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 药 漫 谈
中 药 漫 谈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志春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数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人们在应用中药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经验,诸如中药的真伪优劣鉴别、产地与采集时间、加工与炮制、煎煮方法、调剂质量以及处方配伍等等,都影响临床疗效,兹分述如下:
1. 中药的真伪优劣,是临床疗效的首要保障
中药的真伪,实质上就是中药的品种亦即中药的来源;优劣则是指中药的质量。中药的品种不真、质量低劣,都能影响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如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的根,属补气药,功能大补元气,强心固脱,安神生津。商品中曾发现用
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的根伪充入药。商陆属逐水药,有毒,其功效与人参完全不同。老年气虚患者需用人参而误用商陆,则危害极大。
再如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为五加科五加属多种植物,具祛风湿、强筋骨、益气之能,无毒,可以大剂量服用。北五加(
香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具祛风湿、壮筋骨、强腰膝之能,有毒,其毒性成分为毒毛
旋花子甙G,有强心作用,用之量大易于中毒。曾遇一患者服用10g五加皮而现头晕、恶心等症,经查其所用之五加皮为北五加,系当年采集的新鲜品。足见中药的品种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的质量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中药的质量与栽培、产地、采收加工、药用部位及贮藏运输都有很大关系。如膜荚
黄芪自原产地引种到其他一些地区后,植株显著高大,根部分枝多,质硬而有柴性,味不甜而微苦,质量显然低劣。又如
茵陈以幼苗入药为佳,俗语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说明采集时间的重要。有些中药在栽培或运输中受到农药或化肥的污染,或贮藏不当引起虫蛀霉变,都能损害药材质量。至于中药的产地,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如寇宗奭认为:“用药必择土地所出者,……若不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说:“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广州石牌广
藿香,气香纯,含挥发油虽少,但
广藿香酮的含量却较高;而海南岛所产的广藿香,气较辛浊,挥发油含量虽高,但广藿香酮含量却甚微。
麻黄含有的生物碱,春天采的含量很低,夏秋采则含量较高。这些足以说明药材的产地及采集时间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都很大。
-----------2. 药材的加工炮制,对临床疗效举足轻重
2.1 必要的产地加工,是保证药效、提高质量的前提。拣、洗可以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切片可以使药材体积减少,便于运输和贮藏;熏硫可以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蒸、煮、烫可以使药材易于干燥、杀死虫卵,有的熟制能起到滋润作用等。
2.2 适当的炮制,可以或增加功能,制约毒性。
2.2.1 提高疗效:中药除了配伍来提高疗效外,还可以通过炮制、制剂等手段来提高疗效。如蜜炙
冬花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羊油炙yin羊藿可增强其治疗
阳萎作用;
元胡醋炙可使
延胡索乙素溶解度大增,从而增强其止痛功效。
2.2.2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和趋向:中医对疾病的病所通常以脏腑来归纳,对疾病的作用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通过炮制可以引药归经,改变作用趋向。如
大黄本为下焦药,酒制后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
柴胡、
香附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又如
小茴香、
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正如李时珍所说:“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以
姜酒,则上浮至颠顶”。
2.2.3 增加治疗作用:如生
棕板不入药,但经煅炭后则具有止血作用。生
蒲黄活血散瘀,炒炭后则用于止血。
淡豆豉为大豆之发酵品,因而具有发散郁热、除烦之效。
2.2.4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药物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就要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如
乌头、
附子用
甘草或
黑豆煮或蒸等处理,使其毒性大减。
枇杷叶、
旋覆花蜜炙可免其刺激咽喉。
-----------3. 正确的煎服方法,是临床疗效的保证
中药处方调配好之后,煎药方法及服药方法是否得当,对临床疗效亦有很大影响。因此,历代医家对其非常重视:
3.1 水质的选择:一般用无污染的河水、塘水和自来水。水的纯度关系到汤剂的质量,应选用含矿物质及其他杂质少的清水为宜。煎药用水则应根据药材的量及质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的花草类,其用水量应大于一般的用水量;质地坚实的矿物、贝壳、甲骨类,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的用水量。一般的说,将药物放入适当的器皿内,加水超过药面3-5cm,第二次煎药的用水量应适当减少,但加水仍需超过药物的表面。
3.2 煎煮方法:煎药时火力的强弱、时间长短,与汤药的质量有密切关系。火力过强,水分很快被蒸发,药物的有效成分亦不易煎出,而且药物易于煎糊,药液易于煎干;火力过弱,煎煮的效率低,药物的有效成分亦不易煎出。一般在未沸之前宜用较强火力,使水很快煎沸,沸后用比较弱的火力保持微沸状态,煎煮至所需时间。具体时间应视疾病性质、药材质地及有效成分的性质而定。一般头煎以煮沸后继煎25-30分钟,二煎20-25分钟为宜。解表药因其主含挥发性成分,煎煮时间宜稍短些。滋补药因其质地较为坚实,汁液粘稠,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其煎煮时间宜长(头煎45分钟左右,二煎40分钟左右,三煎35分钟左右)。
3.3 特殊煎法:对于一些特殊的药材,则宜采用特殊煎法,以利有效有分煎出、节约药源。如矿物类、贝壳类、甲骨类等质地坚实的中药须打碎先煎,以提高其溶解度;乌头、附子、商陆等有毒中药宜先煎1-2小时,以降低其毒性;
细辛、
薄荷、
檀香、
沉香、
砂仁等以挥发性成分为主的中药宜在中药汤剂煎好前3-5分钟入煎;大黄、番泻
叶因其泻下成分遇热易破坏,宜在汤剂煎好前3-5分钟入煎;
钩藤的降压成分遇热易破坏,宜在汤剂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人参、
三七、
羚羊角等贵细药材宜研末冲服或另煎兑服;动物胶类如
阿胶、
龟板胶、
鹿角胶等宜烊化服;
车前子、
葶苈子、旋覆花等宜包煎;
玄明粉、
芒硝易于溶解宜冲化服。
[
本帖最后由 糊涂王子 于 2007/6/19 16:49 编辑 www.med126.com/shiti/]
-----------3.4 汤剂的服法:汤剂的服法是否得当,对其疗效也有一定影响,病情不同,其给药时间及方法也不同。
3.4.1 给药方法:一般疾病可采用分服法,也就是将一天的药量分2-3次服完。急症、重症可采用顿服法,也就是将一剂药液一次服完,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病情发展迅猛、严重的如高热、中风等则宜采用连服法,也就是一日内连续给服数剂药液,从而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对于刺激性强、易引起恶心、
呕吐的药剂,以及止吐的药剂,宜采用频服法。对于胸肺以上部分的病变及婴幼儿也宜采用此法。此外,尚可依据疾病及药剂的性质,采用热服法及凉服法,以期更好地发挥疗效。
3.4.2 给药时间:根据给服药剂的作用特点,结合人体的节律性给药,使其与人体的时间节律协调,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如用于热结
便秘的承气汤,空腹服,可借助阳气升发,使清升浊降,荡涤热结;驱虫药在空腹时服用,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虫体。下部病变及补益药、开胃药、制酸药可在饭前服,以避免食物对药物的阻滞作用。上部病变及对胃有刺激性的药液宜在饭后服,以延长药物在上部的滞留时间,减轻对胃的刺激。安神药、滋阴药应睡前服,可借助人体的阴气而助药力。此外,尚可依据气血
流注于十二经络时间服药,增强其作用趋向,以治疗相关疾病。
-----------3.5 服药禁忌:俗语有“病人不忌嘴,跑断大夫腿”,足见饮食宜忌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3.5.1 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消化负担,影响病人恢复健康。脾胃虚弱者,更应少食该类食物。
3.5.2 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食物。因酒类、辣味食物性热,鱼类、肉类食物有腻滞生热生痰的作用,食用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过敏性疾患及皮肤病亦当忌之。
3.5.3 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敛作用,能降低药物解表、透疹作用。
3.5.4 服温补药,应少饮茶,少食
萝卜。因
茶叶、萝卜的凉性及下气作用,能降低药物温补脾胃的功效。
3.5.5 寒性病忌食生冷,热性病忌食辛热,以免同气相求而助长病邪。
3.5.6 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之物,以免雪上加霜。
3.5.7
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烈性酒,以免引致病情加剧。
3.5.8
肝阳上亢者,忌食
胡椒、
辣椒、
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3.5.9 服用附子者,当忌生冷、粘滑、油腻等物,更当禁酒,以免激发附子之毒;同时应适寒温、避风寒。
-----------4. 调剂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调配质量,进而影响疗效
中药调剂历来与临床用药密切相关,调剂质量关系到用药的安全有效。一些药剂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对医师处方不加审核,对处方中存在问题不闻不问,只知照方配药。也有的药剂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工作马虎,配方不求剂量准确,以手代称,先煎后下不分,逢子不捣,遇石整入,炮品用生,缺药他代;更有甚者,处方调配后不加核对,漏取药味现象时有发生。也有的药剂人员在中药炮制过程中违犯操作规范,使炮制品达不到质量要求,既难于达到预期目的,又造成中药材浪费。更有的药剂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难辨药材真伪优劣,虫蛀霉变、泥砂杂质不除。如此 ,中药质量难保、处方剂量不准,欲求速效,犹如隔洋望梅。
-----------5. 医者的诊疗水平,对疾病的康复尤为重要
“治病必穷其本,见病治病,岂为良医(《折肱漫录》)”。有的医务人员缺乏扎实的基本功,遣方用药不求精当,甚至只知照抄传统方剂,忽视古今环境地域不同,生搬硬套,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欲求速效,其道甚远。更有甚者,治病不辨寒热虚实、腑脏经络,过用寒凉则伤胃,乱投温热伤其阴。如此疗疾,偶有效者,亦遗患于后矣!
兹举一例,以明详察病机、细辨阴阳寒热虚实之重要性。
杨某某,男,31岁,1973年3月,病已廿四日。始因微感风寒,身热头痛,连进某医十余剂,每剂皆苦寒凉下并加重
犀角、羚羊角、
黄连等,愈进愈剧,犹自不反,殆至危在旦夕,始延吴(佩衡)诊视。斯时病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
神昏谵语,身似热火,渴喜滚汤水饮,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此乃误治之变证。外虽呈一派热象,是为假热,内则寒冷已极,是为真寒。设若确系阳证,内热薰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汤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元阳有将脱之兆,苦寒凉下,不可再服。惟有大剂回阳,收敛浮越,拟白通汤加上
肉桂主之。处方:
附片60g(开水先煎煮透)
干姜60g 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
葱白4茎
拟方之后,病家畏惧姜、附,是晚无人主持,未敢煎服,次晨又急来延诊,吴仍执前方不变,并告先用上肉桂泡水试服之,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服后旋即呕吐痰涎碗许,人事稍清,自云心内爽快,遂进上方。服一剂,病情有减,即出现恶寒肢冷之象。午后再诊,身热约退一二,已不作烦躁谵语之状,且得入寐片刻,乃以
四逆汤加上肉桂主之。处方:
附片100g(开水先煎煮透) 干姜60g 上肉桂10g(研未,泡水兑入) 甘草12g
服后热退四五,脉象略有神,小便色赤而长,能略进稀粥。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使始溏,痰中带有血色。病家另延数医诊视,皆云热证,处方总不离苦寒凉下之法。由于先前所误之鉴,又未敢轻试。其后因病人吃梨一个,当晚忽然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又急邀吴诊治,始言吃梨之事。视之,舌苔白滑,仍喜滚饮。此阳神尚虚,阴寒未净,急需扶阳犹恐不及,反与滋阴清凉之水果,又增内寒,病遂加剧。即告以禁食生酸水果冷物及清凉苦寒之药为幸。仍主以大剂回阳之剂治之。照第二方加倍分量,并加
茯苓30g、
半夏16g、北细辛4g,早晚各服一剂,共连服六剂。三日后再诊,身热已不作,
咳嗽已止,饮食增加,小便淡黄而长,大使转黄而溏。又照方去半夏、细辛,加砂仁、
白术、北口芪,每日一剂,连服十余剂,诸病俱愈,其后体健胜于从前。
-----------按:此证虽现一派热象,如目赤唇肿,赤足露身,烦躁不眠,身热似火,小便短赤,大使数日未解等,然细察之,患者此前因感风寒,而医者每以苦寒凉下,且愈进愈剧,显然药证难符。况患者渴喜滚汤饮,脉浮虚而欲散,吴老断之为内真寒而外假热的阴极似阳证,缘阴寒已极、元阳欲脱、浮越于外之故。因之选用白通汤加肉桂,虽附子增至200g,却无丝毫劫阴之弊,足见寒之深、辨之精。而今泛泛之辈,虽云其寒,当以热药胜之,却虑过热而伤阴,必佐苦寒凉降以制之;虽云其热,当以苦寒折之,又虑寒之损阳,仍以热药制之。如此,若遇危重之疾,岂能回遏绝于无有之乡!
综上所述,能否充分发挥中药疗效,与中医师的诊疗水平、调剂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患者能否正确服用均有密切关系,有待深入地探讨,使祖国医学更放异彩。
-----------谢谢提供.
但文中提到"3.5.9 服用附子者,当忌生冷、粘滑、油腻等物,更当禁酒,以免激
发附子之毒;",不知是否有此禁忌.
因我一直在喝治疗
肾阳虚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的药酒,方中就有用到制附子,买来的黑附子(30
克)直接入酒(约6斤65度白酒),效果尚好.(喝了一个月,腰基本不痛了)
本人使用药酒方:
【配方】仙萸肉70g 菟丝子55g 炮附片30g 枸杞子75g 茯苓50g鹿角30g 当归120g 桂枝70g 熟地50g 白酒1500ml
【功用】温利肾阳,填充精血。
【制法】1 将上述药材洗净一起研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缝口; 2 放入白酒中浸泡,封存100天; 3 过滤去渣,取液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5~10ml,每日早晚2次服用。药性偏热,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药材功效解析】肉桂、附子:温补肾阳,鼓舞肾气。熟地、山萸肉:补肾阴,滋化源。茯苓:泄其肾浊。 此酒主治肾阳不足,阴寒内盛,老年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腰酸腿软,小便不利或反而增多,遗尿,尺脉微弱,舌淡;或者中年人阳痿,滑精,以及寒癫,浮肿,火不暖土,脾胃虚寒,呕吐腹胀,食少便溏等症。
【方剂来源】《景岳全书》
|
[
本帖最后由 ycs6186 于 2007/7/13 17:04 编辑 www.med126.com]
-----------
原帖由 ycs6186 于 2007/7/13 16:59 发表
谢谢提供.
但文中提到"3.5.9 服用附子者,当忌生冷、粘滑、油腻等物,更当禁酒,以免激
发附子之毒;",不知是否有此禁忌.
因我一直在喝治疗肾阳虚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的药酒,方中就有用到制 ...
谢谢你的关注。对于你所问”但文中提到"3.5.9 服用附子者,当忌生冷、粘滑、油腻等物,更当禁酒,以免激
发附子之毒;",不知是否有此禁忌.”物作回答:
附子主含生物碱——乌头碱,是其毒性成分,也是其有效成分,经高温久煎可依次水解为乌头次碱、乌头原碱,同时其毒性亦依次降低,而其疗效不变。生物碱易溶于
乙醇,故当临床大剂量应用附子当禁酒,以免增加生物碱的吸收率,促发其毒性,此是云南老名医吴佩衡之经验。当然阁下所引之药酒方,其中附子量一般,且每次服用量少,故不当在此禁之限。然凡含乌、附之类的药酒,切忌服用量过大,以免中毒!