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考研院校 > 华东地区1 > 潍坊医学院 > 报考指南 > 正文
潍坊医学院硕士学位授权点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9/2 字体:

生理学(071003)

 

生理学学位点为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理学教研室(含应用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室)1990年被定为院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本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①肌电图学(含单纤维肌电图);②诱发电位学(含视、听、体感诱发电位);③血管生理学。

肌电图学、诱发电位学是临床早期诊断神经、肌肉疾患敏感而可靠的电生理学指标,是CT不能替代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价值。单纤维肌电和诱发电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生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本学位点的上述两个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医学院校尚无先例,处领先水平。

    血管平滑肌功能调节的研究是生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学位点已从整体、离体血管条和细胞分子水平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进展。自1989年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卫生厅、教育厅课题多项,并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其中,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应用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院级奖多项。发表论文(包括《生理学报》、《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180余篇;著作2部、教材多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现开设本科生课程3门(生理学、麻醉生理学、眼耳鼻喉生理学),且多年来在研究生教学中取得优秀成绩。

本学位点人才结构梯队合理,有正教授3人、副教授6人、实验师2人、助教1人,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本学位点培养用现代电生理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应用生理学研究的高级人才。

 

撰稿人:刘儒林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100101)

 

解剖学硕士点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院级重点学科。至今共招收研究生19人。

该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耳鼻喉应用解剖学研究、神经解剖学研究、淋巴应用解剖学研究。颅底应用解剖和耳鼻喉应用解剖一直是临床神经外科和眼耳鼻喉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对于临床相关手术的开展、新术式的研究与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与临床合作完成了视神经管应用形态学研究、鼓室神经和下鼓室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耳科应用解剖学研究等多项立项课题的研究,并通过11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解剖学习班和两期颅脑外科应用解剖学习班对上述成果进行了推广,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1999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解剖学习班被卫生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01年,颅脑外科应用解剖学习班又被卫生厅批准为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用神经解剖学研究是近年来解剖学研究的热点,该硕士点在中枢神经发育、神经损伤与修复、老年性痴呆等领域的研究都有所建树,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淋巴解剖学研究对于肿瘤发病机制、肿瘤转移、肿瘤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硕士点对叶绿素显示液在恶性肿瘤淋巴清扫中的应用研究方面、粘附分子在淋巴细胞穿越血管内皮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部分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研究生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使本学科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宽阔的专业适应性,且基础与临床并举。已毕业的10名硕士生中,有3人考取了博士,4人成为新工作单位所在学科的业务骨干。本学科硕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国内学术交流8人次、国际学术交流1人次。

该硕士点现拥有50m2神经解剖研究室1个,40m2应用解剖研究室1个,拥有脑立体定位仪、组织切片机、手术显微镜、微机等仪器设备140台件(其中,800元以上61台件),总价值达30余万元。硕士点常年订阅《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等数种专业期刊,定期购置教学、科研所需的专著和其它参考书。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有:神经解剖学、耳鼻喉应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点于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学评估,被院确定为优质课程。1998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共招收9人。

该硕士点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神经内分泌与实验胚胎学、血细胞发生与调控。神经内分泌与实验胚胎学主要研究内分泌疾病、内分泌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高温致神经管发生畸形的原理,在理论和实验方法方面已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血细胞发生与调控主要研究血细胞发生障碍与白血病的发生机制,并探讨多种因素对血细胞发生的调控作用,多年来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成果。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材建设,编写研究生用讲义3部,2001年在山东省解剖学会教学研讨会上获得优秀教学论文1篇。本专业点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有比较宽的专业适应性和应用性,已毕业的硕士生中有1人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生在校期间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讲义2部。

该点已拥有90m2的实验室,其中有50m2的细胞培养室、20m2的免疫组化室和20m2的贵重仪器室。现有仪器设备:二氧化碳培养箱、相差倒置显微镜、研究用显微镜、空气净化台和低温冰箱等;还有计算机4台,价值约计10余万元。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医用电镜技术、组织学技术。

该点有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的2人,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院级拔尖人才2人,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均在50岁以下,45~50岁1人,40~45岁1人,40岁以下1人,是一支比较年轻的教师队伍。

撰稿人:王金平 张圣明 

 

免疫学(100102)

 

免疫学硕士点的前身是1982年建立的校级免疫学研究室,从1984年开始,曾和山东医科大学生化制药教研室合作培养研究生。1991年11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同时命名为分子免疫学实验室;在此基础上1992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免疫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该点1994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4人,已获得免疫学硕士学位者7人,有4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人出国留学。目前尚有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另外还有在读同等学历硕士学位者10人。

该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抗传染免疫、肿瘤免疫、免疫分子的活性表达和自身免疫疾病。

该室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和市科委多项科研课题,特别是在转移因子和抗传染免疫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特别是被批准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后,该室在抗传染免疫、肿瘤免疫、分子免疫活性表达和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开展了较系统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抗传染方面,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乙型肝炎为工作重点,从乙型肝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乙肝慢性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如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已获卫生部新药证书。该成果已转让厂家并投入批量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抗肿瘤方面,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反义基因技术及受体导向技术对白血病和肝癌的治疗进行了研究,多项成果获得奖励。在分子免疫和自身免疫病方面,我室已获多株可表达生物活性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如IL-12双亚基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抗单链DNA杂交瘤细胞的制备等已达国内先进水平,这一切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上新的台阶打下了良好基础。

自1991年以来,该实验室共主持完成卫生部、省科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6项,获得科研经费40余万元。该室共获得省、部、厅局级科研成果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7部。最近,免疫学专著《临床免疫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注射用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1990年向卫生部申报生物制品新药,经过卫生部指定的全国8个医院的Ⅰ,Ⅱ,Ⅲ期临床研究后,于1996年8月获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96)卫药准字S—6号,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准的治疗乙肝的生化新药。“椰毒假单胞菌16S R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地位”1995年获省教育厅理论成果一等奖,1996年获省科委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三等奖;“双抗体间接夹心ELISA法的建立及在EHF研究中的应用”199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单克隆抗体(ZH805)柔红霉素结合物特异性导向治疗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1996年获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流行性出血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研究”1993年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三等奖;“乳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基因扩增及免疫组化的研究”1997年获省教委理论成果三等奖;“丁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1997年获省教育厅应用成果三等奖;“间接夹心ELISA法的建立及在教学上的应用”2000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该室作为高等院校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已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等。10年来,该室共接受校内外研究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来室开展学位课题研究、专题实验及科研咨询等达200余人次。利用本室科研条件完成的研究课题有20余项。10年来,本学科教师出国考察访问2人次,出国进修3人次。邀请境外专家来访2人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6人次,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30余人次,校外做学术讲座16人次,本学科先后3人担任过省免疫学学会及基础免疫学分会、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委员等职。

该实验室由省和学校共投入重点建设经费180余万元,购置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达30余台套,如国外进口的大型落地式Backman高速冷冻离心机、伯乐公司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PE公司基因扩增仪、超声细胞破碎仪、酶标仪、超纯水器各1台;丹麦产和日本产冻干机各1台;超低温冰箱两台;低压层析系统、Amicon中空纤维超率系统、电泳系统、核酸分析系列装置系统各1套;日本产Olympus荧光显微镜和多能显微镜各1台、细胞培养用倒置显微镜两台;CO2孵箱3个;β-液体显烁计数仪和γ-放射免疫计数仪各1台;净化工作台6个;微机4台。该室设立了分子免疫室、细胞免疫室、传染免疫室、肿瘤免疫室、临床免疫室、同位素室、共用仪器室、图书资料室等,实验室总面积达600m2。另外还够置了5万余元的科技图书资料,为进一步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该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2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有博士学位的4人(包括博士后1人)、硕士学位2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55岁以上2人,46~55岁2人,40岁以下9人。

撰稿人:冯永堂 

 

内科学(100201)

 

内科学学科点于2000年成为二级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内科学中的三级学科——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是1996年批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到目前为止,内科学学位点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9人。

内分泌专业点有四个研究方向:糖尿病慢性病发病基础与临床研究、骨质疏松症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静脉导管激素测定对肾上腺病变的定位研究、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及免疫干预研究。承担卫生部、山东省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1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厅局级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在临床研究中,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学标记达国内领先水平;肾上腺静脉导管激素测定技术对肾上腺病变定位诊断与应用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免疫特许区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使移植物能够长期存活,该项研究属国际首创。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的骨质疏松分子遗传学、糖代谢的信号传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糖尿病基因文库等研究均填补了国内空白。该点还与美国加洲大学、生命科学公司合作开展了转基因动物以及细胞核移植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心血管病专业点有心律失常和心肌病两个研究方向。自80年代以来,该点对261名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实施了心脏起搏。进入90年后又对40余例阵发性房颤、房扑或房速而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慢-快综合征患者进行了AA1(心房起搏)起搏,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承担并完成了上级课题10余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潍坊市科技进步一、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目前开展的扩张性心肌病的多部位心脏起搏治疗和经导管关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以及对自动夺获型和单根电极VDD新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均填补了省内空白。

血液病专业点有两个研究方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点从80年代末率先在国内建立AA动物模型,采用先进技术,先后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科委等课题14项,完成9项,其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教育厅、卫生厅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提出“酶损伤在先”和“血细胞膜蛋白紊乱”的新观点,已被最新版《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和多家杂志社所引用。“IL-2、IL-6及其受体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目前开展的“补肾活血方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凋亡调控作用的研究”和“内分泌激素对血细胞发生调控的研究”将填补国内空白。

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材建设,编写教材、参考书12部。本学科点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临床实践能力较强,有比较宽的专业适应性和应用性,已毕业的硕士生中有6人攻读博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本学科硕士生在校期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内科学硕士点已拥有2000m2的实验室,设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放免室、药物分析蛋白质纯化实验室、血细胞分析室等近20个实验室。设有床位:内分泌专业点100余张、心血管病50余张、血液病40余张。现有仪器设备:基因扩增仪、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紫外投射分析系统、二氧化碳培养箱、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相差倒置显微镜、研究用显微镜、空气净化台和低温冰箱等,总价值达1300余万元。配有计算机20余台、复印机、电脑扫描仪、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等,价值约计400余万元。还有图书1.5万余册,国内外期刊80余种。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外语、高级生化技术、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分泌代谢学、血液病学、心血管疾病。

撰稿人:董砚虎 张圣明 

 

儿科学(100202)

 

    儿科学硕士点是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该学科是学院的重点学科,至今共招收儿科学硕士研究生10人。

该硕士点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小儿神经病学、遗传与优生、新生儿病学。

小儿神经病学是儿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中小儿惊厥与癫痫、小儿脑性瘫痪与急性偏瘫及脱髓鞘病变是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本学科拥有多种神经电生理,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如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肌电图、神经诱发电位、CT,MRI,SP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及中心实验室、核医学有关检测设施),本学科与全国同类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主要导师近20年来参加了全国历届小儿神经病学术会议及国际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近年来本学科从分子生物学的高度对小儿惊厥与瘫痪的发病机制、多种细胞因子及遗传在小儿惊厥与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开辟了新的途径,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获省教育厅、计生委、卫生厅、省科协四项科技进步奖。此外本学科还对小儿急性偏瘫、脱髓鞘病变的病因学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小儿遗传病是21世纪人类的主要疾病,国外已克隆了部分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序列,而正在着手基因治疗的探索。在我国随着“母婴保健法”的实施,上海、北京也开展了PKU、血友病、遗传骨等病的基因克隆,目的在于减少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提高我国人口素质。近年来我们在该领域先后承担了省厅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多基因遗传病发病规律与优生措施的研究”首次提出了“遗传易患性”在先天性心脏病、高热惊厥、支气管哮喘等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于子代复发风险估价后,减少了这类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本研究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山东省计生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论文发表于Am J Cardiology(1997)和中华系列杂志4篇后,美国医学会儿科主席Haggerty R.博士来信邀请参加AMSPDC 1998年8月的国际儿科学会。在基因扩增方面由刘长云教授完成的脑膜炎奈瑟菌DNA片段的引物并扩增成功,该技术专利转让上海万迪公司并生产试剂盒,已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研究专家鉴定达90年代国际水平,成果获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本研究方向有较好的工作基础、科研经费充足。近期目标是:①继续开展 PKU新突变点的克隆PAHcDNA序列分析;②进一步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RFLP分析惊厥患儿HSP70基因序列和等位基因频率;③继续完成优生优育的课题,包括产前检查及环境致畸的研究。上述研究内容将对减少遗传患儿的出生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均有着重要意义。

在新生儿疾病研究方面,该硕士点注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脑损伤相关的研究,特别是遗传性残疾对智力低下的研究,结合遗传病家族史对二胎的优生学研究,在山东省计生委推广本研究课题以来,对减少我省遗传患儿的出生,提高我省人口素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研究生的教学方面,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材建设,拟出版研究生教材2部(神经病学和儿科遗传学)。另外1996年获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998年获院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儿科学硕士点拥有研究室30m2 ,临床儿科病房床位40张,配有计算机2台,超静工作台1台,培养箱、干燥箱、离心机、万能显微镜、脑电地形图仪、心电监护仪、婴儿高压氧舱等大型仪器设备近百万元。目前已实现计算机与校园网和Internet联网 。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有儿科学、小儿神经病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

撰稿人:刘长云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接受外校推荐免试申请表
2011年皖南医学院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兰州大学简介
温州医学院08考研关于报考硕士生资格审查的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