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duodenal vessel press syndrome
拚音 SHIERZHICHANGXUEGUANYAPOZONGHEZHENG
别名 中医:呕吐积聚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腹部外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横段或上升段受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结肠中动脉压迫所致的慢性肠梗阻。以致近段十二指肠扩张、食糜壅积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因素主要有先天解剖异常:如Treitz韧带过短、右结肠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分出点过高、肠系膜上动脉起源腹主动脉的位置过低、腰椎前凸畸形等;或后天因素致局部结构改变;如消瘦使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脂肪垫消失,内脏下垂、腹壁松弛、动脉硬化、肠结核等病变致肠系膜淋巴结对系膜的牵拉、长期卧床致腰椎过伸等,均能致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所形成的角变锐而压迫十二指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乃体质素虚,中气下陷,内脏下垂乃至腑气不通,使胃气不得下降而致食滞、痰饮内聚,终至呕吐。故本证乃本虚标实。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一、脾虚气陷
证候: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时有呕吐清涎,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析:因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七情久卧损及脾胃,脾虚则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胃气虚则食少纳呆,中气虚陷则脘腹重坠、胀满、食后加重,喜暖喜按,肌瘦脉缓弱、舌淡苔白均为胃气虚寒之象。夹湿者呕吐清涎。
二、胃阴不足
证候:面色略红、唇红而干,脘腹胀满,灼热不适,口干苦,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析:呕吐日久,耗伤阴液,伤及胃阴,故见面唇红干,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故脘腹胀满,反复恶心呕吐,津液不得上承故口干舌红津少,阴伤而有虚热故灼热不适、脉细数。
三、胃络瘀滞
证候:胸膈痞满,脘腹坠胀,局部压痛,呕吐物色暗或黑,面色晦黯,舌质暗有瘀斑,苔薄,脉沉细或涩。
辨析:病久津液渐枯,血瘀不行,瘀结胃肠,而局部压痛,瘀结日久,络伤出血则吐物暗黑,气滞血瘀则见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缓慢起病,呈间歇性反复发作,缓解期或长或短。发作时呕吐,呈喷射状,多在餐后出现,吐物含胆汁及隔餐食物。呕吐多不伴腹痛,或轻度腹痛,但有上腹闷胀嘈杂不适,吐后或于改变体位如俯卧位或屈膝位而使症状缓解,可见胃型或肠型及震水音、局部压痛。久之出现消瘦、脱水营养不良的表现。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1.X线钡餐检查:①十二指肠扩张,并有反复的强烈逆蠕动,钡剂逆流入胃,呈钟摆样往返蠕动。②十二指肠呈刀切样阻塞;③十二指肠内钡剂长久滞留达2~4小时以上。如令病人取俯卧位或压迫下腹部上举肠系膜时,滞留的钡剂得以排空。 2.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同时插管同时动脉造影,可于侧位显示二者之间的角度变小有助于诊断。(夹角<20°)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先天异常:如先天性腹膜束带压迫牵拉而阻断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远端先天狭窄或闭塞,环状胰腺压迫十二指肠降段;先天巨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先天变异严重下垂,摺拗十二指肠空肠曲使之关闭而壅塞十二指肠。这些病变的X线征与动脉压迫者明显不同,体位不能使其排空。
2.肿瘤:十二指肠肿瘤,肾肿瘤,胰腺癌,淋巴瘤,十二指肠转移癌,邻近癌转移肿大的淋巴结,肠系膜囊肿或腹主动脉瘤压迫十二指肠。
3. 十二指肠远端和近段空肠浸润性疾病和炎症: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ohn病以及憩室炎性粘连或压迫引起缩窄等。
4. 胆囊和胃手术后发生粘连牵拉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粘连、溃疡、狭窄或输入袢综合征。这些通过病史、X 线钡餐检查、必要辅以血管造影均可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般主张先采用内科治疗: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洗胃,补充血容量和纠正水电解质失常,抗痉挛药物,静脉补充营养,待症状缓解胃潴留减轻后,可予少量多次流质饮食,食后采取左侧卧位、伏卧位或膝胸位,并将床脚抬高。如无症状复发,可逐渐改进饮食,减少餐数,并给以健胃消食及胃肠动力药物。下床活动时可用腰围或腹带防止内脏下垂,并改善营养,加强腹部肌肉锻炼,矫正脊柱畸形等。如上述内科治疗效果不显著,可考虑手术治疗,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或屈氏韧带松解术,或胃空肠吻合术。
中医治疗 因本证以中气虚陷致痰饮食物中阻积聚,久吐伤阴使体更虚,而成恶性循环,故本证以补脾和胃,消滞散聚,理气化瘀为大法。
一、辨证选方
1.脾虚气陷
治法:补气升陷,消积导滞。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积术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人参9g,黄芪15g,白术6g,甘草6g,当归9g,陈皮9g,升麻6g,柴胡6g,大黄9g,枳实9g,黄芩6g,黄连6g,神曲6g,茯苓9g,泽泻6g。少食纳呆可加内金,炒麦芽,稻芽;恶心呕吐重加半夏或合用旋覆代赭汤;若胃寒痰饮积聚者可加桂附理中汤(验方:肉桂附子党参,白术,干,甘草)。
2.胃阴不足
治法:濡养胃阴。
方药:益胃汤(《温病条辨》)或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沙参15g,麦冬9g,生地15g,玉竹6g,冰糖6g,当归9g,杞子9g,川谏子6g。加鸡内金,炒麦芽,莱菔子;呕吐较重者可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合竹沥达痰丸(《沈氏尊生书》)麦冬12g,人参9g,
半夏6g,粳米9g,大枣5枚,礞石12g,沉香9g,大黄6g,黄芩6g,竹沥6g,陈皮9g,甘草3g,姜汁6g。
3.胃络瘀滞
治法:舒肝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合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当归9g,生地9g,仁12g,红花12g,枳壳9g,赤芍9g,柴胡6g,川芎6g,牛膝6g,木香9g,砂仁12g,陈皮6g,半夏9g,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甘草3g。
二、专方验方:参考“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条。
中药 可参考“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条。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治疗关键是消除十二指肠壅滞、解除十二指肠受压、恢复肠腔通畅与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改善营养,增进体质。此三者相互影响,宜同时进行,但治疗过程各阶段的重点及治疗方法各异。
初治,应禁食,胃肠减压,洗胃,补卜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静脉补充营养。同时采取左侧卧位或膝胸位,局部按摩,热敷或针灸治疗。待胃潴留缓解后,给予少量多次流食,并辨证应用中药及胃肠动力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经过如此处理多数病情能逐渐好转。如少数胃潴留仍不缓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上述中西医疗法。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恢复胃肠功能,增强体质,防止复发。治疗以辨证中药为主,如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等,配合腹肌锻炼,必要时辅以腰围或腹带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枸杞丸(《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经验秘方
 太阳、寒证类
 百部酒(《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止带
 交泰丸(《脾胃论》卷下)
 槐实丸(《圣济总录》卷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