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阴囊癣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ringworm of scrotum
拚音 YINNANGXUAN
别名 中医:圆癣,阴癣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性生殖器疾病,真菌性皮肤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阴囊癣是由浅部寄生性真菌引起阴囊浅表性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以多环形或地图形皮损伴奇痒为特征。常因炎热、汗出或环境潮湿等因素的影响而病情加重。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染真菌如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石膏样癣菌而引起。多由自身手、足癣搔抓传染而来;或由患癣病的、狗,或通过游泳池、浴池、性接触等直接或间接触传染。此外,糖尿病、长期服用激素等可诱发本病。病原菌具有嗜好角蛋白组织的特性,故病变基本限于表皮角质层。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尤其是有癣病接触史者,并具有春、夏发病,入冬痊愈或减轻的特点。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多由肥胖痰湿之体,正气不足,外受风毒湿热之邪,或夏日炎热,阴下多汗潮湿,洗涤不勤,蕴湿化热生虫,侵袭肌肤,阻滞经络,气血失和,营气不从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掌握特征本病皮损呈环状或半环状斑片,表面覆盖细薄鳞屑、丘疹、水疱或痂皮,可向四周蔓延发展,病灶中心常自愈,并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或脱屑。病位局限,病情较单纯,易于诊断。
2.谨守病机本病是由风、湿、热、虫侵袭肾囊皮肤,以致经络不畅,气血否涩而成。临证时,应把住病机特点,以提高辨证施治的针对性。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全身不适症状,仅觉瘙痒。若痒甚,则可影响睡眠、行走,或伴心烦易怒,坐卧不安等症。因抓挠、摩擦致患处糜烂时可伴有疼痛。本病常发于阴囊的一侧或双侧,严重者,可累及阴茎、会阴、肛门、大腿内侧及臀部。初起为针头大或米粒样丘疹、丘疽疹或小水疱,逐渐向四周发展,形成边界清楚的钱币形红斑,其上覆盖细薄鳞屑或痂皮,基底鲜红,日久变暗红,中央有向愈倾向,留有淡褐色素沉着的皮面或脱屑。自觉瘙痒,可因抓挠或衣裤摩擦而有糜烂、流滋血水、结痂,甚至皮肤呈苔藓样变。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直接鳞屑镜检或水疽壁真菌培养阳性。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环形红斑玫瑰糠疹、阴囊湿疹阴囊皮炎鉴别。
1.环形红斑:好发于躯干、四肢、臀部、大腿内侧皮肤。病因可能与疱疹样皮炎、霉菌感染、癌肿、虫虱叮咬、药物过敏、免疫失调及自身免疫有关。皮损为水肿性丘疹,呈离心性扩展成环形或多环形,边缘粉红,平滑坚实,病程缓慢,易复发。
2.银屑病:本病发生于阴部较少见。多由摩擦刺激引起。皮损呈银白色鳞屑斑片,剥脱后露出潮红湿润面及点状出血,无水疱及结痂;亦无中心自愈倾向。病程缠绵,真菌查检阴性。
3.红癣:由细微棒状杆菌引起。皮疹多为淡红、褐红或棕红色,边界不高,表面有油腻的糠批状鳞屑,无丘疹及水疱,无瘙痒等自觉症状及炎性变化。发展缓慢,治之不彻底则易夏发。真菌检查阴性。
4.阴囊皮炎: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且常因进食刺激性食物或局部刺激诱发。皮损多为不规则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呈正常肤色或淡褐色,损害增厚扩大并融合成片,皮纹加深呈苇席状,苔藓样变明显。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真菌检查无异常。
5.阴囊湿疹:可由多种原因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蚊虫叮咬、局部摩擦刺激等诱发。以阴囊瘙痒、或起粟疹、水疱、搔破湿烂、浸yin脂水为特征。慢性者,皮损浸润、肥厚,融合成苔藓样斑片。常反复发作。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较顽固难治,很少有自愈。如治不彻底,常易复发,周而复始,积年不瘥。故应早期诊断,及时而彻底的治疗,求得根除。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总以杀虫止痒,保护皮肤为原则。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一般无需内服药治疗,以外治为主。
1.根据病情,选用1、2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日2~3次,亦可用1%~3%克霉哇软膏外涂患处,每日2次。
2.皮损肥厚,状如苔藓、脱屑者,可用枯矾黄柏五倍子苦参乌贼骨各等份,研细未,外扑患处。或用5%~10%硫黄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涂抹患处,每日2~3次。
3.继发感染者,可参照阴囊湿疹节辨治。待炎症消退后,再按上法治疗。
4.合并其他部位癣病者,可选用治癣方、苦参丸、二神丸等。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彻底治疗其他部位的癣病,切断传播途径。
2.勤换内衣裤,勤洗涤,保持阴部清洁。患病期间禁止性生活。
3.忌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类药物,以免使皮损扩大,病情加重。
4.外用洗、搽剂,应注意药物的浓度不宜过高,不宜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5.为保证阴囊癣根治,必须在皮疹完全消失后1周,方可停用外搽药物。
历史考证 “圆癣”始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圆癣》,书中说:“圆癣之状,作圆文隐起,四畔赤,亦痒痛是也。”在《癣候》中又说:“癣病之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浅增长,或圆或斜,痒痛有匡,郭里生虫,搔之有汁”,并指出病因病机为“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搏,则血气否涩,发此疾也”。清·《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亦说:“癣初起如钱,或圆或歪,有匡廓,痒痛不一。”对其病因病机、症状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清·邹存涂在《外科寿世方》中明确提出阴癣病名。
相关文章
 青金膏(《幼幼新书》卷八引《吉氏家传》。
 肩关节周围炎
 半月痕两个手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消石丸(《圣惠》卷八十八。)
 磁石丸(《圣惠》卷三十六。)
 黑桑椹与白酒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