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hild trophism anemia |
拚音 | YINGYANGXINGPINXUE(XIAOER) |
别名 | 中医:虚劳,血虚,黄肿病,疳证。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血液系统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营养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生血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使血红蛋白或 (和)红细胞生成不足所产生的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大类。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生后6个月至3岁小儿发病率高。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以6~12个月小儿发病较多。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生化与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协调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脾肾功能最为重要。血液的资生在脾,而根源于肾。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饮食调摄稍有不慎即易受损伤,用药不当更易克伐脾肾之气。因此,小儿时期容易发生贫血。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感染诸虫,大病久病失于调护等都是贫血的发病原因。本病属慢性虚损性病证,病位主要在脾肾,基本病机在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病证,其发生的原因较多。临证首先要辨明病因,区别脏腑、气血、阴阳虚损的主次,抓住病机本质,分清轻重缓急。一般说来,病在心脾者病情较轻,病及肝肾者病情较重。由于病因和病变涉及的脏腑不同,其临床表现的证候亦异。 1.脾胃虚弱 主证: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不泽,食欲不振,神倦乏力,或有腹泻便溏,唇舌色淡,舌苔薄白,脉弱无力。 分析:本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本虚,或喂养不当所致。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故见面色无华。脾虚运化无力,则食少便溏。 2.心脾两虚 主证:面色萎黄或淡白,发焦易脱,倦怠无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头晕,口唇苍白,爪甲色淡,舌质淡胖,苔薄,脉虚细。 分析:本证多由脾胃虚弱发展而来。脾虚血少,肌肤失养,故见面白乏力。血不养心,则心悸气短。气血不能上荣,则头晕发焦。血少不能荣于四末,故爪甲及口唇淡白。 3.肝肾阴虚 主证:肌肤不泽,两颧嫩红,爪甲枯脆,口唇色淡而干,目眩耳鸣,腰腿酸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由肾阴素亏或久病伤阴所致。肝肾阴虚,内热自生,故见颧红盗汗,手足心热。阴虚血少,肌肤四末失于濡养,故见肌肤不泽,唇淡甲枯。 4.脾肾阳虚 主证:面色huang白,口唇色淡,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自汗乏力,精神疲惫,消瘦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由久病伤及脾肾之阳所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脏腑肌肉,故见面白肢冷。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故见食少便溏。 |
西医诊断标准 | 小儿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如下。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31%,MCV<80fl,MCH<27pg。 (2)贫血的诊断标准(以海平面计):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红蛋白<145g/L;10天~3个月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血红蛋白<100g/L为贫血;3个月~不足6岁<110g/L;6~14岁<120g/L。海拔每增高1000米,血红蛋白升高约4%。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如铁供应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3.血清 (浆)铁<10.7μmol/L。 4.总铁结合力>62.7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15%有参考意义,<10%有确切意义。 5.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0~+);铁粒幼细胞<15%。 6.红细胞原卟啉>500μg/L。 7.血清铁蛋白<16μg/L。 8.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冶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10g/L以上。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至少两条者,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和防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59)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临床以面色苍白、体虚乏力为主要表现。 |
体征 |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起病缓慢,皮肤粘膜逐渐苍白,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爱活动,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感染,常有异食癖。 2.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3.外周血象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 4.血清铁减低,总铁结合力增加,运铁蛋白饱和度明显下降。 5.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正常或红系增多,红系以中幼、晚幼红细胞增多明显,各期红细胞胞体均小,胞浆少,染色偏蓝。骨髓铁染色示铁粒幼细胞<15%,细胞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进行性皮肤苍黄,头发细黄而稀疏。颜面轻度浮肿,虚胖,呈泥膏样。肝脾多轻度肿大。常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2.维生素B12缺乏者常见有表情呆滞,嗜睡,反应迟钝,少哭不笑等神经精神症状。智力及动作发育倒退。常出现手足不规则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甚至咄现病理反射。 3.血象示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数比血红蛋白降低明显。红细胞体积增大,大小不等,易见嗜多色红细胞、豪-周氏小体、卡波氏环等。白细胞正常或减少,粒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可减少。 4.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为主。粒红系统各期细胞均可见巨幼变,胞体变大,核染色质疏松,红细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巨核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较大。 5.血清维生素B12或叶酸含量减少。 三、营养性混合性贫血 1.具有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双重表现。往往以一种为主,另一种较轻。 2.血象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近于平行降低,红细胞大小相差悬殊,可见低色素和中空的大红细胞,异形红细胞多见。粒细胞和血小板改变类似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骨髓象示两种贫血的混合表现,幼红细胞胞体大,胞核疏松,胞浆少且嗜碱性强,尤以中晚幼红细胞明显。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慢性感染性贫血:本病贫血主要为小细胞性,与缺铁性贫血容易混淆。但本病特点是低色素不明显,骨髓中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而骨髓外铁增高。血清铁虽降低,但血清总铁结合力不增高,且铁剂治疗无效。 2.地中海贫血:本病比较少见,多有家族遗传史。血涂片可见较多的靶形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血清铁及骨髓可染铁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本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双型性贫血,多为进行性贫血,男性发病较多。骨髓红系增生,铁染色见较多的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血清铁增高,铁剂治疗无效。 4.脑发育不全:表现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发育落后,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容易混淆。但前者上述症状多自生后即逐渐出现,无倒退现象。结合血液学检查疗效反应等一般不难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三种营养性贫血经过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应同时采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措施。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营养指导。 一、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预防感染,保证充分休息。 2.改善饮食,对缺铁性贫血的患儿适当增加富含铁质的食品,如瘦肉、蛋黄、豆制品等。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儿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的食物,如肉类、肝、蛋黄、绿叶菜等。有偏食习惯者要纠正。 3.仔细查询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慢性失血,驱除钩虫等。 二、特效治疗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缺铁性贫血宜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宜补充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混合性贫血则应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措施。 1.铁剂的应用:尽量采用口服法给药,最常用硫酸亚铁。婴幼儿可予2.5%硫酸亚铁合剂每日2ml/kg,儿童可予硫酸亚铁片每次0.3~0.6g,每日3次,于两餐间或饭后服用。亦可用富马酸铁、葡葡糖酸铁等。对口服不耐受或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者,可用右旋糖酐铁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注射铁剂的总剂量按下列公式计算:铁剂总量 (mg)=该年龄Hb正常值(g/dl)-患儿Hb值(g/dl)/100×80×体重×3.4×1.2。将总量分为数次,每1~3日注射1次,首次先用小量,如无不良反应再逐渐加量,可加至每次50mg,儿童最大量不超过100mg。 2.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应用:维生素B12采用肌肉注射,每次25~100μg,每周2~3次,连用2~4周,或至血象正常为止。或用500μg一次肌肉注射亦可。叶酸每次5mg,每日3次口服,连用2~3周可减量至每日1次,共用4~5周可酌情停药。 三、其他药物 在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的同时,给予维生素C口服。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加用维生素B6口服。 四、输血 对严重贫血和伴有心力衰竭或感染的患儿可予输血。贫血愈重每次输血量应愈少。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一般每次输血量以5~10ml/kg为宜。亦可少量多次输注浓集红细胞,每次2~3ml/kg。 |
中医治疗 | 本病的治疗重在调补脾肾,益气养血。根据临床不同的证候类型审因论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脏腑之间的协调作用,气血阴阳的资生关系,注意整体的调整。在补血的同时要考虑到益气,在补阴的同时要适当结合温阳。并针对病因,适当选用行之有效的单验方以增进疗效。 一、辨证选方 1.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益胃,补气养血。 方药:五味异功散加减。党参、茯苓、黄芪、山药各12g,炒白术、砂仁、陈皮各10g、大枣、甘草各5g。腹泻加炒扁豆、莲子肉;食少加焦三仙、佛手。 2.心脾两虚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方药:归牌汤加减。黄芪、党参、茯苓、陈皮各12g,当归、黄精、阿胶、鸡血藤各10g、 龙眼肉、白术各6g。心悸加五味子、炒枣仁;食少便溏加砂仁、山药。 3. 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补益精血。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丹皮、茯苓、山药各12g,山萸肉、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各10g,甘草5g。潮热盗汗加鳖甲、知母;手足震颤加白芍、生石决明;智力迟钝加益智仁。 4.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仙录脾、鹿角胶、熟地、菟丝子各10g,补骨脂、仙茅、山药各6g,炙附子、肉桂各3g。腹泻加白术、山药;畏寒肢冷者,可将附子、肉桂剂量适当加大。 二、专方验方 1.矾铁补血丸:明绿矾9g,醋煅针砂15g,淮山药9g,红枣20枚。前3味共研细末,红枣煮熟去皮核,一起捣匀,泛成水丸。1岁以内每次1g,1~3岁每次2g,3~6岁每次3g,日服2~3次。适于缺铁性贫血。 2.升血灵冲剂:皂矾6g,黄芪12g,阿胶9g,大枣10枚,山楂9g。除阿胶外上药水煎浓缩,入烊化阿胶,加工炮制成颗粒冲剂。1~3岁每次5g,3~7岁每次10g,日服3次。适于小儿缺铁性贫血。 3.三参五仙汤:南沙参15g,炒党参15g,丹参15g,仙灵脾10g,仙鹤草10,焦三仙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适于营养性贫血属脾胃虚弱者。 4.补血灵糖浆:制首乌30g,鸡血藤30g,熟地黄30g,当归30g,炒白术20g,炒谷麦芽各30g,陈皮18g,五味子18g,大枣15枚。浓煎成500ml。1岁以内每次10~15ml,1~3岁每次20~30ml,每日3次。适于小儿营养性贫血。 5.绿矾散:绿矾、苍术、枳壳、陈皮、云苓、白术各等分。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18g,与小麦面粉500g和匀,做成4~5个焦饼,随时服用。适于小儿营养性贫血。 |
中药 | 1.小儿生血糖浆:具有健脾养胃,补血生律之功效。适于本病属脾胃虚弱者。1~3岁每次5ml,3~6岁每次10ml,6~9岁每次20ml,日服2~3次。 2.健儿膏:具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之功效。用于小儿脾胃虚弱而导致的贫血。1~3岁每次3~5g,3~6岁每次5~10g,6~9岁每次10~15g,日服2~3次。 3.蜂王肥儿糖浆:具有健脾益气,滋阴养血之功效。用于小儿营养性贫血。1~2岁每次10ml,3~7岁每次15ml,7岁以上每次20ml,日服3次。 4.八珍糕:具有补气养血之功效。可用于小儿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1~3岁每次10~15g,3~6岁每次15~20g,6~9岁每次20~30g,日服2~3次。 5.血宝肠溶胶囊:具有补血益气,健脾和胃之功效。适于小儿缺铁性贫血。1~3岁每次1粒,3~6岁每次2粒,日服1~2次,10~20天为一疗程。 6.绛矾丸:具有健脾和胃,杀虫消积之功效。适于钩虫所致的缺铁性贫血。1~3岁每次1g,3~6岁每次2g,7岁以上每次3g,日服1~2次。 |
针灸 | .体针:取膈俞、足三里、隐白、三阴交为主穴,配气海、命门。采用补法,每日针1次,针后加灸。对较小患儿可单用灸法。10天为1疗程。 .贴敷:用党参、白术、苍术、黄芪、丹参、骨碎补、丁香、肉桂、陈皮等中药研末,制成药膏。贴敷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肾俞等穴,每穴敷药直径约1cm,隔2~3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
推拿按摩 | 推补脾经、推三关、补心经、分手阴阳、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摩腹、揉血海、捏脊。每日推拿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3~5天继续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西医采用补充铁剂治疗,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铁等。口服铁剂常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腹泻等胃肠反应。为减少这些反应,可在铁剂治疗的同时,配合健脾养胃的中药,如参苓白术散等。这样既可以减轻铁剂的副作用,又能促进铁的吸收,从而加强疗效。对贫血程度不重者,可予小剂量铁剂配合健脾益气生血的中药,如党参、黄芪、当归、黄精、白术、山药等,亦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西医采用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补血之剂,可进一步加强疗效。常用的补血类中药有黄精、阿胶、枸杞子、鸡血藤、熟地等。对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中药应针对主要症状,选用钩藤、生龙牡、五味子、生地、炒枣仁等。对智力和发育倒退者,中药应侧重补肾,常用枸杞子、何首乌、熟地、桑椹子、补骨脂、益智仁等。应用维生素B12治疗后,多数患儿贫血症状会迅速得到改善,但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较慢,有的患儿治疗后震颤可暂时加重,应采用柔肝熄风,扶土抑木之法治之。药用白芍、鳖甲、龟板、生牡蛎、阿胶、麦冬等。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