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气分湿热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damp-heat in qi-phase
拚音 QIFENSHIRE
别名 西医:肠伤寒,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多见于夏季或夏秋之交,天气炎热,雨湿较多,相互蒸腾而致湿热之邪相合,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困滞于中焦脾胃,气机不利,脾胃呆腻,升降运化失司所致;或因夏暑气候炎热,人体外受暑热之邪,内而恣食生冷瓜果,甘肥厚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生,内外合邪所致;亦可见于素体湿盛,外感暑热之邪。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夏季或夏秋之交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多见于夏季或夏秋之交,天气炎热,雨湿较多,相互蒸腾而致湿热之邪相合,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困滞于中焦脾胃,气机不利,脾胃呆腻,升降运化失司所致;或因夏暑气候炎热,人体外受暑热之邪,内而恣食生冷瓜果,甘肥厚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生,内外合邪所致;亦可见于素体湿盛,外感暑热之邪。在临床上大致可表现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等三种不同的证候类型。并易兼挟食滞、痰阻等症,证候多属实,病位以在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为主。可见于暑温、湿温、伏暑等病初期、中期。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身热不扬、或发热汗出不解,或身壮热,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口渴不欲多欲:或烦渴引饮,胸脘痞闷,腹部胀满,恶心呕吐,不欲饮食;或厌恶油腻,大便溏泄。色黄而臭秽;或大便滞而不畅,肢痠困倦,表情淡漠, 小便混浊或短赤,苔白腻,或垢腻,或黄滑腻,脉濡缓或濡数。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化湿。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白虎加苍术汤:生石膏(碎)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5克、粳
米10克、苍术12克。本方适宜于署热盛于阳明,兼有湿阻太阴之暑温挟湿之候。
(2)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叶6克,佩兰叶6克、陈皮8克、制半夏8克、大腹皮
6克、汁炒厚朴6克、鲜荷叶10克。本方适宜于湿热困阻中焦之湿重热轻之候。
(3)王氏连朴饮:川黄连(姜汁炒)6克、厚朴10克、石菖蒲6克、醋炒半夏6克.
淡豆豉10克、焦山栀10克、芦根30克。本方适宜于湿热困阻中焦之湿热并重之候。以上3方,水适量,煎取汁200~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2剂。
(4)甘露消毒丹滑石450克、茵陈330克、黄芩300克、石菖蒲l80克、川贝母、木
通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各120克。上诸药晒干,生研极细(见火则药性变热)瓷瓶密收,每服9克,开水调服,日2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若为水煎剂,则减其药量。本方适宜于湿热交蒸,热势偏重,酿成热毒,充斥气分之候。
2.加减变化:若暑热较盛,口渴大饮,苔黄腻而偏燥者,可在基本方(1)中加竹叶12克、西瓜翠衣30克、荷叶l5克;若挟食滞,脘腹痞胀者,可在方(2)、(3)中加神曲12克、炒麦芽(或谷芽)12克、内金10克、莱菔子10克,或服保和丸10克;若兼湿热阻滞下焦,小便短少而不畅者,可在方(2)、(3)、(4)中加白茅根l5克、滑石20克;若兼湿热痰浊凝聚心下,而见心下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者,可在方(2)、(3)中加枳实12克、杏仁12克。
(二)饮食疗法
(l)薏苡仁粥:薏苡仁15克、砂仁6克、粳米100克,先将2药加水适量,煎取其汁,去渣,纳入粳米同煮,成粥状即可食用。
(2)茅根粥:白茅根50克、粳米100克,将茅根煎汁600毫升,纳入粳米同煮成粥。
(3)车前子粥:新鲜车前叶30~60克、葱白3根、粳米100克,将车前叶洗净、切
碎,同葱白煮汁后去渣,放入粳米同煮成粥。
施治要点:
(一)湿热相合,往往胶结难解,每使病势缠绵,病情反复,非寒邪之一汗可解、非热邪一清即退,故治疗上不可求速,随证之变化而灵活加减。
(二)本证之化湿,应多用芳香清淡之品,以宣畅气机,不可滥用温燥之剂,以免助热伤津之弊;亦不可过于苦寒,以防败伤胃气。
(三)本证虽因气候、地理环境之影响,但亦与人体体质有密切的关系。素体肥胖者,多表现为湿重热轻,且易挟痰为患;而素体瘦癯之人,多表现为热重湿轻,且多阴伤证候。在选方用药上,对前者可辅以化痰化湿健脾之品,对后害可配以养阴之品。
(四)湿热之邪入于气分,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治疗虽以清热化湿为主,但由于湿热合邪,热蒸湿动,易于弥漫上下焦,故在治疗中,应注意与辛开化气、淡渗利湿、芳香化浊诸法配伍运用。
中药
针灸 针刺:足三里、天枢、合谷、曲池、内关、中脘等,用泻法,持续捻针,每日1~2次。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注意让病者作适当的运动,以利于气血运行及脾胃运化功能的恢复。
2.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时常更换卧位,以防褥疮及感染。
3.保持室内空气干燥及其流通。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厥阴病证
 请教高人,此方如何?烦请回复,多谢!
 我妈妈骨质疏松缺钙,大夫开的西药,大家谁明
 黄父一疽论
 三亚旅游女儿吐泻之病案
 胃病十多年,困倦乏力,瘦弱,风湿,咽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