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破伤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tetanus
拚音 POSHANGFENG
别名 中医:伤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感染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破伤风是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全身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为其临床特征。
中医释名 破伤风指因肌肤损破,染受风毒而发,以全身肌肉强直性、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痉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土壤中通常菌群之一,人及动物粪便中也含有该菌,人粪标本的检出率为25%-35%。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得病,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有肯定效果。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破伤风杆菌能产生毒性极强的外毒素,其中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毒素对中枢神经组织有强大亲和力,一旦结合即不可为抗毒素所中和。当创伤的伤口深,混有泥土或其他异物,坏死组织多,并伴有需氧菌混合感染时,易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而产生痉挛毒素。除严重创伤所致的破伤风外,尚可有因接生时消毒不严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后破伤风,病死率均较高。 痉挛毒素沿外周神经纤维行经脊髓前角细胞的运动 神经束,或经淋巴通路进入血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节苷脂结合;从而封闭脊髓抑制性突触,阻止抑制性突触释放递质—甘氨酸,致使上、下神经元之间抑制性传递受阻,导致超反射反应或兴奋性异常增高和骨骼肌痉挛。
中医病机
病理 破伤风无特异的病理变化,脑及脊髓充血或出血。脊髓与延髓运动神经细胞有水肿、核肿大及染色体溶解现象,重症可有脑水肿。心、肝、肾和胃肠道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出血。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破伤风诊断标准:
1.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是否曾经接受预防注射、创伤的部位和性质、伤口早期处理方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潜伏期为7~8日,最短时可仅24h,长者可达数月或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2.前驱期:最早出现咬肌紧张,继之出现牙关紧闭,1~2日后可有痉挛发作,在此期间患者有乏力,烦躁不安,咀嚼无力,头晕头痛,反射亢进,局部肌肉疼痛,抽搐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咀嚼肌、颈项部肌肉紧张或酸痛,此期症状无特殊,易被忽略。
3.发作期:毒素随血流运转,因而活动频繁、血运丰富的肌群首先受到侵犯,最初是咀嚼肌,依次为脸部、颈项、背腹、四肢,最后是膈肌、肋间肌。开始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张口困难,口裂变小乃至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群收缩形成“苦笑”;颈项强直,咽喉部肌肉紧张,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腹背肌肉同时收缩,形成“角弓反张”。由于毒素的作用,反射亢进,对任何轻微刺激,如关门声、亮光、震动、冷风、轻微触摸、饮水进食等都可能诱发强烈的阵发性痉挛,发作时可大汗淋漓,口唇青紫、呼吸急促,表情痛苦、口吐白沫。痉挛、抽搐可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一,随着病情发展,抽搐间歇缩短,抽搐持续时间延长。病程一般为3~4周,重病者病程可在6周以上。病情发作期间神志始终清楚。
破伤风多为全身型,但也有局限型,局限型的痉挛仅限于创伤部或伤肢,病情较轻。破伤风常并发肺不张肺炎,可出现呼吸窒息,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尚可出现肌肉撕裂、出血、骨折、脱臼、舌咬伤等。最后可因全身肌肉长期强直,痉挛和并发感染,产生高热,酸中毒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全身衰竭死亡。
西医诊断依据 如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结合以往创伤史或旧法接生史,则诊断并不困难。症状不明显时,应详细询问过去是否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产妇是否经不洁人工流产;新生儿是否旧法接生或断脐时消毒不严;最近有无各种创伤史,特别是深刺伤;受伤后曾否用尘灰、泥土或不洁纸布敷伤口等。创伤组织或脓液厌氧培养分离出破伤风杆菌的机会不多,无重要参考价值。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上早期主要表现为咀嚼肌及面肌痉挛,有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继颈、背、躯干及四肢肌肉被累及,呈角弓反张状态,腹肌硬如木板。肌肉痉挛系阵发性,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可自发或为外界刺激所诱发。发作时常伴剧烈疼痛,发作后大量出汗,在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重症常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发绀、高热,可因窒息、心力衰竭或继发肺炎而死亡。膀胱肌痉挛可出现排尿困难和尿潴留。除重症外神志大多清晰。潜伏期一般为7-14d,重症可短于7d,超过10d者的预后较好。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为 5-7d,初表现为吮吸困难、哭声低微,继以全身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易发生呼吸困雄、紫绀和窒息。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脓液培养可有破伤风杆菌生长。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破伤风需与引起张口困难的局部疾病如扁体周围脓肿、牙及牙龈疾病、颞颌关节病、腮腺炎等,以及各种化脓性脑膜炎、脑炎、马钱子碱中毒(间歇期肌肉松弛)、狂犬病等区别。
中医类证鉴别
1.狂犬病:有被疯狗咬伤史,以吞咽肌肉抽搐为主,有恐水症表现,膈肌收缩可产生大声咂逆如犬吠声。
2.春温[瘟]:无外伤染毒史,颅内压增高,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高热、嗜睡等症,虽有角弓反张、项背强直,但无阵发性肌痉挛,脑脊液检查多可作出鉴别。
3.牙咬:以发热口臭,患侧牙龈尽处红肿疼痛等为主要表现,虽可有张口困难或牙关紧闭,但系因疼痛所致。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及抽搐消失,无并发症。
预后 本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平均为20%-30%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痉挛及清除残留在体内的游离毒素。病人宜住单人病室和有专人护理,病室要保持宁静和温暖。
保持气道通畅,注意口腔卫生;防止肺炎等感染并发症。在病人清醒时喂高热量流质饮食,不足时辅以静脉补液或鼻饲。气管切开的适应证为:①痉挛时间较长、抽搐时发绀、痉挛发作频繁。②有严重肺部感染、气管分泌物多而咳出有困难。③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消失。痉挛严重而持续伴呼吸窘迫者和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者采用人工呼吸器。
阵发性痉挛不仅严重地消耗体力、降低抵抗力,且可引起呼吸困难和窒息,故须有效地加以控制。一般可用氯丙嗪-异丙嗪合剂、水合氯醛巴比妥类等,每4-8h 1次;难以控制者可缓慢静注2.5%硫贲妥钠20ml,痉挛缓解时即停止。肌肉松弛剂可先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地西洋(安定),成人轻症患者的每日量为40-60mg,分4-6次肌注,重症可增至100-400mg,分次静脉内缓注或滴注,儿童一般每次0.25-0.5mg/kg;用量及注射次数因人而异,需随时加以调整。外周肌肉松弛剂可使全身骨骼肌包括呼吸肌完全麻痹,自主呼吸也随而消失,故必须同时应用人工正压呼吸器。常用者有筒箭毒碱和氯琥珀胆碱(司可令),指征为用地西洋无效、有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例。筒箭毒碱的每次成人量为10mg,静脉注射,用药后患者全身性肌肉强直、阵发性痉挛、自主呼吸几乎迅速同时消失,作用维持约1-1.5h,以后根据肌强直和痉挛发作情况而决定再次注射与否。应用氯琥珀胆碱时可以0.1%溶液(500mg加于5%葡萄糖500ml内)连续静脉滴注,流速以达到痉挛消失、肌肉松弛和自主呼吸消失为准。中国有人以两者合用治疗重危破伤风 11例,9例存活。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毒入络证:轻度张口困难和牙关紧急,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长,舌苔自腻,脉浮稍数。清热解毒、祛风解痉。玉真散加减。
2.风毒炽盛证:角弓反张,抽搐频繁而间歇期短,高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汗出,便秘尿赤,舌苔黄厚,脉弦数。清热解毒、镇痉熄风。五虎追风散加减,高热加黄连黄芩连翘、生石膏;痉挛频发加蜈蚣地龙、红蓖麻根;痰涎壅盛加竹沥汁、天竺黄;便秘加大黄玄明粉等。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伤口清创,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异物,并用3%双氧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和湿敷。
2.凡污染伤口均应于伤后即肌注破伤风抗毒血清1500单位,以预防破伤风发生。
3.伤口红肿可用玉真散外敷。
4.针灸治疗:牙关紧闭取颊车、下关,配内庭、合谷;四肢抽搐取合谷、曲池、内关透外关,或后溪、申脉、阴陵泉;角弓反张取风池、风府、大椎、长强,配昆仑、承山。泻法,留针15~30分钟。
5.单方验方:鲜红蓖麻根120~240克,加水1500毫升,约煎10分钟,1剂/日。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应用破伤风类毒素及伤口妥善处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中国采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类毒素,成人初次接种全程免疫3次,第1次与第2次间相隔4-8周,第2与第3次间隔1年,每次肌注0.5ml;以后每10年或受伤时加强注射1次。根据卫生部新颁发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规定,1岁以内完成3次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第2年加强一次;7岁时给予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类毒素一次肌注,每次均为0.5ml。预防接种对防止破伤风有确定效果。类毒素肌注的副作用轻微。
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新生儿破伤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从两方面着手:①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广泛推行新法接生。②对孕妇或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孕妇在妊娠期,可仅注射2针,2针间至少间隔4周,第2针应在分娩前3周给与。
及时和彻底处理伤口是防止毒素继续产生的根本措施。询问受伤者以往是否接受过全程破伤风免疫,切勿轻易给予异种(马或牛)抗毒血清,以避免各种血清反应的发生。已经全程免疫者可于清创前肌注破伤风类毒素0.5ml,未曾接种者或仅注射1针者则须考虑被动免疫。
如应用者为马抗毒血清,须先做皮肤敏感试验,阴性后一次肌注1500-3 000U。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则无需做皮试,一次肌注250U。伤口不宜缝合,用3%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洗涤。
历史考证 破伤风最早称"伤痉",见于《五十二病方》,《诸病源候论》称"金疮痉",破伤风之病名则始见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相关文章
 2周岁,鸡胸,求助。。。
 甘草汤(《千金》卷十六)
 《本经》半夏功效释义
 72种常用蔬菜性味与主要食疗功效
 瞿麦
 獭肝丸(《圣惠》卷七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