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钩端螺旋体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leptospirosis
拚音 GOUDUANLUOXUANTIBING
别名 钩体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型别的钩端螺旋体(钩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剧、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似感冒重者可出现肺大出血、抽搐昏迷、全身出血倾向、黄疸,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好发于夏秋季,以8、9月为高峰。
地区
人群 主要侵犯10-39岁的青少年和壮年。男性占80%左右。
强度与传播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广。中国除内蒙古、西藏、西北高原地区外,大多数省、市和自治区都有本病发生,尤以西南和南方多见。鼠类和家畜(特别是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接触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故农田劳动者可因接触疫水而得病,俗称“稻瘟病”或“打谷黄”。洪水泛滥或大雨时使污染地区扩大,可引起暴发流行。从外地进入疫区的人群和未参加过农业劳动的人群对本病易感,病后可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
1.流行区夏秋季节接触疫水。
2.急起发热、软弱无力。头痛、身痛、腓肠肌痛。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痛和腓肠肌压痛。
3.可有黄疸、出血、脑膜脑炎、肾损、休克和咯血。
4.血沉增快,白细胞总数增多,尿常规和肝功能异常。
5.第1周取血、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第2周后取尿,查获钩体即可确诊。
6.单份血清凝溶试验效价1:400,补体结合试验1:4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
[附]临床分型
(1)钩体血症型(原称流感伤寒型);本型的临床表现是早期钩体血症症状、体征的继续,并无明显器官损伤。部分较重的患者有较明显出血倾向,可有皮肤淤点、淤斑、结膜出血,偶有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尚有少见的皮疹、大关节肿痛、腮腺炎、附睾炎、睾丸痛。亦有少数严重胃肠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可有低血压或休克,而钩体病的典型体征却不明显。
(2)肺出血型:除初期的钩体血症症候群外,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咯血或血痰,胸部X线片亦有显示。临床又可分为肺普通出血型与弥漫性出血型。普通肺出血型症状体征较轻,但如治疗不当或经过赫氏反应后,可迅速转变为肺弥漫性出血型。肺弥漫性出血型的特点是缺氧、窒息。咯血量的多少与病情不成正比,应引起注意,且常为死亡的原因。
(3)黄疸出血型:早期主要为钩体血症症候群,在病程4~8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和肾功能损害。重症病例可因尿毒症、大出血、肝昏迷而死亡。轻症则于黄疸出现后,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减轻,于短期内进人恢复期。
(4)肾功能衰竭型:较少见。钩体病急性期若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尿、管型,且有氮质血症而无黄疸为此型,可出现少尿、无尿、尿毒症、酸中毒、昏迷等。
(5)脑膜脑炎型:一般在钩体发病后数日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严重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神志不清、谵妄、瘫痪等脑炎症状。重症可有昏迷、抽搐、急性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等。脑膜炎症状为主者预后较好;脑炎或脑膜脑炎为主者,预后较差。
上述临床分型不能截然分开,各型可相互转化。
西医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钩体病应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诸方面综合诊断。流行地区的高危人群近期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符合“寒热、酸痛、全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大”者,均应考虑本病。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潜伏期为2-28d,平均约10d,潜伏期长短与预后无关。临床表现和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状态。本病按病程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各型起病均急骤、畏寒、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头痛位前额部,其次为眼眶后、两侧颞部或枕部,腰部、腿部或腓肠肌酸痛常见,尤以后者为著,压之更剧,伴皮肤感觉过敏。体温可达39℃以上,呈持续型,热程多在10d内。脉率与体温平行上升,少数可有相对缓脉。全身衰弱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发病第1日即可出现眼结膜充血、畏光、皮疹和淤点,少数伴肝、脾、淋巴结肿大。本期持续4-9d,体温渐减或恢复正常,同时血循环和脑脊液中钩体消失。
中期本期症状视钩体的型别、人体的免疫状态而有不同的临床类型:
(1)流感伤寒型:最多见,轻者发热持续3-5d自退,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相混,重者发热10余日,类似伤寒。部分病例有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以咯血、鼻出血为多,便血、血尿也可见。呕吐腹泻严重者血压可骤降,伴有少尿或无尿,神志恍惚或昏迷,如抢救无效,即进入难治性休克而死亡。
(2)肺大出血型:起病与流感伤寒型相似,但于病程第2-4d出现咳嗽、咯血等,来势猛,发展快。可能促发因素为病后未及时休息或长途转送;病人情绪紧张、过度劳累以及青霉素治疗引起的赫氏反应等。晚近研究发现,赫氏反应中钩体毒素使血中白细胞凝聚力增加,释放内生致热源,并使肺微循环发生障碍,从而促进肺弥漫性大出血。
(3)黄疸出血型:原称外耳(Weil)病,近年中国少见。骤起畏寒发热,伴头痛、肌痛、淋巴结肿大及结膜充血,第3-6d出现黄疸,热退后病情加重,伴肝、肾功能衰竭。
(4)脑膜脑炎型:少数病人病初有发热、头痛、烦躁不安,数日后出现脑膜刺激征。个别病人神志不清、昏迷,重者发生脑疝及呼吸衰竭。以脑膜炎症状为主者恢复快、预后佳,以脑炎症状为主者的病情重,预后差。
晚期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热退,症状逐渐消失,进入恢复期。极少数患者在病程第2-3周,出现第2次发热, 为期3-5d,伴肌肉酸痛,可能与迟发超敏反应有关。再次出现的症状称“后发症”,如“后发热”、“眼后发症”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①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者占半数以上,最高可达70×109/L,偶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尿常规70%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红、白细胞或管型。脑膜脑炎型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300×l06/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正常,蛋白定性呈弱阳性。②病程早期可从血、尿、脑脊液中检得钩体,但阳性率不高。
血液 血清显微镜凝集溶菌试验(凝溶试验)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效价超过1:400或间隔2周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用于诊断本病;另有胶乳凝集、补体结合、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等均有助于诊断。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无后遗症,或经治疗后遗症基本恢复。
2.好转:尚有眼部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后发病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须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作出处理,如高热应予物理降温,有明显失水、休克者适当补液,根据血压高低酌用升压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饮食应选清洁易消化,并含丰富维生素B、C的食品。
(2)病原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首次剂量40万U,以后每6-8h肌注1次。重症的青霉素用量可加倍,但首次剂量宜小,以免引起赫氏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应用可减轻反应。泼尼松(强的松)或泼尼松龙(强的松龙)每日30-40mg或氢可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疗程至少一周。对青霉素过敏者成人可用四环素0.5g静滴,每8-12hl次;或红霉素0.6g静滴,每8-12hl次。对重症患者可联合应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每日240mg静滴),或氯霉素每日1.5-2.0g。近年来中国已试制成功抗钩体的化学制剂,如咪唑酸酯和盐酸咪唑醇,治愈率均达90%以上。两者的应用尚不普及。
(3)后发症治疗:后发热除简单对症治疗外,必要时可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眼后发症除扩瞳外,对后发葡萄膜炎症状严重者可内服或静滴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配合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山莨菪碱等。脑内闭塞性动脉炎为脑部后发症最常见的病症,需应用较大剂量青霉素(每日240万-300万U,重者加大至800万-1000万U),疗程10d;同时并用泼尼松(强的松)或氢可的松,配合其他神经营养剂和细胞激活剂等。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防治要点预防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在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一次突击灭鼠。对家畜特别是猪要加强检查与管理,提倡圈养,病畜应早期隔离治疗。另外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修堤筑坝,疏通渠道,防洪排涝;结合施肥改造土质和水质,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教育儿童和青年避免在疫水中洗澡、捕鱼。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注射多价菌苗,一般可使发病率降低至原有的1/8-1/4。免疫期1年。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加味佛手散(《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论医理不应掺杂命理和佛学
 附方
 四逆汤中生附子用到了120g 身体无反应求解
 龙化丹(《洞天奥旨》卷十二)
 阿胶散(《陈素阉妇科补解》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