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嗜睡性脑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lethargic encephalitis
拚音 SHISHUIXINGNAOYAN
别名 流行性甲型脑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嗜睡性脑炎又称流行性甲型脑炎,起病缓急不一,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期以发热、嗜睡和眼肌运动障碍,慢性期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临床特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人普遍易感,发病以10-40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 1917年流行时由vonEconomo首次提出为一独立疾病,此后多次发生世界性大流行,从1927年以来突然不再流行。1971年有报告11例,年龄在4-33岁之间,脑炎后发生帕金森综合征,有4例死亡。 嗜睡性脑炎的传染源推测是病人和带毒者。根据流行季节(以冬春为高峰)和流行特征,认为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后,经病毒血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和大脑有充血、水肿和出血点。血管周围,尤其是中等大小静脉,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神经元损害表现为水肿,染色质溶解、固缩,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病变以基底节、中脑和脑桥最显著,脊髓损害不明显。慢性病人呈进行性炎性退变性脑病和纤维化。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本病主要依据嗜睡和慢性期帕金森综合征等临床特点,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
发病 本病潜伏期约4-15d,大流行时期患者起病急骤,并多呈暴发经过,数年后起病逐渐缓慢。
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可分为嗜睡眼肌麻痹型、运动过强型、延脑脑桥型、中脑和基底节型、脑膜炎型和脊髓炎型。
发热大都急起或逐渐增高,有头痛呕吐、肢体疼痛,精神委靡和嗜睡,部分病人有神志恍馏、昏睡以至昏迷,或谵妄、狂躁、眩晕、卒中样表现。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如舞蹈运动、手足徐动、肌阵挛等。癫痫样发作或反覆发生局限性及全身性抽搐,肢体或脑神经麻痹,尤其眼肌麻痹引起眼球运动障碍较为多见。肌腱反射减弱和脑膜刺激征阳性。严重者呼吸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扩大或缩小。病程约2-3周,亦有经月余而恢复者。约30%病人完全恢复,30%留有各种后遗症。病死率约30%,死亡多于起病2周以内,以小人和老人为多。慢性病人以40岁以下青壮年多见。可以从急性期直接发展或经数月、数年的暂时缓解后发病。此期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如步态微小、肌肉强直,智力减退、表情痴呆、口液外流、上肢远端常有节奏性震颤,开始多在休息时出现,自主运动时停止。动眼神经危象是一种奇特的运动障碍,表现为头和眼无意向性偏向一侧上方,伴有强直性张口,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多在疲劳或情绪波动后发生。此外有智力和行为异常。不自主运动较急性期少。也有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内分泌紊乱。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加。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须与各种虫媒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脑膜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传染后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对症与支持治疗和细心的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切断呼吸道传播途径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托里千金散(《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山西76名"继承人"拜师传承中医精髓 学期3年
 求即墨能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的中医
 顺养
 解误服铅粉门主论
 补泻兼施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