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浅述水气病用伤寒经方治疗的认识与体会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这里所述的水气病并不是金匮所讲的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而探讨的是伤寒论中所讲的“伤寒表不解,误下损伤脏腑阳气(正气)而导致各种水气痰饮病变的发生。”
水为阴邪,其气为寒,故水为寒之气。阴性凝敛,寒则收引。水入于胃,由于脾胃阳虚,不能将水气化成津液,而反凝聚成饮成痰。所以然者,水气病也即包括了痰饮之病。总之,水气病是属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一种变证。
    水属阴邪,必得阳的气化,才能生成津液滋养脏腑组织,对于水气为病,必然是在脏腑的阳气受阻,或本身阳气禀赋不足,才形成水邪为病。早在春秋战国时,古人对水化生津液的全过程,已有较完整的认识了,如“内经素问经脉别论”就明确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我认为,从这段经文分析来看,水入于胃,经胃阳的蒸化使水下行,并摄取水之精气,上输于脾。脾于胃即表里关系,所以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脾把水津上归于肺。即水津由脾至肺上升,正如内经所云:“地气上升为云。”水至上源高巅,借肺气的肃降通调,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精并行,亦正如内经所说:“天气下降为雨。”水的运行出路属三焦,三焦的通调靠肺的宣发肃降才能实现。肺的宣发称为浮,肺的肃降称为沉。水津下达肾脏,经阳气的气化,蒸腾、其清者,上升于肺,浊者归于膀胱而蓄之,排泄之。由此不难看出,水在体内的运行规律即为升、降、浮、沉,是由脾胃为轴,肺肾为轮,轴运轮行,轴滞轮停。对于古有“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的说法,医家各抒己见,其释但都不尽人意,我认为:少阳属木,木能生火,此火属少火,少火生气,故能气化水脏。气由水生,上升于肺,肺才能行宣发肃降。水由气化,下交与肾,即金生水,金水相生。故肺与肾是在少阳气化的作用下,相互资生,所以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下面就水气病用经方分类证治》
    (1)          水气上冲证:
症状:气上冲胸、胸满、心悸、咽喉不利、眩晕、动则天旋地转,肢体摇动、舌质淡嫩、苔白润滑、脉沉弦。
治法:温阳气化降冲化饮:方药:苓、桂、术、甘汤即、云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方解:茯苓甘淡,上可宁心利肺,中可协白术健脾,但能渗泄,故在下能利水通阳,以制水气上逆。桂枝辛温,不仅能通心胸之阳,以消阴霾之水邪,配柴胡可疏肝,配茯苓能气化利水,配白芍可调营卫气血,配附子可温心肾之阳。白术佐茯苓,培土补脾以御水邪,以敷布水精,甘草伍桂枝,振奋心阳,除心悸以制水寒。本方温补心脾,制水平冲以化痰饮,故为治痰饮之主方。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又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由此观之,苓、桂、术、甘汤不仅可治水气上逆,还可治咳逆、胸胁支满的痰饮诸疾。在实践中,凡脉象弦滑,舌苔润滑、胸脘痞满、心悸、目眩、头晕、咽喉不利,用本方加减,疗效满意。


    水气上冲证治分析:心脾阳虚:心与肾,是火与水的关系,正常生理情况下,水火互济,相互气化,阴阳平衡,不致太过不及而发生病变。如心阳虚,下不能温煦肾水,而致寒水之气上逆凌心,导致心悸、胸满、咽喉不利、眩晕等症的发生。若脾阳虚,中州失御,土不制水,致使肾之寒水上冲,冲于胃则“心下逆满。”冲于心,水气凌心,阴反搏阳,则发心悸、胸满、短气、咽喉不利。头为诸阳之会,若寒水阴邪上蒙于头,故头目眩晕。冲入肺则咳喘,逆于胃则打嗝、呕恶、凡水饮证,面色黧黑、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滑,故苓桂术甘汤方证对应。
    (2)          少腹奔豚气证:
症状:自觉少腹如豚之奔,突然发作,上冲咽喉,令人憋闷欲死、小便不利、脉象沉弦、舌苔水滑。
治法:降冲下气、利水通阳:
方药:苓、桂、枣、甘汤,即茯苓、桂枝、大枣炙甘草
方义:茯苓甘淡,下行利水,桂枝辛温,温阳化气,二药相伍,平冲降逆,气化行水。大枣、炙甘草、甘温扶中,崇土制水,诸药共凑,培土制水,平冲降逆。
奔豚气证治分析:脾肾阳虚,不能制水,而致寒水上奔,直冲胸咽,发作欲死,用苓、桂、枣、甘汤加减,恰到好处。
    (3)          水气迫肺证:症状:咳喘、短气、心悸、胸满、头晕身面作肿,小便不利,舌质、舌苔同上,大便秘,二三日一行。
治法:宣降肺气、通利三焦(水道)
方药:苓、桂、杏、甘汤,即茯苓、桂枝、杏仁、炙甘草。
方义:因水邪迫肺,故在苓桂术甘汤中去术,加杏仁,宣利肺气,止咳平喘、利水消肿,去术者,因白术入脾固守,故减术增杏以宣利肺气。
水气上逆迫肺证治分析:水邪上冲则头晕、心悸、目眩、迫于肺,则胸满、咳喘、肺气不降,不能通利三焦,故小便不利,身面浮肿。故用苓桂杏甘汤,宣肺利水消肿。
  (4)          水邪犯胃悸呕证:
  症状:头晕、目眩、呕吐、心悸、腹泻、或手足厥冷、小便少,舌苔水滑、舌淡、行走步履不稳。
  治法:健脾渗利,温胃行水
  方药:苓、桂、、甘汤(茯苓甘草汤)即茯苓、桂枝、生姜、炙甘草。
  方解:苓桂气化降冲以利水,重用生姜,取其辛温以散水饮。甘草益阴以防生姜辛温过散耗阴。
  水邪犯胃致悸呕证治分析:水在胃,故心下悸,水停胃,胃气不降,故呕吐。脾胃相表里,胃不降则脾不升,中焦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则吐泄。水邪阻碍胃阳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厥逆,故苓桂姜甘汤方证合迫。
    (5)          水邪上逆,肾气不潜证:症状:自觉气由少腹上冲咽喉、头目眩晕、心悸、小便不利、大便秘、舌苔、苔滑、脉沉弦。
治法:敛气降冲、利水定悸:
方药:苓、桂、味、甘汤即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
方解:在苓桂气化降冲利水的基础上,因肾虚不能潜藏,故在苓桂术甘汤中去掉白术加五味子,酸敛能医心悸,酸敛能使肾气潜藏,不致上冲而面热,故化载为苓桂味甘汤。
水邪上逆,肾气不潜证治分析:由于肾虚不能潜藏纳敛,致使气从少腹上冲咽喉,面部如醉发热。心悸、头目眩晕更甚。故在苓桂术甘汤内去白术加五味子敛气纳肾。
    (6)          水气上逆癫旋证:症状:小水不利,少腹满、眩晕、甚或癫痫发作,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或烦渴,但水入便吐,苔滑、脉弦。
治法:利小便,降冲逆
方药:五苓散,即茯苓、桂枝、白术、猪苓、泽夕。
方解:桂枝疏肝通阳,配甘淡的茯苓降冲气化利水,白术与茯苓相伍,健脾运湿以防水泛,茯苓、猪苓、泽夕,育阴利小便以行水,通阳以使津液上承止渴除烦,五味药物共达运脾化湿防水泛,通阳利水止烦渴。
水气上冲癫眩证治分析: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是膀胱不能气化而致水蓄下焦不行,水不下行故上冲,导致眩晕,甚或癫痫所作,水聚下焦,津凝不行,津不上承滋润,故烦渴。故用五苓散气化行水,津液运行,则烦渴自除。
    (7)          寒水射肺证:
症状:胸闷气憋、咳喘、咳吐清稀痰,或痰饮内伏,外感寒邪引动即发,咳逆倚息不得卧。面色黧黑、目下虚浮、脉弦紧、舌苔水滑。
治法:解表化饮,通利小便
方药:小青龙汤:即麻黄、桂枝、杏仁、干姜细辛、白芍、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方解:本方外解表寒,内散水饮。麻黄、桂枝疏散在肺之寒邪,杏仁宣肺化痰,又助麻桂解表祛邪。干姜、细辛大辛大热,以温散肺胃之寒饮。半夏辛开苦降,化痰降逆,炙甘草补中,调药性之偏。白芍与炙甘草相伍,酸甘能化生津血,以制麻桂之过散。五味子酸温,不仅能敛肺补肾柔肝,还可以监制干姜、细辛温散太过耗阴。此方不宜久用,以防耗血伤阴,中病即止。此时外有表寒,内有停饮,用小青龙汤恰到好处。
表寒未解,寒水射肺证治分析:表邪未解,寒水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喘。胸为肺主宰 寒水射肺,故胸闷憋气。寒饮在肺,故吐白痰而落地成水。若寒饮内伏未解,遇秋冬偶感外寒,内寒素盛,外寒收引,肺气不利,故咳逆倚息不得卧。阴邪上犯,阳气受伤,故面色黧黑,咳逆上气。肺气不降,故眼目浮肿,苔滑、脉弦、痰饮证确。与时小青龙汤,药证相付,勿容置疑。
    (8)          阳虚水泛证:
症状:头目眩晕、心下悸、筋惕肉瞤、小便不利、腹痛泻泄,腰膝酸软,两目呆滞无神、畏冷肢凉,背冷沉重,或见身面水肿,舌淡苔滑、脉沉微。
治法:温阳补肾,散寒利水。
方药:真武汤 即茯苓、白术、生姜、白芍、附子、泽夕。
方解:方用茯苓,茯苓甘淡,天之阳,阳中之阴也,色白入肺能利肺,味甘能益气助白术健脾,淡能渗泄,故益阴走下而利水。白术健脾而渗湿,与茯苓相佐,共健中土以制水泛。重用辛温的生姜温胃散寒以除湿,况又能製附子毒性。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不仅能温阳散寒以逐水,还能通行十二经脉以驱寒。白芍苦酸微寒,且能疏肝益阴以利水,与附子配伍,且又能制约其大辛大热以伤阴。总之,本方温阳气化以消阴,健脾复中以利水。
阳虚水泛证治分析:肾主水,赖其阳以气化。今肾阳虚衰,主水无权,则水泛滥成灾。寒水上冲头部,则目眩头晕,凌心则心悸。背为阳之府,寒水乘虚而克之,故背冷沉重,阳虚水泛,筋脉失养,故筋惕肉瞤。肾主二便,肾阳衰,气化失职,水不行则小便不利,气不行,则寒凝,而腹痛作泻。阳虚制水无能,溢于肌肤为水肿。面色黧黑,因黑为水色。心肾同属少阴,少阴虚寒,故舌淡苔滑,肾水泛溢,故脉现沉微,这些都反映了水邪为病,故用真武汤,方证相应、寒散水去,立即停药。




病例案选:
   李某、男、45岁、教员,病发时自觉少腹有一股气上冲、恶心、头晕、视物昏花、小便不利、舌淡、水苔,脉沉弦。
辩证:水蓄膀胱则小便不利,水邪上冲至胃则恶心,上冲至头则眩晕。
治法:利水降冲,温阳消阴。
方药:五苓散加味  茯苓39g  桂枝15g  泽夕12g  半夏12g  白术30g  猪苓15g  肉桂3g  牡蛎15g  运用本方,先服三剂,病情好转,效不更方,在进三剂,病减大半。为彻底治愈并巩固疗效,再进三剂,基本痊愈,至今未复。
方用茯苓为君,桂枝为臣,二药共起降冲利水的作用,白术、猪苓、泽夕、半夏、为佐,健脾和胃,升降中焦气机,以培土制水。用肉桂、牡蛎,温化下焦,以防上冲,共进九剂,证获痊愈。

-----------好文章
把苓,桂這藥對的藥方都概括進了
也將本經中桂枝的功效做了最佳的闡釋
相关文章
 右股骨下段弯曲
 中医内科学 中风 上课笔记
 五加皮酒(《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寻找中医之邯郸
 睡中惊动
 筒线虫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