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读书笔记——伤寒论三阴病表里次序及厥阴病条文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gadfly_gz 于 2013/8/17 10:36 编辑 www.med126.com/zhicheng/

    伤寒论三阳病的表里次序非常明确,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但是伤寒论各注家对三阴病的表里次序却不太明确。传统上都认为,太阴为表、少阴为半表半里(或里)、厥阴为里(或至阴,最里层),病到厥阴,就是病到最里层了,就属于最严重的程度了。但是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根据伤寒论阴阳表里的辩证原则,胡希恕先生认为,三阴病的表里次序应该是:太阴为里、少阴为表、厥阴为半表半里。

    根据以上原则,太阴的主证为:《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和《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主方为四逆汤。少阴的主证为:《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和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寝也”,主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的主证为:《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和《伤寒论》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主方为乌梅丸。

    至于张仲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伤寒论》三阳三阴病的次序,胡希恕先生在他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少阴病篇、厥阴病篇(学苑出版社)和《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绪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两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阳病和三阴病的传递次序都是: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由表传里,这三种类型。因此,三阴病的传递次序是:少阴传厥阴、厥阴传太阴、少阴传太阴。病到太阴,就是最严重的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伤寒论》第363条“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及“胃气存则生,胃气绝必死” 及“一部伤寒论,就是保胃气、存津液”的原则。

    同时,三阳病与三阴病之间也有传递的次序:由阳传阴、由阴传阳。也就是:太阳传少阴、少阳传厥阴、阳明传太阴,反之亦然。由阳传阴,就是病进;由阴传阳,就是病退。这种例子,在《伤寒论》中都是有的。

    至于为什么《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及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的条文这么少,这是因为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已经包含了部分少阳病、太阴病的例子,因此在后面就不再重复了。

    伤寒论厥阴病的条文,历来有所争议。根据胡希恕先生、钱超尘先生、李心机先生各自独立的考证,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只有前4条是厥阴病的条文,后面其余的都是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的条文。由于《伤寒论》的流传问题,原本是有单独的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一卷的,但是后来被人为的与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合并在一起了。胡希恕先生在他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厥阴病篇(学苑出版社)和《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绪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两本书中对此有描述,钱超尘先生在他的《伤寒论文献通考》中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李心机先生在他的《伤寒论疑难解读》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厥阴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从厥阴病篇仅有的4条,以及其半表半里的性质,可以推定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症状。胡希恕先生的弟子冯世纶认为,厥阴病与少阳病病位皆属半表半里,治都须和解为本,但病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很易出现寒热错杂症情,尤其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证会出现寒饮化热证,表现为上热下寒证,因此治疗多以苦辛开降、清上温下,厥阴病的常见方证为:1)乌梅丸 2)柴胡桂枝汤方 3)黄连汤方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5)半夏泻心汤方 6)甘草泻心汤方 7)生姜泻心汤方 8)六物黄芩汤方 9)麻黄升麻汤 10)鳖甲煎丸汤 11)侯氏黑散方 12)黄土汤方 13)王不留行散方。详见《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修订版)》。

相关文章
 重病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
 第一节 概述(overview)
 化积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阿胶散(《圣惠》卷五十九。)
 归连丸(《普济方》卷二一一)
 止嗽化痰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承德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