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辟汗草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苜蓿、铁扫把散血草、省头草、野长生果、鸡头花草、鸡虱子草、黄花草木犀、臭苜蓿、败毒草、香马料、蛇退草。
汉语拼音 pi han cao
英文名 Daghestan Sweetciorer Herb
药材基原
动植物形态 1.草木犀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高60-90cm,有时可达1m以上。茎直立,粗壮,多分枝。三出复叶,互生;托叶线状披针形,基部
不齿裂,稀有时靠近下部叶的托叶基部具1或2齿裂;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5-27mm,宽4-7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疏锯齿。总状花序细长,腋生,花多数;花萼钟状,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近等长;花黄色,长约4mm,旗瓣椭圆形,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楔形,翼瓣比旗瓣短,与龙骨瓣略等长;雄蕊10,二体;子房卵状长圆形,花柱细长。荚果小,倒卵形,长3-3.5mm,棕色,仅1节荚,先端有短喙,表面
具网纹。种子1颗,近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小花草木犀 二年生草本,高10-50cm。无毛。三出复叶;托叶与叶柄合生;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至宽倒卵形,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
楔形,中脉突出,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总状花序腋生,长5-10cm;花萼钟状,萼齿披针形,与萼简等长或稍长,均被白色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旗瓣与翼瓣近等长;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荚果卵圆形,长2-3mm,表面网脉突出。有种子1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江苏、安徽、江西、台湾、西藏等地。 2.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生态环境 1.生于海拔200-3700m的山沟、河岸或田野潮湿处。 2.生于海拔3700m的山沟、溪边或路旁,也有少量栽培。
药用植物栽培 1.气候土壤:性喜阳光,宜湿润肥沃的地方。山区、平坝都可栽。
2.种植: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4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浅穴,每亩用种子1.5斤,拌成种子灰,撒到穴里,上盖细土 1cm厚。
3.田间管理:苗高13-17cm时匀苗,每穴留苗3-4株,并中耕除草和追肥。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第2次中耕除草和追肥,在植株未封厢前进行。
采收和储藏 6-8月开花期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切段备用。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全株或切成小段。茎直立,多分枝,外表有纵棱,绿色或黄绿色。三出复叶,互生,有柄,小叶片多皱缩,展平后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3cm,宽0.5-1cm,
先端钝圆或近平截,有纤柔小齿;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托叶线
形,长约5mm。总状花序纤细,腋生或项生,花多数,小形,长3-4mm;花萼钟形,花冠蝶形,黄色,二体雄蕊,质轻脆或稍韧,气芳香。以色绿、芳香气浓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 草木犀茎叶及花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
香豆精(coumarin)。小花草木犀全草含香豆精,β-谷甾醇(β-sitosterol),多种糖类如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山梨糖(sorbose),棉子糖(raffinose),纤维二糖(cellobiose)等。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晒干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1.抗疟作用:
能使鸡疟的红细胞被原虫侵染的数目减少。适当用药,血片检查可以变成阴性,能破坏疟原虫的形态使之灭亡,但其破坏方式与常山、甜菜、奎宁等不同。印度草木犀含香豆精,小量毒性不大,大量可导致恶心、呕吐眩晕、心脏抑制及四肢发冷。马、羊等牲畜食此草过多可发生麻痹。
2.抗凝作用:
白香草木犀含紫苜蓿酚,故能延长血凝时间。所含之黄酮类,对小鼠之毒性很低,大量能延长其凝血时间而不影响其出血及凝血酶元时间。
3.抗菌作用:
叶、茎、根的提取物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同属植物黄香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 又名:黄陵零香。有抗菌作用(幼虫芽脑杆菌)。
4.对血管作用:
其中能抵抗肾上腺索对离体血管之收缩。局部应用,可抑制甲醛、丙二醇引起的兔耳部皮肤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对组织胺及鸡蛋白引起者,则效果不恒定。
5.抑制浮肿作用:
对大鼠后肢的甲醛性浮肿有抑制作用,对巴豆油性浮肿,需较大剂量方能抑制之;这些作用,与香豆精或橙皮甙有些相似。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1.配车前子:利小便; 2.配黄柏:清热燥湿
药性 辛;甘;微苦;性凉;小毒
归经 肝;脾;胃经
功效 清暑化湿;健胃和中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祛湿药
主治 暑湿胸闷;头胀头痛痢疾疟疾;淋症;带下;口疮;口臭;疮疡;湿疮;疥癣;淋巴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烧烟熏。
用药禁忌 胃寒者慎用,孕妇禁用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①治疟疾: 草木犀一两。煎汤。在疟发前一小时服用。(《吉林中草药》)②治疳疮,坐板疮,脓泡疮: 辟汗草、黄柏、白芷雄黄、红砒、冰片艾绒等磨粉,卷成纸条,点燃熏。(《四川中药志》)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杀虫,利小便。治皮肤疮,风丹,赤白痢,淋病
2.《上海常用中草药》:和中,健胃,化湿。治暑湿胸闷,口腻,口臭,头胀,头痛。
3.《陕西中草药》:清热败毒,止痢,截疟,健胃,化湿。治痢疾,疟疾,口臭,头痛。
考证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辟汗草,处处有之。丛生,高尺余,一枝三叶,如小豆叶,夏开小黄花如水桂花。人多摘置发中辟汗气。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Meliltus suaveoledeb. 2.Melilotus indicus(L.)All.[Trifolium indicum L.;Melilotus parviflaora Desr.]
科属分类 豆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