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
麻黄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品名
藏名:策敦木
汉语拼音
MAHUANG
拉丁名
1.Ephedra equisetina Bunge .;2. Ephedra geradiana Wall.;3.E.intermidiaSchrenk ex Mey.;4. E.intermidia Schrenk ex Mey var tibetlca Stapf.;5. E.likinensisFlorin .;6. Ephedra monosperma Cmel.ex Mey.;7.Ephedraminuta Florin.;8.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9.Ephol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地上部分。
动植物形态
1.木贼麻黄:小灌木,高可达1m。茎直立,有时部分呈匍匐状,基部径1~1.5cm;分枝多,小枝常对生,有时轮生,纤细,圆筒形,粗约1mm,节间短,长1.5~2.5cm,有不明显的纵槽纹,常被一层蓝绿色或灰绿色粉,横断面常有棕红色髓心。叶退化成膜质,在节上交互对生,常2枚合生成鞘状,在上约1/4处2裂,褐色,长近2mm,裂片三角形,先端钝。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或3~4枚集生于叶腋,近无梗,卵形,长3~4mm;苞片膜质,3~4对,交叉对生,每对在下部约1/3处合生,每片腋部生出一枚雄花,具膜质圆形部分合生的假花被,雄蕊6~8,花缘全部合生,多少外露;雌球花常成对生于叶腋,狭卵形或棱形;苞片3对,交互对生,菱形,最上一对大部分合生,其腋部生1~2枚雌花,雌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革质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具一层膜质珠被,珠部上部延长成长2mm稍弯曲的珠被管。雌球花的苞片在胚珠成熟时增厚成红色的肉质假种皮,整个雌球花呈卵形,长近10mm,径约5mm,具花梗;种子常1粒,狭卵状,长5~7mm,径约3mm,顶端骤缩成颈柱状,基部近圆形,有明显点状的脐。
2.山岭麻黄:小灌木,高5~15cm,木质根状茎常横卧,粗约1cm,地上部分茎成粗大结节状,皮红褐色,纵裂成不规则的条状薄片剥落;分枝在节上轮生,短,直立,绿色,每小枝有1~3个节间,具明显的纵槽纹。叶退化成膜质,交互对生,合生成鞘状,长2~3mm,在上部1/3处2裂,裂片三角形或扁圆形,幼时中央深绿色,后变成淡褐色,花后脱落。雄球花单生于小枝中部的叶腋,长约2mm,常具2对苞片,每雄花具8枚雄蕊,花丝全部合生,上部伸出,雌球花单生于叶腋,无梗或具短梗,苞片2~3对,下部合生,上部一对最大,狭椭圆形,雌花1~2,珠被管短,长不及1mm。雌球花熟时变肉质红色,近球状,长约5mm,径约3mm。
3.中麻黄:灌木,高20~100cm。茎直立或匍匐;绿色小枝稍纤细,径1~2mm,具不太明显的细浅纵槽纹。叶3枚轮生或2枚对生,下部1/3处合生成鞘状。雄花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的苞片3枚轮生排成3~5轮,或3~5对交互对生,具狭窄的膜质边缘。
4.西藏中麻黄:灌木,高达1m。茎直立粗状,近地面的径达3cm,多分枝;绿色小枝常被白粉呈灰绿色,径1.5~2.2mm,具明显的纵槽纹。叶退化成膜质,2枚对生,稀3枚轮生,长约2mm,约2/3部分合生成鞘状,裂片三角形,先端常锐尖。雄球花无梗,数个簇生于节上,有5~7对交互对生或三枚轮生的苞片,雄花生苞片腋部,有5~8枚雄蕊,花丝很短,基部合生,上部常离生;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于节上,近无梗,苞片2~3对交互对生,有较宽的膜质边缘,最上一对苞片有2~3雌花,雌花的珠被管成螺旋状弯曲,长达3mm,雌球花成熟时变肉质红色,常椭圆状,长7~10mm,径5~8mm,种子3或2粒,全部为肉质苞片所包,多为卵状,长5~6mm,径2.5~3.5mm。
5.丽江麻黄:灌木,高达1.5m,茎粗壮,直立,近地面粗达3.5cm;绿色小枝斜升或稍平展,多成轮生状,径约2mm,节间长2~4.5cm,具明显的纵槽纹。叶膜质,对生,稀3枚轮生,在1/2处合生成鞘状,裂片常钝三角形。雄球花成团簇状,生于节上,近无梗或有细短梗,苞片4~6对,交互对生,基部合生,雄花有5~8枚雄蕊,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单个对生于节上,有短梗,但后期常伸长,苞片常3对,下面2对合生至中部,最上一对合生至上部,从此对的腋部生出1~2朵花,珠被管短而直。雌球花成熟时宽椭圆状或近球状,长约10mm,苞片变肉质红色,种子几乎全部包于其内。本品种相近的还有匍枝丽江麻黄E. likinensis  Florin  f.mairei(Florin)  C. Y. Ch-eng,形态上的主要不同在于草本状小灌木,高约20cm,木质茎匍匐状,地上面无明显的主茎。生于海拔3200~4200m山地河谷、石滩上。产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6.单子麻黄:草本状矮小灌木,高5~15cm,地上部分木质茎较短,常有结节状隆起,皮多为红褐色,多分枝;小枝纤细,常轮生,绿色,多少弯曲,斜展,有明显的纵槽纹,节间长1~2cm,径1~1.3mm。叶膜质,对生,在下部或近中部合生成鞘状,长2~3mm,裂片三角形,先端稍钝。雄球花对生于小枝各部节上或单生于枝顶,多呈复穗状,长3~4mm,苞片3~4对,交互对生,宽卵形,中央绿色,两侧边缘膜质较宽,在近中部彼此合生,雄花有7~8枚雄蕊,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单生或对生于节上,几乎无梗,苞片3对,交互对生,在基部合生,从最上一对生出1(稀2)朵雌花,珠被管较长,常弯曲。雌株花成熟时呈肉质红色,薄被白粉,卵形,长约8mm,径约6mm,最长一对苞片较中部一对稍大,在中部合生;种子多为1粒,顶端钝,外露,三角状卵形,长约5mm,径约3mm,色淡无光泽。
7.异株矮麻黄:矮小灌木,高5~20cm,地上部分有短的木质茎;小枝对生,多直立,暗绿色,有明显的较粗的纵槽纹,节间长1.5~3cm,径约1.5mm。叶膜质,对生,长2~2.5mm,在1/2处合生成鞘状,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多少向外反曲。雌雄同株,雄球花生于枝条较上部,单生或对生于节上,无梗,苞片3~4对,交互对生,下部合生,雄花有6~8枚雄蕊,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常生于枝条下部,单生或对生于节上,常有很短的梗,苞片常3对,最下一对最小,最上一对较中间一对大过一倍,雌花2,自最上一对苞片腋部生出,株被管直立,长近1mm,雌球花成熟时呈肉质红色,被白粉,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12mm,径6~7mm,最上一对苞片约有5/6合生;种子1~2粒,包于苞片中,长圆形,长7~10mm,熟时变暗紫色,薄被白粉,背面有纵纹。
8.膜果麻黄:灌木,高50~250cm,地上部分木质主茎高为植株高的一半,近地面粗1~2cm,皮常灰黄色,纵裂成椭圆形网眼;下部老枝黄绿色,有不明显的纵槽纹,上部有多数绿色分枝,2~3枝生于节上,在其基部再轮生小枝、小枝节间长2.5~5cm,径2~3mm。叶膜质,常3枚轮生,稀2枚对生,在下部合生成鞘状,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球花几乎无梗,密集成复穗状,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雄球花近圆球形,径2~3mm,苞片3枚轮生,交互排成3~4轮,仅基部合生,膜质,黄色,仅中央有革质绿色纵肋,雄花有雄蕊7~8枚,花丝大部合生;雌球花淡褐绿色,近球形,径约4mm,苞片常3枚轮生,交互排成4~5轮,近全部离生,干膜质,仅中央有绿色部分,扁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紧缩成爪,在最上一轮苞片各生1雌花,株被管长1.5~2mm,直立或卷曲,露出。雌球花成熟时苞片增大,干燥膜质,棕褐色;种子通常3粒,稀2粒,由于膜质苞片所包裹,褐红色,狭卵形,长约4mm,顶端有细突尖,表面有细皱纹。
9.藏麻黄:小灌木,高20~50cm。茎直立,粗壮,基部茎径1~1.5cm,皮常灰褐色;绿色小枝粗,密生于节上成假轮生状,节间长约2.5cm,径约2.5mm,有明显的纵槽纹。叶膜质,交互对生,在下部合生成鞘状,长约3mm,裂片三角形,先端钝圆,中央绿色部分狭窄,边缘较宽膜质透明。雄球花于节上对生,2~3个排成复穗状,长约3mm,苞片5~7对,近圆形,边缘有较宽的膜质部分,雄花有8枚雄蕊,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对生于节上,1个或有时2~3个排成复穗状,常无梗,苞片2~3对,最上一对生有2(稀1)朵雌花,株被管短粗,直立,长约0.5mm,雌球花成熟时浆果状,苞片变肉质红色,最上一对合生至中部;种子2或1粒,多少露出于肉质苞片之外,卵形,长6~7mm,径3~4mm,灰黑色,薄壁白粉,边缘有棱。
动植物资源分布
1.木贼麻黄:产于甘肃:华北、陕西西部及新疆有分布;蒙古及前苏联也有。 2.山岭麻黄:产于西藏东部至西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尼泊尔、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有分布。 3.中麻黄:产于青海、西藏波密和甘肃;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省区广有分布;前苏联、阿富汗和伊朗亦有。 4.西藏中麻黄:产于西藏东部至西南部。在中国还分布于新疆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区至阿富汗东北部、前苏联也有。 5.丽江麻黄。产于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至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贵州西部也有分布。 6.单子麻黄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宁夏、新疆也有;也分布于前苏联。 7.异株矮麻黄:产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四川北部也有。 8.膜果麻黄:产于青海北部、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有分布;蒙古也有。 9.藏麻黄:产于西藏南部及拉萨;中喜马拉雅南坡也有。
动植物生态环境
1.木贼麻黄:常生于低、中山坡干旱地区山脊或岩壁处。 2.山岭麻黄:生于海拔3700~5300m高山干旱处。 3.中麻黄:生于海拔2600~3000m松林下或灌木丛中。 4.西藏中麻黄:生于海拔3000~4200m山地干旱山谷、河滩或向阳贫脊荒坡。 5.丽江麻黄:生于海拔2200~4000m山地山坡 6.单子麻黄: 生于海拔3500~4700m高山河滩、岩缝和干旱草坡。 7.异株矮麻黄:生于海拔2200~4000m山坡干旱河滩、草坡。 8.膜果麻黄:生于海拔约2200m干旱山麓、多沙石贫瘠土地或盐碱土,有时组成大片较纯的群落,或与其他干旱植物混生。 9.藏麻黄:生于海拔3300~4600m高山荒坡、河滩或沙丘干旱处。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木贼麻黄:花期6~7月,种子8~9月成熟。
山岭麻黄:花期7月,果期8~9月。
单子麻黄:花期6月,种子8~9月成熟。
藏麻黄:花期7月,种子3~9月成熟。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多于6~7月采收,割取绿色细枝,摘除杂草,去掉泥土,晾干或低温干燥。若受霜冻则颜色变红,曝晒过长其色发黄,均影响药效,应注意避免。捆成小把或切成长约4~5cm小段。
药用部位
以地上部分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本品的分枝较多,茎呈细长圆柱形,较草麻黄略细,直径1~1.5mm,有时带有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草绿色至黄棕色,有纵走棱形,手触之无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1.5~2.5(~3)cm,节上有2片膜质鳞片时,长1.5~2mm,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渐尖,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质较轻脆,易折断,折断时略有细粉飞扬,断面呈纤维状,外层淡绿至黄绿色,中央髓呈暗红棕色。有微弱香气,味微苦、涩。以茎粗,均匀,色淡绿或黄绿,木质少,内心充实显似朱砂点,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佳;色变枯黄脱节者不宜入药。
显微鉴别:木贼麻黄茎横切片:具棱线13~14条,皮层维管束较多,散列。维管束8~10个,形成层呈环椭圆形。无环髓纤维,髓细胞壁呈木质化反应。表皮具厚的角质层,气孔略凹陷。
中药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l-ephedrine,C(10)H(15)O-N)和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C(10)H(15)ON)。此外还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糖、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矮麻黄含生物碱,主要是麻黄碱。在新鲜鳞片叶中含蜡,其中主要成分是廿九烷醇(nonacosanol)、廿九烷(nonacosane)、卅烷醇(triacontanol)。
藏麻黄含有多种生物碱,如麻黄碱(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C(10)H(15)ON)、伪麻黄碱(右旋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C(10)H(15)ON)、左旋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C(11)H(17)ON)、左旋去甲基伪麻黄碱(l-nor-ephedrine,C(9)H(13)ON)、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C(9)H(13)ON)、右旋甲基伪麻黄碱(P-pseudomethylephedrine,0(11)H(17)ON)。
理化性质
理化鉴别:1.取本品的纵剖面置荧光灯下观察,边缘呈亮白色荧光,中心显亮棕色荧光。本品粉末和药材的表面均棕色荧光。草麻黄及中麻黄也同样有此反应。 2.取本品粉末10g,置500ml的锥形烧瓶中,加1mol/L的盐酸液80ml,在水浴上加热1小时,放冷,加10%氢氧化钠溶液使成强碱性后,用乙醚提取,蒸去乙醚,残渣用1mol/L的盐酸液1ml溶解,加0.5%硫酸铜溶液1滴,再加10%氢氧化钠溶液至微过量,溶液呈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混合后放置,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草麻黄及中麻黄均同样有此反应。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散剂,洗剂。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藏麻黄:(1)麻黄碱的作用受体——家主动脉条肾上腺素能受体研究表明,麻黄碱对离体家兔主动脉条具兴奋作用,此种兴奋可被苯苄胺所阻断。高浓度的麻黄碱对苯苄胺的阻断具“自我保护”作用,对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具“交叉保护”,而后二者对麻黄碱则无“交叉保护”作用。这些实验指出,麻黄碱除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外,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体。
(2)麻黄碱对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的研究表明,麻黄碱于体外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最低有效浓度为20mg分子,其抑制强度约为异丙烟肼的1/20。于体内不论用麻黄碱4mg/kg体重一次,或每隔半小时一次,总共5次,总量为20mg/kg,对单胺氧化酶都无影响。
2.木贼麻黄:(1)麻黄碱的作用研究表明,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能使冠状血管扩张,增加冠脉流量,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舒张压一般不降低。对于心脏也有强的兴奋作用,但反复应用,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易于产生抑制;亦可能扰乱心律,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麻黄碱与洋地黄同时用,则易引起心律紊乱。麻黄碱如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亦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在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且可用于发作性睡眠症。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解痉作用较持久,特别在支气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其作用更大;作用于虹膜辐状肌可使瞳孔扩大,也能使胃肠道肌肉松弛,抑制蠕动,但能增加膀胱括约肌的张力,这对遗尿症是有利的;它还可兴奋离体子宫,但对正常妇女及月经困难者则可减少子宫活动。
麻黄碱对骨胳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均不表现发汗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下,此时用麻黄碱50~60mg,1.5~2小时后,汗液分泌要比未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局部皮肤,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
因此,麻黄碱的这种作用,可能系中枢性的。
(2)伪麻黄碱(右旋麻黄碱)在升压作用、收缩鼻粘膜血管之作用方面,麻黄碱最强,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ephetonin)次之,伪麻黄碱最弱。毒性亦以麻黄碱最强(100),消旋麻黄碱次之(78),伪麻黄碱最弱(56.5)。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用水、盐水及尿素(urea)后,更进一步增强尿量排出,但对麻醉狗则尿量反而减少,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性肾炎之犬仍然产生利尿反应,严重者则无利尿作用。离体兔肺灌流实验表明,伪麻黄碱极稀的溶液及浓溶液均使支气管松弛。中等浓度使支气管肌收缩,而甲基麻黄碱(methylephedrine)任何浓度均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犬,兔,猫。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方一:麻黄,苦荬菜蒲公英,绵毛独活小檗珠芽蓼青蒿。 方二:麻黄、水柏枝圆柏、细叶亚菊、黄花杜鹃(带叶嫩枝)。
药性
苦、涩,寒。
归经
功效
清骚热、肝热、新旧热,止血。
性味分类
主治
骚热病、肝热病、脾热病、陈旧热病、痹症、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配方或单用煎膏,常用量6~9g。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麻黄250g,苦荬菜150g,蒲公英150g,绵毛独活175g,小檗175g,珠芽蓼150g,青蒿150g。以上共研细粉。治肺、肺热咳嗽、咯血、吐血、衄血、血管损伤出血。一次2g,一日2次。
方二:麻黄、水柏枝、圆柏、细叶亚菊、黄花杜鹃(带叶嫩枝)各1~2斤。加温水150斤,浸泡10余小时,其间煮沸1~2次,取药液置盆内待用,每次浸浴前加温至40~44℃,全身入盆浸泡20~60min,每天浸浴1~2次,每次浸浴后在热坑上发汗1~3小时。每疗程7~10天。主治风寒湿痹、四肢僵直拘挛、胃火衰败、脾血不足、肾寒生风、疮疡不愈、皮肤病等。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味气铁鬘》记载:“麻黄性燥,凉。”《如意宝树》记载:“麻黄清骚热、肝热和新旧热症。”让钧多杰说:“麻黄益疮,治肿瘤。”《晶珠本草》记载:“麻黄清脾热,止血。麻黄又名苟都尔吕合玛,梵语称昂玛尼,藏语称普绒吕玛,汉语称稚丹。由于麻黄生长的地方不同,分为四种。即岩生麻黄,生长在石岩地带,高1尺左右,茎粗细如麦杆中部。坡生麻黄,生长在山坡、砂石滩,茎细如针,果实红色。山生麻黄,生长在山坡灌丛林地,茎粗壮,无果实。水生麻黄,生长在潮湿的河滩地,茎光滑而软,三棱形。无论是哪一种,其状如竹,有节,无叶。”
据文献记载,策敦木分四种,即岩生、坡生、山生和水生。这都是根据生长环境而分的。这四种中岩生即甘青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坡生即单子麻黄;山生即山岭麻黄、西藏麻黄等;水生即木贼。
药物应用鉴别
相关文章
麻黄
麻黄
麻黄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