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本草求真 ※ 龙胆草全收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惯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均系野生。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或灌丛中。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忌强烈日晒。以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临床用名有龙胆(草)、酒炙龙胆。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蛊,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性论》:君。能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使。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及疮疥,明目,止烦,益智,治健忘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类法象》: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此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
《汤液本草》:气寒,味大苦,气味俱厚,阴也。无毒。
《珍》云:纯阴,酒浸上行。
《心》云:除下焦之湿,及翳膜之湿。
《象》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
药也。去芦。
《本草衍义补遗》:苦寒。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疾必用之药也。酒浸上行。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之病必用药也。《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湿热二也,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寒湿脚气四也。其用与防己同。酒浸,上行及外行。
《本草纲目》: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本草经疏》:草龙胆禀天地纯阴之气以生,故其味大苦涩,其性大寒而无毒,足厥阴、足少阴、足阳明三经药。入足少阴除本经之热,肾主骨,故主骨间寒热。热极生风则发惊搐,重则变为痫病,湿热邪气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去,热去则诸证自解。五脏有热则不安,热除则五脏自定。苦涩而寒,故杀蛊毒,大苦大寒,故能涤除胃中所伏实热,及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热清则肝胆之气亦清,故益肝胆气而止惊惕也。
简误: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小之人不可轻试。凡病脾胃两虚因而作泄者忌之。凡病虚而有热者勿用。亦勿空腹服。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本草蒙筌》:味苦、涩,气大寒。气味俱轻,阴也。无毒。仗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上泄痢去肠中小虫,却惊痫益肝胆二气。胃中伏热及时行温热能除,下焦湿肿并酒疸黄肿堪退。疗客忤疳气,治痈肿口疮。敌惊痫,杀蛊毒。酒浸为柴胡辅佐,上行治眼目赤疼。胬肉必加,翳障通用。空腹勿服,令人溺遗。
《本草乘雅》:细详名义,合甲胆之体用。宜入肝之府,少阳之枢药也。其气寒,逆治热为本,阳为标,相火为化者也。其味苦,苦曰炎上,苦性走下,苦能入骨,故主骨间寒热,及惊则气上,痫则气下,不循枢象者也。续绝伤者,胆主解孚拆甲故也。定五藏者,五藏取决于胆,决而后能定也。蛊者死阴之属,胆者生阳之属,生阳之侧,岂容死阴久据乎哉。
合龙胆生成,的是少阳枢药,为少阴之对待法。少阳化气属相火,龙胆气味俱苦寒故也。
《药性解》:龙胆草,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肝、胆、肾、膀胱四经。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明目定惊,治疸止痢,能杀疳虫。小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
按:《图经》龙胆秋令开花,冬间结实,属金与水,金能制木,水入肾家,胆与膀胱乃肝肾同步之腑也,故均入焉。夫目得肝血而能视,肝得肾水而后生,今益肾清肝,目之受明所自来矣。惊、疳、疸、痢,皆肝胆症也,何弗治耶。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气味俱厚,沉也,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下焦湿热,二也。除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除寒湿脚气,四也。又曰:益肝胆气,凡跟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者,以柴胡为君,胆草为使,此又眼病必用之药也。小儿惊病,亦多用之。
《景岳全书》:味大苦,大寒,阴也,沉也,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故能退骨蒸疳热,除心火惊痫狂躁、胃火烦热、黄疸、咽喉肿痛、肝肾膀胱伏火、小水淋闭、血热泻痢、下焦湿热痈肿、疮毒疼痛、妇人血热崩淋、小儿热疳客忤,去目黄睛赤肿痛,杀蛊毒肠胃诸虫及风热盗汗。凡肝肾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本草备要》:泻肝胆火,下焦湿热。
大苦大寒,沉阴下行。益肝胆而泻火。相火寄于肝胆,有泻无补,泻其邪热,即所以补之也。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之湿热,与防己同功。酒浸亦能外行、上行。治骨间寒热,肾生骨。惊痫邪气,肝经风火。时气温热,热痢疸黄,寒湿脚气,足伤湿热,则成脚气。肿而痛者,为湿脚气,宜清热利湿搜风。又有挛缩枯细,痛而不肿者,名干脚气,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热,赤睛努肉,泻肝胆火,能明目。元素曰:柴胡为主,龙胆为使,目疾要药。昂按:若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寒凉。痈疽疮疥。过服损胃。小豆、贯众为使,忌地黄。
《本经逢原》:苦涩大寒,小毒。凡用勿空腹服,令人小便不禁。
草龙胆苦寒沉降,主肝经邪热,下焦湿热,酒疸黄肿,目病赤肿瘀肉,小儿疳气,去肠中小虫。盖肝胆湿热,取苦寒以泻之。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泻肝胆之热,正益肝胆之气。但大苦大寒,过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如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本经》主骨间寒热,是指热伤肾水而言。热极生风,则发惊搐,重则变为痫病。湿热邪气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除,以其专伐肝胆之邪也。肝胆之邪去,而五脏安和,经脉之绝伤续矣。杀蛊毒者,去湿热之患也。凡胃气虚人服之必呕,脾虚人服之必泻。虽有湿热,慎勿轻用。
《本草崇原》:龙胆草根味极苦,气兼涩,性大寒。茎如竹枝,花开碧,禀东方木气,故有龙胆之名。龙乃东方之神,胆主少阳甲木,苦走骨,故主治骨间寒热。涩类酸,故除惊痫邪气。胆主骨,肝主筋,故续绝伤。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故定五脏。山下有风曰蛊,风气升而蛊毒自杀矣。
《本草求真》:[批]大泻肝胆实火,兼治肾经湿热。
龙胆草专入肝、胆,兼入膀胱、肾。大苦大寒,性禀纯阴,大泻肝胆火邪,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湿热。与防己功用相同,故书载治骨间寒热,惊痫蛊膈,天行瘟疫,热利疸黄,寒湿脚气,脚气因足伤于寒湿而成。但肿而痛者为湿脚气,宜清热利湿搜风;拘挛枯细,痛而不肿者名干脚气,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痹,并酒炒,同柴胡则治赤睛胬肉。汪昂曰: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凉药。但此苦寒至极,冯兆张云其等于严冬,黯淡惨肃,万草凋残,苦寒伐标,宜暂而不宜久。如圣世不废刑罚,所以佐德意之无穷,苟非气壮实热者,率尔轻投,其败也必矣。
《得配本草》:贯众、赤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大苦,大寒。入足少阳、厥阴经气分。泻二经之邪热,治下焦之湿肿。杀蛔虫,疗黄疸,通淋闭,愈惊疳,止泻痢,消疮痈,去喉痛除目赤。
苍耳子,治耳病;湿热除也。得柴胡,治目疾。配防风,治小儿盗汗。佐大麦芽,治谷疸。和鸡子清,治伤寒发狂;拌猪胆汁,治病后盗汗。
生用,下行,酒炒,上行;蜜炒,中行。猪胆汁抖炒,降火愈速。
空心禁服。令人尿不禁,太苦则下泄也。大损胃气,无实火者禁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治肝邪犯肾之寒热。惊痫邪气,肝火犯心之邪。续绝伤,敛筋骨之气。定五脏,敛脏中之气。杀蛊毒。除热结之气。久服益智不忘,收敛心中之神气。轻身耐老。热邪去而正气归,故有此效。
药之味涩者绝少,龙胆之功皆在于涩,此以味为主也。涩者,酸辛之变味,兼金木之性者也,故能清敛肝家之邪火。人身惟肝火最横,能下挟肾中之游火,上引包络之相火,相持为害。肝火清,则诸火渐息,而百体清宁矣。
《本经疏证》:龙胆至苦极寒,论其性体定能逢热则清,遇火则折,宜乎降泄无馀,堪与大黄争捷矣。乃其功效,不曰荡涤,不曰推逐,而曰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气续绝伤定五脏,一若自内达外者何?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惟其苦寒届至极,斯不泄不降已寓其间,盖苦本主发,龙胆苦之至而兼涩,涩者至苦之中有至酸也,酸禀春之发育,苦禀夏之畅达,乃相联属焉,则其寒非极泄而为极入矣。味阴而气阳,阳唱则阴随,故味之畅发,不能违气之深入,然进锐者退必速,气寒既引味苦以深入,而寒力先退,苦力方优,能不谓其功为畅发极内之火邪耶?极内者何?在躯体为骨,在五志为神,则龙胆之用,在躯体为除骨间寒热,在五脏为除惊痫邪气,又何疑焉。极内所藏自极精微,其行止动作,皆暗相输灌,默相交会,而有邪气干于其间,则有形者为断绝,无形者为不安,曰续绝伤,安五脏者,即骨间寒热除惊痫邪气散之效验也。虽然,深中有浅,浅中亦有深,皮毛血脉固不得为深矣,在躯体之内,岂无舍五脏间神志外亦有深焉者乎?别录缘其如此,故又补出驱六腑间邪热一层,六腑中气之极深者,第一则胆中清净之气,其次则肠胃三焦中水谷运行之气,热邪干胆中清净之气,则为热泄下利,干肠胃三焦中水谷运行之气,则为胃中伏热肠中小虫。热泄下利之上,又冠以时气温热者,明下利非由时气温热,其故则在水谷不得为热泄也。龙胆之功,由浅及深,在浅则去著物之热,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此天地之规模,以生人生物者也,惟此能于阳分和化气之枢,于阴分去成形之累,犹不可谓钟生气于病中,化病气为生气耶?本经列之上品,治非无由,而后人视为苦寒峻失厥旨,故其续增主治如黄疸狂烦疥疮痈肿喉痛等证,尽是有形间病,然能于水中求火之所在,则亦不能不服其苦思深得也。
《本草新编》:龙胆草,味苦涩,气大寒,阴也,无毒。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热、却肿,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血又去,湿消气又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又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痹之灵药也。
或谓龙胆草治湿热尤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又成黄病者。龙胆草所能治也,龙胆草泻湿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或疑龙胆草苦寒,虽为利湿热之要药,治黄之症,不能舍之他求,然多服损胃,黄疸之病未必全消,元气已失用矣。曰:治湿热与治虚火大异。湿热乃热结膀胱,虚火乃火炎于肾脏。热结于膀胱,不用龙胆之苦寒,乃膀胱之热不能下泻。湿且流于肢体,火炎于肾脏,一用知、柏之苦寒,乃肾脏之火不能下归,寒且留于脾胃。予辟用黄柏知母之失,遇大寒之药,不论其治病之有益无益,尽戒人之不用也,不几因噎废食乎。龙胆草治黄疸,余所以教人亟用,而不可缓用也。
或问龙胆草治黄疸,何以有效、有不效?先生谓龙胆草,正治湿热之黄疸,非湿热者不能治,然实是湿热,仍不效,余不得其解也?夫湿热之不同也,久矣。湿热入肝者,其热易散;湿热入于胆者,其湿难祛。盖湿热之邪,无不从膀胱泻出也。胆主渗入,而不主渗出,膀胱止可泻胆中已出之湿,不能泻胆中已入湿热。故在肝者易见功,在胆者难收效耳。
或问龙胆草不能泻胆中之湿热,又用何药以收功。子曰:泻湿热不用龙胆草,余未见其可也。然专用龙胆草,又苦不能去病。惟有如柴胡舒其胆中之气,便湿热之邪仍从外渗出,庶几难于收功者,变为易于收功乎,龙胆草正不必多用也。
或疑龙胆草利湿,利热中之湿也,不识又能利寒中之湿乎?曰:今人利湿,不问寒热,一见水症,尽用龙胆草以利湿。不知龙胆能泻湿热,又能泻湿寒,但消湿热其功速,消湿寒其功缓。速则去湿而元气不伤,缓乃未免有伤元气矣。盖速乃龙胆草不必多用,而缓乃龙胆草势不得不久用矣。故利湿热宜用龙胆草,湿寒不宜用龙胆草。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沉阴下行。入肝胆而泻火,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湿热。酒浸亦能外行、上行。
《本草思辨录》:黄芩主少阳之经热,竹茹主少阳之腑热,龙胆则主由少阳入厥阴之热。其味苦中有涩,苦主发,涩主收,即发即收,其用在少阳者少,在厥阴者多,故用龙胆者皆取其泻肝。凡肝之热,有本脏挟胆而热者,有为胆所侵侮而热者。龙胆治胆侮肝之热,能内极于骨间,谓之治肝无愧。以其未全离少阳,故泻肝之气热,不泻肝之血热,龙胆之名,所由来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性寒,色黄属土,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西人浑以健胃药称之,似欠精细。为其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胆肝、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翕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戢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龙胆草有抗菌、抗寄生虫作用。龙胆草浸剂(1:4)在试管里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型妇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1:1龙胆草水煎剂在24小时内可使猪蛔虫麻痹和死亡。
2.  龙胆草有保肝利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龙胆注射液可显著增加胆汁流量,龙胆苦甙能对抗四氯化碳和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3.  龙胆草有抗炎作用。
4.  龙胆草有健胃作用。试验表明,食前少量服用龙胆草能刺激胃液分泌,龙胆苦甙也可促进胃瘘犬胃液及游离酸的分泌。
5.  龙胆草有利尿、降压作用。
6.  龙胆草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7.  龙胆草小剂量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8.  龙胆草还有升血糖、抑制酶活性作用。
相关文章
 白芥子谁有经验?
 (脑动脉瘤破裂)母病求助
 请问这是何种药材?
 请教一个基本概念
 素问识 47 奇病论 上课笔记
 参术丸(《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