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佐摸兴
|
汉语拼音 | SUMU
|
拉丁名 | 1.Caesal-pinia sappan L.;2.Caraga-na jubata(Pall.)Poir. ;3.C.tibetica Kom.;4.C.franchetiana Kom.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1.苏木:灌木或小乔木。高5~13m,树干有刺。小枝灰绿色,具圆形凸出的皮孔,新枝微被柔毛。二回偶数羽状复叶长达30cm,羽片对生,9~13对,长6~15cm,叶轴上被柔毛,小叶9~16对,对生,长圆形,长约14mm,宽约6mm,先端钝形微凹,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具腺点,中脉偏斜,无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常和叶等高,被短柔毛;花两性,花萼5,4枚成对排列于花柄的两侧,均反卷,下端一枚稍大,花萼基部联合呈半椭圆形,长6mm,宽5mm;花瓣5,黄色,有爪,4枚相同,近圆形,边缘微波状,直径10mm,唇瓣较小,长8mm,宽5mm,表面有鲜红色条纹;雄蕊10,5枚较长,约12mm,5枚较短,约10mm,花丝细,上部扭曲,下部较粗,密被细绵状毛;雌蕊1,花柱细长,短于雄蕊;子房上位,1室,略扁,有灰色绒毛。荚果扁倒卵矩形,先端截形而具尾尖,厚革质,长6~10cm,宽3~4cm,成熟后暗红色,具短茸毛,不裂开,含种子3~5粒,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2cm,褐黄色。 2.云南锦鸡儿(阳雀花):灌木,高1~1.5m。树皮灰褐色,枝条粗壮。叶长2~6cm,长枝上的叶轴宿存并硬化成粗壮的针刺;小叶10~14枚,羽状排列,倒卵状矩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10mm,宽3~4mm,下面沿主脉被疏毛;托叶膜质,卵状三角形。花单生,在同一植株上花梗长短不一,一般1~3cm,嫩时密被柔毛,中部有关节;花萼筒状,长1~1.5cm,密生短柔毛,萼齿长约为管的1/2;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长18~20mm,顶端圆,具短尖,翼瓣具耳2片,下面条形,与爪等长,上耳呈牙齿状,龙骨瓣瓣片与爪相等;子房密被柔毛。荚果圆柱状,长3~4cm,外面和里面都密被绒毛。 3.鬼箭锦鸡儿:灌木,直立或横卧,多刺,高1m左右。树皮灰绿色,深灰色或黑色。叶长3~6cm,密集于枝的上部;叶轴全部宿存,并硬化成针刺,幼时密被长柔毛;小叶8~12枚,羽状排列,长椭圆形至条状长椭圆形,长5~10mm,宽2~3mm,顶针具针尖,两面密被长柔毛;托叶与叶柄基部贴生,宿存。花单生,花梗极短,基部具关节;花萼钟状,长约10mm,密生长柔毛,基部偏斜,萼齿5枚,披针形;花冠浅红色,稀有黄白色,长2~3cm,旗瓣倒卵形,翼瓣的耳与爪近于相等,龙骨瓣具爪,爪与瓣片近等长;子房密生长柔毛。荚果长约2cm,宽5mm,顶端具长尖头,密生丝状长柔毛。 4.西藏锦鸡儿:丛生矮灌木,高30~50cm。分枝短而密集,密被长柔毛。树皮灰黄色,多裂纹。叶长1~3cm,叶轴全部宿存并硬化成针刺,幼时密被长柔毛;小叶6~8枚,羽状排列,条形,顶端呈针尖,长10~12mm,两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托叶膜质,卵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单生,长15~20mm,几无梗;花萼圆筒状,长8~10mm,密生长柔毛,萼齿短,三角形,顶端锐尖;花冠黄色,长为萼筒的2倍,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具爪,爪长为瓣的1/2,翼瓣的爪与瓣片近等长或稍长,龙骨瓣的爪比瓣片长;子房密生柔毛。荚果短,椭圆形,长10~12mm,外面密被长柔毛,里面密生绒毛。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苏木:分布于广东、广西及贵州;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也有。
2.云南锦鸡儿(阳雀花):产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南部、云南西北部。
3.鬼箭锦鸡儿: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有分布;蒙古、前苏联、尼泊尔、不丹亦有分布。
4.西藏锦鸡儿: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内蒙古宁夏亦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苏木:生于海拔200~1050m较温和的平坝或坡地。
2.云南锦鸡儿(阳雀花):生于海拔2800~3800m的灌丛林或冷杉林下。
3.鬼箭锦鸡儿:生于海拔3800~5000m的阳坡灌丛林、砾石山坡。4.西藏锦鸡儿:生于海拔3800~4500m的沙质土壤和沙丘上。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1.苏木:花期3~4月,果期8~10月。 2.云南锦鸡儿(阳雀花):花期6月,果期7~8月。 3.鬼箭锦鸡儿:花期6~7月,果期7~8月。 4.西藏锦鸡儿:花期6~7月,果期7~8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
药用部位 | 以茎或心材、叶、花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棒形,不甚挺直,有的连接根部而稍弯曲,长20~100cm,直径3~10cm。表面灰绿色、灰褐色、红黄色至暗赤色,具刀削痕和节痕,有时可见纵向裂缝。横切面略具光泽,有明显的同心环状年轮,中心可见色稍深的髓,点点发光。质坚硬致密,全体均木质化。嗅无,味微涩咸。 显微鉴别:苏木横切面: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及射线细胞等组成,具有显著的生长环纹。导管类圆形,单独成2~4个相连径向排列,直径25~60~115μm,其中常有黄棕色至红棕色的内含物。木薄壁细胞胞壁增厚,木化,常伴导管或多分布在年轮附近,细胞内有时可见草酸钙方晶或棱晶。木纤维呈多角形,胞壁较厚,木化,直径9~15μm。射线细胞1~2列,呈径向排列,有时裂开成隙。髓部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大小不一,直径50~70μm,具纹孔,微木化。弦切面:导管具缘纹孔,可见黄棕色至红棕色内含物,两端平截或斜置,长220~560μm。射线呈长纺锤形,高8~16个细胞,中部1~3列。半径性纵切面:导管同弦切面所见。木薄壁细胞呈长方形,径向或切向长12~18μm,纵向长50~70~130μm ,具圆形纹孔。木薄壁细胞链内有草酸钙方晶和棱晶,晶体在偏光显微镜正交下观察轮廓极为清晰。射线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切向长9~13μm,径向长25~38~60μm ,纵向长12~25μm,具显著圆形纹孔,纹孔外径5~8μm,内径2~3μm。木纤维壁厚,不具纹孔,长250~500~700μm。 粉末鉴别:苏木粉末:橙红色。显微镜下可供鉴别的特征为具缘纹孔导管,内有黄棕色至红棕色内含物,直径25~60~115μm。木纤维甚多,长250~700μm,直径9~15μm ,壁厚,胞腔明显,木化。木薄壁细胞具显著圆形纹孔,有时内含草酸钙方晶或棱晶。射线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具显著圆形纹孔。髓部细胞多角形,亦具纹孔。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苏木一小块,滴加石灰水,呈深红色。
2.取苏木粉末10g,置带塞试管中,加水50ml,振摇,浸渍4小时,滤过,滤液显桔红色,置紫外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取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2滴,显猩红色,置紫外灯下观察,显蓝色荧光,再加盐酸使成酸性后,溶液变为橙色,置紫外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3.进行含量测定。精密称取苏木素0.01g置10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每ml含0.1mg),吸取1、2、3、4、5ml分别置25ml容量瓶中,加乙醇至25ml,放置1小时,光电比色计滤光片用545nm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
取本品粗粉0.5g,精密称定,加乙醇适量,置索氏提取器中提至溶液无色为止。提取液置250ml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精密吸取1ml(或2ml)置25ml量瓶中,照标准曲线法自“加乙醇至25ml起……”操作,并用空白试验校正,计算即得含量。本品含苏木素不得少于20%。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苏木的药理实验表明: (1)对心血管有作用。水煎剂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增强,并可使由枳壳煎剂减弱的心收缩力有所恢复。由药物(水合氯醛、盐酸奎宁、硝酸毛果芸香碱、水杨酸毒扁豆碱、硫酸尼古丁)引起的离体蛙心中毒,在心脏未完全停止跳动以前,1∶1苏木水能使心跳恢复,显示一定的解毒效应。苏木水能使蟾蜍下肢血管收缩,且能对抗亚硝酸盐的血管扩张作用。 (2)有中枢抑制作用。适量苏木水,用不同给药方法,对小鼠、兔、豚鼠均有催眠作用,大量尚有麻醉作用,甚至死亡。能对抗士的宁与可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但不能对抗吗啡的兴奋性。 (3)有镇痛作用。苏木对小鼠(热板法)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有利尿作用。苏木液给小鼠或大鼠灌服,可引起尿量增加,小量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剂量增加,反而无利尿作用。 (5)对小鼠离体子宫有作用。苏木水对于小鼠的离体子宫稍有抑制作用,如与肾上腺素合用,作用更为显著。 (6)对胃肠有作用。以苏木煎剂给狗皮下或腹腔注射,均可引起狗的呕吐与腹泻,此作用可能因其中枢方面的作用而来,苏木水对于家兔离体肠管无直接兴奋作用,但能增强肾上腺素对家兔肠管的抑制作用。 (7)具有抗炎作用。从苏木中提取的巴西苏木素对引入角叉菜胶的大鼠脚关节水肿试验及能育卵试验,均表明有抗炎活性,并比洋苏木精(hemat0xylin)为强;在前一种测定中,比氯化小檗碱强10倍以上;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巴西苏木素活性接近氯化小檗碱。 (8)抑菌试验表明,苏木浸剂、煎剂在体外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副伤寒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Asper-igillus nidulans亦有抗真菌活性。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大鼠,小鼠,兔,豚鼠,蟾蜍,蛙。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咸、苦,凉,轻。
|
归经 | |
功效 | 清血热,化瘀血,调经,降压。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每次3~9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