可治肛肠病;斜刺向前阴部深3寸以上,则感应向前阴部传导,可治小腹、前阴病症,如尿失禁、尿潴留等。针刺泻申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嗜睡。诸此都说明刺灸法的应用,是腧穴作用发挥的基本条件。

 

(四)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

  针灸处方,是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最佳腧穴组合和针灸施术过程,是针灸临床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其明确的组方规则、刺灸方法和使用范围。主要可归纳为穴法和刺灸法两大部分,包括了腧穴的取定配伍,治疗方法的选择组合,针灸技术的合理使用和治疗时机的确定取舍等方面内容。穴法,即腧穴的部位、性质、取定和配伍方法,为针灸处方的第一要素。腧穴经配伍处方,可使其某一方面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显示治疗的专一性。刺灸法,即针灸技术的实施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组合,为针灸处方的第二要素。腧穴处方只有在施用合理的各种针灸技术方法以后,才能产生温、清、补、泻等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往往事与愿违,出现不良后果,亦即所谓“补泻反则病益笃。”可见刺灸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习   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A、  B、  C、  D、  E、

 

二、填空题

1、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  、 及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2、刺法灸法学具有   和  两方面内容特点。

3、、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  、  、 、  四大类腧穴治疗技术。

4、针刺手法,包括  、 、 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

5、灸法技www.med126.com/pharm/术由  和  两部分组成。

6、《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气穴则  ,中肉节则   。”

7、刺灸法包括了几十种不同  、  、   的腧穴治疗技术。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刺法灸法学?

2、什么是针法?

3、什么是灸法?

4、各种针灸技术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那些方面情况分别选用?

5、什么是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四、问答题

1、详述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

2、详述刺法灸法学在针灸学中的作用地位。

 

答  案

   二、填空题

1、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作用原理

2、技能训练、临床治疗

3、针刺技术、灸法、耳针头针腕踝针、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4、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

5、艾灸法、非艾灸法

6、针游于巷,皮肤痛。

7、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刺激部位

   三、简答题

1、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针法是各种不同针具的操作技术方法,其中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针、火针、芒针等临床操作技术。

3、灸法技术是用艾绒或其他非艾灸材烧灼、熏熨腧穴和病变部位的技术方法。

4、各种不同的针灸技术方法在刺激方法、作用性质和主治范围上各有特点,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症性质、证候类型、腧穴部位、患者体质及治疗要求等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应用。

5、腧穴特种治疗技术是采用电、光、声、磁、热和药物刺激腧穴以防治疾病的针灸技术。

四、问答题

1、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治疗两方面内容特点。

刺灸法包括了几十种不同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刺激部位的腧穴治疗技术。作为临床应用的每一种针灸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步骤和实施过程。其应用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其安全程度和作用性质,而且与疗效水平有关。从根本上说,刺灸法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临床上选用不同的针灸器具,进行不同的仪器操作,实施连续有序的步骤方法和技术过程,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求必须在刺灸法学习过程和技能训练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

尽管各种针灸技术都是通过经络腧穴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发挥其机体功能状态调整作用的治疗方法,但在作用部位、刺激强度、感应性质和疗效原理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如针刺以机械刺激为主,适于临床大多病证;艾灸以温热刺激和药性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证、虚证;三棱针放血刺激强,作用于浅表血络,适于青壮年、实热证;而皮肤针叩刺,刺激较弱,作用于十二皮部,尤宜于老人、小儿、体弱者。因此,认真掌握刺灸诸法的作用性质、适应范围和选穴配方原则,从而在临床随宜而施,是刺灸法在临床治疗上的又一重要特点。

2、刺灸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治疗方法,是阐明经络理论、获取腧穴功用的技术基础,是影响针灸效应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刺法灸法学是针灸理论和针灸临床之间的桥梁,与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密不可分,共同组成针灸学科的主体内容。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为针灸施术之所。刺灸法是以腧穴—经络—脏腑系统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功能基础的技术方法。各种针灸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腧穴部位和作用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合理使用,正确施术而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

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凡灸诸病,必(艾)火足,(经)气到,始能求愈。”诸此都说明采取适当的得气法和行气法,应用火力足、壮数多的连续灸,可产生针感和灸感循经传导,甚而气至病所的效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腧穴的功用,是通过针灸技术的实施来获取的。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实施不同的针刺深浅、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等,对同一腧穴的功效主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刺灸法的应用,是腧穴作用发挥的基本条件。

  针灸处方,是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最佳腧穴组合和针灸施术过程,是针灸临床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了腧穴的取定配伍,治疗方法的选择组合,针灸技术的合理使用和治疗时机的确定取舍等方面内容。穴法,即腧穴的部位、性质、取定和配伍方法,为针灸处方的第一要素。刺灸法,即针灸技术的实施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组合,为针灸处方的第二要素。腧穴处方只有在施用合理的各种针灸技术方法以后,才能产生温、清、补、泻等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可见刺灸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历史发展

针法的历史,是随着针具创制和材料工艺的改进而逐步演变递进的过程。针具由粗而细,由石、竹、骨而后用铁、铜、金、银制成,直到现今的不锈钢,逐步精巧细微,适应了医疗的需要。同样道理,针刺技术方法则由简而繁,然后又由博返约,反映了针灸学术发展的规律。

(一)针具的研制和改进

1、砭石的应用  针具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镵石等。砭石是用细滑光洁的小石块磨制而成的石器,有刀形、针形、锥形等。据考古发现,新出土的砭石,大多是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的遗存,有的可用以浅刺出血、切割排脓、叩击皮肤。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于1963年出土的磨制石针,一端呈四棱锥形可用于放血,一端扁平有刃可用来切割排脓;而针身略扁,横断面呈矩形,又利于捏持端正,进行纵向切割。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多疡,其治宜砭石。”《素问·病能篇》:“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可见砭石在《内经》时代主要用于痈疡等外科病症。在河南新郑县1972年出土的遗存中,发现有1枚砭石,一端呈卵圆形,另一端呈三棱锥形,其形与《灵枢·官针》之圆针、锋针相似,体现了砭石至九针的演变过程。

2、九针的创制  适于临床针刺的工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据考证,大约在山顶洞人时期,已能制造较为精细的骨针。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有不少各种形式的骨针。有的一端磨尖,有的两端都磨尖,可用于结网缝纫,也可用作针刺、挑治。古汉字“箴”就是用竹制成的针,说明当时竹针的存在。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用破碎的陶片来代替砭石,进行临床医疗更加便利。直至目前,广西民间还流行陶针疗法,可能是古代遗风和民俗。

 

 

 

 

 

 
金属针具的应用,开始于青铜器时代。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发现的1枚青铜针,其针身呈四棱形,横断面呈菱形,与头道洼发现的砭石形状大小相似。而后冶铁术的发明,为金属针具的工艺改进提供了技术基础。《内经》多篇述及了九针的形制和用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官针、刺节真邪和《素问》针解篇、异法方宜论等。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

 

 

 

 

 

 

 

图1-1 九针

《灵枢·官针》云:“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说明这九种针具形制用途不同的情况。兹将有关内容归纳列表于下,以示说明。(表1-1  )

表1-1  古代九针形制和用途

名称

尺寸

形状

应用

治疗作用

第一  镵针

1.6寸

头大末锐,去末寸半,卒锐之,形如箭头。

浅刺皮肤

泻阳分邪气,泻热

第二员针

1.6寸

身如圆柱,针尖卵形。

按摩分肉之间

治分肉之间的病症

第三鍉针

3.5寸

针身较大,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

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

治虚弱者

第四锋针

1.6寸

针身圆柱形,针头锐利,三面有锋棱。

刺出血(即三棱针)

治痈热,痼疾

第五铍针

长4寸、宽2.5分

形如剑,锋利。

切开排脓

治痈肿已成脓

第六员利针

1.6寸

圆而且锐,针头微大,针身反小。

锐利粗针,用于速刺

治暴痹急性病症

第七毫针

3.6寸

纤细如毫毛,针尖如蚊虻喙。

应用最广,用治寒热痛痹

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症

第八长针

7寸

针身最长,针锋锐利。

用于肌肉肥厚处

治深邪远痹

第九大针

4寸

针尖如挺,其锋微圆。

用于针刺放水

治关节积液

 

除骨、竹、陶、铜、铁、钢制成针具之外,还有用金、银制成的。如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的金针4枚、银针5枚(已残缺),就是古代金属针具的实证。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用针略例”,有毫针、锋针、大针、火针、白针、温针等多种,其用法和适应症不同,可以说是九针的发展。师怀堂在古代九针基础上,创制了“新九针”,其工艺材料和形制有不少改进,同时也扩大了针具的相应用途。

 

(二)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1)《内经》针法:《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针经)两书,各9卷81篇,其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对针刺操作过程的基本方法,《灵枢》诸篇归结为进针、提插(伸、推)、捻转、针刺深浅、留针和出针等内容。书中以候气、守气、调气、辨气诸法,论述得气的过程及临床意义,提出针刺以“气至为故(度)”的原则,并强调“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提高疗效的不二法门。《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指出在针刺过程中,要根据病人形神、脉色变化来治神、守神、调神、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对针下得气变化有详细描述;《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解、终始等篇,则对得气的存亡有无及其性质(谷气、邪气等),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内经》首先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经脉》)的针刺治疗原则,并用“迎随”两字概括,认为“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灵枢·终始》),要根据患者的病证虚实寒热而施。在诸篇中还提出了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的技术要领,和“刺之微,在速迟”的操作诀窍,以及“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灵枢·五乱》)“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等方法。为后世针刺补泻手法等技术应用,制定了思想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难经》针法:在《难经》81篇中,有32篇涉及针灸的内容。对针刺操作,《难经》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难经·第七十八难》具体指出:“知为针者信其左(手),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手)。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右手)顺针而刺之。”《难经·八十难》指出:“左手见气来至乃内(进)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说明用左手按押腧穴,有配合刺手(右手)进针的作用,而且在候气、催气、得气等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对针刺补泻的具体应用,《难经》认为应根据经脉气血流注顺逆(七十二难)和营卫分布深浅(七十一难、七十六难)的不同而施,对营卫补泻、提插补泻(七十八难)、子母补泻(六十九难)等方法的应用尤有重要阐述。

2、针刺手法在金元明时期的昌盛发展

(1)窦汉卿《针经指南》:较早应用“手法”二字来统括针刺操作手技的,是金元的窦汉卿。他提倡寒热补泻和手指补泻,以及下针十四字手法等。主张“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标幽赋》)用提插、进退、呼吸诸法配合,并佐以多种单式手法。“循扪弹努,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同上)由浅而深搓进针是为补,由深而浅提退针则是为泻,是后世“一进三退”、“三进一退”法操作的渊薮。并对《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的经文,作了具体操作方法的阐明。

(2)泉石心《金针赋》:明初泉石心《金针赋》见载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在窦汉卿“下针十四字手法”的基础上,泉石心对针刺操作过程的手法,也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亦即爪、切、摇、退、动、进、循、摄、搓、弹、盘、扪、按、提。“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痛,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其内容更为简要明了,本书将在相关章节介绍。此外,《金针赋》倡“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包括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烧山火为复式补法,透天凉为复式泻法的典型操作手法;而阳中隐阴先补后泻,阴中隐阳先泻后补,是补泻兼施的手法。子午捣臼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三进二退,治疗水肿蛊胀;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住痛移疼的手法技术。至于飞经走气四法,主要用于血气阻涩、经气不过,以行气为目的。由于《金针赋》、《标幽赋》对针刺手法发展有重要贡献,所以后世针灸医著多有引述,有的还加以详细注解。

(3)杨继洲《针灸大成》:该书引载多家针法,内容十分丰富。除《内经》、《难经》之外,还介绍了《金针赋》、《神应经》和李延、高武、杨继洲诸家的针刺手法,是大成之集。书中有“十二字手法”和“下手八法”,是继《针经指南》和《金针赋》之后对单式手法的归纳总结。杨氏补泻手法分层而施,结合了徐疾、捻转、呼吸、进退等操作方法;其进火补和进水泻方法较为简便,有促使针下温热或寒凉感应的作用。杨氏认为“刺有大小”,有“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平补或平泻是手法较轻、刺激量小的补泻手法,大补或大泻则是手法较重而刺激量大的补泻手法,对针刺轻重和补泻手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有实际指导意义。

二、灸法的历史发展

灸法和针法一样,是针灸技术和临床方法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来说,灸法较针法安全简便,易于推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颇为盛行。诚如陈延之所云:“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所施。”(《医心方》卷二)可见其义。灸法从古至今,经历由渐而盛、由盛而衰的过程,值得针灸界同仁认真思索和探求。

(一)灸法的起源

1、火的应用是灸法之本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灸,灼也,从火音久。”灸即用火烧灼之义,因此灸法的起源应与火的发现应用有关。早在距今5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先民们已掌握了用火取暖和熟食。据考古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及土石。而后的山顶洞人(约距今1万8千年前)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生存繁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样也为灸法的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灸不离宗以艾火为源  灸古称灸  ,唐·王冰:“火艾烧灼,谓之灸  。”可见用艾作材料点燃,烧灼肌肤为灸法的本源。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生长广泛,气味芳香,其叶干燥后易燃而火力缓和持久,可代替一般的树枝柴草取火。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述,殷商以前的西戎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征)兆”来定吉凶。同样道理,用艾火烧灼以治病,也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左传》记载了公元前581年(鲁成公10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的经过,医缓云:“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其中的攻即灸法,达指针砭,是与药物并列的医疗手段。

(二)灸法的盛行

1、先秦时代的灸法  此时灸法已开始在民间广泛使用。《庄子·盗跖篇》:“(孔)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诸此都说明当时灸法已十分流行,所以儒家用艾灸来隐喻世事。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十一脉”的循经路线和病候,并云其病“皆灸某某脉”。

2、《黄帝内经》中的灸法  灸法在该书中常与针刺、砭石、药物并列,各有所施,据证而治。《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  石针艾治其外。”已有汤液药物为内治法,砭石、针灸为外治法的雏型。此外,在《素问》通评虚实论、血气形志篇、示从容论、疏五过论、解精微论,《灵枢》官能、论痛、通天、经脉、经水、癫狂等篇中,均有针、灸并列的记述。

值得提出的是,《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灸法的主治范围和作用性质与针法不同,凡经脉陷下、络脉结聚和阴阳皆虚者均可用艾火灸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也说明寒证是灸法的主治范围。他如《灵枢·背俞》篇有火补、火泻等治法,都对后世灸法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魏晋至唐宋是灸法盛行的时期  自三国以来,灸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魏·曹翕《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惜早已亡佚。在晋·陈延之《小品方》书中,述及禁灸18处和误灸后果,艾炷大小与疗效关系和灸治取穴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急症用灸法比用针法多,占绝对优势,且记述了各种灸法(如艾炷、隔盐、隔蒜、川椒黄蜡、艾管熏灸等)。

唐·孙思邈主张针灸和药物并用,所谓:“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千金要方》卷三十),书中的中风七穴灸法、足三里保健灸法等都对后世有较大启迪。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而用灸,主张艾炷灸壮数要根据病变性质和施灸部位而定,其中的崔知悌灸骨蒸法等处方为后世赏用。唐代已有专门施灸的医生,称为“灸师”。孙思邈《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都说明当时灸法流行的盛况。

两宋而后,有《黄帝明堂灸经》、《备急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等灸法专著,元·窦材《扁心书》更重视艾炷大灸,其法尤为独特。元明以后,灸法已开始衰落,因艾炷直接灸痛苦较大,灸法开始向无痛方向改进,如明初的艾条灸、清代的灸盏灸等即是其例。

(三)灸材的多样性

1、掺药的艾灸法  在临床上,一般用纯艾绒进行施灸,而有时也可在艾绒中掺进某些物品施灸。通常掺进的物品多为芳香药物及易燃物质,如硫黄雄黄麝香木香等。由于疾病的不同,也往往掺入其他药品,因病制宜。说明施灸材料的药性作用不容忽视。

2、其他灸材为主的灸法  灸法以艾为主,但也可采用其他材料来施灸。历代记述的灸法有硫黄灸、灯火灸、桑枝灸、枝灸、竹茹灸、麻叶灸、黄蜡灸、药锭灸、药捻灸等,各有特点。

(1)硫黄灸:硫黄作为灸材,因其易燃,常用于疮、瘘。常用疮口大小的硫黄一块,用火烧之施灸。

(2)黄蜡灸:是将黄蜡烤热熔化用以施灸之法。用面粉水调作圈,围及肿处,圈内铺好黄蜡片屑,用炭火溶化灸之。这种方法可用以治狂犬咬伤、发背、对口、臁疮、无名肿毒等。

(3)桑枝灸:是用燃着的桑树枝施灸,用治疮疡、背痈、阴疮、瘰疬、流注、臁疮等。

(4)桃枝灸:又称神针火。取桃枝削为木针,待干后用;用时以棉纸三层衬于患处,将桃枝针蘸麻油点燃吹灭,乘热针患处。可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疽等。

(5)药捻灸:又称蓬莱火,方用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分研末,用棉纸裹药末捻成药捻,剪2、3分长,粘贴肉上点燃。用治风痹、瘰疬(患处灸)、水胀、膈气、胃痛(按穴灸)。

(6)药锭灸法:又名药片灸,是将多种药物研末,和硫黄熔化在一起制成药锭,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施灸的方法。本法兴起于清代。依据加入药物不同,又有阳燧锭灸、香硫饼灸、救苦丹灸等,其基本作用是温寒除湿、消瘀散结、通络止痛。常用于气滞血瘀病症。

目前常用的非艾灸法,将在本书“灸法和拔罐法”介绍。

 

(四)艾炷灸为主要的灸法

1、艾炷直接灸  古代称为着肉灸,今称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是历代盛行的艾灸法。

(1)艾炷的形状:常以圆锥形为主,在古代最常用的艾炷,大小约3分左右。晋·陈延之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解曰此为作炷,欲令根下广三分为适也。减此为覆孔穴上,不中经脉,火气则不能远达也。”(《医心方》卷二)但亦并非一成不变,可因人、因病、因穴不同而有所变动。在医书中计量艾炷的大小,常用豆、米、麦、枣等喻之。

(2)艾炷的计量方法:从《黄帝内经》以来,均用“壮”字作为艾炷灸的计量单位名称。《广雅·释诂》:“壮,创、伤也。”《释名·释疾病》王念孙曰:“创、壮,声并近,故壮亦为伤。”又,《说文》段玉裁曰:“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者灼之语转也。”都说明“壮”是艾炷烧灼造成创伤之义。艾炷一个燃尽易之,谓之一壮。

(3)施灸的壮数:常因人、因病、因穴而施,少则一壮,多则数百壮,一般三、五壮而已。也有根据患者年龄而定的,所谓“随年壮。”对于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的称“顿灸”,分几次施灸的称“报灸”。报,即重复施灸的意思。如《千金要方》卷七:“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即是其例。

2、艾炷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在艾炷底下隔垫某些物品(以药品为多)再行施灸。

历代有隔灸、隔蒜灸、隔薤灸、隔韭灸、隔葱灸、隔附子灸、隔盐灸等。此外,还有将药末敷脐,再行艾灸以治病的方法,称为熏脐、蒸脐、炼脐等,用以治疗劳疾等,有温阳种子作用。

(五)倡导于明清的艾条灸法

由于艾炷直接灸痛苦较大,会形成灸疮而留瘢痕,明清以来渐由各种艾条灸代替。如明·朱权《寿域神方》灸治阴证:“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而后将不同的处方研成药末掺入艾绒,用棉纸裹成艾条实按腧穴或患处,称为雷火针、太乙针、三气合痹针、百发神针、治癖神火针等。古代使用的艾条灸,有两种方法。其一为实按灸,即在施灸部位隔布(纸),点燃艾条乘热按之,使热气深透之,如范毓绮《太乙神针》之法。其二是悬起灸,清叶圭所创用,将艾条提起,距离穴位约1寸余,渐渐熏烤,这种方法是现今温和灸法的雏型。

(六)灸器灸法

灸器是灸法的专用器械,今人多用之。在古代常用的灸器有瓦甑(《肘后备急方》)、苇管(《千金要方》)、铜钱(《万病回春》)、泥钱(《针灸易学》)、灸板和灸罩(《外科图说》)、面碗(《太乙神针》)等。清代雷少逸校补的《灸法秘传》有灸盏的记载,这种方法颇与现代的灸器相似,但也有它自身特点。

此外,历代书中记述有天灸法,如《针灸资生经》有旱莲草发泡敷贴法,《梦溪笔谈》有石龙芮发泡敷贴法,《本草纲目》用毛茛叶敷贴发泡,均称为天灸。这种方法可引起皮肤发泡,与艾炷烧灼灸相似,故名天灸。

 

 

 

 

 

 

 

 

 

 

 

 

 

 

 

习   题

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头大末锐、形如箭头的针是:

A、长针  B、镵针   C、圆针   D、锋针  E、圆利针

2、针身最长,针锋锐利的针是:

A、锋针  B、毫针   C、鍉针   D、铍针  E、长针

3、针身圆柱形,针头锐利,三面有锋棱的针是:

A、毫针  B、圆利针  C、锋针  D、圆针  E、镵针

4、身如圆柱,针尖卵形的针是:

A、铍针  B、镵针   C、圆针  D、圆利针 E、毫针

5、形如剑,锋利的针是:

A、毫针   B、铍针   C、、圆利针 D、锋针   E、锋针

6、临床最常用的针是:

A、铍针  B、镵针   C、圆针  D、圆利针 E、毫针

7、按压经脉以养脉气的针是:

A、锋针  B、毫针   C、鍉针   D、铍针  E、长针

8、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的是:

A、《素问》 B、《金针赋》 C、《灵枢》D、《针经指南》  E、《千金要方》

9、首先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素问》 B、《金针赋》 C、《灵枢》D、《针经指南》  E、《千金要方》

10、首先提出“刺有小大”的是:

A、《针灸大成》 B、《金针赋》 C、《灵枢》D、《针经指南》  E、《千金要方》

11、首先提出“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的是

A、《素问》 B、《金针赋》 C、《灵枢》D、《针经指南》  E、《千金要方》

12、《难经》提出的补泻法是:

A、烧山火 B、呼吸补泻 C、徐疾补泻  D、开阖补泻  E、营卫补泻

(二)B型题

A、开阖补泻  

B、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C、呼吸补泻 、徐疾补泻

D、捻转补泻

E、烧山火、透天凉

1、《难经》提出的补泻法是:

2、《金针赋》提出的补泻法是:

A、营卫补泻 

B、治病八法

C、徐疾补泻

D、十四字手法

E、烧山火、透天凉

3、《针经指南》提出的手法是:

4、《内经》提出的手法是:

A、弃针而用灸,

B、倡导艾条灸法

C、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D、有灸盏的记载

E、主张针灸和药物并用

5、倡导于明清的是:

6、清代雷少逸校补的《灸法秘传》:

A、雷少逸

B、孙思邈

C、窦汉卿

D、王焘

E、窦材

7、主张针灸和药物并用的是

8、弃针而用灸的是

(三)C型题

A、呼吸补泻 、

B、徐疾补泻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难经》提出的补泻法是:

2、《内经》提出的补泻法是:

A、窦汉卿

B、泉石心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3、提出十四字手法的是:

4、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更重视艾炷大灸的是

B、主张针灸和药物并用的是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5、元·窦材《扁鹊心书》

6、《难经》

A、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B、弃针而用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7、孙思邈

8、窦汉卿

 

二、填空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  和  的金属针具。

2、九针有  针、 针、 针、 针、针、  针、 针、 针、 针等。

3、《难经·第七十八难》指出:知为针者 ,不知为针者 。

4、火的应用是  ,灸不离宗以  为源。

5、艾炷灸的计量单位是 ,艾炷一个燃尽易之,谓   。

6、对于艾炷灸规定的壮数, 称“顿灸”,  称“报灸”。

7、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   ,是用细滑光洁的 磨制而成的石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九针?

2、什么是《金针赋》的十四字手法?

3、什么是《金针赋》的治病八法?

4、灸法除艾以外,还可采用那些其他材料来施灸?

5、艾条在那一朝代开始应用?

6、什么是天灸?

三、问答题

1、详述《内经》针法内容。

2、详述〈难经〉针法内容。

3、详述灸法的盛行时期的历史慨况。

答  案

一、填空题

1、形制、用途

2、镵、圆、鍉、锋、铍、圆利、毫、长、大

3、信其左、信其右

4、灸法之本、艾火

5、壮,一壮

6、一次灸完,分几次施灸

7、砭石,小石块

二、简答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

2、爪、切、摇、退、动、进、循、摄、搓、弹、盘、扪、按、提。

3、治病八法,包括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

4、灸法除艾以外,还可采用硫黄、灯火、桑枝、桃枝、黄蜡、药锭、药捻等材料来施灸。

 

5、明、清

6、用药物敷贴方法引起皮肤发泡,与艾炷烧灼灸相似,名为天灸。

三、问答题

1、〈内经》针法:《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针经)两书,各9卷81篇,其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对针刺操作过程的基本方法,《灵枢》诸篇归结为进针、提插(伸、推)、捻转、针刺深浅、留针和出针等内容。书中以候气、守气、调气、辨气诸法,论述得气的过程及临床意义,提出针刺以“气至为故(度)”的原则,并强调“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提高疗效的不二法门。《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指出在针刺过程中,要根据病人形神、脉色变化来治神、守神、调神、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对针下得气变化有详细描述;《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解、终始等篇,则对得气的存亡有无及其性质(谷气、邪气等),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内经》首先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经脉》)的针刺治疗原则,并用“迎随”两字概括,认为“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灵枢·终始》),要根据患者的病证虚实寒热而施。在诸篇中还提出了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的技术要领,和“刺之微,在速迟”的操作诀窍,以及“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灵枢·五乱》)“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等方法。为后世针刺补泻手法等技术应用,制定了思想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难经》针法:在《难经》81篇中,有32篇涉及针灸的内容。对针刺操作,《难经》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难经·第七十八难》具体指出:“知为针者信其左(手),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手)。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右手)顺针而刺之。”《难经·八十难》指出:“左手见气来至乃内(进)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说明用左手按押腧穴,有配合刺手(右手)进针的作用,而且在候气、催气、得气等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对针刺补泻的具体应用,《难经》认为应根据经脉气血流注顺逆(七十二难)和营卫分布深浅(七十一难、七十六难)的不同而施,对营卫补泻、提插补泻(七十八难)、子母补泻(六十九难)等方法的应用尤有重要阐述。

3、先秦时代时,灸法已开始在民间广泛使用。《庄子·盗跖篇》:“(孔)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诸此都说明当时灸法已十分流行。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十一脉”的循经路线和病候,并云其病“皆灸某某脉”。

灸法在《黄帝内经》书中常与针刺、砭石、药物并列,各有所施,据证而治。《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已有汤液药物为内治法,砭石、针灸为外治法的雏型。值得提出的是,《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灸法的主治范围和作用性质与针法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也说明寒证是灸法的主治范围。他如《灵枢·背俞》篇有火补、火泻等治法,都对后世灸法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三国以来,灸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魏·曹翕《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晋·陈延之《小品方》书中,述及禁灸处和误灸后果,艾炷大小与疗效关系和灸治取穴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急症用灸法比用针法多,且记述了各种灸法。

唐·孙思邈主张针灸和药物并用,所谓:“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千金要方》卷三十),书中的中风七穴灸法、足三里保健灸法等都对后世有较大启迪。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而用灸,主张艾炷灸壮数要根据病变性质和施灸部位而定,其中的崔知悌灸骨蒸法等处方为后世赏用。唐代已有专门施灸的医生,称为“灸师”。孙思邈《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都说明当时灸法流行的盛况。

两宋而后,有《黄帝明堂灸经》、《备急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等灸法专著,元·窦材《扁鹊心书》更重视艾炷大灸,其法尤为独特。元明以后,灸法已开始衰落,灸法开始向无痛方向改进,如明初的艾条灸、清代的灸盏灸等即是其例。

 

 

 

 

 

 

相关文章
 生理学作业习题
 空气理化检验考核办法
 药理学实验指导:第九章  循环系统
 内科学实习指导:第四章 支气管扩张
 内科学图片库:间质性肺炎图片21
 教案:第六十章  肾上腺疾病的外科治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