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石燕子、大石燕、燕子石 |
汉语拼音 | shi yan |
英文名 | Fossil shell of Spirifer |
药材基原 | 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 |
动植物形态 | |
资源分布 | 主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浙江亦产。 |
生态环境 | |
药用植物栽培 | 本品为天然化石。 |
采收和储藏 | 采得后洗净泥土。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长2-4cm,宽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槽的纹理较细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呈半圆弧形突出。质坚硬,可砸碎,断面较粗糙,土黄色或青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气微,味淡。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主要为碳酸钙(CaCO3),尚含少量磷及二氧化硅(SiO2)等。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 (2)取上述反应后的液体,滴加氢氧化钠试液中和后,滤过,滤液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检查钙盐)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1.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 2.《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清热、利尿作用。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配桑白皮:利尿通淋;配葱白:温阳通气。 |
药性 | 甘;咸;凉;无毒 |
归经 | 肾;肝;膀胱经 |
功效 |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 |
功效分类 | 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
主治 | 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小儿疳积;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
用药禁忌 | 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石燕丸《三因方》:通淋止痛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纲目》:疗眼目障翳。石燕性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钟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误传此石能助阳,不知其正相反也。 2.《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 3.《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 4.《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 5.《玉揪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 6.《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
考证 | 出自1.《唐本草》:石燕,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岗上,掘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坚重如石。 2.《日华子本草》:石燕,出南土穴中,凝疆似石者佳。 3.《纲目》:石燕有二:一种是此,乃石类也,状类燕而有文,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雌;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飞,乃禽类也,见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药为助阳药,刊于方册,误矣。 |
药物应用鉴别 | 1.石燕与石鳖。皆为动物化石类药品。均可治疗目睛翳膜等疾病。 2.《医林纂要》:石燕动同石蟹,能祛风除寒。然石燕以去湿通林为长,石蟹以清肝明目为优,二者主治各异。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Fossilia Spirifer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
科属分类 | 钙化合物类 |
出处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