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胃下垂是指人体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到骼嵴连线以下的病变。本病 |
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产妇生育较多者)、瘦长体形者、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卧床少动 | |
者。中医称此病为胃缓,多因长期饮食失调,或因劳倦太过等,使中气亏虚,脾气下陷,肌 | |
肉瘦削不坚,固护升举无力,以致胃体下垂。以脘腹坠胀作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劳病类 | |
疾病。 | |
症状描述:
|
胃下垂本身症状:下垂明显者可见上腹部不适,多在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易饱胀,厌 |
食,嗳气,恶心与便秘等。 | |
循环无力症的其它内脏下垂的表现: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等。 | |
体症描述:
|
肋下角常<90°。 |
站立时腹主动脉搏动明显。 | |
胃内有振水声,及以双手托扶下腹部则上腹坠胀减轻。 | |
伴有肝、肾、结肠下垂的现象。 | |
发病原因:
|
长期饮食失调,七情内伤,劳倦过度等,引起肝胃不和,脾气亏虚,运化无力,营气亏虚, |
形体失充,肌肉瘦削,筋肉松弛,脾气下陷,固护升举无力,以致胃体下垂而成胃缓。先天 | |
禀赋薄弱,形体消瘦,分娩后腹壁弛缓,均可使肌肉不坚,亦可形成胃缓。证属脾虚气陷, | |
但若病情久延,气郁血瘀、寒饮停胃、阴虚内热,则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 |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若久延失治,则缠绵加剧。 | |
诊断要点:
|
临床诊断依据:主要指标:★ 胃下垂本身的临床症状。★ 肋下角常<90°;站立时腹 |
主动脉搏动明显。★ 胃内有振水声,双手托扶下腹部则上腹坠胀减轻。★ X线检查异常 | |
者。 | |
次要指标:★ 瘦长体型者,经产妇生育较多者,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 有站立性 | |
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等“循环无力症”的其它内脏下垂的现象。★ 超声波检 | |
查异常者。中医认为本病多发于20-40岁之女性。身长体瘦者易患。 | |
以脘腹痞胀为主症,食后发生脘腹坠胀感,站立时或劳累时症状加重,平卧或向上托扶下腹 | |
时坠胀减轻。伴无规律性胃痛,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可有嗳 | |
气、恶心、肠鸣漉漉、眩晕等症,偶有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部分病人可有直立 | |
性低血压、昏厥等症。 | |
上腹部可扪及强烈的主动脉搏动。可同时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如肾下垂、肝下垂)体征。肋 | |
下角常<90度。 | |
实验室检查:
|
X线检查:★ 胃角部低于骼嵴连线。★ 骨幽门管低于骼嵴连线。★ 胃呈长钩形或无力 |
型,上窄下宽,胃体与胃窦靠近,胃角变锐。★ 胃的位置及张力均低,整个胃几乎位于腹 | |
腔左侧。 | |
超声波检查:★ 饮水使胃腔充盈后,可测出胃下缘移入盆腔。 | |
疾病辨析:
|
慢性胃炎。 |
消化性溃疡。中医鉴别: | |
胃反(幽门梗阻、幽门痉挛):多原有胃疡或胃癌等病史,以上腹膨胀,反复呕吐为主要表 | |
现。X线钡餐检查见幽门肿胀或有瘢痕,幽门口不开。 | |
食瘕(十二指肠壅滞症、急性胃扩张):间歇性反复发作胃脘痞满疼痛,发作时可见到扪及 | |
蠕动的痞块,呕吐物中有胆汁及宿食,右侧卧位、俯卧位或抬高床脚后症状缓解。X线钡餐 | |
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见钡柱中断(突然垂直切断);受阻近端肠管呈强有力的钟摆运动 | |
;俯卧位时钡剂顺利通过,逆蠕动消失。 | |
治疗方法:
|
脾气下陷证 |
证候:脘腹坠胀疼痛,食后尤甚,纳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血压偏低,舌淡,苔薄 | |
白,脉缓无力。 | |
治法:补气升提。 | |
主方:补中益气汤 | |
用法: | |
加减:胁胀、嗳气,加香附、郁金、枳壳、白芍;兼寒饮停胃,加法夏、茯苓、桂枝;兼血 | |
瘀气滞,加乌药、沉香、丹参、三七、苏木。 | |
寒饮停胃证 | |
证候:脘腹坠胀,冷痛,呕吐水饮,肠鸣漉漉,腹泻便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或沉紧 | |
。 | |
治法:温胃化饮。 | |
主方:苓桂术甘汤合甘遂半夏汤 | |
用法: | |
加减:胃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胃阳虚者,加人参、炮姜、附子等;兼气滞血瘀,加柴胡 | |
、枳壳、苏梗、丹参、三七。 | |
脾胃阳虚 | |
证候:脘部胀满隐痛,喜温喜按,胃中有振水声,背部寒冷,不欲饮水或饮后作呕,或头晕 | |
目眩,短气、心悸、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滑或厚腻,脉沉无力。 | |
肾阳亏虚 | |
证候:脘部胀满疼痛,胃纳呆钝,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小便不利, | |
头目昏眩,苔滑或腻,脉沉细无力。 | |
气虚血瘀 | |
证候:胃脘隐痛日久,间有刺痛及重坠感,痛处不移,嗳气,乏力,体瘦,舌淡紫或有瘀斑 | |
,苔薄白,脉沉涩。 | |
脾虚食滞 | |
证候:脘腹坠胀,或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吐,全身倦怠,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苔厚 | |
腻,脉象濡滑数。 | |
肾阴不足 | |
证候:脘腹胀满,隐隐作坠疼痛,口干舌燥,烦渴喜饮,嗳气呃逆,嘈杂不饥,或胃中灼热 | |
。舌质红或有裂纹,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 |
脾虚饮阳 | |
证候:脘腹胀满不舒,呕吐清水痰涎,伴头晕目眩,喜暖,食少便溏,或脘腹有振水声,肠 | |
鸣漉漉。舌质淡体胖大有齿痕,苔滑腻或灰厚腻,脉象沉细或滑。 | |
肝胃不和证 | |
证候:脘腹坠胀疼痛,胁肋胀闷作痛,嗳气恶心,嘈杂吞酸,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舌红, | |
苔薄黄,脉弦。 | |
治法:疏肝和胃。 | |
主方:柴胡疏肝散 | |
用法: | |
加减:兼寒饮停胃,加桂枝、白术、茯苓、法夏;泛吐酸水,加黄连、吴茱萸、法夏;兼血 | |
瘀气滞,加苏木、莪术、丹参、香橼皮、郁金;气郁化火,加黄连、栀子、蒲公英。 | |
胃阴亏虚证 | |
证候:脘腹坠痛,嘈杂,口燥咽干,身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细 | |
数。 | |
治法:滋阴益胃。 | |
主方:益胃汤 | |
用法: | |
加减 | |
帧⒊缕ぃ慌贿馈⑧绕铀找丁⒅袢恪⑿不ā㈣资怠㈣凌艘叮黄脱觯硬窈㈣卓恰 | |
咨帧⒂艚稹⑷摺⒌げ巍 | |
其他疗法:
|
敷贴疗法:取蓖麻仁(98%)、五倍子末(2%),按比例,打成烂糊,制成每颗重10 |
g,直径1.5cm的药饼,贴于百会穴上,用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早、中、晚各1次。 | |
针炙疗法:$(1)炙中脘、气海、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梁门、百会等穴,亦可选 | |
用针刺补法。 | |
★ 穴位埋线疗法:取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阑尾穴透足三里等。 | |
★ 耳针疗法:取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 | |
★ 拔罐疗法:可于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筋缩、胃俞、中脘等穴于刺络后行拔罐疗法 | |
。 | |
可行内功推拿疗法、保健按摩疗法。或用卧位呼吸法,导引站桩功等气功疗法。 | |
西药可用三磷酸腺苷、加兰他敏等;消瘦及食欲不振可试用胰岛素、苯丙酸诺龙等;腹痛、 | |
便秘、腹泻等症状突出时可作对症处理。 | |
单方验方:鲜樟树叶50-80g,枳实、黄芪各40-60g,炒蒲黄、桂枝、沉香各1 | |
0g,水煎服,每日1剂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胃肠钡餐检查胃位置正常。 |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胃肠钡餐检查胃下降位置较治疗前上升。 | |
未愈:症状、体征及胃肠钡餐检查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