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克隆氏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溃疡、坏死性炎症,常伴有肉芽组织增生。 |
可以发生在消化管道的任何部位,但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主要症状如腹痛、腹泻、 | |
肠梗阻等,全身合并症可有发热、营养不良、贫血、关节炎、虹膜炎、肝病等。 | |
症状描述:
|
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脐周部。常在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 |
腹泻:多为间断性发作,大便每日2-3次至十余次。肠内炎症变及肠道功能紊乱,吸收不 | |
良石腹泻的主要原因。 | |
发热;多数病例为低热或中等热度。 | |
其他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厌食油腻、口腔溃疡等症 | |
状。 | |
全身症状: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等。 | |
体症描述:
|
全身表现:发热,呈慢性病容,面色苍白,贫血貌,消瘦,可有口腔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 |
、关节炎、杵状指、虹膜炎、肝掌、肝脾肿大等体征。 | |
腹部体征:★ 腹部肿块,右下腹和脐周肿块为多见。★ 并发肠梗阻时,腹胀,可见肠型 | |
。★ 并发外瘘时,腹壁可见瘘口。 | |
肛门病变:部分患者可见肛门周围脓肿或瘘管。 | |
诊断要点: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临床病理概念,日本消化病学拟定标准如下:(1)非连续性或区 |
域性病变;(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3)全壁性炎症性病变(肿块或狭窄);( | |
4)结节病样非干酪性肉芽肿;(5)裂沟或瘘管;(6)肛门部病变(难治性溃疡,非典 | |
型的肛瘘或肛门裂)。具有上述病变内的(1)、(2)、(3)者为凝诊,再加上(4) | |
、(5)、(6)三项中之一者为确诊,然而有第(4)项者,只要(1)、(2)、(3 | |
)三项中有二项亦为确诊。 | |
实验室检查:
|
化验检查:★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白细胞常增高,血沉增 |
快。★ 大便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及不消化食物,隐血试验常炎性。★ 血生化检查:血 | |
浆白蛋白降低,血清α^2球蛋白、γ球蛋白增高,血钾、钠、钙、镁可因腹泻、少食而降 | |
低。 | |
X线检查:小肠呈慢性炎症表现。 | |
内窥镜检查:可见相应部位病变:粘膜充血、水肿、溃疡、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 | |
B型超声检查:显示脓肿形成,腹部肿块性质。 | |
X线计算机体层摄像(CT)检查:确定腹腔或盆腔脓肿形成及范围。 | |
磁共振成像检查:大体标本可见粘膜肉芽肿和线裂状溃疡,典型的成“鹅卵石”样。显微镜 | |
下可见非干酪性增生性肉芽肿,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肠壁内可有纤维组织增生。 | |
疾病辨析:
|
急性阑尾炎和阑尾脓肿。 |
肠结核。 | |
缺血性回结肠炎。 | |
溃疡性结肠炎。 | |
结肠憩室炎。 | |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 |
非肉芽肿性空回肠炎。 | |
十二指肠溃疡。 | |
阿米巴肠炎。 | |
治疗方法:
|
湿热瘀阻 |
证候:身热、恶寒、腹痛、便下粘液和脓液,泻下急迫,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 |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化瘀。 | |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味。 | |
用法: | |
加减: | |
气滞瘀结 | |
证候:腹痛,腹胀拒按,腹部可扪及肿块,大便不畅或闭结,苔厚腻而干,脉弦滑而数,或 | |
脉沉有力。 | |
治法:行气通腑,逐瘀散结。 | |
主方:桃仁承气汤加味。 | |
用法: | |
加减: | |
脾肾气虚 | |
证候:腹痛隐隐,痛势绵绵,腹泻不重,大便稀薄,消化不良,形体消瘦,时发时愈,舌淡 | |
胖,苔白,脉细弱而缓,或沉细迟。 | |
治法:温补脾肾。 | |
主方:四君子合四神丸加味。 | |
用法: | |
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