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Tu niu xi
|
傣药名 | 怀哦龙
|
别名 | 牙快伍
|
中药材基原 | 为苋科植物粗毛牛膝的根。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粗毛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 1.又名:土牛膝《中国植物志》,倒扣草《岭南采药录》。 一年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约lm。茎多分枝,披散,圆柱形,紫红色,常有黄褐色纵行纹理,节明显而膨大,幼枝呈四方形,有纵棱,青绿色或紫红色,被白色短毛,老则渐次脱落。叶对生,长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10cm,宽1~4cm,先端渐尖,基部狭,全缘,两面密被伏生毛茸。穗状花序顶生,延伸,长4~15cm,花绿色,长约4mm,芽时直立,开放后紧贴花轴;小苍片2枚,锥尖,坚挺,通常较萼略短,基部两侧膜质,透明;雄蕊5枚,丁字药,花丝紫红色,退化雄蕊睫毛状,围于子房四周;子房倒圆锥形,花柱单一,柱头不裂。蒴果细小,长圆形,宿萼包着不露出,浅褐色,长约3mm,倒生于花轴上。花期夏秋至到年春季。
生于海拔1200~2400m的河边、荒地阴湿处。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呈多圆柱形,长6~10cm,直径2~5mm,略弯曲。表面灰棕色,有细浅的纵皱纹。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灰青色至灰白色。味淡无臭。
|
化学成分 | 根含蜕皮甾醇酮(ecdysterone)[1],根和技中含土牛膝碱(achyranthlne)[2]。
|
药理作用 |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从土牛膝全草提取的两种生物碱混合物能使麻醉犬心脏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呼吸短暂地兴奋[1]。土牛膝种子的皂苷混合物,能加强离体蛙心、豚鼠心和在位兔心的收缩力;也能增强衰弱心脏的张力和衰弱乳头肌的收缩力,其增强心收缩力的作用比洋地黄快,但作用时间较短[2]。以土牛膝皂苷灌流大鼠离体心脏,可增强磷酸化酶alpha的活性,但对总磷酸化酶的活性无影响[3]。
2.抗生育作用 土牛膝的苯或氯仿提取物,对小鼠有80%~100%的避孕作用[4]。一次给予家兔50mg/kg的本品苯提取物,显示100%的堕胎作用[5]。本品甲醇提取物对大鼠妊娠的抑制率为60%,丙酮提取物对大鼠胚胎植入的抑制率为50%[6]。在卵巢切除的未成熟雌性大鼠,土牛膝地上部分的正丁醇提取物在抗生育剂量时,显示雌激素样作用,可使子宫增重,有营养子宫的作用[7]。
3.抗菌作用 土牛膝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痢疾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8]。土牛膝粉与锌制成散剂,其0.5%的混悬剂对黄曲霉素、絮状表皮癣菌和五膏样小孢子菌等有杀菌作用[9]。从土牛膝嫩杆粉提取的精油,能抑制曲霉菌菌丝体的生长[10]。
4.其他作用 土牛膝的两种生物碱混合物能桔抗各种物质所致肠管和子宫平滑肌痉挛,对大鼠尚有轻度抗利尿作用[1]。土牛膝提取物每日100mg/kg连续5d,对腹水型肉瘤S180无抑制生长作用[11]。
|
性味 | 味甜、微酸,性平。入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祛风利水,活血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
|
注意事项 | 服用过量时伤及风塔而导致气喘无力。
|
附方 | 1.治“多温多约,贺来,拢栽线栽歪,冒米想”土牛膝10g,小土牛膝10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2.治“拢泵档多”土牛膝10g,野芦谷根15g,车前草15g,倒心盾翅藤20g。煎汤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3.治“拢沙龙接火”土牛膝10g,甜菜根20g,玉米轴20g。煎服。
4.治“纳勒冒沙么,纳勒嵩来列哦毫”,“拢梅兰申”土牛膝10g,红花10g,苏木10g,云南五味子藤10g,宽筋藤10g。煎场内服。(3.4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5.治“割鲁了先哈嘎兰”土牛膝根60g,红花丹6g,土茯苓15g,鲜野牡丹根60g,胡椒3g,小公鸡1只。将小公鸡宰杀除去羽毛和内脏,切成块状,与余药相混,同蒸lh,服食鸡肉及汤汁。(德宏州傣医肖波嫩验方)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Banerji A,et a1.Phytochemistry,1971,10(9):2225
[2]Prakosh A O.Int J Crude Duruy Res,1986,24(1):19
药理
[1]Kapoor V K,et a1.Ind J Pharm,1967,29(10):285
[2]Gupta S S,et al.Ind J Med Res,1972,60(3):462
[3]RarnAk,et a1.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1971,15(3):107
[4]裴森岳,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5):286
[5]Pakrashi A,et a1.Indan J Exp Bol,1977,15(10):856
[6]Prakosh A O.Int J CrudeUurug Res,1986,24(1):19
[7]Wadhwa V,et a1.Planta Med,1986,(3):231
[8]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4):50;(5):49
[9]Khosa R L,et a1.C A,1974,80:19501n
[10]Misra T.Phytochemistry,1992,31(5):1811
[11]系川秀治,等生药学杂志(日),1979,33(2):95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