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构建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逻辑严谨、理论自恰、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医学理论体系。如果被揭示出来,人们将看到,作为医学即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也是比西医先进的,很可能取代物理学成为未来科学的带头学科。
由于历代的曲解、特别是近现代的低水平改造,已经把中医的命运推向了即将消亡的边缘。造成中医从业人员大量减少(其中大部分还是挂羊头卖
狗肉的西化了的所谓中医)、临床诊治项目范围大面积缩小、治疗效果大幅度滑坡,使中医服务能力行将消亡。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所谓的中医界权威,把持着学术话语权。中医理论科学性迟迟不能揭示出来,反而把不属于中医理论体系的东西硬塞进中医教材,以自己肤浅的批判地继承,把中医整个严谨的理论体系肢解得支离破碎。
由于中医传播继承历史特点的决定,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掌握在民间中医手中,而绝不在中医界学术寡头手中。要想真正地发展中医,就必须把中医基础理论固有的科学性揭示出来,推翻现代教材所形成的背离了固有理论核心的错误的强加的所谓的理论体系。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必须由整个社会来完成。若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首先必须在中医界宣告“元老时代”的终结。科学面前没有权威,谁要冒充权威,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奉劝寡头们不要再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搞学术与学术资源垄断了。把重申中医基础理论的工作,交由全社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有识之士。
我们民间中医先行开展这一工作,以推动重申中医基础理论工程的整体进展,若有足够的中医人士参加,短时期内这一工程也能得以完成。
一、由歧黄家奴、yszyzy作“主编”,主要讲解中医基础理论框架结构,为了区别于当今的《中医基础理论》,取名《中医固有理论》。具体写作程序,一是,详细解读《中医固有理论》核心“四部五论”框架结构其具体内容,解读《内经》,《内经》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这些基础理论是如何构建的“四部五论”;二是,解读《伤寒杂病论》及与“四部五论”的严密关系,阐述“四部五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三是,各家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结构中的位置;四是,西医理论在“四部五论”中的位置及与现代科学融合的前瞻性探讨。
二、由广大网友共同讨论完成编著,就“主编”提出的帖子进行讨论,质疑、修改、完善、创新及文字润色、定义规范、词典编著等等。
三、无论阶段性、还是最终成果,全面共享,允许无偿下载传播。其编辑以电子书方式为主,以论坛及维基作为平台。
四、凡是对编著做出贡献的网友,即为编著者之一,载入这部“互联网”著作中。所谓的贡献,包括被采纳的质疑、修改、完善、创新及文字润色、定义规范、词典编著等等。其编著者姓名随时被载入阶段性著作中,最终以姓氏笔画为序。可以真实姓名,亦可以网名。对其他著作文字的引用充分尊重其知识产权,纳入编著者或注明出处。
五、知识产权由编著者共同所有,不允许任何人占为己有,下载传播引用应注明出处。
六、此行为纯属于中医学术行为,不涉及政治、国家机密等。
[
本帖最后由 yszyzy 于 2007/6/15 10:01 编辑 www.med126.com/hushi/]
-----------请问楼主对中医理论有何独特的看法?我本人非常赞成中医大家陆渊雷先生的观点,非常欣赏日本古方派名家吉益东洞的观点。我认为伤寒论根本和内经无关,在网上发表我的看法后,却遭到很多人的攻击。不知楼主有何可以教我。
-----------陈功老师是临床医师吗?我去跟他学学怎样?我读计算机时在吉林市实习过,算有缘吧。
-----------回tiany9812 朋友:
对中医理论的看法,很难用简短的话表达,我试着表达一下:中医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西医对生命与医疗研究的方法论,两者不可通约。中医基础理论体系逻辑严谨、理论自恰;与之相反,西医理论支离破碎,很难还原到整体,所以,西医的“局部”治疗永远不可能治愈疾病;中医治愈疾病无需采用西医的形式逻辑。但两者终究会走到一起,这是历史的必然。
陆渊雷先生中西医都有较深造诣,特别是对中医的认识已经站在了宫殿的窗前,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推开这扇窗户,反而离开了,与新一代医圣失之交臂。在下冒昧揣测可能是,西医表象思维使然。
我非常欣赏吉益东洞对中医一部分基础理论进行的批判,然而,不赞同他“疾医”之说。之所以有“疾医”之说,实在是他没法读懂仲景,而不得已的一种探索。
《伤寒论》与《内经》有无关系,烦请朋友再对两者做一下研究。把攻击理解成争鸣,我们就坦然得多了。
回康皮朋友:
陈老师学验双绝。计算机专业的来搞中医,是中医的大幸。
既然是计算机专业的朋友,烦请朋友帮个忙,教给我这个帖子为什么我设置不了投票,还有可否设置游客投票?
-----------楼主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不同的论述,其实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而西医注重的部分。对于古典药方(经方),从未听说服后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或给人遗留下难以治愈的疾病(如
感冒愈后,遗留下的哮喘、肾炎、
心肌炎等)。这里正如郑永齐教授所说:“西式药是单个的化合物,中药则是很多化合物的混合物,对于不是一个单靶点出问题的许多疾病,西药就不是最好的药物”。但是中医从宋代以来一千多年,可以说没有丝毫的进步。其原因是内经对我国中医的毒害。,从远古(最近发现人类用火已经79万年了)就有的中医疗法,在我国各地分布着许多部落,每个部落自然都有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各个部落之间虽然通过贸易会交流一些药物和治病技术,这是可能的。但仍保持着自己治病的独特性。如某个部落有能人由针灸推出经络学说。这样一直到了战国时代或汉代初年,人类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季节时令有了认识才将经络学说写成了古代的轩辕氏黄帝与大臣岐伯的问答,即《黄帝内经》(其中只有6首药方)。又如某个部落也有能人用中药煎煮的汤液治疗疾病,将当时治病经验并结合阴阳、内外、表里等概念,写成一本最早的《伤寒论》。在上古时代,以狩猎野兽、采摘果实、扒食草根等以保持人的生命。当时扒到
甘草草根因味甜大家喜欢吃。后来日子一长自然会知道这种草根能治咽痛,在那个时代人们用口传,后来又用文字记录下来,直到现在《伤寒论》中仍保留着这一条文。
在
桂枝汤中还有桂枝、
芍药这两味。在那种原始社会里,自然会出现像后代炼丹那样的聪明人,以好奇的心理,竟把芍药和甘草一起在锅里煎煮,时间长了以后,人们知道这种熬成的汤液有缓和脚挛急(下肢肌肉抽筋)的作用。今天人们又用于平滑肌
腹痛、跟骨刺等,都是百发百中的药物。同样桂枝与甘草一起煎煮,名叫桂枝甘草汤,可治
自汗型
心悸强烈亢进。现在的《伤寒论》仍保存着这两首方剂。当还没有
桂枝汤时,人们必有自汗型心悸与下肢抽筋症的患者,服用两方合在一起煎煮后所有症状全被治愈了。这时如想开开胃口和改变口味就加了生
姜、
大枣,结果疗效更佳,各种痛苦皆被排出,后经多次使用,无不见效。由于对此方经验的积累,后知在自汗型的条件下,不是腹痛,而是
头痛,甚至感冒都有良效,以后传留下来的就是桂枝芍药甘草
生姜大枣汤了。后来出了能人把自古以来积累下来的条文,编成了第一部只有50首药方、65条的《康治本伤寒论》。上述药方就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了。直到东汉末年,经过张仲景的补充,又经西晋王叔和的编次,那时缺乏印刷,经过许多传抄、战乱,自然非原文之处作伪者较多,一般认为就是现在的《宋版伤寒论》了。此外,尚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杂病论》、《古本康平伤寒论》和最古的《康治本伤寒论》。
《黄帝内经》因是托言黄帝与大臣岐伯的问答,古时人并不去考证,人们就作为中医的鼻祖了,可是知道张仲景著述《伤寒论》的出世在东汉末年,论资排辈自然就是小老弟了,实际上《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并无关联之处和出世的前后之分。后世的《内经》学家,把《伤寒论》内增加了不少《内经》概念的语言,相同的不过都是用远古时代就有的阴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概念罢了。如果说张仲景是学习《黄帝内经》而成的《伤寒论》,在《伤寒论》的阴阳六经,为什么经过他一人的学习就变成迥然不同了呢?一般我国的知识分子学习先贤的著作或向老师学习,只有在某些小观点上有些不同,万万不会只有空壳“太阳、阳明、少阳等”相同,而在实质方面却毫不相同了呢?如果张仲景只学《内经》的理论成为医圣,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另外《伤寒论》中的经方(排除后人的伪作)的疗效,陆渊雷先生赞其疗效为“古今无二”,这又说明了什么?
-----------设置不了投票,应该是权限问题,找管理员吧。
到你的网站看过了,很久都没更新了。网站维护确实很累人。我很久没跟网络上的朋友联系了,不过还可以试试,给你找几个“网络政治家”,看能不能帮你宣传一下。
-----------
原帖由 tiany9812 于 2007/4/16 23:55 发表
楼主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不同的论述,其实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 ...
《内经》不是一本故有的书,是后人在各个典籍中集录的,但其整体理论体系是相当严谨自恰的。中医从来不单纯是实践医学,《伤寒论》有其实践经验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其理论的科学性。不然,就不会有独一无二的疗效了。
-----------
原帖由 康皮 于 2007/4/17 00:26 发表
设置不了投票,应该是权限问题,找管理员吧。
到你的网站看过了,很久都没更新了。网站维护确实很累人。我很久没跟网络上的朋友联系了,不过还可以试试,给你找几个“网络政治家”,看能不能帮你宣传一下。
谢谢了,朋友。
-----------气一元论写进21世纪高等中医院校教材(7版),在浩瀚的古今中医著作里,前无古人、也绝对后无来者。因为气一元论从来就不属于中医,是当代把持中医命脉的学术寡头强加给中医的肿瘤。
气一元论的反动性,我们不用批判,那是哲学界的事;我们就看看是不是学术寡头强加给中医的。
一、在《中医基础理论》气一元论章节里,通篇论述气一元论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或理论指导。可引述的中医各家言论,无一有气一元论的言辞。即便引用非中医言论,也是牵强附会,人家也不曾说什么气一元论。唯一说气一元论的就是北宋的张载,张载是医学家么?若这样治学,后人是否可以把哲学家关于“真理都是相对的”这句话,说成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核心?
二、在论述气的基本概念时,无论是哲学含义,还是医学含义,竟然没有引用一句古人对气的阐述。那么气的基本概念,是创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古人说了算,还是任由现代连中医理论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的所谓的中医之大腕说了算?说白了,就是编审们根本不懂气的真实概念,若引用则必露馅。
三、教材中说“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诞生在先秦之前的学说,体现的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弱智的没边的这些中医大腕,评价于丹时肯定能说出这样的话:老子、庄子、孔子都贯穿了于丹的思想。
四、说老祖宗谈天、谈地、谈人体,都用到了气,寡头们看不懂了,故气必是一元的。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什么逻辑。现代人都用力来论,权力、号召力、影响力、渗透力……那这个力就一定是经典力学,不然就是量子力学喽?不会弱智得把爱因斯坦本人“坐在美女旁,一个小时相当于一分钟;坐在火炉旁,一分钟相当于一个小时”的比喻,当作相对论的理论一部分吧?
自己找人抽嘴巴,还懵懂地以为寻求爱抚呢。因为教材中满篇都是这等弱智的理解,不可能一一道来,就挑几处,看看寡头们是如何自己找抽的。
一、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庄子的这句话,拿人的诞生,是事物聚合的结果,聚合则生,散架则亡,来喻一切事物都是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事物具有物质、能量、信息多重属性,不同的事物有其不同的内在属性,人又是由不同事物构成的。非得论元的话,这分明是多元论,不正是反对气一元论的么?
二、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天地合,万物生,喻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属性构成事物功用的。非得论元的话,这分明是二元论,不正是反对气一元论的么?
三、“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观即世界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宇宙是由时间与空间构成的,没有谈到一元论中的“至精至微的物质”的“气”。这种时空观比爱因斯坦早了两千年,但不关气一元论什么事。甭拿粉儿往腚上擦,好么?
四、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看来寡头们真得普及一下,其他专业的常识了,要不连自己专业的术语,也看不出来了。这是老祖宗打个气象学比方,害得大腕们也能发挥成气一元论。气一元论不是在说宇宙是由水循环构成的吧?
五、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此气即气质,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中医的医学模式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生物模式,这领先了西医多少年?本来是
珍珠,硬要往粪堆里塞。
六、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气的概念,描述不同事物其含义是不同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明是告诫,不要胡说八道,把气混为一元来谈。
天气是天气、人气是人气、肝气是肝气,就是不长中医大腕的脾气。
某版高等院校教材,体现的是本专业当时最高学术水平,也必须是本专业权威们的共识。衡量的正是本专业学术权威的整体水平,由此看来,现代的中医大腕,不是真大。高考时,分数最差,稀里糊涂混个二三十年,就可以教授、博导了。本事没有,但危害却极大。把中医理论,先是让自己的细胞不分化继而恶性繁殖,再用西医解剖分尸。中医啊,命岂能不亡?
-----------中医延承的弊病 确有很多不利之处 却一直延用 正如我所讲的主任大夫治疗静脉炎 外用药后用纱布紧紧缠裹 时间一长造成没有汗毛孔了 还有这个保健袜原理就有问题 实际上是那些大夫延用了治不了病的方法 可现在的主任医师还延用这些造成医疗事故的方法还有延用名医方子造成用药治疗出了硬节 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医疗故障 很多延用出现的问题 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自己发现的问题 我很赞成楼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