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转贴专栏:河南“蜱虫叮咬”警报未除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与SARS拉响中国基层公共卫生短板、疫情透明度不高等警报相比,“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亡”之事表明,警报远未解除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秦亚洲

  截至本刊发稿的9月17日,河南“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亡”的调查仍在进行。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尚未就致病元凶出具正式结论。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中国疾控中心从部分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高度怀疑其为致病元凶。

  该说法并未在业内获得一致认可。有收治患者经历的专家提醒,权威部门下结论要慎重,不要犯“SARS衣原体论”的错误。

  今年夏天,河南、山东等12个省份的近千人因被蜱虫叮咬患病、数十人死亡。蜱虫,这个千百年来隐藏在山野草丛或树叶背面的“吸血鬼”,遂高调进入公众视野。

  卫生系统官员根据经验判断,随着气温降低,蜱虫叮咬事件将大幅减少,且一些医疗机构已经从临床中发现了特效药,该病“可防、可治、可控”。

  有观点认为,与SARS拉响中国基层公共卫生短板、疫情透明度不高等警报相比,“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亡”之事表明,警报远未解除。

  夺命蜱虫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对蜱虫叮咬并不陌生,但从未意识到它会夺命。

  河南省卫生厅称,自2007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报告首例疑似病例以来,通过全省进一步排查和监测,截至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

  实际上,近几年,湖北、安徽、山东等省的局部地区,相继发生同样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伤而死亡。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是该病的“重灾区”。今年1月~9月8日,商城县共向上级直报了120例病例,其中1例死亡。2009年,商城县疾病控制中心向上级直报了87例临床症状类似的病例,其中2例死亡。

  商城县疾控中心主任余芳说:“现在基本可以确定,人与人之间不传染。这类疾病的主要病例特征是: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商城县针对类似症状患者的唯一定点医院是商城县人民医院。该院内一科副主任医师鲍发应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病人都有发烧、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血检显示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临床发现,多西环素氧氟沙星等药品对这类病症疗效比较明显。”

  卫生部专家组在商城县调查4个疑似蜱虫叮咬致死的病例后发现,死亡患者年龄都偏大,而且本身潜在一些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肾脏疾病等。

  亦有专家认为,出现死亡病例的另一个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误诊。

  本刊记者获悉,该病较容易出现误诊和延迟治疗。若延误治疗,患者则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河南省卫生厅负责人表示,通过3年多的防控工作,河南省已培训各级各类临床医生和疾控工作人员近千人。通过宣传使当地群众对此类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一些群众在劳作和生活中能够采取基本的个人防护措施,病例的及时就诊率也有较大提高。

  本刊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商城县金刚台乡一共上报了10例疑似蜱虫叮咬病例,占整个商城县上报病例的近10%。目前,这10例患者都已治愈。

  金刚台乡卢店村59岁的农民杨允芝,感到“头疼、发烧、浑身无力”后,在商城县人民医院被确诊为“疑似病例”,于6月4日治疗痊愈后出院。本刊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自家院子里摘花生。她告诉记者:“现在的身体基本上恢复到患病以前的样子了,就是力气没有以前大。”

  金刚台乡卫生院防疫医生杨传海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广泛宣传,病人有发热症状,立即送县人民医院抽血检验。我们乡这10个病人,都治好了,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基本上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

  在商城县汪岗乡普救河村,本刊记者下车后步行约3公里到达曾被确诊为“疑似病例”的74岁的武休琴家。记者看到,武休琴正和老伴夏运星在院子里聊天。夏运星告诉本刊:“武休琴患病以后,腿疼得站不起来,病情最严重的时候,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现在病治好了。”

  据商城县人民医院医务科长王卫介绍,商城县人民医院今年收治的40名病人中,23名重症病人都及时转院了。其余的病人,有的治愈后出院,有的是病情好转后出院。

  病因未明

  河南省商城县汪岗乡普救河村农民叶先珍,今年4月11日在茶园采茶回家后,感到头疼、发烧。17日晚被送到解放军154医院住院治疗。她告诉本刊记者:“前年和去年采茶的时候,我都被蜱虫咬过,人好好的,没有生病。今年记不清楚是不是被蜱虫咬过,却病得很厉害。我们一起采茶的人很多,被蚊虫咬一口也很正常,别人都没有生病,就我一个人生病了。”

  汪岗乡卫生院院长李峰表示,该乡今年共发现5例疑似病例,其中一例被北京的大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后,排除掉了,其余4例患者都说不清楚是否被蜱虫咬过。

  67岁的商城县丰集乡凉水井村农民李功荣,由于头晕头痛先到乡卫生院按感冒治疗,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在商城县人民医院治愈。她当时的感觉主要是全身无力,头疼、畏寒怕冷,抽血检查后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她记不清楚是否被蜱虫叮咬过。

  本刊记者了解到,蜱虫在商城县农村很常见,咬人也时有发生,很多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想知道,如果蜱虫叮咬的后果这么严重,那么以前为什么没有病例?

  杨传海说:“过去山上的虫子比现在还多,咬人的虫子也不仅仅蜱虫这一种,为什么过去这些虫子或者说蜱虫咬了人没有生病,而近年来却开始生病了?”

  杨传海手里拿着一沓金刚台乡农村医生关于这种疾病相关知识的测试答卷。他翻了翻答卷,摇着头说:“蜱虫叮咬能导致这种病症,我认为基本上不可能。很多人都被蜱虫咬过,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发病?”

  本刊记者在河南省商城县病例高发的金刚台乡、丰集乡、汪岗乡和达权店乡,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一些已经治愈的患者了解,患病是否蜱虫叮咬引起,他们大多数表示“不知道”、“说不清”。

  商城县疾控中心针对在商城县人民医院今年收治的40名病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只有14人可以肯定自己发病之前被蜱虫叮咬过,其他的病人都不确定。

  该调查认为此病存在三个特点:一、发病时间呈明显季节性,病例多集中在4~9月,9月份至今只发现了1例;二、发病区域多位于浅山丘陵区;三、农民占发病总数的94.17%,发病年龄大多50岁以上,发病人员大多有野外暴露史,从事过种地、割草、采摘等户外活动。

  据商城县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张绍兴介绍,湖北、安徽和商城县交界县市,近年来也都发生过大量类似症状的病例,但是原因一直没有搞清楚。今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已将商城县列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县。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李新德说,今年5月份,卫生部在河南、湖北进行监测的时候,监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但具体由何种病原体引起,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中国疾控中心认为,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类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

  警报未除

  据悉,目前中国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在所有能够传染疾病的媒介生物中,蜱虫排第二位,仅次于蚊子。

  蜱虫研究专家、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刘敬泽认为,蜱虫在农村十分常见,但直到近年才有报告蜱虫叮咬致病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蜱虫原来的野外动物宿主,如野、牛、羊等有所减少,蜱虫开始攻击人,或者说更多地攻击人;第二,蜱虫种群数量增多,需要寻找更多的宿主。

  刘敬泽说:“当前,人类对环境干扰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使一些原本不攻击人类的动物变得可怕起来。”

  受访专家指出,虽然蜱虫的生存环境决定其叮咬导致的疫情,只可能发生在局部,但这足以给中国科学界带来新的课题和警示。

  刘敬泽说:“就这次发生的疫情来说,目前,对叮咬致病的蜱的种类和病原体都还没有确定,足以说明我们的研究基础有多么薄弱。”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昆虫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勇平说:“我国在病毒领域的研究虽然进步很快,但是,完整的、有序列的基础性研究依然相当不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

  近几年,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甲型H1N1,社会已经历多次对新型传染病的恐惧。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公众渐渐认可:疫情止于透明。

  在此次河南“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亡”事件中,有媒体援引信阳市卫生局一位内部人士的说法称,“今年4月份,市长专门听取了卫生系统的汇报,领导最后得出结论,在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尚未弄明白的情况下,大规模宣传容易造成群众恐慌,产生不稳定因素。”

  这意味着,当地政府以“维稳”的名义向公众瞒报了疫情。

  针对此项质疑,9月8日,河南省卫生厅疾控处副处长刁琳琪称,从2007年起,河南信阳和南阳两地的疾控部门就展开对无形体病的监测,并将疑似病例纳入网络直报的范畴,不存在瞒报情况。

  究竟河南“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亡”事件最终将得出何种结论,本刊将继续观察。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这个挺可怕的 在牛的身上有见过~~
-----------蜱虫本身没有毒,却因为其一生中会多次更换宿主,携带各种病毒,被它叮咬过的人,往往会感染很严重的疾病。对蜱虫的防控本身不难做到,然而当科学家追踪蜱虫携带的新病毒的来源,最终却发现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失衡,正是催生新病毒的原因之一。

  文/vainvain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蜱虫”这名字仿佛一夜之间充满了今年夏季的末尾。在这个名字背后,是发生在河南的18例因其叮咬致死的病例—因为存在拖延和误诊的情况,那18 个人到底因为什么病毒致死,现在仍很难确定,但要帮蜱虫所携带的病毒计数,那么这种身长不超过3.5 毫米的小虫随身携带的病毒可达83 种。而此次我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又在那些因蜱虫感染的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全新的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会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染,诱发登革热、出血热甚至脑炎等疾病。

  蜱虫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并不像今天看来那么突兀和陌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有对蜱虫的简略记载:“(蜱)生牛身上,状如蓖麻子,有白、黑二色。啮血满腹时,自坠落也”。

  同样蜱虫为害也绝不仅是中国才会遇到的困扰,蜱虫的踪迹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其实我们正在谈论的(蜱虫)很普通,哪里都有蜱虫,就像到哪儿都有蚊子一样。”美国密歇根州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的生物学家约翰。勒格(John Lerg)说。9月的密歇根州,关于蜱虫的报道也逐渐多起来,一些人在公园露营时被蜱虫咬伤,并因此感染莱姆病(一种主要由蜱虫传播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症状为发热、皮下出血和关节僵硬—编注),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治疗和恢复。

  “蜱虫并不特殊,但的确需要提升民众对它的认知和预防知识。”密歇根公共卫生部的流行病学家基姆。塞斯(Kim Signs)说。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

  多宿主寄生虫

  蜱虫分两种,软蜱和硬蜱。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那样,有白、黑二种,白色的是软蜱,一般寄居在宠物、牲畜和人的身上;黑色的是硬蜱,背上有角质的壳,一般出没在草丛中。和蜘蛛一样,蜱虫属于节肢动物,有八只黑色的长脚。蜱虫靠吸动物或人的血液为生,但与蚊子或臭虫等其他“吸血鬼”不同的是,蜱虫不光叮咬人和动物,还会寄生在人或者动物身上。

  蜱虫的自然生命周期一般为两年。在它短暂的一生中,它通常会寻找三个或以上的宿主。蜱虫本身并没有毒,只是病菌的携带者。它一生中不加选择地在各种宿主之间流转,这样的经历导致它沾染上无数病毒,这些病毒混杂在它的口器上,再一路传播出去。自然界有很多致命的病毒,都是因为在类似的、过于随遇而安的生命路线中逐渐变异而来的,但蜱虫频繁地更换宿主,却不全因为它的兴之所至。

  蜱虫一生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卵、幼虫、若虫和成虫。每当蜱虫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它才会需要足够的鲜血来支持它的“变身”,之后它会离开宿主,在需要的时候重新寻找目标。对于人类而言,自若虫之后,蜱虫才开始变得有毒而且危险。

  世界灭蜱指南

  蜱虫其实不难对付。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普通的杀虫剂就能消灭蜱虫。但是如何能让蜱虫远离人的生活范围?很简单,一般来说,保持周围环境干燥、卫生就可以了。

  蜱虫喜欢潮湿的环境。从春三月到深秋,直至入冬以前,都是蜱虫相对活跃的季节。在草丛中,或者植物繁盛的地方,蜱虫都可能孵化。在乡村,蜱虫会寄生于老鼠或家畜身上开始它们的若虫时期,而在城市,最初的寄主除了老鼠和鸟类之外,还有可能是、狗之类的宠物。

  要赶走蜱虫,首先要清理自家的院落。要勤于整修自家房屋周围的绿地,修剪过于茂密的植物,因为蜱虫喜欢很深的草丛,却很难在被修剪过的草坪上生存;要保证房屋周围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保持干燥;使用杀虫剂的最有效时间是4 月或9 月,沿着草坪或小区里的绿化带边缘,喷上一圈即可,而且一年喷一次就足够了。这样的方法,可以将蜱虫扼杀在虫卵阶段。

  而对付幼虫或若虫,密歇根州一位名为Adelaide 的网友则提供了一种奇怪但据说十分有效的方法。每年春、夏两季,Adelaide 会在屋子周围放上一些“蜱虫管”,这种小小的管子里填充了经过特殊杀虫剂处理的棉花。一方面,这些管子本身能驱逐蜱虫,而另一方面,老鼠会把管子里的棉花当作铺垫的材料,拖回自己的洞穴,这样一来,杀虫剂就可以在鼠穴里杀灭那些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蜱虫。美国马萨诸塞州甚至专门有这样一个出卖“蜱虫管”的公司,他们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消灭蜱虫,不仅十分有效,而且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蜱虫管”公司为此还特别出示了美国环保署的认可书。

  蜱虫背后的问题

  蜱虫可控可灭,由蜱虫引发的疾病实际上只要救治及时,也并不致命。在单个暴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蜱虫对人造成的危害并不特别严重,但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蜱虫开始携带新的病菌,并且造成区域性疾病的事实,还是引起了一些生态学家的警惕。

  蜱虫携带的病毒从哪里来?相对于如何防控蜱虫,一些生态学家认为,新病原体来源才是真正问题所在。

  今年3 月,美国《新发传染病》期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说明一些新病毒如何由蜱虫“酿成”,再通过它们将新病毒传染给人。一支来自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专家小组花费了20 年去追踪蜱虫携带新病毒源头。在这支华丽的科学家队伍中,不仅包括医师,还包括两位生态学家和两位分子生物学家。

  研究小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密苏里州的三种普通蜱虫。在一次偶然的考察中,生态学家艾伦发现,在一片被烧过的丛林里,蜱虫数量激增。这结果违反常识,于是艾伦开始追踪蜱虫的宿主白尾鹿。结果艾伦发现,焚烧过的丛林开始重新出芽,这些嫩芽吸引了白尾鹿如潮水般涌入,同时孳生了大量蜱虫。“寄生在分散的、零星的白尾鹿身上,病毒很难通过蜱虫变异。但是当白尾鹿群数量众多而且集中,蜱虫在它们中间互相交叉传播,新病毒就很容易产生。”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么多鹿群呢?追根溯源,研究小组发现这还是由人类的干涉造成的。白尾鹿在美国一度濒临灭绝,1925 年,这种鹿的数量只有295只。之后人们开始为白尾鹿建保护区,为它们提供食物,让它们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捕食者的环境里。于是白尾鹿的数量逐渐变多,直到它们的“鹿口”变得拥挤起来。通过蜱虫产生新病毒,这正是“鹿口”密集的后果之一;而如同蝴蝶效应般,这些新病毒总有一天会被带到人群中间。

  “在我们的研究中,重大的环境失调并不是人们将马路修到雨林中,而是人为干涉造成的白尾鹿的数量激增。”研究小组在那篇关于蜱虫的报告中写道。在中国发生的蜱虫咬人事件,原因结果当然不能简单类推,但是如果有基于更大生态环境的研究,也许能让人预先发现一些生态失衡的事实。


来源:外滩画报
相关文章
 犀角丸(《圣惠》卷三十二。)
 补肝汤(《圣济总录》卷一一○。)
 全息胚针灸是治病还是“麻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肺痿肺痈 上课笔记
 如果“地球”感冒了,该怎么办?
 一岁宝宝每天睡15小时左右,是不是太多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