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医理和方剂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9/10 04:12 编辑 www.med126.com/hushi/




30l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释义】
初患少阴病的人,见有发热脉沉的证侯,说明既有里寒,而又兼表热,可给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表里兼顾。

  [方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征,故微发汗也。


【释义】
少阴病,初起二三日,邪尚未深,而且没有吐利厥逆等里证,仅兼有恶寒发热的表症,所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即可向愈。

  [方剂]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①,身体疼烦②,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墙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一云脐下心下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释义】
伤寒经过了八九天,病人全身疼痛烦懑不安,不能自动转侧不呕吐,不口渴,说明无伤寒里症。脉搏浮虚而墙的,这是风湿互相搏结为患,所以用桂枝附子汤来温散风湿。假如病人大便硬小便自利的,这是风湿郁结的缘故。由于湿胜于风,重在燥湿,所以用去桂加白术汤驱风燥湿为主。

  [方剂]

  桂枝附子汤

  桂枝去皮四两,附子三枚,去皮,破。生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服之。

  ①相搏:就是互相搏结。

  ②疼烦;疼痛之剧,烦满不安。



304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释义】
少阴病,初起一二日,病人口中不燥不渴,惟背部有怕冷的现象,可以配合运用灸法来温养阳气,内服药当以附子汤为主。

  [方剂]

  附子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日三服。


【原文】305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释义】
少阴病,因阳气虚弱,水寒之气不能运化,留着在筋膜骨节间,而产生了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冷。脉象沉等见证,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遂水行痹。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释义】
太阳病,误下以后,不仅脉促胸满,同时病人有微恶塞的感觉,这是因误下后,又伤及表阳。所以于桂枝去芍药汤中,增入附子一枚,以维护阳气。

  【方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灸。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得主之。


【释义】
病人胃部感觉痞满,而又有怕冷汗出的见证,这是痞证兼有表虚的症候,所以在泻心汤中,增加一味附子,以温经固表。

  [方剂]

  ①阴阳气并竭:也即是表里气俱虚,因为发汗是表虚而阳气竭;攻下使里虚而阴气竭。

  ②无阳则阴独:表未罢为无阳,里有痞为阴独。

  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昧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汗,分温再服。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释义】
太阳病的主要治法,是发汗解表,以周身微似汗出为宜。假如发汗太过,而至淋漓不止,不仅表症不除,相反地由于伤津亡阳的缘故,病人愈加恶风,更出现了小便困难,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等症状,这时只有急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扶阳生津,才不致发生变证。

  【方剂】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灸。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施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释义】
少阴病,因阳衰阴盛,而引起下利脉微等症。可用白通汤温里寒而宣通阳气。

  [方剂]

  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315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释义】
下利脉微的少阴病人,当以白通汤以宣通上下的阳气,若服汤下利不止,甚至出现四肢厥逆。脉象不出,干呕烦躁的征状,证明阴阳之气不能相接。所以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使阴阳之气相调和。若服汤后,脉象突然显露的,表示阴竭孤阳无依的死征。若脉象慢慢出现的,是阳回阴继的良好转归。

  [方剂]

  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用,亦可用。


【原文】316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释义】
少阴病。虽经服药,但二三日来,诸症仍未解除,至四五日,更增加了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的症状,这是因内脏虚寒,水气为患。病人或兼有咳嗽或小便利。或下利和呕吐等症,可用真武汤来温经利水。

  [方剂]

  真武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征,脉沉微,身无大热⑧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释义】
太阳病,误下以后,又再发汗,津液,营血和阳气,无不损耗。如果外现身有微热,白天烦躁不眠,晚上反而安静;内现不呕不渴,脉搏沉微等一派虚象,同时又无头痛恶寒等表证。则足征胃阳已极衰微,所以当用干姜附子汤来回阳救急。

  [方剂]

  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

  ①振寒:就是寒颤的意思。

  ③脉微细:是指脉象细软无力,表示心阳已衰弱。

  ③身无大热;此处作微热解。

  上二味,用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一次服尽。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剧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释义】
病人骨节疼烦,抽痛不能屈伸,按摸疼痛更剧,这是由于湿流关节所致。风邪在表,而有汗出,气短,恶风不想脱去衣服的见症,湿邪内盛,而致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有微肿的现象。这些都是说明风湿互相搏结所造成,可用甘草附子汤祛风湿而定疼痛。

  [方剂]

  甘草附子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刚解,能食汗止,复脉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原文】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释义】
太阳病,发汗以后,一般表征,都已消失,但病人还是怕冷,这是体力衰弱,邪退正虚的缘故。应该用芍药甘草附予汤,敛阴助阳为主。

  [方剂]

  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入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释义】
用发汗或攻下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假如用之不当,非但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且可能产生其他变症。现在经过发汗及攻下法治疗,病不减轻,反而增加了烦躁,说明由于汗下以后,津气耗损,阴阳俱虚,邪气犹存,故生烦躁。用茯苓四逆汤温阳补虚,化气生津为主。

  【方剂】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痉急①、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②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③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更发汗,复加烧针④者,四逆汤主之。”


【释义】
伤寒脉浮缓,自汗出、发热、恶风、头痛、项强,才是桂枝汤的必有见症,决不会兼有小便数、心烦、脚痉急的现象。如果有了这些症状,那就不是桂枝汤症,而是阳气衰微、津液缺乏,筋脉失养的缘故(如附子干姜汤症)。此时反而用桂枝汤来解表,那就会更伤它的阳气,这样治疗是错误的。服药后,必致汗多亡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虚阳上浮、咽喉干燥、烦躁吐逆等一系列变症。因此要用甘草干姜汤,补中助阳。阳气得复,则手足自温,厥症解除。再用芍药甘草汤濡养筋脉,筋得滋涸,脚也不再痉急了。假如胃中积滞未清,而有谵语情况的(阴症转阳),也以少许给一点调胃承气汤,去其积滞,和其胃气。得大便溏后,其症即解。如果服了桂枝汤重发其汗,再加上给病人烧针,这样就是一误再误,必致造成亡阳的局面,那就非得用四逆汤回阳救急不可了。

  ①脚痉急:足部筋脉拘急。

  ②吐逆:指上逆作吐。

  ③谵语:胡言乱语,多见于阳明热病。

  ④烧针:针刺入经穴以后,以艾绒裏针尾,烧之使热,以治疾病,叫做烧针。

  [方剂]

  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23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释义】
少阴病,脉象沉而微细,表示阴寒深中于里,急用四逆汤温阳散寒,不可延迟。

  [方剂]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日:证象阳旦①,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②、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日: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日: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刖两胫痉,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③,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释义】
症状好象阳旦,依法治疗,病势反而变重,出现四肢厥冶,咽喉干燥,两脚拘痉,甚至胡言乱语。师说:到夜半手足会温暖,拘痉会停止,后来果然是这样。这是什么道理?怎么会知道的呢?这是因为病虽然很象桂枝汤症,其实并不属于桂枝汤的主治范围,却是阳虚津伤的现象。所以在用了桂枝汤发汗以后,造.成了误汗亡阳的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后来就用温中助阳(甘草干姜汤)法来整复阳气,消除了两脚的厥冷现象。但是阳,气虽复,津液尚亏,因此再用芍药甘草汤来濡润筋络,又解除了足胫的拘急。如果胃中有积,因而有谵语情况的,可以用承气汤微下,积去热退,谵语自止。这完全是根据辨症论治的精神来推断的。

  ①阳旦:桂枝一名阳旦,谓春阳平旦之气,故桂技汤又名阳旦汤.②厥逆:手足冷而不热。

  ③微溏:溏指大便稀薄。微溏即大便略见稀簿。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释义]

  少阴病,出现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似有若无,身热不恶寒,面色发红等症状,这是由于阴寒内盛,虚阳被格拒于外的缘故,病人若兼有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象不出现的,用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为主。

  [方剂]

  通脉四逆汤甘章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不止,尿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原文】318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释义】
少阴病因阳邪内郁不能外达,以致四肢逆冷,有时病人兼有咳嗽,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后重等的证象,都可以用四逆散解郁通阳。

  [方剂]

  四逆散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祷簖,白饮和,服方寸七,三日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韭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①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释义】
腹泻到了恶寒肢冷,脉象微弱的时候,是阳已虚,津液内竭的现象,应该注意到扶阳救阴的方法,可以用四逆加人参汤。

  [方剂]

  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


【原文】38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释义】
吐泻证,要分别表里寒热,如兼有头痛发热,周身疼痛,热多口渴喜饮水的,可以用五苓散,如阳虚有寒口不渴的,可以用理中丸。

  [方剂]

  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播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一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如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疼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①亡血:是指腹泻后亡津液,不作出血解。



【原文】225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释义】
肌表有热故脉浮,胃肠有寒故脉迟,见证着重在下利清谷,是里证急于表征,所以用温中回阳的四逆汤[方剂]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原文】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擘地①者,真武汤之主。


【释义】
太阳病,发汗,汗出病未愈,病人仍发热有心下悸动、头部眩晕、身体振颤、站立不稳,甚至要仆地等症状。这是汗多阳虚,水饮停蓄的证象。治疗用真武汤温经化水为主。

  [方剂]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自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388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泠者,四逆汤主之。


【释义】
患吐泻病,有发热汗出恶寒,甚至四肢厥冷,手足转筋的,是阳气大伤,不能宣达四肢,急宜用四逆汤温中回阳。


【原文】389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释义】
吐泻交作,阳气大伤;小便清白,自汗不止,大便完谷不化,脉象极其衰微,这是阴寒内盛,外显假热,应该用四逆汤治疗。


【原文】390
①消息;犹斟酌的意思。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释义】
剧烈的吐泻虽巳停止,但汗出厥冷,手足转筋的情况不见好转,脉象极度衰微,这是阴液耗竭,阳气欲脱的险症,急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

  ②小和;少少与服,不能过度,如不必尽剂。

  [方剂]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合,去渣,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释义】
伤寒病脉象微,四肢厥冷。到了七八日以后,阳气未回,全身肤冷,病人躁扰无片时安静,这是阳微阴盛的脏厥症,并非寒热错杂的蛔厥症。所谓蛔厥不仅有吐蛔的见证,同时病人也比较安静。即便有时又烦躁起来,也不如藏厥症那样躁扰得厉害。烦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胃中虚寒蛔虫蛔动的缘故。但是这种烦躁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停止,如果进点饮食,便又烦躁而呕吐;甚至蛔虫也吐了出来。这种蛔厥症,可以用乌梅丸来主治,这一方剂还可以用来治疗久利。

  [方剂]

  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六两泡,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合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曰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原文】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③,干呕④,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⑤,或小便不利,少腹满⑥,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释义】
伤寒表症没有解除,且有水饮停留胃中,因此发生干呕,发热,咳嗽等现象。但临床症状是并不一致的,根据体质不同和受病轻重而转移。或因水不化津而口渴;或因水溜大肠而下利;或因水气阻塞而生噎;或因水不下渗而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因水气,上逆而作喘。但这些症状的发生,都由于表寒外束,水饮内阻,表里俱为寒邪阻结所致,都可以用小青龙汤来进行治疗。

  ①乍有轻时;并非一直身重,有时候是经的。这是与少阳、阳明证一身尽重须作鉴别。

  ③少阴证:是虚寒证。主证是“脉微细,但欲寐。

  ③水气:寒水之气,即水饮须停蓄一类。

  ④干呕: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⑤噎:即呃逆。这里指水气停积胃中,气不通行所致。

  ⑥少腹满:脐下属少腹,因水气不化,小便不利,所以少腹胀满。

  [方剂]

  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括萎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莞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但莞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语。





92病发热疼痛,脉反沉,若不差②,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释义】
病人发热头痛,如果见到浮脉的,便是表证。只要解表,自会痊愈。现在脉象不浮而沉,太阳表证反见少阴的里脉,单纯发汗,就不相宜,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并进。如果病还不好,患者更有身体疼痛,下利呕逆等见证的,则以四逆汤为主,急救其里。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释义】
太阳病发汗后,诸证已解,仍旧怕冷的,这是腠理不密,表阳虚的现象。其病在营卫,当敛阴回阳,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为主。假如并不恶寒,反而恶热,,这是汗出过多,津液耗损,以致胃液缺乏而成的阳明燥实证了。其病在胃,当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通便解热。

相关文章
 附录1 抗蛇毒血清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
 菊花汤(方出《外台》卷三十二引《集验方》
 膀胱湿热证
 小春老师你好,我最近晨勃突然没有了~手心和
 矾石汤(《金匮》卷上。)
 服前列康晨勃时间太长导致会阴不舒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