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涎腺淋巴上皮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of salivary gland
拚音 XIANXIANLINBASHANGPIBING
别名 Mikulicz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口腔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涎腺淋巴上皮病为涎腺内淋巴组织的增生性病变。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过去曾认为是属于炎症的性质,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多数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有时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存在,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本病与淋巴性甲状腺肿的组织学改变相类似,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半数患者有特异性抗涎腺腺管抗体存在。以上均说明其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主要表现为腺体的弥漫性肿大,有的可呈局限性的结节性肿块,切面呈灰白色,腺小叶界限清楚,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腺泡萎缩或消失,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内导管上皮增生,并形成肌上皮岛。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逐渐向周缘发展。早期在腺泡间有淋巴细胞浸润,使腺泡分开,病变的发展,可使腺泡破坏消失,代以大量淋巴细胞,甚至可形成淋巴滤泡,淋巴细胞仅侵犯腺小叶,小叶的外形轮廓仍可保留,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或形成实质性的上皮团块,即为上皮岛,散在于浸润区,在上皮岛中或周围可见嗜酸性玻璃样变物质,可能为肌上皮的产物。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可发生恶变,特别是表现为肿瘤样结节者,其淋巴成分可恶变为恶性淋巴瘤,上皮成的恶变即为鳞状细胞癌,并可转移到颈部淋巴结。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涎腺淋巴上皮病的诊断除其具有特点的涎腺及泪腺肿大外,尚应详细查问病史,进行唾液流量、生化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查。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涎腺淋巴上皮病多见于女性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或颌下腺肿大,或几个涎腺同时肿大,腮腺的肿大最多见,其次为颌下腺,舌下腺肿大少见,口腔粘膜下的小涎腺也可有肿大,但很少见。涎腺多呈弥漫性肿大,边界不清,也可在腺体内形成肿瘤样结节,有的可同时有泪腺的肿大。有轻度不适感,偶有口干及疼痛,部分病例涎腺的肿大可有时大时小的病史。上述症状如同时伴有明显的口、眼、咽、鼻的干燥,唾液分泌显著减少,并有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为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则称为sjogren综合征,或称干燥综合征。口舌干燥可影响吞咽和说话,泪腺分泌受累可出现无泪、眼干、异物感及畏光等,并可有全身衰弱、倦怠、体重减轻等症状。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轻度贫血、血沉增快、血浆球蛋白中y球蛋白增多,白、球蛋白比值相等或倒置等。涎腺造影对诊断有一定价值,放射性核素99mTc扫描检查可发现涎腮腺泡及导管核素积聚明显减少。由于常有唇腺的累及,其病理变化与腮腺、颌下腺基本相似。因此,目前多取唇腺作病理检查。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涎腺淋巴上皮病须与良性腮腺肥大、慢性涎腺炎等相鉴别,肿瘤样结节型淋巴上皮病须与涎腺肿瘤相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防治要点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眼干燥用1%-2%甲基纤维素眼药水滴眼,口干可多饮水及使用含漱剂。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并发龋齿
和涎腺的逆行性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剂与激素可见到涎腺缩小。对于肿瘤样结节型淋巴上皮病可行手术切除,以明确诊断,并注意其有无恶变。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1888年Mikulicz首先对此病的临床和病理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后称为Mikulicz病。1952午Goduin提出良性淋巴上皮病的命名,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此名称。
相关文章
 生金散(《疡科选粹》卷七)
 泽泻汤(《普济方》卷二六一。)
 喉痒呛咳2个月
 关于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的问题
 肝血虚
 [原创]读书笔记:中国人的劣根性从何而来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